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轉向油缸結構、轉向裝置和電控轉向車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40586閱讀:24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轉向油缸結構、轉向裝置和電控轉向車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控轉向車橋領域,具體而言,涉及轉向油缸結構、轉向裝置和電控轉向車橋。
背景技術
多橋車上具有轉向控制功能的車橋數(shù)目根據(jù)噸位大小可以是單根車橋,也可以是多根車橋,甚至可以是所有車橋均為轉向橋。例如,著名的8橋全地面起重機上的前4根車橋,均采用了機械桿系連接的轉向技木,且后橋都實現(xiàn)了主動式的轉向。在早期的技術中,主動式轉向后橋采用了機械桿系連接的轉向控制技術,為保證各車橋間的轉向關系,機械結構桿系設計得非常復雜。這種結構的轉向存在轉向模式単一、機械結構復雜、桿系結構受カ較大等缺點。為避免上述缺點,在目前的主動式轉向后橋上廣泛采用了電控轉向技術,可以使整車具有更加靈活的轉向模式,從而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對于8橋全地面起重機,有的將7-8橋設計為電控轉向橋,有的將6-8橋設計為電控轉向橋,有的將5-8橋均設計為電控轉向橋。但電控轉向橋中的電子轉向控制也存在風險,例如電子控制裝置功能出現(xiàn)故障,或者控制算法設計不合理,都將導致對電控轉向橋的轉向角控制錯誤,這將使全地面起重機的轉向運動不受控制,導致發(fā)生事故。 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保護措施?,F(xiàn)有技術中,通常采用以下安全保證措施在沒有采用中位定位油缸的轉向系統(tǒng)中,當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有異常時,系統(tǒng)可使已轉過一定角度的電控轉向橋保持轉向角不變,并提示錯誤,由于電控轉向橋不能回到零轉向角位置,這將為后續(xù)的行駛帶來問題,此時駕駛員通常只能停車等待維修;在采用中位定位油缸的轉向系統(tǒng)中,當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有異常時,系統(tǒng)可通過對中油缸將已轉過一定角度的電控轉向橋強制拉回到轉向角為O的中間位置,這時駕駛員可降低車速,還可繼續(xù)駕駛起重機,但由于増加了對中油缸及其控制裝置,使整車重量及成本増加。因此,一種既能保證高轉向安全性,又能降低車重、減少成本、占用空間小的轉向裝置成為ー個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發(fā)明內容
考慮到上述背景技術,本發(fā)明的ー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轉向油缸結構,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轉向裝置,該轉向油缸結構與一般的油缸結構不一樣,可使具有該轉子油缸結構的轉向結構兼具轉向和強制對中功能;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ー種具有該轉向裝置的電控轉向車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ー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轉向油缸結構,包括第一油ロ、至少ー個第ニ油ロ、至少ー個第三油ロ、活塞和活塞桿,其中,所述活塞桿連接至所述活塞,所述活塞將油缸的空腔分為有桿腔和無桿腔,所述第二油口和所述第三油ロ分別設置于所述油缸的空腔的兩端,所述第一油ロ設置于所述第二油ロ與所述第三油ロ之間。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油ロ設置于所述第二油ロ與所述第三油ロ的中間。所述第三油ロ可控制油缸有桿腔的泄油量。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轉向裝置,包括兩個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述的轉向油缸結構,分別為左轉向油缸結構和右轉向油缸結構,還包括第一開關單元、第二開關單元、第三開關單元、第四開關單元、第五開關單元、第六開關單元以及換向閥,其中,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通過所述第一開關單元與回油路連接,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二油ロ通過所述第二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一工作ロ連接,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三油ロ通過所述第三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二工作ロ連接;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通過所述第四開關單元與回油路連接,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二油ロ通過所述第五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一工作ロ連接,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三油ロ通過所述第六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二工作ロ連接;所述換向閥的P ロ與進油路連接,所述換向閥的T ロ與回油路連接。 通過換向閥的換向動作,可實現(xiàn)左換向油缸的活塞桿和右換向油缸的活塞桿往同一方面同步移動,實現(xiàn)換向功能。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開關單元包括第二開關閥和第二單向閥,所述第三開關單元包括第三開關閥和第三單向閥,所述第五開關單元包括第五開關閥和第五單向閥,所述第六開關單元包括第六開關閥和第六單向閥。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地,在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具有兩個所述第二油ロ、兩個第三油ロ時,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中的兩個第三油ロ分別通過所述第二開關閥和所述第二單向閥連接至所述第一工作ロ,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中的兩個第二油ロ分別通過所述第三開關閥和所述第三單向閥連接至所述第二工作ロ ;在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具有兩個所述第ニ油ロ、兩個第三油ロ時,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中的兩個第二油ロ分別通過所述第五開關閥和所述第五單向閥連接至所述第一工作ロ,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中的兩個第三油ロ分別通過所述第六開關閥和所述第六單向閥連接至所述第二工作ロ。在左轉向油缸結構進油時,可保證液壓油只從ー個油ロ進油,但在泄油時,可以從兩個油ロ進行泄油。在右轉向油缸結構進油時,可保證液壓油只從ー個油ロ進油,但在泄油時,可以從兩個油ロ進行泄油。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地,在所述轉向裝置需進行對中且所述轉向裝置正處于右轉狀態(tài)時,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有桿腔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一工作ロ連通,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無桿腔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二工作ロ連通;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有桿腔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二工作ロ連通,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無桿腔與所述換向閥的第一工作ロ連通。這樣,就可以保證兩個轉向油缸結構的活塞同步移動,且移動方向一致,實現(xiàn)安全換向。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地,在所述轉向裝置需進行對中且所述轉向裝置正處于左轉狀態(tài)時,所述換向閥處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工作ロ與所述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二工作ロ與所述回油路連通,所述第一開關單元和所述第六開關單元斷開,所述第四開關單元、所述第二開關單元、所述第五開關單元和所述第三開關單元閉合,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無桿腔充油,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有桿腔通過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泄油,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活塞往右移動并將所述第一油ロ堵塞,使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的有桿腔形成封閉腔體,以到達對中位置。在進行右轉向的過程中,通過右換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泄油,封閉右換向油缸結構第一油口和第三油ロ后,形成封閉腔體,完成對油缸的對中限位功能,從而在不增加中油缸的條件下,更可靠地完成對中功能。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地,在進行左轉時,所述換向閥處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工作ロ與所述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一工作ロ與所述回油路連通,所述第四開關單元和所述第二開關單元斷開,所述第一開關單元、所述第三開關單元、所述第五開關單元和所述第六開關單元閉合,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無桿腔充油,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有桿腔通過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泄油,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活塞往左移動并將所述第一油ロ堵塞,使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的有桿腔形成封閉腔體,以到達對中位置。 在進行左轉向的過程中,通過左換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泄油,封閉左換向油缸結構第一油口和第三油ロ后,形成封閉腔體,完成對油缸的對中限位功能,從而在不增加中油缸的條件下,更可靠地完成對中功能。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地,在到達所述對中位置后,所述第一開關單元、所述第ニ開關單元、所述第三開關單元、所述第四開關單元、所述第五開關單元和所述第六開關單元均斷開。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地,在進行轉向時,所述第一開關單元和所述第四開關單元均斷開。若無需實現(xiàn)對中功能,則可以將第一開關單元和第四開關單元斷開,即兩個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均不泄油,進行正常轉向動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又一方面,還提供了 ー種電控轉向車橋,包括上述任一技術方案中所描述的轉向裝置,其中,所述轉向裝置的左轉向油缸結構的活塞桿連接至所述電控轉向車橋的轉向連桿的第一連桿的第一端,所述轉向裝置的右轉向油缸結構的活塞桿連接至所述轉向連桿的第二連桿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連桿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連桿的第二端分別連接至所述電控轉向車橋的轉向橋的兩端,所述轉向橋的兩端還連接至轉向輪,以控制所述轉向輪的轉向。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相比通過對中油缸完成強制對中的轉向裝置,具有減重、更低成本、占用空間小等優(yōu)點,相比僅通過轉向油缸完成強制對中的轉向裝置,具有更高的轉向安全性,及在轉向系統(tǒng)出現(xiàn)故障后,整車還具有可駕駛性的優(yōu)點。


圖I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換向油缸結構的示意圖;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換向裝置應用于車輛的轉向輪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歩的詳細描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jié)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ー步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圖I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換向油缸結構的示意圖。如圖I所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轉向油缸結構100,包括第一油ロ 201、至少ー個第二油ロ 202、至少ー個第三油ロ 203、活塞和活塞桿,其中,活塞桿連接至活塞,活塞將油缸的空腔分為有桿腔和無桿腔,第二油ロ 202和第三油ロ 203分別設置于油缸的空腔的兩端,第一油ロ 201設置于第二油ロ 202與第三油ロ 203之間。優(yōu)選地,第一油ロ 201設置于第二油ロ 202與第三油ロ 203的中間。通過該第三 油ロ 203可靈活控制油缸的泄油量。接著請參考圖2,將圖I所示的轉向油缸結構應用于轉向控制液壓系統(tǒng)中,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換向裝置應用于車輛的轉向輪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的轉向裝置,包括兩個圖I中所示的轉向油缸結構,分別為左轉向油缸結構11和右轉向油缸結構12,還包括第一開關單元21、第二開關單元、第三開關單元、第四開關單元22、第五開關單元、第六開關單元以及換向閥51,其中,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第一油ロ通過第一開關單元21與回油路連接,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第二油ロ通過第二開關單元23與換向閥51的第一工作ロ連接,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第三油ロ通過第三開關單元與換向閥51的第二工作ロ連接;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第一油ロ通過第四開關單元22與回油路連接,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第二油ロ通過第五開關單元與換向閥51的第一工作ロ連接,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第三油ロ通過第六開關單元與換向閥51的第二工作ロ連接;換向閥51的P ロ與進油路連接,換向閥51的T ロ與回油路連接。通過換向閥51的換向動作,可實現(xiàn)左換向油缸的活塞桿和右換向油缸的活塞桿往同一方面同步移動,實現(xiàn)換向功能。如圖2所示,當車通過該轉向裝置轉向時,第一開關單元21和第四開關單元22斷開,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通過第二開關單元與液壓油路61連通,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無桿腔通過第五開關單元與液壓油路61連通;轉向油缸11無桿腔通過第三開關單元與液壓油路62連通,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有桿腔通過第六開關單元與液壓油路62連通;液壓油路61、62通過換向閥51的換向控制與液壓油路T、液壓油路P連通。而第二開關單元、第五開關單元、第三開關單元和第六開關單元的斷開或閉合可根據(jù)具體轉向エ況進行控制。從圖2中可以看出,第二開關單元包括第二開關閥23和第二單向閥31,第三開關単元包括第三開關閥25和第三單向閥33,第五開關單元包括第五開關閥24和第五單向閥32,第六開關單元包括第六開關閥26和第六單向閥34。優(yōu)選的,這些開關單元中也可不包含這些單向閥。這些單向閥的作用是在對中操作時開關単元中的開關閥均可失電,不進行得電操作,一是可盡量依靠簡單的液壓元件可簡單的控制策略就完成對中功能,增加對中操作的可靠性;ニ是可減少開關閥得失電操作次數(shù),延長開關閥壽命。
優(yōu)選地,在左轉向油缸結構11具有兩個第二油ロ、兩個第三油ロ時,左轉向油缸結構11中的兩個第三油ロ分別通過第二開關閥和第二單向閥31連接至第一工作ロ,左轉向油缸結構11中的兩個第二油ロ分別通過第三開關閥和第三單向閥33連接至第二工作□。在左轉向油缸結構11進油時,可保證液壓油只從ー個油ロ進油,但在泄油時,可以從兩個油ロ進行泄油。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地,在右轉向油缸結構12具有兩個第二油ロ、兩個第三油ロ時,右轉向油缸結構12中的兩個第二油ロ分別通過第五開關閥24和第五單向閥32連接至第一工作ロ,右轉向油缸結構12中的兩個第三油ロ分別通過第六開關閥26和第六單向閥34連接至第二工作ロ。在右轉向油缸結構12進油時,可保證液壓油只從ー個油ロ進油,但在泄油時,可以從兩個油ロ進行泄油。 優(yōu)選地,在需進行轉向時,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與換向閥51的第一工作ロ(P ロ)連通,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無桿腔與換向閥51的第二工作ロ(T ロ)連通;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有桿腔與換向閥51的第二工作ロ連通,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無桿腔與換向閥51的第一工作ロ連通。這樣,就可以保證兩個轉向油缸結構的活塞同步移動,且移動方向一致,實現(xiàn)安全換向。優(yōu)選地,在所述轉向裝置需進行對中且所述轉向裝置正處于右轉狀態(tài)吋,換向閥51處于第一位置,第一工作ロ與進油路連通,第二工作ロ與回油路連通,第一開關閥21和第六開關閥26斷開,第四開關閥22、第二開關閥23、第五開關閥24和第三開關閥25閉合, 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無桿腔充油,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有桿腔通過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第一油ロ 201泄油,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活塞往右移動并將第一油ロ 201堵塞,使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有桿腔形成封閉腔體,以到達對中位置。在處于右轉狀態(tài)下進行對中控制過程中,通過右換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泄油,封閉右換向油缸結構第一油口和第三油ロ后,形成封閉腔體,完成對油缸的對中限位功能,從而在不增加中油缸的條件下,更可靠地完成對中功能。也就是說,當車橋通過該轉向裝置進行對中時,若車輪正處于右轉狀態(tài),則閉合第四開關閥22、第二開關閥23、第五開關閥24和第三開關閥25,斷開第一開關閥21、第六開關閥26。此時,換向閥51處于左位,則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無桿腔通過第二油ロ、第三開關閥25及換向閥51與油路T連通,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通過第三油ロ、第二開關閥23及換向閥51與油路P連通,右轉向油缸12的無桿腔通過第二油ロ、第五開關閥24及換向閥51與油路P連通,右轉向油缸12的有桿腔通過第一油ロ、第四開關閥22與油路T連通。因此,左轉向油缸11的有桿腔通過油路P充油,其無桿腔通過油路T泄油,而右轉向油缸12的無桿腔通過油路P充油,其有桿腔通過第一油ロ及油路T泄油,右轉向油缸12的活塞400逐漸將右轉向油缸12的第一油ロ堵塞,此時右轉向油缸12的有桿腔將形成ー個封閉的腔體,可阻止活塞400進ー步朝右運動,從而到達對中位置。優(yōu)選地,在所述轉向裝置需進行對中且所述轉向裝置正處于右轉狀態(tài)吋,換向閥51處于第二位置,第二工作ロ與進油路連通,第一工作ロ與回油路連通,第四開關閥22和第二開關閥23斷開,第一開關閥21、第三開關閥25、第五開關閥24和第六開關閥26閉合,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無桿腔充油,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通過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第一油ロ泄油,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活塞往左移動并將第一油ロ堵塞,使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形成封閉腔體,以到達對中位置。在左轉狀態(tài)下進行對中控制過程中,通過左換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泄油,封閉左換向油缸結構第一油口和第三油ロ后,形成封閉腔體,完成對油缸的對中限位功能,從而在不增加中油缸的條件下,更可靠地完成對中功能。也就是說,當車橋通過該轉向裝置進行對中時,若車輪正處于右轉狀態(tài),則閉合第一開關閥21、第五開關閥24、第三開關閥25、第六開關閥26,斷開第四開關閥22、第二開關閥23,而換向閥51處于右位,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無桿腔通過第二油ロ、第三開關閥25及換向閥51與油路P連通,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通過第一油ロ與油路T連通,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無桿腔通過第二油ロ 202、第五開關閥24及換向閥51與油路T連通,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有桿腔通過第三油ロ 203、第六開關閥26與油路P連通。此時左轉向油缸 結構11的有桿腔通過第一油ロ 201及油路T泄油,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無桿腔通過油路P充油,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無桿腔通過油路T泄油,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有桿腔通過油路P充油,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活塞400逐漸將第一油ロ堵塞,此時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將形成一個封閉的腔體,可阻止活塞400進ー步朝左運動,從而到達對中位置。優(yōu)選地,在到達對中位置后,第一開關閥21、第二開關閥23、第三開關閥25、第四開關閥22、第五開關閥24和第六開關閥26均斷開。優(yōu)選地,在進行正常轉向時,第一開關閥21和第四開關閥22均斷開。若無需實現(xiàn)對中功能,則可以將第一開關閥21和第四開關閥22斷開,即兩個轉向油缸結構的第一油ロ均不泄油,進行正常轉向動作。應該理解,圖2所示的實施例是將轉向裝置設置于車橋的前面所具有的工作狀態(tài),在具體實施時,還可將其設置于車橋的后面,這時轉向裝置進行左轉和右轉的工作狀態(tài)與上述置于車橋前面的工作狀態(tài)的描述正好相反。優(yōu)選地,可以在每個開關閥的油路上設置溢流閥,例如,溢流閥41至44,可以進ー步保證油路安全。需說明的是,上述轉向裝置可應用于電控主動式轉向橋,該種車橋尤其可應用于全地面起重機及多橋油氣懸掛車輛。繼續(xù)參考圖2,本發(fā)明還提供了ー種電控轉向車橋,包括上面所描述的轉向裝置,其中,轉向裝置的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活塞桿300連接至電控轉向車橋的轉向連桿的第一連桿55的第一端,轉向裝置的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活塞桿300連接至轉向連桿的第二連桿52的第一端,第一連桿55的第二端和第二連桿52的第二端分別連接至電控轉向車橋的轉向橋54的兩端,轉向橋54的兩端還連接至轉向輪53,以控制轉向輪53的轉向。以上詳細說明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相比有對中油缸的轉向裝置至少具有以下優(yōu)點(I)現(xiàn)有的轉向裝置中的單根對中油缸的重量約30kg,減少了該對中油缸后,可減
輕整車重量。(2)減少了對中油缸的成本,因此節(jié)約了轉向裝置的成本。
( 3 )無需對中油缸,整個裝置占用空間小,提高了底盤液壓及制動元件布置的靈活性。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相比傳統(tǒng)無對中油缸的轉向裝置具有以下優(yōu)點(I)當轉向系統(tǒng)電子控制裝置失效、或控制算法等出現(xiàn)故障時,能更可靠地完成對中功能,具有更好地轉向安全性。(2)當轉向系統(tǒng)出現(xiàn)故障時,后輪強制對中,車輛尚具有可駕駛性。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 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轉向油缸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口(201)、至少一個第二油口(202)、至少一個第三油口(203)、活塞(400)和活塞桿(300),其中, 所述活塞桿連接至所述活塞,所述活塞將油缸的空腔分為有桿腔和無桿腔,所述第二油口(202)和所述第三油口(203)分別設置于所述油缸的空腔的兩端,所述第一油口(201)設置于所述第二油口(202)與所述第三油口(203)之間。
2.一種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兩個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轉向油缸結構,分別為左轉向油缸結構(11)和右轉向油缸結構(12),還包括第一開關單元(21)、第二開關單元、第三開關單元、第四開關單元(22)、第五開關單元、第六開關單元以及換向閥(51),其中, 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第一油口通過所述第一開關單元(21)與回油路連接,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第二油口通過所述第二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51)的第一工作口連接,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第三油口通過所述第三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51)的第二工作口連接; 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第一油口通過所述第四開關單元(22)與回油路連接,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第二油口通過所述第五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51)的第一工作口連接,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第三油口通過所述第六開關單元與所述換向閥(51)的第二工作口連接; 所述換向閥(51)的P 口與進油路連接,所述換向閥(51)的T 口與回油路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開關單元包括第二開關閥(23)和第二單向閥(31),所述第三開關單元包括第三開關閥(25)和第三單向閥(33),所述第五開關單元包括第五開關閥(24)和第五單向閥(32),所述第六開關單元包括第六開關閥(26)和第六單向閥(34)。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具有兩個所述第二油口、兩個所述第三油口時,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中的兩個第三油口分別通過所述第二開關閥和所述第二單向閥(31)連接至所述第一工作口,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中的兩個第二油口分別通過所述第三開關閥和所述第三單向閥(33 )連接至所述第二工作口 ; 在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具有兩個所述第二油口、兩個所述第三油口時,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中的兩個第二油口分別通過所述第五開關閥和所述第五單向閥連接至所述第一工作口,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 )中的兩個第三油口分別通過所述第六開關閥和所述第六單向閥(34)連接至所述第二工作口。
5.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需進行轉向時,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與所述換向閥(51)的第一工作口連通,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無桿腔與所述換向閥(51)的第二工作口連通;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有桿腔與所述換向閥(51)的第二工作口連通,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無桿腔與所述換向閥(51)的第一工作口連通。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轉向裝置需進行對中且所述轉向裝置正處于右轉狀態(tài)時,所述換向閥(51)處于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工作口與所述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二工作口與所述回油路連通,所述第一開關單元(21)和所述第六開關單元斷開,所述第四開關單元(22)、所述第二開關單元、所述第五開關單元和所述第三開關單元閉合,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無桿腔充油,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有桿腔通過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第一油口泄油,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活塞(400)移動并將所述第一油口堵塞,使所述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有桿腔形成封閉腔體,以到達對中位置。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轉向裝置需進行對中且所述轉向裝置正處于左轉狀態(tài)時,所述換向閥(51)處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工作口與所述進油路連通,所述第一工作口與所述回油路連通,所述第四開關單元(22)和所述第二開關單元斷開,所述第一開關單元(21)、所述第三開關單元、 所述第五開關單元和所述第六開關單元閉合,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無桿腔充油,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通過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第一油口泄油,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活塞(400)往左移動并將所述第一油口堵塞,使所述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有桿腔形成封閉腔體,以到達對中位置。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到達所述對中位置后,所述第一開關單元(21)、所述第二開關單元、所述第三開關單元、所述第四開關單元(22)、所述第五開關單元和所述第六開關單元均斷開。
9.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進行正常轉向時,所述第一開關單元(21)和所述第四開關單元(22)均斷開。
10.一種電控轉向車橋,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2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轉向裝置, 其中,所述轉向裝置的左轉向油缸結構(11)的活塞桿連接至所述電控轉向車橋的轉向連桿的第一連桿(55)的第一端,所述轉向裝置的右轉向油缸結構(12)的活塞桿連接至所述轉向連桿的第二連桿(52)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連桿(55)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連桿(52)的第二端分別連接至所述電控轉向車橋的轉向橋(54)的兩端,所述轉向橋(54)的兩端還連接至轉向輪(53),以控制所述轉向輪(53)的轉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轉向油缸結構,包括第一油口、至少一個第二油口、至少一個第三油口、活塞和活塞桿,其中,所述活塞桿連接至所述活塞,所述活塞將油缸的空腔分為有桿腔和無桿腔,所述第二油口設置于與所述無桿腔對應的缸筒上,所述第三油口設置于與所述有桿腔對應的缸筒上,所述第一油口設置于所述第二油口與所述第三油口之間。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具有該轉向油缸結構的轉向裝置以及具有該轉向裝置的電控轉向車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結構簡單,可減輕整車重量,且具有可靠的對中功能。
文檔編號B62D5/06GK102700604SQ201210218409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28日
發(fā)明者劉明玉, 田偉光, 羅志前 申請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