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部件供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部件供給裝置,詳細地說,涉及一種使用桿狀部件盒向部件安裝
裝置等供給部件的部件供給裝置。
背景技術:
圖1是表示使用桿狀部件盒向部件安裝裝置等供給部件的部件供給裝置(以下, 稱為桿狀部件供給裝置)的現(xiàn)有例的整體結構的斜視圖。該現(xiàn)有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10, 由桿狀部件盒載置部12和部件輸送部14構成。 桿狀部件盒載置部12是傾斜地載置向部件輸送部14供給部件的桿狀部件盒16 的部分,具有殼體18、電動機19、滾珠絲杠20、連桿22、以及升降板24。殼體18由前壁18A、 側壁18B以及底壁18C構成,在前壁18A上設置有作為貫穿口的門26,其可以使收容在桿狀 部件盒16中的部件1 (參照圖2)通過。滾珠絲杠20貫穿固定在連桿22的一端上的塊狀 部件20A,通過受到來自電動機19的旋轉力而使?jié)L珠絲杠20旋轉,由此使塊狀部件20A在 圖1中向與底壁18C的長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動,連桿22進行伸縮。隨著連桿22的伸縮, 升降板24向上下方向(在圖1中為前壁18A的長度方向)移動。 桿狀部件盒16是在長度方向的一端形成開口 (未圖示)的細長的中空四棱柱,在 其中空部內連續(xù)地收容部件1。由于部件1是在被連續(xù)地收容于桿狀部件盒16內的包裝狀 態(tài)下交付的,所以如果可以以該狀態(tài)直接將其設置在用于部件供給的部件供給裝置中,則 非常便利,可以實現(xiàn)這一點的部件供給裝置是桿狀部件供給裝置10。 桿狀部件盒16設置在桿狀部件盒載置部12上,使開口端向下方傾斜。通過滾珠 絲杠20旋轉,塊狀部件20A向前方(在圖1中為斜上方)移動,由此連桿22立起,升降板 24上升,如果最上部的桿狀部件盒16的中空部的剖面的大致整體到達作為貫穿口的門26, 則桿狀部件盒16內的部件利用自重,通過門26而向斜下方前進,進入部件輸送部14內。
部件輸送部14具有部件供給引導部32,其是從桿狀部件盒16向斜下方前進而 進入部件輸送部14內的部件最初進入的第1部件供給路徑;作為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供給 帶34 ;齒輪37 ;以及電動機38。作為第1部件供給路徑的部件供給引導部32急劇地傾斜, 部件1可以因自重而滑落,滑落的部件1會到達作為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供給帶34。作為 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供給帶34平緩地傾斜,供給帶34上的部件1不會因自重而滑落,而是 隨著由齒輪37以及電動機38驅動的供給帶34而移動,到達供給帶34的部件被輸送至部 件吸附部39,在部件安裝裝置(未圖示)中被吸附并向基板搭載。 如上述所示,在現(xiàn)有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10中,供給部件的路徑是由急劇傾斜的 作為第1部件供給路徑的部件供給引導部32、和平緩傾斜的作為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供給 帶34構成,成為存在彎曲的構造。 如果最上部的桿狀部件盒16內的部件為空,則為了下次從層疊在其下方的桿狀 部件盒16供給部件,滾珠絲杠20進一步向前方(斜上方)移動,連桿22立起而升降板24 上升,再次開始從下一個桿狀部件盒16向部件輸送部14供給部件。這樣,從層疊的桿狀部
3件盒16依次供給部件。 這種桿狀部件供給裝置例如記載在專利文獻1中。 另一方面,在使用現(xiàn)有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10進行部件供給時,從桿狀部件盒16 向斜下方前進而進入部件輸送部14內的部件l,沿作為第1部件供給路徑的部件供給引導 部32的槽向斜下方前進,到達供給帶34。但是,如上述所示,由于與作為第1部件供給路徑 的部件供給引導部32的傾斜相比,作為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供給帶34的傾斜較平緩從而 形成彎曲,所以部件1會與供給帶34碰撞,并可能由于此時的沖擊使部件1跳動而向裝置 外飛出。 因此,當前,在部件從作為第1部件供給路徑的部件供給引導部32向作為第2部 件供給路徑的供給帶34移動的位置及其附近的區(qū)域(以下,稱為供給帶連接部36)的上 方,如圖2所示,設置蓋部40。 該蓋部40通過利用調整旋鈕42改變搖臂43的位置,從而可以調整蓋41和部件 1之間的距離(間隙)44。標號45是固定螺母,其用于在利用調整旋鈕42將搖臂43調整 為適當?shù)奈恢煤螅潭ㄕ{整旋鈕42以使其不旋轉,標號46是用于輸送供給帶34的帶輪。
在這里,由于供給帶連接部36為彎曲部,所以為了使部件1順利地在第1部件供 給路徑以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上移動,需要在蓋41和部件1之間確保充分的上下方向的間 隙44。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10-70394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但是,如果在蓋41和部件1之間確保充分的上下方向的間隙44,則在供給帶連接 部36,部件1會在供給帶34和蓋41之間跳動,可能使部件1上下重疊,從而堵塞部件供給 路徑。另外,如果在上下方向上確保充分的間隙44,則如圖3所示,部件供給引導部32的 側壁的上表面部32A和蓋41之間的間隙47、以及供給帶34的側壁的上表面部34A和蓋41 之間的間隙48變大,從而在供給帶連接部36處,跳動的部件1可能會從間隙47、48向桿狀 部件供給裝置IO的外部飛出。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提出的,其課題是,提供一種可以抑制供給帶連接 部處的部件的跳動而進行穩(wěn)定的部件供給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部件供給裝置具有第1部件供給路徑,其傾斜,以使收容在桿狀 部件盒內的部件利用自重而滑落;以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其與所述第1部件供給路徑相連 續(xù),向所述部件施加驅動力而使其移動,所述第2部件供給路徑與所述第1部件供給路徑相 比,傾斜較平緩,其特征在于,與從所述第1部件供給路徑向所述第2部件供給路徑切換的 區(qū)域相對而設置按壓部件,所述按壓部件對部件施加的負載設定為,可以使該部件在所述 第1部件供給路徑內利用自重而滑落,并且可以按壓該部件,以防止該部件在所述第1及第 2部件供給路徑的切換區(qū)域處跳動。 優(yōu)選在從與所述第1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內前進的部件的前進方向正交的水平方 向觀察所述按壓部件時,與前進的該部件接觸的該按壓部件的底邊的形狀為,沿著所述第1 部件供給路徑與所述第2部件供給路徑之間的切換區(qū)域中的部件的移動軌跡。
發(fā)明的效果
4
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在從第1部件供給路徑向第2部件供給路徑切換的位置及其附 近的區(qū)域設置按壓部件,該按壓部件從上方利用自重對在所述第1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內 前進的部件進行按壓,并且,即使該按壓部件從上方利用自重對該部件進行按壓,該部件也 可以利用其自重在所述第1部件供給路徑內滑落,所以部件不會在第1及第2部件供給路 徑內重疊,而且,不會出現(xiàn)向部件供給裝置外跳出的情況。由此,可以進行穩(wěn)定的部件供給。
另外,在從與在所述第1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內前進的部件的前進方向正交的水 平方向觀察所述按壓部件時,與前進的該部件接觸的該按壓部件的下邊的形狀,與在從所 述第1部件供給路徑向所述第2部件供給路徑切換的位置及其附近的區(qū)域(供給帶連接 部)前進的部件的軌跡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即使部件在該供給帶連接部內跳動的位置發(fā)生 波動,也可以更穩(wěn)定地從上方對部件適當?shù)剡M行按壓,可以進行更穩(wěn)定的部件供給。
圖1是表示桿狀部件供給裝置的現(xiàn)有例的整體結構的斜視圖。
圖2是示意地表示從側方觀察現(xiàn)有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的蓋部的狀態(tài)的圖。 圖3是示意地表示將現(xiàn)有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的蓋部以與部件的前進方向正交
的平面切斷后的剖面的圖。 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的整體結構的斜視 圖。 圖5是表示上述桿狀部件供給裝置的部件按壓部的斜視圖。 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的部件按壓部的斜 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實施方式。其中,對于與現(xiàn)有的桿狀部 件供給裝置10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標號,省略說明。 如圖4所示,該桿狀部件供給裝置50與現(xiàn)有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10的不同點在 于,在作為第1部件供給路徑的部件供給引導部32的側壁的上表面部32A上,安裝部件按 壓部52。此外,在圖4中,齒輪37被供給帶34遮擋而沒有描繪出。構成第1部件供給路徑 的部件供給引導部32向下方傾斜,以使收容在桿狀部件盒內的部件利用自重而滑落,構成 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供給帶34,與上述部件供給引導部32相連續(xù)地,與部件供給引導部32 的傾斜相比平緩地向下方傾斜。另外,供給帶34向該部件施加驅動力而使其移動。
在圖5中,該部件按壓部52具有作為按壓部件的按壓板52A、托架52B、以及銷 52C。按壓板52A具有利用自重從上方對在部件供給引導部32內以及供給帶34內前進的 部件1進行按壓的作用。在從與部件1前進的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觀察按壓板52A時,與 前進的部件1接觸的按壓板52A的下邊52A1的形狀,與部件1通過供給帶連接部36時的 軌跡大致相同。另外,銷52C貫穿按壓板52A的后端部,按壓板52A可轉動地安裝在銷52C 上。銷52C的兩端部安裝固定在托架52B上。 部件按壓部52安裝在部件供給引導部32的側壁的上表面部32A上,安裝在下述 位置,即,使其下邊52A1的形狀與部件1通過供給帶連接部36時的軌跡一致。
在將部件按壓部52安裝在桿狀部件供給裝置50上的狀態(tài)下,按壓板52A由于自 重而始終受到向下方的力,按壓板52A的下邊52A1處于隔著供給帶連接部36與部件供給 引導部32的槽的底面以及供給帶34的上表面接觸的狀態(tài)。 按壓板52A如上述所示,由于具有利用自重從上方對在部件供給引導部32內以及 供給帶34內前進的部件1進行按壓的作用,所以按壓板52A的質量設定為,可以防止部件 1在供給帶連接部36及其附近(切換區(qū)域)跳起,并且可以使部件1利用其自重在部件供 給引導部32的傾斜處滑落。如果按壓板52A的質量過大,則部件1在上述傾斜處滑落時會 停止。另一方面,如果按壓板52A的質量過小,則無法充分地防止部件1在供給帶連接部36 上的跳動。 通過適當?shù)卦O定按壓板52A的質量,防止部件1在供給帶連接部36上的跳動,從 而部件1不會出現(xiàn)滯留,而且,不會出現(xiàn)向桿狀部件供給裝置50外跳出的情況。由此,桿狀 部件供給裝置50可以進行穩(wěn)定的部件供給。 另外,在該第1實施方式中,由于利用按壓板52A的自重,從上方對在部件供給引 導部32內以及供給帶34內前進的部件1進行按壓,所以可以以一定的負載進行按壓。
本實施方式中的按壓板52A,由于在沿部件供給弓I導部32內以及供給帶34的方向 上較長,所以即使部件1在供給帶連接部36內跳動的位置產生波動,也可以從上方對部件 1適當?shù)剡M行按壓。 另外,由于與前進的部件1接觸的按壓板52A的下邊(底邊)52A1的形狀為,與 供給帶連接部36中的部件1的移動軌跡一致或者為沿該移動軌跡的形狀,所以即使部件1 在供給帶連接部36內跳動的位置產生波動,也可以更穩(wěn)定地從上方對部件1適當?shù)剡M行按 壓。 下面,在圖6中,說明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
該部件按壓部62,除了按壓板62A、托架62B、銷62C以外,還具有螺栓62D,其貫 穿托架62B的上表面部件62B1 ;彈簧支承部62E,其設置在按壓板62A的上邊部;以及彈簧 62F,其設置在螺栓62D的下端面和彈簧支承部62E之間,利用在按壓板62A的自重上加上 彈簧62F的上下方向的力而成的力(負載),可以使按壓板62A從上方對在作為第1部件供 給路徑的部件供給引導部32內以及作為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供給帶34內前進的部件1進 行按壓。 螺栓62D可以上下移動,從而可以調整彈簧62F向彈簧支承部62E施加的沿上下 方向的力,即,彈簧62F向按壓板62A施加的沿上下方向的力。 例如,在所供給的部件的種類變化,而必須變更按壓板62A對在作為第1部件供給 路徑的部件供給引導部32內以及作為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供給帶34內前進的部件1進行 按壓的力的情況下,通過使螺栓62D向上下適當?shù)匾苿?,調整彈簧62F向按壓板62A施加的 沿上下方向的力,從而可以變更按壓板62A對在作為第1部件供給路徑的部件供給引導部 32內以及作為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供給帶34內前進的部件1進行按壓的力(負載)。
因此,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桿狀部件供給裝置,對于所供給的部件的種類變更 也可以靈活地應對。 以上說明的第1及第2實施方式中的按壓板52A、62A是板狀的部件,但從可以穩(wěn) 定地對部件1的跳動進行按壓的方面考慮,優(yōu)選其厚度在可以進入供給帶連接部36的第1
6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內的范圍內較厚。另外,按壓板52A、62A也可以不是1個,而是配置多 水
權利要求
一種部件供給裝置,其具有第1部件供給路徑,其傾斜,以使收容在桿狀部件盒內的部件利用自重而滑落;以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其與所述第1部件供給路徑相連續(xù),向所述部件施加驅動力而使其移動,所述第2部件供給路徑與所述第1部件供給路徑相比,傾斜較平緩,其特征在于,與從所述第1部件供給路徑向所述第2部件供給路徑切換的區(qū)域相對而設置按壓部件,所述按壓部件對部件施加的負載設定為,可以使該部件在所述第1部件供給路徑內利用自重而滑落,并且可以按壓該部件,以防止部件在所述第1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的切換區(qū)域跳動。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部件供給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從與所述第1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內前進的部件的前進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觀察所 述按壓部件時,與前進的該部件接觸的該按壓部件的底邊的形狀為,沿著所述第1部件供 給路徑與所述第2部件供給路徑之間的切換區(qū)域中的部件的移動軌跡。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部件供給裝置,其可以抑制供給帶連接部處的部件的跳動,進行穩(wěn)定的部件供給。在從第1部件供給路徑(32)向第2部件供給路徑(34)切換的位置及其附近的區(qū)域(供給帶連接部36)設置按壓部件(52A),該按壓部件(52A)從上方利用自重對在上述第1及第2部件供給路徑(32,34)內前進的部件(1)進行按壓,并且,即使該按壓部件(52A)從上方利用自重對該部件(1)進行按壓,該部件(1)也可以利用其自重在第1部件供給路徑(32)內滑落。
文檔編號H05K13/02GK101754671SQ20091025279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新莊清彥 申請人:Juk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