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釀酒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酒類生產設備的用法。
背景技術:
在白酒釀造行業(yè)中,蒸餾前的酒糟需要加水、加糧、混合、加糠、混合后,進入酒甑蒸餾。目前,在大多數白酒生產企業(yè)中,潤糧工作都由人工完成,勞動成本較高,且操作工技術水平與體能對進入酒甑的糧糟質量影響較大。另外,糧糟在潤糧過程中需要進行適當的攪拌,而人工攪拌效率較低,且在攪拌過程中潤糧溫度下降較快,大大降低了潤糧的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釀酒設備的使用方法,以解決背景技術中潤糧效果不佳、勞動成本高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基礎方案提供釀酒設備的使用方法,所述釀酒設備包括潤糧箱和輸送帶,所述潤糧箱包括用于盛裝糧糟的內箱和用于保溫的外殼,所述內箱滑動連接在外殼內,所述外殼上分別開有外進口和外出口,內箱上分別開有內進口和內出口,所述內出口上設有密封單元;內進口、內出口分別與外進口、外出口相對設置;內箱與外殼之間形成保溫腔室,所述保溫腔室連通有用于輸入保溫蒸汽的蒸汽管,所述蒸汽管的出氣口上安裝有渦輪,所述渦輪同軸安裝有扇齒,所述扇齒嚙合有用于使內箱產生振蕩的推動單元,所述推動單元上連接有步進頂出單元,內箱上設有頂開攪拌單元,所述頂開攪拌單元的兩端分別與步進頂出單元和密封單元相配合;外殼上設有用于使步進頂出單元復位的復位單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往內箱中加入糧糟和水,對糧糟進行潤糧;
(2)往保溫腔室內輸入保溫蒸汽,使內箱的潤糧溫度保持不變;
(3)在步驟(2)的同時,保溫蒸汽推動渦輪轉動,渦輪帶動扇齒轉動,扇齒帶動推動單元、內箱以及位于內箱上的頂開攪拌單元移動,對糧糟進行初次振蕩和初次攪拌;
(4)在步驟(3)的同時,推動單元帶動步進頂出單元和頂開攪拌單元產生相應的位移,頂開攪拌單元對糧糟產生一定程度的攪動,對糧糟進行第二次攪拌;
(5)扇齒與推動單元分離,推動單元、內箱以及內箱上的頂開攪拌單元恢復初始狀態(tài)并完成對糧糟的第二次振蕩;
(6)在步驟(5)的同時,頂開攪拌單元在步進頂出單元的作用下會沿內出口方向產生一定的位移,對糧糟進行第三次攪拌;
(7)扇齒轉動到一定圈數后,步進頂出單元使頂開攪拌單元移動到最大值并將密封單元頂開,糧糟落到輸送帶上并運輸到下一個工序中;
(8)復位單元推動步進頂出單元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頂開攪拌單元也逐漸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密封單元再次將內出口密封。
本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方案在潤糧過程中能夠使糧糟處于較穩(wěn)定的潤糧環(huán)境中,并能夠對糧糟進行兩次振蕩和三次攪拌,讓糧糟各部位能夠充分地與水接觸,進而提升潤糧的效果,提高了潤糧的效率,且能夠實現自動放料的功能,大大降低了勞動成本。其中,蒸汽管輸入的保溫蒸汽能夠使內箱的潤糧溫度保持不變,而保溫蒸汽在輸入的過程中能夠作為動力源推動渦輪產生轉動,節(jié)約了能源;推動單元在扇齒的作用下能夠帶動內箱產生間歇性的振蕩,并使頂開單元產生移動,對糧糟進行攪拌,大大增強了潤糧的效果;步進頂出單元在推動單元的作用下能夠逐步增加移動的量,并在達到最大極限值時能夠促使頂開單元打開密封單元,將糧糟放出,實現自動放料的功能;復位單元能夠使步進頂出單元在完成放料工作后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提升了潤糧的工作效率。
方案二:此為基礎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推動單元包括固定在內箱外壁上的推桿,所述推桿底部設有推動齒條,所述推動齒條與扇齒嚙合;推桿與外殼內壁之間設有第一彈性件。本方案中,推動齒條與扇齒嚙合,扇齒在轉動過程中間歇性地帶動推動齒條運動,使推桿、內箱以及位于內箱中的頂開攪拌單元在扇齒和第一彈性件的作用下產生間歇性的往復運動,進而完成對糧糟進行初次振蕩和初次攪拌。
方案三:此為方案二的優(yōu)選,所述步進頂出單元單元包括連接在推桿上的棘輪結構,所述棘輪結構同軸安裝有齒輪;外殼上滑動連接有抵緊氣缸,所述抵緊氣缸的輸出端連接有與齒輪相配合的楔形齒條;所述棘輪結構包括鉸接在推桿上的擺桿,所述擺桿連接有棘輪和主動棘爪,所述棘輪與主動棘爪相抵;外殼內壁上安裝有與棘輪相抵的止回棘爪。本方案中推桿在移動時帶動擺桿和擺桿上的主動棘爪移動,主動棘爪的擺動帶動棘輪產生轉動,同時止回棘爪實時地與棘輪相抵,防止棘輪回轉。棘輪的轉動帶動齒輪轉動,齒輪的轉動帶動楔形齒條和抵緊氣缸向靠近頂開攪拌單元的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楔形齒條的移動會使頂開攪拌單元向內出口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頂開攪拌單元在移動過程中會對糧糟產生一定程度的攪動,對糧糟進行第二次攪拌,進而使糧糟與水的接觸更加充分。
方案四:此為方案三的優(yōu)選,所述頂開攪拌單元包括楔形頂桿,所述楔形頂桿頂部與楔形齒條相抵;楔形頂桿上周向設有若干根第二彈性件,所述彈性件遠離楔形頂桿的一端連接在內箱內;楔形頂桿底部連接有若干根攪拌桿。楔形頂桿在楔形齒條和內箱的作用下能夠帶動攪拌桿一起往內出口方向產生移動,既能夠實現對糧糟的攪拌,又可以將密封單元頂開。
方案五:此為方案四的優(yōu)選,復位單元包括安裝在外殼內壁上的復位氣缸,所述復位氣缸的輸出端連接有推板,所述推板與抵緊氣缸位置相對;所述密封單元包括鉸接在內出口上密封板,內箱底部設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與密封板之間連接有第三彈性件。密封板能夠被楔形頂桿和攪拌桿頂開,且能夠在第三彈性件回復力的作用下對內出口實現再次密封;復位氣缸能夠帶動推板移動,將抵緊氣缸和楔形齒條推回初始位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釀酒設備的使用方法的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輸送帶1、瀝水孔2、外殼3、內箱4、蒸汽管5、渦輪6、扇齒7、推桿8、推動齒條9、拉簧10、擺桿11、棘輪12、主動棘爪13、止回棘爪14、齒輪15、楔形齒條16、抵緊氣缸17、楔形頂桿18、攪拌桿19、壓簧20、復位氣缸21、推板22、密封板23、開關彈簧24、限位柱25、外進口26、外出口27、內進口28、內出口29、保溫腔室30。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所示:
釀酒設備,主要由潤糧箱和輸送帶1構成,輸送帶1上開有若干個瀝水孔2。潤糧箱主要由內箱4、外殼3、保溫腔室30、蒸汽管5、推動單元、步進頂出單元、頂開單元和復位單元構成。內箱4用于盛裝糧糟,外殼3用于對內箱4進行保溫;內箱4滑動連接在外殼3內;外殼3上開有外進口26和外出口27,內箱4上開有內進口28和內出口29,密封單元設置在內出口29上;內進口28、內出口29分別與外進口26、外出口27相對設置。密封單元主要由密封板23、開關彈簧24和限位柱25構成,密封板23鉸接在內出口29上,限位柱25焊接在內箱4下端,開關彈簧24焊接在限位柱25和密封板23之間。
內箱4與外殼3之間形成保溫腔室30,蒸汽管5通入保溫腔室30內,蒸汽管5輸入的保溫蒸汽能夠對內箱4進行保溫,蒸汽管5的出氣口上安裝有渦輪6,渦輪6與扇齒7同軸安裝。推動單元主要由推桿8、推動齒條9和拉簧10構成,推桿8焊接在內箱4的右端,推動齒條9焊接在推桿8的下端,推動齒條9與扇齒7嚙合。
步進頂出單元主要由棘輪12結構、齒輪15、楔形齒條16和抵緊氣缸17構成。棘輪12結構主要由擺桿11、棘輪12、主動棘爪13和止回棘爪14構成,擺桿11鉸接在推桿8上,棘輪12安裝在轉軸上,轉軸轉動連接在外殼3上,主動棘爪13的一端鉸接在擺桿11上,主動棘爪13的另一端與棘輪12相抵;止回棘爪14的一端鉸接在外殼3上,止回棘爪14的另一端與棘輪12相抵。棘輪12與齒輪15同軸安裝,抵緊氣缸17滑動連接在外殼3的頂部,抵緊氣缸17的輸出端與楔形齒條16焊接,抵緊氣缸17能夠使楔形齒條16、齒輪15實現嚙合和分離。頂開攪拌單元主要由楔形頂桿18、4根攪拌桿19和4根壓簧20構成。楔形頂桿18的上端為楔形并與楔形齒條16相配合,楔形頂桿18的下端與4根攪拌桿19焊接,楔形頂桿18的上部與4根壓簧20焊接,4根壓簧20遠離楔形頂桿18的一端分別焊接在內箱4內壁上。復位單元主要由復位氣缸21和推板22構成,復位氣缸21安裝在外殼3的內壁上,復位氣缸21的輸出端與推板22相連,推板22與抵緊氣缸17相對設置。
本實施例的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1)正向啟動抵緊氣缸17,使楔形齒條16與齒輪15相抵并嚙合。將糧糟從外殼3的外進口26經由內箱4的內進口28進入到內箱4中,往內箱4中加入水,對糧糟進行潤糧。
(2)蒸汽管5往保溫腔室30內輸入保溫蒸汽,使內箱4的潤糧溫度保持不變。
(3)蒸汽管5輸出的保溫蒸汽推動渦輪6產生轉動,渦輪6的轉動帶動扇齒7轉動,當扇齒7轉動到與推動齒條9相嚙合的位置時,扇齒7帶動推動齒條9和推桿8向左移動,推桿8的移動帶動內箱4以及位于內箱4內的楔形頂桿18、攪拌桿19一起往左移動,完成對糧糟的初次振蕩和初次攪拌;另外,楔形頂桿18在左移的過程中,在楔形齒條16的作用下會逐漸向下移動,進一步增強了攪拌作用;此時拉簧10處于拉伸狀態(tài)。
(4)推桿8帶動擺桿11和擺桿11上的主動棘爪13向左移動,主動棘爪13的擺動帶動棘輪12產生轉動,同時止回棘爪14實時地與棘輪12相抵,防止棘輪12回轉。棘輪12的轉動帶動齒輪15轉動,齒輪15的轉動帶動楔形齒條16和抵緊氣缸17向右移動一定的距離,楔形齒條16的移動會使楔形頂桿18向下移動一定的距離并使壓簧20處于壓縮狀態(tài),楔形頂桿18在移動過程中會對糧糟產生一定程度的攪動,對糧糟進行第二次攪拌,進而使糧糟與水的接觸更加充分。
(5)當扇齒7與推動齒條9分離時,推桿8、內箱4以及位于內箱4上的楔形頂桿18、攪拌桿19在拉簧10回復力的作用下逐漸向右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完成對糧糟的第二次振蕩,進一步提升了糧糟的潤糧效果。
(6)楔形頂桿18在向右恢復的過程中在楔形齒條16的作用下會逐漸向下移動,對糧糟進行第三次攪拌,更進一步地提升了對糧糟的攪拌效果。
(7)當扇齒7轉動100圈時,楔形齒條16剛好移動到最大極限值,此時楔形頂桿18剛好向下移動到最大距離,楔形頂桿18和攪拌桿19共同將密封板23頂開并使開關彈簧24處于壓縮狀態(tài),潤糧后的糧糟經過內出口29和外出口27落到輸送帶1上,輸送帶1在對糧糟進行運輸的過程中會將糧糟中混入的水從漏水孔中瀝出,并將糧糟送至下一個工序中。
(8)反向啟動抵緊氣缸17,抵緊氣缸17帶動楔形齒條16向上移動,使楔形齒條16與齒輪15分離,此時啟動復位氣缸21,復位氣缸21驅動推板22向右移動,將抵緊氣缸17和楔形齒條16推回初始位置。此過程中楔形頂桿18在壓簧20回復力的作用下逐漸向上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楔形頂桿18和攪拌桿19與密封板23分離,密封板23在開關彈簧24回復力的作用下逐漸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密封板23再次將內出口29密封。
本方案在潤糧過程中能夠使糧糟處于較穩(wěn)定的潤糧環(huán)境中,并能夠對糧糟進行兩次振蕩和三次攪拌,讓糧糟各部位能夠充分地與水接觸,進而提升潤糧的效果,提高了潤糧的效率,且能夠實現自動放料的功能,大大降低了勞動成本。其中,蒸汽管5輸入的保溫蒸汽能夠使內箱4的潤糧溫度保持不變,而保溫蒸汽在輸入的過程中能夠作為動力源推動渦輪6產生轉動,節(jié)約了能源;推動單元在扇齒7的作用下能夠帶動內箱4產生間歇性的振蕩,并使頂開單元產生移動,對糧糟進行攪拌,大大增強了潤糧的效果;步進頂出單元在推動單元的作用下能夠逐步增加移動的量,并在達到最大極限值時能夠促使頂開單元打開密封單元,將糧糟放出,實現自動放料的功能;復位單元能夠使步進頂出單元在完成放料工作后恢復到初始狀態(tài),提升了潤糧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