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電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計步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大家越來越關注自身健康,在社交軟件曬運動數據也成為一種時尚。社交軟件獲取運動數據時調用的驅動設備就是計步器。計步器是通過統(tǒng)計步數、距離、速度、時間等數據,測算卡路里或熱量消耗,用以掌控運動量,防止運動量不足,或運動過量的一種工具,一般包括震動傳感器和電子計數器。
由于受到路面坡度的限制,現有的計步方法中對行走在具有坡度的路面或者上下樓梯時用戶的計步結果不準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計步方法,以解決現有的計步方法中對行走在具有坡度的路面或者上下樓梯時用戶的計步結果不準確的問題。
第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計步方法,該計步方法包括:獲取預設時間段內的終端計步特征,其中,所述計步特征包括角速度特征和加速度特征;
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將所述預設時間段分割為至少兩個預設時間片段;
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間的第一特征距離,若所述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則根據所述特征距離確定所述終端的移動狀態(tài),同時,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確定計步數量。
進一步的,所述預設時間段與所述變化周期的比值為所述時間片段數量的整數倍。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狀態(tài)包括上坡狀態(tài);對應的,所述若所述第一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則根據所述加速度特征確定所述終端的移動狀態(tài),包括:
若所述第一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
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加速度特征中重力方向子特征間的第二特征距離;
若所述第二特征距離處于第二預設范圍,則所述移動狀態(tài)為上坡狀態(tài)。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狀態(tài)包括下坡狀態(tài);
對應的,若所述第二特征距離處于第三預設范圍,則所述移動狀態(tài)為下坡狀態(tài)。
進一步的,所述終端設置有至少一個重力傳感器和至少一個陀螺儀。
第二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計步裝置,該計步裝置包括:
計步特征獲取模塊,用于獲取預設時間段內的終端計步特征,其中,所述計步特征包括角速度特征和加速度特征;
時間片段確定模塊,用于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將所述預設時間段分割為至少兩個預設時間片段;
計步模塊,用于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間的第一特征距離,若所述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則根據所述特征距離確定所述終端的移動狀態(tài),同時,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確定計步數量。
進一步的,所述預設時間段與所述變化周期的比值為所述時間片段數量的整數倍。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狀態(tài)包括上坡狀態(tài);對應的,所述計步模塊包括:
子特征對比單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加速度特征中重力方向子特征間的第二特征距離;
特征距離第一判斷單元,用于若所述第二特征距離處于第二預設范圍,則所述移動狀態(tài)為上坡狀態(tài)。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狀態(tài)包括下坡狀態(tài);對應的,所述計步模塊還包括:
特征距離第二判斷單元,用于若所述第二特征距離處于第三預設范圍,則所述移動狀態(tài)為下坡狀態(tài)。
進一步的,所述終端設置有至少一個重力傳感器和至少一個陀螺儀。
本發(fā)明通過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間的特征距離,解決了現有的計步方法中對行走在具有坡度的路面或者上下樓梯時用戶的計步結果不準確的問題,有效排除干擾信息,不僅使計步結果更加準確,而且節(jié)省了工作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中的一種計步方法流程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中的一種計步方法流程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三中的一種計步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本發(fā)明相關的部分而非全部結構。
實施例一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計步方法流程圖,本實施例可適用于對行走在具有坡度的路面或者上下樓梯時用戶的計步的情況,該方法可以由一種計步裝置來執(zhí)行,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110、獲取預設時間段內的終端計步特征,其中,所述計步特征包括角速度特征和加速度特征;
其中,終端計步特征是從獲取到的信息中提取到且可以作為計步的信息的特征,可以是多種特征,由設置于終端中的各種傳感器檢測到的信息,例如通過加速度計檢測到的加速度特征,通過重力傳感器獲取終端的重力加速度信息,速度傳感器獲取終端的速度信息,溫度傳感器獲取終端的溫度信息,以及角速度傳感器獲取終端的角速度信息等。
預設時間段可以由用戶根據自己的運動計劃時間自行設定,也可以由程序設計人員預先設定,該預設時間段內終端中的傳感器處于開啟狀態(tài),在預設時間段內終端中的傳感器處于關閉狀態(tài),避免資源的耗損。
角速度特征可以是從由角速度傳感器獲取的角速度信息中的角速度變化率、角速度變化的變化周期等關鍵信息,加速度特征可以是從由加速度傳感器獲取的加速度信息中極值、均值、方差值等關鍵信息。
s120、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將所述預設時間段分割為至少兩個預設時間片段。
在用戶走路或者跑步過程中,終端狀態(tài)呈現周期性變化,同理的,與終端狀態(tài)對應的加速度特征和角速度特征也呈現周期性變化,因此在計步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數據的變化規(guī)律獲取到角速度特征和角速度特征的周期。
預設時間片段為對終端計步特征計算和對比的單位時間,根據終端狀態(tài)的變化頻率進行設定,示例性的,終端狀態(tài)變化越快,即終端狀態(tài)的變化頻率越大,將預設時間片段的設定時間越小,終端狀態(tài)變化越慢,即終端狀態(tài)的變化頻率越小,將預設時間片段的設定時間越大,
優(yōu)選的,所述預設時間段與所述變化周期的比值為所述時間片段數量的整數倍。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可以保持到完整的終端狀態(tài)的變化。
s130、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間的第一特征距離,若所述第一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則根據所述加速度特征確定所述終端的移動狀態(tài),同時,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確定計步數量。
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將所述預設時間段分割為多個預設時間片段,進而對多個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和角速度特征進行對比。
具體的,在每一個理想狀態(tài)下的預設時間片段中,加速度特征的變化可以認為是相同的,然而由于終端在用戶身體配制位置的隨機性、以及行走路面環(huán)境的隨機性,所測試到的真實數據會有些偏差,因此本實施例中設置了允許的誤差范圍,即第一預設范圍,若相鄰的預設時間片段中的第一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即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為可用數據,進而根據該可用數據進行終端移動狀態(tài)的判斷和計步數量的確定。
可選的,本實施例中在判斷終端移動狀態(tài)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每一個加速度特征中加速度的變化過程進行判定。
可選的,所述移動狀態(tài)包括上坡狀態(tài)和下坡狀態(tài)。
在根據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確定計步數量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對應周期內的加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來實現,進而提高計步數量的準確率。
本發(fā)明通過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間的特征距離,解決了現有的計步方法中對行走在具有坡度的路面或者上下樓梯時用戶的計步結果不準確的問題,有效排除干擾信息,不僅使計步結果更加準確,而且節(jié)省了工作成本。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終端可以設置有至少一個重力傳感器和至少一個陀螺儀。這樣設置的好處在于僅需要設置重力傳感器和陀螺儀就可完成本實施例的方法,減少現有技術中需要額外增加氣壓計這一設備,節(jié)省了工作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
實施例二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計步方法流程圖,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對終端不同的移動狀態(tài)進行了敘述,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210、獲取預設時間段內的終端計步特征,其中,所述計步特征包括角速度特征和加速度特征;
s220、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將所述預設時間段分割為至少兩個預設時間片段。
s230、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間的第一特征距離。
s240、若所述第一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加速度特征中重力方向子特征間的第二特征距離。
其中,加速度特征中重力方向子特征為加速度重力方向的分量,在用戶進行上坡或這下坡過程中,加速度重力方向的子特征的變化也呈現周期性變化,因此僅通過計算重力方向的子特征也可以的到終端的移動狀態(tài)。
s250、若所述第二特征距離處于第二預設范圍,則所述移動狀態(tài)為上坡狀態(tài)。
其中,第二預設范圍用于判定終端的移動狀態(tài)為上坡狀態(tài)??蛇x的,第二預設范圍可以是加速度重力方向的子特征的變化次數為預設次數,例如,當用戶每走一步,加速度重力方向的分量會發(fā)生四次變化,且其前兩次變化量與后兩次變化量相同,因此,在檢測過程中,若加速度重力方向的子特征的變化次數與變化量與第二預設范圍相匹配,則判定為上坡狀態(tài)。
s260、若所述第二特征距離處于第三預設范圍,則所述移動狀態(tài)為下坡狀態(tài)。
第三預設范圍用于判定終端的移動狀態(tài)為上坡狀態(tài)。檢測下坡狀態(tài)與上坡具體方法區(qū)別在于,加速度重力方向的子特征中的變化量不同,若在檢測過程中,若加速度重力方向的子特征的變化次數與變化量與第三預設范圍相匹配,則判定為下坡狀態(tài)。
s270、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確定計步數量。
本發(fā)明通過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間重力方向子特征,準確檢測到終端移動狀態(tài)處于上坡或下坡狀態(tài),減少了數據處理量,提高了運行速度。
實施例三
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四提供的一種冠字號識別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該冠字號識別裝置包括:預處理模塊310、局部待識別鏈碼生成模塊320和非冠字號鏈碼去除模塊330。
其中,計步特征獲取模塊310,用于獲取預設時間段內的終端計步特征,其中,所述計步特征包括角速度特征和加速度特征;
時間片段確定模塊320,用于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將所述預設時間段分割為至少兩個預設時間片段;
計步模塊330,用于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間的第一特征距離,若所述第一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則根據所述加速度特征確定所述終端的移動狀態(tài),同時,根據所述角速度特征的變化周期確定計步數量。
本發(fā)明通過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的加速度特征間的特征距離,解決了現有的計步方法中對行走在具有坡度的路面或者上下樓梯時用戶的計步結果不準確的問題,有效排除干擾信息,不僅使計步結果更加準確,而且節(jié)省了工作成本。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預設時間段與所述變化周期的比值為所述時間片段數量的整數倍。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移動狀態(tài)包括上坡狀態(tài);對應的,所述計步模塊包括:
子特征對比單元,用于若所述第一特征距離處于第一預設范圍;逐一對比所述預設時間片段內加速度特征中重力方向子特征間的第二特征距離;
特征距離第一判斷單元,用于若所述第二特征距離處于第二預設范圍,則所述移動狀態(tài)為上坡狀態(tài)。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移動狀態(tài)包括下坡狀態(tài);對應的,所述計步模塊還包括:
特征距離第二判斷單元,用于若所述第二特征距離處于第三預設范圍,則所述移動狀態(tài)為下坡狀態(tài)。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終端設置有至少一個重力傳感器和至少一個陀螺儀。
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計步裝置可執(zhí)行本發(fā)明任意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計步方法,具備執(zhí)行方法相應的功能模塊和有益效果。
注意,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及所運用技術原理。本領域技術人員會理解,本發(fā)明不限于這里所述的特定實施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能夠進行各種明顯的變化、重新調整和替代而不會脫離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雖然通過以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不僅僅限于以上實施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情況下,還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實施例,而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范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