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氣室的后減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摩托車的后減震器,特別是一種帶氣室的摩托車后減震器。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帶氣室的后減震器,包括工作缸、工作缸內的油室、工作缸外的彈簧以及氣室,氣室內置在減震器中與工作缸成一條直線的氣缸內,氣缸通過接頭與工作缸連接,接頭的內孔與工作缸的油室開口之間通過阻尼閥片上的阻尼孔相通;所述氣缸內的氣室是由氣缸活塞及其上套有的密封圈封閉而成,也可以是氣囊與氣囊座所構成的封閉空間。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油室和氣室分離,油室內注滿減震油,克服了減震器活塞桿運動的空程現象,當行駛路況較差時,不會因減震油與空氣混合震動而影響到減震器的阻尼性能及減震效果;(2)由于有氣室的存在,當路面對車輪產生沖擊時,氣室的容積發(fā)生變化,緩解了車身的震動,提高了減震的效果及行車的舒適感;(3)將氣室內置在減震器中工作缸的上端,使整個減震器結構緊湊,外形美觀,安裝尺寸未發(fā)生變化,仍可以適用各種類型的摩托車;(4)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參照
圖1,一種帶氣室的后減震器包括工作缸1,工作缸內有油室2、工作缸外有彈簧3,氣室4內置在減震器中與工作缸1成一條直線的氣缸5內,接頭6與氣缸5內壁為螺紋連接,與工作缸1外圓焊接連接,接頭6的內孔9與工作缸1的油室開口10之間通過阻尼閥片11上的阻尼孔相通,氣缸5內的氣室4與油室2間有活塞7,活塞7上套有密封圈8。
本實用新型在油室2中注滿減震油,在氣室4中有氣體,當摩托車在路況較差的路段行駛時,由于路面對車輪產生的沖擊,活塞桿13壓縮彈簧3并向上運動,工作缸1內的減震油通過阻尼閥片11上的阻尼孔產生阻尼作用,推動活塞7壓縮氣室4內的氣體;當活塞桿13回位時,進入氣缸5內的減震油又通過阻尼閥片11上的阻尼孔回流至油室2。由于油室上方氣室的存在,能提高減震器的減震效果,大大緩解車身的震動,減輕顛簸路段行駛的疲勞感。
參照圖2,在氣室4內加裝了緩沖彈簧12,能進一步提高車身在承重時的減震效果,適合需要拖載貨物的車型使用。
參照圖3,氣缸5內的氣室4為氣囊14與氣囊座15所構成的封閉空間,其技術方案的工作原理與
圖1所示的實施例相同,只不過是封閉氣室4的另一中變形。
當然,在減震器上內置隔離的氣室以達到油、氣分離的效果以及提高減震器的減震性能的方法不僅適用于后減震器,也可以適用于前減震器,只需根據前減震的結構做相應變化即可。
權利要求1.一種帶氣室的后減震器,包括工作缸(1)、工作缸內的油室(2)、工作缸外的彈簧(3)以及封閉的氣室(4),其特征在于氣室(4)內置在減震器中與工作缸(1)成一條直線的氣缸(5)內,氣缸(5)通過接頭(6)與工作缸(1)連接,接頭(6)的內孔(9)與工作缸(1)的油室開口(10)之間通過阻尼閥片(11)上的阻尼孔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氣室的后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5)內的氣室(4)是由氣缸活塞(7)及其上套有的密封圈(8)封閉而成。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氣室的后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室(4)內裝有緩沖彈簧(1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氣室的后減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5)內的氣室(4)為氣囊(14)與氣囊座(15)所構成的封閉空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氣室的后減震器,旨在提供一種氣室內置在減震器中、結構緊湊簡單、制造成本低的后減震器;本實用新型的減震器包括工作缸、工作缸內的油室、工作缸外的彈簧以及氣室,氣室內置在減震器中與工作缸成一條直線的氣缸內,氣缸通過接頭與工作缸連接,接頭的內孔與工作缸的油室開口之間通過阻尼閥片上的阻尼孔相通,氣缸內氣室與油室間有活塞,活塞上套有密封圈;本實用新型適用于汽車及各種踏板或跨騎車型的摩托車。
文檔編號B62K25/04GK2581311SQ0224948
公開日2003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02年11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1月9日
發(fā)明者黃臻英 申請人:黃臻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