本發(fā)明涉及折疊接頭,特別涉及一種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
背景技術:
全世界都在倡導節(jié)能減排,我國是當之無愧的自行車大國。折疊自行車因其攜帶方便、占地空間小,已成為自行車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種類,并且有越來越流行的趨勢。
目前已有的折疊自行車或折疊電動車大多數(shù)會在車梁中部及豎管上設置折疊接頭。例如中國專利文獻cn01127832.3公開了“內鎖式折疊接頭”,其通過夾持塊將兩塊連接板從內部鎖緊在一起,其撥動機構后側連接手柄,當扳動手柄時,撥動機構會做整體的直線運動,從而實現(xiàn)夾持塊的前進及后退。但是該機構的手柄是一個偏心凸輪機構,對制造及裝配精度要求較高,否則不能順利地完成驅動效果;另外,手柄突出于整個折疊接頭外側,顯得不太美觀;再者,扳動該手柄需要較大的力度,某些女性或未成年者扳動該手柄顯得相當?shù)睦щy;最后,該手柄的凸輪機構需要定期加潤滑油,否則由于灰塵進入或雨水沖刷導致?lián)p壞。
中國專利文獻cn201010527633.x公開了“內鎖式線控折疊系統(tǒng)”,其通過分線器帶動第二線管和第三線管內的線芯,進而拉動鎖緊銷將折疊器組件打開;反之,可將折疊器組件鎖住。其兩個接頭的實際鎖緊位置只有鎖緊槽,這種鎖緊方式力度小、非常容易松脫,并不適合在車輛上應用。
中國專利文獻cn201120179330.3公開了“杠桿式內鎖線控折疊系統(tǒng)”,其采用撥桿組件來控制杠桿鎖緊機構,即轉動自鎖擋塊來卡住另一接頭,以實現(xiàn)遠程控制折疊器的打開或閉合,且沒有外露的手柄。該種方案雖能從內側卡住兩塊接頭,但其最大問題在于卡接不穩(wěn)定,在兩接頭閉合鎖住后,仍然有較大的間隙,導致接頭松動,該種接頭若應用于車輛上是無法通過安全檢測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提供一種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易用加工制造的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包括在一側鉸接的兩塊蓋板,在所述兩塊蓋板相對應邊緣各開設有卡槽,在所述蓋板內固定設置連管;所述連管內設頂桿,頂桿前端固定連接具有v型開口的夾持塊,當兩塊蓋板并攏時,夾持塊的開口可同時插入并卡住兩塊蓋板的卡槽;所述連管內設油液腔,油液腔內置油液;所述油液腔一端連接頂桿尾部,油液腔另一端連接加壓裝置。
所述連管內設頂桿腔,所述頂桿腔聯(lián)通油液腔,所述頂桿尾部可在頂桿腔內滑動;所述連管內設控制腔,所述控制腔聯(lián)通油液腔,所述控制腔固定安裝加壓裝置前端。
所述加壓裝置還具有管線以及尾端,所述管線將加壓裝置前端以及尾端進行連接;所述管線內填充油液,所述管線內油液與油液腔內油液聯(lián)通。
所述連管具有凸臺,所述凸臺內設置控制腔,所述控制腔軸心線與頂桿腔軸心線具有夾角。
在其中一個蓋板具有安裝孔,所述凸臺穿過所述蓋板的安裝孔。
所述連管開口處設有密封腔,密封腔與頂桿腔聯(lián)通,所述密封腔內固定設置鎖緊螺帽;所述頂桿尾部與鎖緊螺帽之間設置彈簧。
所述密封腔直徑大于頂桿腔直徑,所述鎖緊螺帽與密封腔通過螺紋連接;鎖緊螺帽具有中孔以使頂桿前端穿過;所述鎖緊螺帽還設有工具孔。
所述兩塊蓋板與連管尾端通過同一根鉸軸鉸接連接。
所述頂桿尾端具有環(huán)形卡槽,所述卡槽內設置彈性密封圈。
所述夾持塊尾端具有凹口,頂桿前端插入所述凹口并通過插銷鎖緊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通過加壓裝置來操控頂桿的運動,從而使各類型人群可以輕松地打開或關閉本折疊接頭,過程更加順暢、省力;推送機構主體完全容置于折疊接頭內側,無手柄,也沒有凸出物,從而不會有刮碰危險,外觀上也顯得簡潔;同時也可以有效防止異物、雨水進入推送機構內,有效延長了保養(yǎng)時間間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打開狀態(tài)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的爆炸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的爆炸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的閉合狀態(tài)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的連管立體圖;
圖6為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的連管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的鎖緊螺帽剖面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的夾持塊立體圖;
圖9為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的夾持塊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至圖9對本發(fā)明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至4所示,本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包括在一側鉸接的兩塊蓋板,即下蓋板1和上蓋板2,該下蓋板1側邊具有第一通孔11,上蓋板2側邊具有第二通孔21,該下蓋板1和上蓋板2通過鉸軸23穿過第一通孔11及第二通孔21將下蓋與上蓋鉸接連接在一起。在所述兩塊蓋板相對應邊緣各開設有卡槽,即下蓋板1具有第一卡槽12,上蓋板2具有第二卡槽22。前述第一卡槽、第二卡槽均位于與鉸軸23相異的一側。
在所述蓋板內設置有推送機構3,該推送機構3包括連管31、頂桿32、夾持塊33、彈簧34、鎖緊螺帽35。該連管31固定設置于蓋板內,具體來說,連管31尾端設置第三通孔311,兩塊蓋板與連管31尾端通過同一根鉸軸23鉸接連接,因此,在下蓋板1與上蓋板2打開或關閉的轉動過程中,連管31位置是不變的。另一方案,連管31可通過螺釘鎖緊固定于下蓋板或上蓋板中的一個。再者,連管31可通過焊接固定于下蓋板或上蓋板中的一個。
所述連管31內設頂桿32,頂桿前端固定連接具有v型開口的夾持塊33,當下蓋板與上蓋板并攏時,夾持塊的開口可同時插入并卡住兩塊蓋板的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所述連管31內設油液腔314,該油液腔內置油液;所述油液腔一端連接頂桿32尾部,油液腔另一端連接加壓裝置4。該連管31內設頂桿腔312,所述頂桿腔聯(lián)通油液腔314,頂桿腔直徑與頂桿尾部直徑相當,所述頂桿尾部可在頂桿腔內直線滑動。所述連管31內設控制腔315,所述控制腔聯(lián)通油液腔314,所述控制腔固定安裝加壓裝置前端。所述加壓裝置4包括前端41、管線42以及尾端,所述管線將加壓裝置前端以及后端進行連接;所述管線內填充油液,所述管線內油液與油液腔314內油液聯(lián)通。進一步地,加壓裝置4前端41是一個中空的具有外螺紋的柱狀體,控制腔315具有內螺紋,加壓裝置4前端41與控制腔315螺紋固定連接。
如圖5、6所示,所述連管31具有凸臺316,所述凸臺內設置控制腔315,所述控制腔軸心線與頂桿腔軸心線具有夾角。在其中一個蓋板具有安裝孔13,所述凸臺316穿過所述蓋板的安裝孔。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加壓裝置4的管線可以引出來并延伸連接到適當?shù)奈恢谩?/p>
所述頂桿尾端具有環(huán)形卡槽,所述卡槽內設置彈性密封圈37,該密封圈37的目的是對油液腔314內的油液進行密封、防滲漏。
所述連管31具有密封腔313,所述密封腔直徑大于頂桿腔312直徑,密封腔設于開口處且與頂桿腔聯(lián)通;所述密封腔內固定設置鎖緊螺帽35。鎖緊螺帽具有外螺紋,密封腔具有內螺紋,所述鎖緊螺帽與密封腔通過螺紋連接。所述頂桿32尾部與鎖緊螺帽之間設置彈簧34。如圖7,頂桿前端直徑小于頂桿尾部直徑,該鎖緊螺帽具有中孔351以使頂桿前端穿過;所述鎖緊螺帽還設有工具孔352,借助外部工具通過工具孔352將鎖緊螺帽旋入密封腔313內。鎖緊螺帽35可有效防止灰塵、固體顆粒等異物進入頂桿腔312內,從而影響頂桿的正?;瑒庸δ堋?/p>
如圖8、9所示,該夾持塊33尾端具有穿孔332,夾持塊尾端還具有凹口333,該穿孔332與凹口333相通,頂桿前端開設小孔,該頂桿前端與凹口的形狀相匹配,頂桿前端插入所述凹口并通過插銷36鎖緊固定連接。
該無手柄折疊接頭裝置可設置于騎行車輛的豎管或車梁部位,加壓裝置尾端可以設置于車輛的車把手部位或車體其它部位。加壓裝置尾端設有控制機構,當下蓋板1和上蓋板2扣合后,用戶通過加壓裝置尾端的控制機構驅動油液產生壓緊力,油液將該壓緊力傳遞至頂桿,頂桿推動夾持塊前移并卡住兩塊蓋板的卡槽,最終將下蓋板1和上蓋板2緊密結合在一起。當需要打開本折疊接頭時,同樣通過松開加壓裝置尾端的控制機構,彈簧34端部反方頂住鎖緊螺帽35端面,彈簧34另一端頂緊頂桿32尾部,迫使頂桿后退,最終頂桿拉動夾持塊后移,下蓋板與上蓋板自動松脫,可以打開接頭進行折疊。加壓裝置尾端在圖中并未示出。
本發(fā)明中所述“上”、“下”僅為舉例說明,其位置名稱可以互換;另外“上”、“下”也可以替換為“左”、“右”。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