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行程檢測工位、軸向間隙檢測工位和氣密檢測工位。該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分別通過機架上的行程檢測工位、軸向間隙檢測工位和氣密檢測工位對調光馬達的轉動行程、軸向間隙和氣密性進行全面的檢測,以保證出廠調光馬達的質量,進而提高整個汽車大燈、整輛車的質量。
【專利說明】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測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汽車前照燈是安全駕駛的重要一環(huán),而前照燈的照射方向對本車駕駛員視野和對面來車駕駛員是否炫目至關重要,因此國家規(guī)定:從2010年6月I號起,上公告的車型必須配備調光執(zhí)行器,即調光馬達。調光馬達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位于馬達內部的驅動電機和位于馬達外部的傳動螺桿11,電機轉動,通過傳動機構帶動傳動螺桿11轉動且軸向移動。但是,直流調光執(zhí)行器在生產(chǎn)裝配過程中,由于裝配的隨機性和其各零部件的公差配合的誤差,故其往往會出現(xiàn)執(zhí)行器的自身死點(即上電后不轉動)、轉動行程不在范圍內、傳動螺桿存在很大的軸向串動量、產(chǎn)品內部存在漏氣等不良現(xiàn)象,最終直接影響到整個汽車大燈,甚至會對汽車的正常安全行駛產(chǎn)生影響,造成安全隱患。所以,整個汽車調光馬達綜合性能的檢測是提高和控制產(chǎn)品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檢測工序能保證出廠的產(chǎn)品質量的合格率,從而提高整個汽車大燈、整輛車的質量,讓客戶放心購買,大膽使用,消除安全隱患。
[0003]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CN103017716A公開了一種車燈調光馬達外殼整體間隙確認及漏裝檢測治具,包括用于安裝車燈調光馬達外殼的支架、設置于支架上方的固定板和探針組、驅動上述固定板和探針組作上下往復運動的氣缸組、用于測試車燈調光馬達外殼整體間隙的間隙測試組件,上述間隙測試組件包括:用于壓住車燈調光馬達外殼內的調節(jié)螺栓頂部的上壓柱、帶動上述上壓柱運動的上氣缸、用于頂住車燈調光馬達外殼內的調節(jié)螺栓底部的下頂桿、帶動上述下頂桿運動的下氣缸、受上述上氣缸驅動的測長器。但是,該檢測治具只是針對于調光馬達的整體軸向間隙(也就是調光馬達傳動螺桿的軸向串動量)進行檢測,而未對馬達的其 他性能進行檢測,故其檢測范圍不夠全面。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鑒于以上所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全面、綜合地檢測調光馬達的轉動行程、軸向間隙、氣密的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有行程檢測工位、軸向間隙檢測工位和氣密檢測工位;
[0006]在行程檢測工位處:所述機架上設有第一安裝架和一可上下移動、并可與待檢測馬達相連接的接插件,所述第一安裝架上設有一可上下移動的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中穿設有一位于待檢測馬達的傳動螺桿上方的檢測件,且支撐架的上端設有一位于檢測件上方的第一位移傳感器;
[0007]在軸向間隙檢測工位處:所述機架上設有第二安裝架和用于固定待檢測馬達的夾具,所述第二安裝架一側設有一可上下移動的起重件,另一側設有一用于夾持待檢測馬達的傳動螺桿的夾爪,所述起重件與夾爪通過一拉繩相連接,且起重件的重量大于夾爪的重量,所述第二安裝架上設有一位于夾爪上方的第二位移傳感器;
[0008]在氣密檢測工位處:所述機架上設有第三安裝架和一可上下移動、且與待檢測馬達下端面相貼合的下頂件,所述下頂件的上端面上設有一伸入待檢測馬達中的氣密下堵頭,所述第三安裝架上設有一可上下移動、且與待檢測馬達上端面相貼合的氣密上壓頭,所述氣密上壓頭與一充氣設備和一氣密表相連接。
[0009]進一步地,所述機架上還設有一取放工位和一轉盤,所述轉盤底部設有一驅動電機,所述取放工位、行程檢測工位、軸向間隙檢測工位以及氣密檢測工位沿轉盤周向均勻分布,所述轉盤上設有四個用于放置待檢測馬達的產(chǎn)品胎具,四個產(chǎn)品胎具分別位于取放工位、行程檢測工位、軸向間隙檢測工位以及氣密檢測工位處。
[0010]優(yōu)選地,所述機架上設有第四安裝架,該第四安裝架的端部設有一總敲章氣缸,所述總敲章氣缸的活塞桿端部設有一章套,章套中設有一位于所述取放工位上方的章。
[0011]進一步地,在行程檢測工位處,所述機架上設有第一支撐板、以及固定在第一支撐板上的第一上移氣缸,所述第一上移氣缸的活塞桿端部設有一位于待檢測馬達下方的接插件固定塊,所述接插件安裝在接插件固定塊中。
[0012]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安裝架上固定有第一下壓氣缸,所述支撐架與所述第一下壓氣缸的活塞桿端部相連接。
[0013]優(yōu)選地,還包括固定在第一安裝架上的直線導軌,所述直線導軌穿設在支撐架中。
[0014]進一步地,在軸向間隙檢測工位處,所述機架上設有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二支撐板上設有第二上移氣缸,所述第二安裝架上設有導軌氣缸,所述夾具包括一水平夾持件和一位于待檢測馬達下方的下頂板組件,所述水平夾持件一端設有一與待檢測馬達相適配的卡槽,另一端與所述導軌氣缸的活塞桿相連接,所述下頂板組件與所述第二上移氣缸相連接。
[0015]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安裝架上設有一步進電機,所述起重件的下端面設有一起重件支撐板,所述步進電機的輸出端與一絲桿相連接,所述絲桿與起重件支撐板螺紋配合。
[0016]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裝架的頂部設有一滑塊,所述滑塊兩端均安裝有滑輪,所述滑輪的外周設有環(huán)形槽,所述拉繩支承在滑輪的環(huán)形槽中。
[0017]進一步地,在氣密檢測工位處,所述機架上安裝有一容納下頂件的套筒,還包括一水平氣缸和一固定在水平氣缸端部的斜切塊,所述斜切塊伸入套筒中,且斜切塊與下頂件為斜面配合。
[0018]優(yōu)選地,所述第三安裝架上固定有第二下壓氣缸,所述氣密上壓頭與第二下壓氣缸的活塞桿相連接。
[0019]優(yōu)選地,所述氣密上壓頭的下端面和氣密下堵頭的外周均設有密封圈。
[0020]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該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分別通過機架上的行程檢測工位、軸向間隙檢測工位和氣密檢測工位對調光馬達的轉動行程、軸向間隙和氣密性進行全面的檢測,以保證出廠調光馬達的質量,進而提高整個汽車大燈、整輛車的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0022]圖1為調光馬達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行程檢測工位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6、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軸向間隙檢測工位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8、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氣密檢測工位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中驅動電機的結構示意圖。
[0028]圖11為本實用新型在控制模塊控制下的工作流程圖。
[0029]圖12為本實用新型中位于取放工位處的敲章結構。
[0030]圖13為圖7的A圈放大圖。
[0031]元件標號說明
[0032]I 待檢測馬達 11傳動螺桿
[0033]2 機架3 行程檢測工位
[0034]31第一安裝架 32接插件
[0035]33支撐架34檢測件
[0036]35第一位移傳感器36第一支撐板
`[0037]37 第一上移氣缸 38 接插件固定塊
[0038]39 第一下壓氣缸 310直線導軌
[0039]311下頂下支撐板 312彈性預壓頭
[0040]4 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1 第二安裝架
[0041]42 夾具421水平夾持件
[0042]422卡槽423下頂板組件
[0043]424下頂上板425下頂下板
[0044]43 起重件44 夾爪
[0045]45 拉繩46 第二位移傳感器
[0046]47 第二支撐板48 第二上移氣缸
[0047]49 導軌氣缸410步進電機
[0048]411起重件支撐板 412絲桿
[0049]413滑塊414滑輪
[0050]415環(huán)形槽416移動板
[0051]417固定板組件418通孔
[0052]5 氣密檢測工位 51 第三安裝架
[0053]52 下頂件53 氣密上壓頭
[0054]54 套筒55 水平氣缸
[0055]56 斜切塊57 第二下壓氣缸
[0056]6 取放工位7 轉盤
[0057]8 驅動電機9 產(chǎn)品胎具
[0058]10 第四安裝架12 分敲章結構
[0059]121固定架122分敲章氣缸
[0060]13 總敲章氣缸14 章套[0061]15 章58 氣密下堵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62]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
[0063]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chǎn)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0064]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包括機架2,所述機架2上設有行程檢測工位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和氣密檢測工位5。
[0065]在行程檢測工位3處:見圖4和圖5,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一安裝架31和一可上下移動、并可與待檢測馬達I相連接的接插件32,所述第一安裝架31上設有一可上下移動的支撐架33,所述支撐架33中穿設有一位于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上方的檢測件34,且支撐架33的上端設有一位于檢測件34上方的第一位移傳感器35。行程檢測時,接插件32上移與待檢測馬達I相連接,給待檢測馬達I通電;所述支撐架33帶動檢測件34 —起下移,至檢測件34的下端面與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上端相抵靠;控制模塊控制待檢測馬達I回到其總行程的20%位置,則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上移,將檢測件34向上頂一段距離,所述第一位移傳感器35采集檢測件34此時的位置LI ;控制模塊控制待檢測馬達I回到其總行程的90%位置,則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再將檢測件34向上頂一段距離,所述第一位移傳感器35采集檢測件34此時的位置L2 ;控制模塊根據(jù)第一位移傳感器35先后兩次所采集的檢測件34的位置數(shù)據(jù)計算其差值,該差值即為待檢測馬達I所要檢測的行程;若差值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則馬達行程檢測合格;若差值不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則馬達行程檢測不合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位移傳感器35為一激光位移傳感器;當給待檢測馬達I通上12V電之后,其從總行程的20%-90%位置,內部電機帶動外部傳動螺桿11所移動到直線距離為5.4-5.8mm時,行程檢測合格。
[0066]在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處:見圖6和圖7,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二安裝架41和用于固定待檢測馬達I的夾具42,所述第二安裝架41 一側設有一可上下移動的起重件43,另一側設有一用于夾持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的夾爪44,所述起重件43與夾爪44通過一拉繩45相連接,且起重件43的重量大于夾爪44的重量,所述第二安裝架41上設有一位于夾爪44上方的第二位移傳感器46。軸向間隙檢測時,夾具42動作,固定住待檢測馬達I ;所述起重件43上移,拉繩45處于松弛的狀態(tài),則夾爪4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移至規(guī)定位置,并抓緊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所述第二位移傳感器46采集夾爪44此時的位置Hl ;所述起重件43下移至規(guī)定位置,通過拉繩45反拽夾爪44,使夾爪44抓緊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上移,所述第二位移傳感器46采集夾爪44此時的位置H2 ;控制模塊根據(jù)第二位移傳感器46先后兩次所采集的夾爪44位置數(shù)據(jù),并計算其差值,該差值為夾爪44的位移,也為待檢測馬達I所要檢測的軸向間隙(即傳動螺桿11的軸向串動量);若差值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則馬達軸向間隙檢測合格;若差值不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則馬達軸向間隙檢測不合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位移傳感器46也為一激光位移傳感器;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的軸向串動量在0.2mm以內時,則為合格。
[0067]在氣密檢測工位5處:見圖8和圖9,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三安裝架51和一可上下移動、且與待檢測馬達I下端面相貼合的下頂件52,所述下頂件52的上端面上設有一伸入待檢測馬達I中的氣密下堵頭58,所述第三安裝架51上設有一可上下移動、且與待檢測馬達I上端面相貼合的氣密上壓頭53,所述氣密上壓頭53與一充氣設備和一氣密表相連接。氣密檢測時,下頂件52上移,且氣密下堵頭58插入到待檢測馬達I下面的連接接插件32的孔內,以堵住待檢測馬達I的下面;所述氣密上壓頭53下移,進而將待檢測馬達I的上下兩個端面密封??;充氣設備通過氣密上壓頭53上的充氣孔往待檢測馬達I內充氣,充氣到19.5?19.9KPA、充氣時間為9S后停止充氣;若在9S內充氣沒達到19.5KPA,則產(chǎn)品直接判定不合格;若在9S內充氣達到19.5KPA以上,則保壓一段時間,在保壓時間內通過氣密表檢測是否有漏氣信號輸出;若無漏氣信號輸出或泄漏量小于0.08KPA,則馬達氣密檢測合格;若有漏氣信號輸出且泄漏量大于0.08KPA,則馬達氣密檢查不合格。
[0068]所以,該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分別通過機架2上的行程檢測工位
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和氣密檢測工位5對調光馬達的轉動行程、軸向間隙和氣密性進行全面的檢測,以保證出廠調光馬達的質量,進而提高整個汽車大燈、整輛車的質量,且該全自動檢測設備還能用于對使用中的調光馬達的性能進行檢測,以確定調光馬達是否老化。本實施例中,該全自動檢測設備在控制模塊下的工作流程如圖11所示,包括相互連接的控制模塊和檢測模塊,所述控制模塊與上位機模塊相連接,上位機模塊主要包括工控機和顯示屏等;所述控制模塊采用Freescale MC9S12P128,而檢測模塊采用英飛凌2234控制芯片。同時,所述機架2由型材焊接而成,其包括上架體、下架體、上臺面、下控制柜、門和把手
坐寸o
[0069]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所述機架2上還設有一取放工位6和一轉盤7,所述轉盤7底部設有一驅動電機8,所述取放工位6、行程檢測工位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以及氣密檢測工位5沿轉盤7周向均勻分布,所述轉盤7上設有四個用于放置待檢測馬達I的產(chǎn)品胎具9,四個產(chǎn)品胎具9分別位于取放工位6、行程檢測工位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以及氣密檢測工位5處。本實施例中,所述取放工位6、行程檢測工位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和氣密檢測工位5按轉盤7的轉動方向先后分布,當然,所述行程檢測工位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和氣密檢測工位5的先后順序可顛倒。開始檢測時,先往取放工位6上放置一待檢測馬達1,驅動電機8帶動轉盤7轉動90°,則在取放工位6上再放置一待檢測馬達1,同時前一個待檢測馬達I在行程檢測工位3處進行行程檢測;驅動電機8帶動轉盤7再轉動90°,則再放置一個待檢測馬達1,其余兩個待檢測馬達I分別在行程檢測工位3處進行行程檢測、以及在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處進行軸向間隙檢測;以此類推,以形成轉盤7每轉90°,則在取放工位6處取出已檢測完成的馬達,再放置一個新的待檢測馬達I,其余三個檢測工位分別對位于該工位處的待檢測馬達I進行相應的特性檢測,進而提高整體檢測效率。
[0070]另外,本實施例中,所述驅動電機8為一蝸輪蝸桿減速機,如圖10所示,該蝸輪蝸桿減速機中采用蝸輪和蝸桿機構進行控制,傳動精度高,能嚴格控制轉盤7每轉動一次,其轉動的角度為90°。優(yōu)選地,見圖3和圖12,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四安裝架10,該第四安裝架10的端部設有一豎向放置的總敲章氣缸13,所述總敲章氣缸13的活塞桿端部設有一章套14,章套14中設有一位于所述取放工位6上方的章15。當待檢測馬達I依次經(jīng)過行程檢測工位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和氣密檢測工位5后回轉到取放工位6,其行程、軸向間隙和氣密都檢測合格,則控制模塊控制總敲章氣缸13動作,帶動章套14中的章15上下運動,從而對該待檢測馬達I進行自動敲章,以表示為一合格產(chǎn)品,從而便于工作人員區(qū)分,以免將合格產(chǎn)品與不合格產(chǎn)品弄混。
[0071]以下分別對行程檢測工位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和氣密檢測工位5的具體結構及其工作原理做詳細描述:
[0072]一、行程檢測工位3
[0073]見圖4和圖5,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一支撐板36、以及固定在第一支撐板36上的第一上移氣缸37,所述第一上移氣缸37的活塞桿端部設有一位于待檢測馬達I下方的接插件固定塊38,所述接插件32安裝在接插件固定塊38中。所述第一支撐板36、第一上移氣缸37和接插件固定塊38均位于轉盤7的下方,第一上移氣缸37動作,帶動接插件固定塊38和接插件32 —起上移,從而使接插件32與待檢測馬達I連接通電。優(yōu)選地,在接插件固定塊38的下方還設有一與接插件固定塊38相連接的下頂下支撐板311,所述下頂下支撐板311隨接插件固定塊38 —起移動。
[0074]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裝架31上固定有第一下壓氣缸39,所述支撐架33與所述第一下壓氣缸39的活塞桿端部相連接。另外,所述支撐架33的外端設有一向下延伸的彈性預壓頭312,第一下壓氣缸39動作,從而帶動支撐架33和彈性預壓頭312 —起下移,直至彈性預壓頭312的下端面與待檢測馬達I的上端面相抵靠,以壓住待檢測馬達1,防止在接插件32與待檢測馬達I連接的過程中,待檢測馬達I向上移動。優(yōu)選地,還包括固定在第一安裝架31上的直線導軌310,所述直線導軌310穿設在支撐架33中,以使支撐架33上下移動更加平穩(wěn)。
[0075]本實施例中,所述檢測件34為一砝碼,檢測件34與支撐架33之間設有滑動軸承,以使檢測件34在支撐架33中上下移動使更加平穩(wěn),降低誤差,提高檢測精度。
[0076]二、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
[0077]見圖6和圖7,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二支撐板47,所述第二支撐板47上設有第二上移氣缸48,所述第二安裝架41上設有導軌氣缸49,所述夾具42包括一水平夾持件421和一位于待檢測馬達I下方的下頂板組件423,所述水平夾持件421 —端設有一與待檢測馬達I相適配的卡槽422,另一端與所述導軌氣缸49的活塞桿相連接,所述下頂板組件423與所述第二上移氣缸48相連接。所述導軌氣缸49動作,帶動水平夾持件421向左移動,從而卡住待檢測馬達I ;所述第二上移氣缸48和下頂板組件423位于轉盤7的下方,第二上移氣缸48動作,帶動下頂板組件423上移,頂緊待檢測馬達I的下端,即通過水平夾持件421和下頂板組件423將待檢測馬達I固定住,以防止在夾爪44夾住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向上移動的過程中,待檢測馬達I因沒固定住而引起的位移,最終提高檢測精度。所述下頂板組件423包括相互連接的下頂上板424和下頂下板425。
[0078]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安裝架41上設有一步進電機410,所述起重件43的下端面設有一起重件支撐板411,所述步進電機410的輸出端與一絲桿412相連接,所述絲桿412與起重件支撐板411螺紋配合。在軸向間隙檢測時,步進電機410轉動,通過絲桿412與起重件支撐板411的螺紋配合使起重件支撐板411與起重件43 —起上移;當夾爪44下移并抓緊傳動螺桿11后,所述步進電機410反轉,從而使起重件支撐板411和起重件43 —起下移,并通過拉繩45反拽夾爪44。本實施例中,所述夾爪44為一機械氣爪,所述起重件43為一重20N的砝碼,所述夾爪44固定在一移動板416上,且移動板416與夾爪44的總重為10N。
[0079]進一步地,見圖7和圖13,所述第二安裝架41的頂部設有一滑塊413,所述滑塊413兩端均安裝有滑輪414,所述滑輪414的外周設有環(huán)形槽415,所述拉繩45支承在滑輪414的環(huán)形槽415中,以使拉繩45移動更加平穩(wěn),不會出現(xiàn)偏差,進而保證檢測的準確度。另外,所述第二安裝架41上還設有位于夾爪44正上方的固定板組件417,所述固定板組件417中設有一通孔418,所述拉繩45從該通孔418中穿過,如圖7所示,以便夾爪44能垂直下移或上移,而不會出現(xiàn)偏移。
[0080]三、氣密檢測工位5
[0081]如圖8和圖9所示,所述機架2上安裝有一容納下頂件52的套筒54,還包括一水平氣缸55和一固定在水平氣缸55端部的斜切塊56,所述斜切塊56伸入套筒54中,且斜切塊56與下頂件52為斜面配合。所述下頂件52、套筒54、水平氣缸55均位于轉盤7的下方,且套筒54為一圓環(huán)形的筒,下頂件52為一圓柱體;從圖8的視圖角度看,所述水平氣缸55動作,帶動斜切塊56向右移動,通過斜切塊56上端面的斜面與下頂件52的斜面配合,從而使套筒54中的下頂件52往上移動,直至下頂件52的上端面緊緊抵靠待檢測馬達I的下端面。
[0082]優(yōu)選地,所述第三安裝架51上固定有第二下壓氣缸57,所述氣密上壓頭53與第二下壓氣缸57的活塞桿相連接,第二下壓氣缸57動作,帶動氣密上壓頭53下移,直至氣密上壓頭53的下端面緊緊抵靠待檢測馬達I的上端面。通過下頂件52和氣密上壓頭53自動封堵待檢測馬達1,且本實施例中,所述氣密上壓頭53的下端面和氣密下堵頭58的外周均設有密封圈或者密封墊,以保證充氣過程和保壓過程中的密封性,有效提高檢測精度。
[0083]另外,還包括與控制模塊相連接的時間繼電器和保壓時間繼電器,所述充氣設備開始充氣時,則時間繼電器開始計時,到計時時間到設定值后,停止充氣;開啟保壓時間繼電器,進行保壓,并通過氣密表觀察是否漏氣。
[0084]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中,在行程檢測工位3和氣密檢測工位5處均設有一分敲章結構12,見圖5和圖9,該分敲章結構12包括固定在機架2上的固定架121,所述固定架121中設有橫向放置的分敲章氣缸122,該分敲章氣缸122的活塞桿端部也設有一章套14,所述章套14中設有朝向待檢測馬達I的章15。若待檢測馬達I在行程檢測工位3或氣密檢測工位5處檢測合格,則控制模塊控制分敲章氣缸122動作,從而對位于行程檢測工位3或氣密檢測工位5處的待檢測馬達I進行自動敲章,以便在檢測完成后,工作人員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不合格產(chǎn)品具體是哪個特性不符合規(guī)定。當然,在結構允許的情況下,所述軸向氣密檢測工位5處也可以安裝所述分敲章結構12。
[0085]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設計的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能對直流馬達進行綜合性能檢測,提高了檢測效率,節(jié)省占地空間,利用設備的自動程度,全部由設備自動判斷,最終提高產(chǎn)品的質量。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chǎn)業(yè)利用價值。[0086]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調光馬達特性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包括機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2) 上設有行程檢測工位(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和氣密檢測工位(5); 在行程檢測工位(3)處: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一安裝架(31)和一可上下移動、并可與待檢測馬達(I)相連接的接插件(32),所述第一安裝架(31)上設有一可上下移動的支撐架(33),所述支撐架(33)中穿設有一位于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上方的檢測件(34),且支撐架(33)的上端設有一位于檢測件(34)上方的第一位移傳感器(35); 在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處: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二安裝架(41)和用于固定待檢測馬達(I)的夾具(42),所述第二安裝架(41) 一側設有一可上下移動的起重件(43),另一側設有一用于夾持待檢測馬達(I)的傳動螺桿(11)的夾爪(44),所述起重件(43)與夾爪(44)通過一拉繩(45)相連接,且起重件(43)的重量大于夾爪(44)的重量,所述第二安裝架(41)上設有一位于夾爪(44)上方的第二位移傳感器(46); 在氣密檢測工位(5)處: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三安裝架(51)和一可上下移動、且與待檢測馬達(I)下端面相貼合的下頂件(52),所述下頂件(52)的上端面上設有一伸入待檢測馬達(I)中的氣密下堵頭(58),所述第三安裝架(51)上設有一可上下移動、且與待檢測馬達(I)上端面相貼合的氣密上壓頭(53 ),所述氣密上壓頭(53 )與一充氣設備和一氣密表相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2)上還設有一取放工位(6)和一轉盤(7),所述轉盤(7)底部設有一驅動電機(8),所述取放工位(6)、行程檢測工位(3 )、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 )以及氣密檢測工位(5 )沿轉盤(7 )周向均勻分布,所述轉盤(7)上設有四個用于放置待檢測·馬達(I)的產(chǎn)品胎具(9),四個產(chǎn)品胎具(9)分別位于取放工位(6)、行程檢測工位(3)、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以及氣密檢測工位(5)處。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四安裝架(10),該第四安裝架(10)的端部設有一總敲章氣缸(13),所述總敲章氣缸(13)的活塞桿端部設有一章套(14),章套(14)中設有一位于所述取放工位(6)上方的章(15)。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在行程檢測工位(3)處,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一支撐板(36)、以及固定在第一支撐板(36)上的第一上移氣缸(37),所述第一上移氣缸(37)的活塞桿端部設有一位于待檢測馬達(I)下方的接插件固定塊(38),所述接插件(32 )安裝在接插件固定塊(38 )中。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架(31)上固定有第一下壓氣缸(39),所述支撐架(33)與所述第一下壓氣缸(39)的活塞桿端部相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固定在第一安裝架(31)上的直線導軌(310),所述直線導軌(310)穿設在支撐架(33)中。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在軸向間隙檢測工位(4)處,所述機架(2)上設有第二支撐板(47),所述第二支撐板(47)上設有第二上移氣缸(48),所述第二安裝架(41)上設有導軌氣缸(49),所述夾具(42)包括一水平夾持件(421)和一位于待檢測馬達(I)下方的下頂板組件(423),所述水平夾持件(421) —端設有一與待檢測馬達(I)相適配的卡槽(422),另一端與所述導軌氣缸(49)的活塞桿相連接,所述下頂板組件(423)與所述第二上移氣缸(48)相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裝架(41)上設有一步進電機(410),所述起重件(43)的下端面設有一起重件支撐板(411),所述步進電機(410)的輸出端與一絲桿(412)相連接,所述絲桿(412)與起重件支撐板(411)螺紋配合。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裝架(41)的頂部設有一滑塊(413),所述滑塊(413)兩端均安裝有滑輪(414),所述滑輪(414)的外周設有環(huán)形槽(415),所述拉繩(45)支承在滑輪(414)的環(huán)形槽(415)中。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在氣密檢測工位(5)處,所述機架(2)上安裝有一容納下頂件(52)的套筒(54),還包括一水平氣缸(55)和一固定在水平氣缸(55 )端部的斜切塊(56 ),所述斜切塊(56 )伸入套筒(54)中,且斜切塊(56 )與下頂件(52)為斜面配合。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裝架(51)上固定有第二下壓氣缸(57),所述氣密上壓頭(53)與第二下壓氣缸(57)的活塞桿相連接。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密上壓頭(53)的下端面和氣密下堵頭(58)的外周均設有密封`圈。
【文檔編號】G01B11/14GK203501981SQ201320600017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25日
【發(fā)明者】周健, 王猛, 童祖德, 聶少欽, 黃海 申請人:上海信耀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