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裝配領(lǐng)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支撐工裝。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技術(shù)中,車輛的車體與機蓋或背門之間需要加裝支撐裝置,如氣彈簧,在氣彈簧安裝時,首先需要在車體與機蓋或背門之間放入支撐工裝,以使機蓋或背門不會下落,然后再將氣彈簧安裝在車體與機蓋或背門之間,然而在安裝氣彈簧時,有時需要將機蓋或背門稍微抬起,此時,車體與機蓋或背門之間的距離就超過支撐工裝的長度,支撐工裝可能會發(fā)生掉落,給安裝人員造成不便,同時也容易發(fā)生夾傷人的安全隱患。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支撐工裝,該支撐工裝能夠隨著支撐物體之間距離的變化隨時調(diào)節(jié)自身的長度,能夠?qū)χ挝矬w進行穩(wěn)固的支撐。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支撐工裝,包括第一支撐塊、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第二支撐塊、彈性件及限位機構(gòu),所述第一支撐塊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撐塊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撐桿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支撐塊的第二端插接于所述第二支撐塊的第二端,并可相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滑動,所述彈性件設(shè)于所述第一支撐桿與所述第二支撐桿之間,并可使所述第一支撐桿向遠離所述第二支撐桿的方向運動,所述限位機構(gòu)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支撐桿與所述第二支撐桿之間,并限制所述第一支撐桿與所述第二支撐桿之間相對滑動的距離。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撐桿為中空的柱體,所述第一支撐桿伸入所述第二支撐桿中,并可相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沿所述第二支撐桿的軸線方向滑動。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件設(shè)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內(nèi),并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的第二端的端部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第一端的端部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彈性件為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機構(gòu)包括限位滑槽、固定孔及銷軸,所述限位滑槽開設(shè)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及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其中之一上,所述固定孔開設(shè)于所述第一支撐桿及所述第二支撐桿的其中另一上,當所述第一支撐桿插接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上時,所述限位滑槽與所述固定孔的位置相適應,所述銷軸穿入所述限位滑槽并伸入所述固定孔中,所述銷軸在所述固定孔的帶動下可沿所述限位滑槽滑動。
進一步地,當所述銷軸伸入所述固定孔中時,所述銷軸不易沿所述固定孔的徑向由所述固定孔滑出。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孔開設(shè)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上,所述限位滑槽開設(shè)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上,且所述限位滑槽的長度方向沿所述第二支撐桿的軸線方向設(shè)置,當所述第一支撐桿插接于所述第二支撐桿內(nèi)時,所述固定孔的位置與所述限位滑槽的位置相對應,所述銷軸穿入所述限位滑槽并伸入所述固定孔中。
綜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第一支撐桿、第二支撐桿、彈性件及限位機構(gòu)的設(shè)置,可以使支撐工裝的長度隨著支撐物體之間距離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能夠?qū)χ挝矬w進行穩(wěn)固的支撐。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nèi)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支撐工裝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支撐工裝的結(jié)構(gòu)分解圖。
圖3為圖1中支撐工裝處于完全收縮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shù)手段及功效,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支撐工裝,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支撐工裝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圖2為圖1中支撐工裝的結(jié)構(gòu)分解圖,如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支撐工裝包括第一支撐塊10、第一支撐桿20、第二支撐桿30、第二支撐塊40、彈性件50及限位機構(gòu)60。
第一支撐桿20及第二支撐桿30均包括第一端21,31及第二端22,32,第一支撐塊10固定于第一支撐桿20的第一端21上、第二支撐塊40固定于第二支撐桿30的第一端31上,第一支撐塊10的第二端22插接于第二支撐塊40的第二端32上,并可相對于第二支撐桿30滑動。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支撐桿30為中空的柱體,第一支撐桿20伸入第二支撐桿30中,并可在第二支撐桿30內(nèi)部沿第二支撐桿30軸線方向滑動。
彈性件50設(shè)于第一支撐桿20與第二支撐桿30之間,并可以使第一支撐桿20向遠離第二支撐桿30方向運動,在本實施例中,彈性件50,例如彈簧,設(shè)于第二支撐桿30內(nèi),并位于第一支撐桿20第二端22的端部與第二支撐桿30第一端31的端部之間。當支撐工裝受到壓縮時,第一支撐桿20向靠近第二支撐桿30方向運動,彈性件50壓縮,當支撐工裝受到的壓力消失時,彈性件50回復,繼而推動第一支撐桿20向遠離第二支撐桿30的方向運動。
限位機構(gòu)60設(shè)置于第一支撐桿20與第二支撐桿30之間,并限制第一支撐桿20與第二支撐桿30之間相對滑動的距離。具體地,限位機構(gòu)60可以包括限位滑槽61、固定孔62及銷軸63,限位滑槽61開設(shè)于第一支撐桿20及第二支撐桿30的其中之一上,固定孔62開設(shè)于第一支撐桿20及第二支撐桿30的其中另一上,當?shù)谝恢螚U20套接于第二支撐桿30上時,限位滑槽61與固定孔62的位置相適應,銷軸63穿過限位滑槽61并伸入固定孔62中,銷軸63在固定孔62的帶動下可沿限位滑槽61滑動。當銷軸63伸入固定孔62中時,銷軸63至少不能夠沿固定孔62的徑向方向發(fā)生較大距離的移動,如此可使銷軸63不易由固定孔62中滑出。優(yōu)選地,固定孔62開設(shè)于第一支撐桿20上,限位滑槽61開設(shè)于第二支撐桿30上,且限位滑槽61的長度方向沿第二支撐桿30的軸線方向設(shè)置,當?shù)谝恢螚U20插接于第二支撐桿30上時,限位滑槽61的位置與固定孔62的位置相對應,銷軸63穿過限位滑槽61并伸入固定孔62中。限位機構(gòu)60的設(shè)置可以限制第一支撐桿20與第二支撐桿30之間相對滑動的距離,以防止因第一支撐桿20與第二支撐桿30之間重合距離過長而造成的支撐工裝高度不夠,或因彈性件50的回復力過大而造成第一支撐桿20從第二支撐桿30中脫出。
圖3為圖1中支撐工裝處于完全收縮時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如圖1及圖3所示,在安裝車體與機蓋或背門處的氣彈簧時,首先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撐工裝支撐于車體與機蓋或背門之間,即可以使第一支撐塊10支撐于背門或機蓋上,使第二支撐塊40支撐車體上,此時,背門或機蓋會通過第一支撐桿20壓迫彈性件50,支撐工裝收縮,其長度變短,支撐工裝的長度與此時車體與背門或機蓋的距離相適應,當支撐工裝完全收縮時,銷軸63位于限位滑槽61靠近第二支撐塊40的一端(如圖3);當提起背門或機蓋時,彈性件50回復,推動第一支撐桿20向遠離第二支撐桿30方向運動,支撐工裝伸展,其長度變長,支撐工裝仍然支撐于車體與背門或機蓋之間,當支撐工裝完全伸展時,銷軸63位于限位滑槽61靠近第一支撐塊10的一端(如圖1)。因支撐工裝的長度可變,因而不會因車體與背門或機蓋之間的距離變大而脫落,能夠穩(wěn)固地支撐于車體與機蓋或背門之間。
綜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第一支撐桿20、第二支撐桿30、彈性件50及限位機構(gòu)60的設(shè)置,可以使支撐工裝的長度隨著支撐物體之間距離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能夠?qū)χ挝矬w進行穩(wěn)固的支撐。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shù)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范圍內(nèi),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shù)內(nèi)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內(nèi)容,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