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軸及其成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軸,其具有為了將該軸穩(wěn)固地裝配/固定到要被裝配的部件而在該軸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滾花。
背景技術(shù):
傳統(tǒng)地,將軸壓插到要被裝配的部件中形成的裝配孔中,由此將要被裝配的部件裝配/固定到該軸的方法是公知的。但是,在這種方法中,因為裝配孔的內(nèi)直徑形成得比軸的外直徑稍大,所以難以穩(wěn)固地固定。因此,傳統(tǒng)的固定方法是形成多條滾花,每條滾花從軸的外周面突起預定的高度并軸向延伸,由此其裝配強度得以提高。
例如,四條滾花形成于電刷裝配的電動機的電樞軸的外周面上,也叫做整流子的換向器裝配/固定到在電樞軸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滾花的部分中。其中,換向器通過將由銅板等制成的導電部件借助由樹脂材料制成的絕緣部件以絕緣狀態(tài)形成為環(huán)形形狀而得到。另外,當換向器的樹脂部分被壓插到電樞軸中時,滾花在徑向發(fā)生彈性變形,從而由于它們的彈力而穩(wěn)固地裝配到換向器。
這時,電樞軸處于電樞鐵芯預先固定的狀態(tài)下,在這種狀態(tài)下,滾花通過成型裝置被形成之后,換向器被壓插到電樞軸中。然后,電樞線圈纏繞在電樞鐵芯上,電樞線圈的每端連接到換向器。之后,對電樞線圈施加涂層,最終,換向器的外周面被切割處理以去除漏在換向器的外周面中的涂料。
具有這種形狀的用于形成上述滾花的成型裝置已經(jīng)公知為這樣一種成型裝置,其中,一對成型刃在上部模具和下部模具(它們連接到液壓裝置)上以預定的間隔而固定,而且通過將成型刃緊靠置于這些模具之間的軸進行擠壓而形成滾花,例如日本特開平5-200475號公報所示。在這種情況下,每個成型刃被形成為具有基本正方形的截面,其具有平行于上部模具的切削面以及形成為與切削面正交的擠壓面,并且各個擠壓面相互平行。另外,通過這些成型刃,軸的外周面被擊穿并徑向突出,由此形成滾花。
但是,因為每個成型刃的擠壓面形成得與切削面正交,所以這種成型裝置需要繁重的處理負擔。尤其是在相鄰的成型刃之間的距離設(shè)置得較短時,每個擠壓面與軸的外周面之間形成的角度變得較小,從而需要額外的處理負擔。根據(jù)情況,存在軸自身發(fā)生變化而降低軸的圓度的危險。
因此,在傳統(tǒng)的成型裝置中,將相鄰的成型刃之間的距離在一定程度上設(shè)置得較大,由此每個擠壓面和軸的外周面之間形成的角度被形成得較大以減輕處理負擔。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上部模具的成型刃形成的兩個滾花被形成為各自具有的相位的差值為例如大約105度到110度,通過下部模具的成型刃形成的滾花被形成為各自具有的相位的差值為例如大約105度到110度。也就是說,滾花被偏移形成在軸的徑向的兩端側(cè)。為此,滾花的彈力在偏向換向器的兩個徑向端的位置處施加給換向器,其截面變形為橢圓形,由此圓度下降。另外,當換向器變形為橢圓形時,在切割外周面時切割邊發(fā)生變化,因此存在發(fā)生涂料切割殘余等問題。
此外,由于滾花的位置偏移,軸自身的重量平衡偏移,這就成為在轉(zhuǎn)動電樞軸時產(chǎn)生振蕩現(xiàn)象的原因。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確保裝配/固定到軸的要被裝配的部件的圓度。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減輕形成滾花所涉及的處理負擔。
發(fā)明內(nèi)容
按照本發(fā)明的在其外周面上具有由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形成的滾花,所述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被設(shè)置為可在相互相對和相互分離的方向上相對地移動,并且具有裝配孔的要被裝配的部件被裝配/固定到所述軸,所述軸包括由一對第一成型刃形成的一對第一滾花,所述第一成型刃對的每一個具有被形成為與相對移動的方向平行的切削面以及被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切削面具有銳角的擠壓面,所述第一成型刃對以所述切削面相對并以預定的間隔隔開的方式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模具中;以及由一對第二成型刃形成的一對第二滾花,所述第二成型刃對的每一個具有被形成為與相對移動的方向平行的切削面以及被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切削面具有銳角的擠壓面,所述第二成型刃對以所述切削面相對并以預定的間隔隔開的方式設(shè)置在所述第二模具中,其中,四條所述滾花被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按照本發(fā)明的所述軸,其中,所述滾花的頂點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按照本發(fā)明的所述軸,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刃對以在圓周方向上90度內(nèi)的間隔接觸,所述第二成型刃對以在圓周方向上90度內(nèi)的間隔接觸,從而四條所述滾花被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按照本發(fā)明的所述軸,其中,所述第一滾花和第二滾花的軸向長度被設(shè)置為比所述要被裝配的部件的長度更長。
按照本發(fā)明的所述軸,其中,所述裝配孔的內(nèi)直徑被設(shè)置為比所述軸的外直徑更大,并且所述要被裝配的部件被裝配/固定到所述第一滾花和第二滾花。
按照本發(fā)明的所述軸,進一步包括一對第三滾花,其與所述第一滾花在圓周方向上相隔45度且由所述第一成型刃形成;以及一對第四滾花,其與所述第二滾花在圓周方向上相隔45度且由所述第二成型刃形成,其中,八條所述滾花被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按照本發(fā)明的所述軸,其中,所述要被裝配的部件是用于電動機的換向器。
按照本發(fā)明的一種軸的成型裝置,具有裝配孔的要被裝配的部件被裝配/固定到所述軸,所述裝置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其被設(shè)置為夾著所述軸在相互靠近和相互分離的方向上相對地移動;一對第一成型刃,其每一個具有被形成為與相對移動的方向平行的切削面以及被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切削面具有銳角的擠壓面,所述第一成型刃對以所述切削面相對并以預定的間隔隔開的方式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模具中;以及一對第二成型刃,其每一個具有被形成為與相對移動的方向平行的切削面以及被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切削面具有銳角的擠壓面,所述第二成型刃對以所述切削面相對并以預定的間隔隔開的方式設(shè)置在所述第二模具中,其中,通過使得所述第一成型刃和第二成型刃壓住所述軸的外周面而在所述軸的外周面上形成滾花。
按照本發(fā)明的軸的成型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刃對以在圓周方向上90度內(nèi)的間隔與所述軸的外周面接觸,所述第二成型刃對以在圓周方向上90度內(nèi)的間隔與所述軸的外周面接觸,從而四條所述滾花被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按照本發(fā)明的軸的成型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刃和第二成型刃被形成為平行四邊形截面,所述第一成型刃和第二成型刃具有被形成為與所述擠壓面平行的承載面,并且所述第一成型刃和第二成型刃固定到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中的凹槽部。
因此,按照本發(fā)明,因為滾花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所以被裝配/固定到所述軸的要被裝配的部件的圓度得以確保。
另外,按照本發(fā)明,因為在所述成型刃中形成的擠壓面被形成為相對于切削面具有銳角,所以施加到擠壓面的反作用力被分散到每個成型刃的移動方向和與移動方向垂直的方向,由此形成滾花的處理負荷可被減小。
另外,按照本發(fā)明,因為處理負荷可被減小,在第一和第二模具中設(shè)置的成型刃之間的間隔可被縮小到預定的值,使得滾花可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另外,按照本發(fā)明,要被裝配的部件通過松配合而不是壓插地被固定到所述軸,使得即使各滾花的位置發(fā)生變化,但要被裝配的部件可自動對齊,從而發(fā)生在旋轉(zhuǎn)中的振蕩等可減小。同樣地,因為由將軸壓插到要被裝配的元件的裝配孔中而產(chǎn)生的諸如磨損的損害被減小,所以要被裝配的部件的耐久性可提高。
另外,按照本發(fā)明,因為滾花的長度被形成為比要被裝配的部件的長度更長,所以特別是在通過松配合將要被裝配的部件固定到軸時可將要被裝配的部件可靠地固定到軸上。
另外,按照本發(fā)明,因為八條滾花在圓周方向上排列和布置,所以其固定強度可提高,同時要被裝配的元件的圓度也可保持。同樣地,在形成四條滾花之后,軸在圓周方向上轉(zhuǎn)動45度角并被再次加工,使得可容易地形成八條滾花。
另外,按照本發(fā)明,因為相互鄰近的一對成型刃相對于軸的位置可被容易地匹配,所以軸的成型裝置的組裝精確性得以提高。
另外,按照本發(fā)明,因為滾花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地形成,所以軸的截面成為基本絕對圓形,使得在壓插軸的過程中施加到要被裝配的部件的負荷的變化可被減小。
附圖的簡要說明
圖1是示意地表示按照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案的具有電樞軸的電動機的截面圖;圖2是表示將換向器壓插到電樞軸中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是沿著圖2中的線A-A得到的截面圖;圖4是是表示換向器和滾花的長度的截面圖;圖5是沿著圖4中的線A-A得到的截面圖;圖6是表示軸的成型裝置的正視圖;圖7是沿著圖6中的線B-B得到的截面圖;圖8是表示圖7中所示的軸的成型裝置的放大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圖;圖9是表示圖8中所示的研磨成型刃的方法的截面圖;以及圖10是表示圖3中所示的電樞軸的變化實施例的截面圖。
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最佳方式如圖1所示,電動機11具有容納在電機罩12中的電樞13。
電樞13由鋼制成且具有作為軸的電樞軸14,電樞軸14形成為具有基本圓形的均勻截面,并且電樞軸14被軸承15和16支撐,從而在電機罩12內(nèi)可轉(zhuǎn)動。
置于由一對固定于電機罩12的永磁體17和18產(chǎn)生的磁場內(nèi)的電樞鐵芯21固定到電樞軸14。電樞線圈22纏繞在形成于電樞鐵芯21中的多個槽21a的每一個上。
同樣地,作為要裝配的部件的換向器23固定到電樞軸14。換向器23包括由樹脂制成的主體部分23a;以及多個換向器片23b,它們放射狀地排列在主體部分23a的外周面上并固定到主體部分23a的外周面,其中,電樞線圈22連接到這些換向器片23b的每一個。另外,當電流供應(yīng)給與換向器23可滑動地接觸的一對電刷24和25時,電流被換向器23整流并供應(yīng)給電樞線圈22,使得能產(chǎn)生電樞13的旋轉(zhuǎn)力。這樣,如果要被驅(qū)動的部件連接到電樞軸14的從電機罩12突出到外部的部分,那么電動機11的輸出傳送到要被驅(qū)動的部件。
如圖2所示,上述的換向器23的主體部分23a設(shè)置有裝配孔26,裝配孔26形成為其直徑比電樞軸14的外直徑稍大。另外,當將電樞軸14插入裝配孔26時,換向器23固定到電樞軸14。
另外,為了增加與換向器23的固定強度,從電樞軸14的外周面突起的四條滾花27形成于電樞軸14的外周面上。如圖3所示,每條滾花27被形成為從電樞軸14的外周面突起并具有預定的高度“t”,并且凹槽部28在鄰近這些滾花27的位置處形成。另外,各滾花27排列為以相互之間90度的相在圓周方向上布置,即,使得滾花27的各自的頂點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注意,這些滾花包括一對相互鄰近的第一滾花27和一對相互鄰近的第二滾花27。
同樣從圖4可看出,這些滾花27的每一個形成為沿著電樞軸14的軸向延伸,并且其軸向長度“L1”形成得比換向器23的軸向長度“L2”長。另外,換向器23插入電樞軸14,以在遍及裝配孔26的整個縱向區(qū)域與滾花27接合。
另外,如圖5所示,因為裝配孔26被形成為其直徑比電樞軸14的外直徑稍大,所以換向器23不被壓插到電樞軸14中而被裝配/固定到各滾花27。也就是說,因為負荷從這些滾花27以推動和擴寬裝配孔26的方向施加,所以換向器23徑向地彈性變形,同時滾花27由于換向器23而徑向地彈性變形,由此,由于這些彈性變形的彈力使得換向器23穩(wěn)固地固定到電樞軸14。
因此,換向器23在遍及裝配孔26的整個縱向區(qū)域與滾花27接合,并且由于僅在這些滾花27中的松配合而固定到電樞軸,由此在其推進和徑向方向的移動被滾花27限制。
這時,因為這些滾花27在電樞軸14的外周面上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所以由這些滾花27施加給換向器23的彈力也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并且換向器23不會變形,例如換向器23不會形成為橢圓形等。也就是說,通過在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地設(shè)置滾花27,換向器23的圓度得以確保。
這樣,四條滾花27在圓周方向上在電樞軸14上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并從電樞軸突起,裝配/固定到電樞軸14的換向器23的圓度得以確保。另外,也能夠防止由于經(jīng)過時間的變化而降低換向器23圓度的情況。
另外,換向器23固定到電樞軸14且連接到電樞線圈22并且之后被切割處理以便去除附著在其外周面的涂料。但是這時,因為圓度得到了確保,所以切割邊緣在圓周方向上穩(wěn)定而且不會產(chǎn)生涂料的切割殘余。
另外,在電樞軸14中,因為換向器23受到相對于電樞軸14的松配合,所以即使各滾花27發(fā)生位置變化,換向器23也可移動換向器23和電樞軸14之間的間隙距離,由此自動地對齊。因此,在裝配/固定有換向器23的電樞軸14轉(zhuǎn)動時,產(chǎn)生的振蕩等可減小。另外,發(fā)生在將電樞軸14插入換向器23的裝配孔26中時的諸如磨損的損害被降低,由此可提高換向器23的耐久性。
另外,在電樞軸14中,滾花27的長度“L1”形成得比換向器23的長度“L2”長,使得由于換向器23在遍及裝配孔26的整個縱向區(qū)域與滾花27接合,因此換向器23可確定地固定到電樞軸14。
接下來將描述用于將這些滾花27形成在電樞軸14的外周面上的軸的成型裝置31。
如圖6和7所示,軸的成型裝置31(下文中縮寫為“成型裝置31”)具有第一模具32和第二模具33,其中第一模具32固定到液壓裝置34的支架35,而第二模具33固定到液壓裝置34的活塞36。雖然沒有詳細描述,但是作為液壓裝置34,傳統(tǒng)上已經(jīng)使用了這樣一種公知的裝置,其中活塞36通過液壓向著支架35垂直移動。
當滾花27被成型裝置31形成于電樞軸14上時,電樞軸14以預先固定電樞鐵芯21的狀態(tài)置于第一模具32上,以便提高組裝電樞13的精確性。形成為具有基本C形截面的支撐臺37固定到第一模具32的底板32a,并且電樞軸14處于電樞鐵芯21被支撐臺37支撐的狀態(tài)。另外,固定塊38和固定片41設(shè)置在底板32a上,并且電樞軸14被軸向地放置為夾在固定塊38和固定片41之間。注意,固定片41被致動器42驅(qū)動而可軸向移動,從而在電樞軸14被放置時從如圖6的虛線所示的釋放位置移動到其實線所示的固定位置。
第一模具32和第二模具33可通過電樞軸14以相互靠近和相互分離的方向相對地移動,即,因為活塞36垂直移動,第二模具33以靠近第一模具32和與第二模具32分離的方向移動。雖然圖中描述第二模具33可通過使用液壓裝置34以靠近或分離第一模具32的方向移動,但是本實施方案并不局限于這種移動。也可使用其它的能夠使得第一模具32和第二模具33通過電樞軸14以相互靠近和相互分離的方向相對移動的裝置。
如圖8所示,相對于電樞軸14的軸心對稱排列以便形成第一滾花27(下文中縮寫為“滾花27”)的一對第一成型刃43設(shè)置于第一模具32,而相對于電樞軸14的軸心對稱排列以便形成第二滾花27(下文中縮寫為“滾花27”)的一對第二成型刃45設(shè)置于第二模具33。
第一模具32的底板32a具有支持塊46,而第一成型刃43分別容納在支持塊46中形成的凹槽部47中。
第一成型刃43形成為平行四邊形截面,其具有形成為平行于第二模具33的移動方向的切削面51、形成為相對于切削面51具有銳角的擠壓面52以及形成為平行于擠壓面52的承載面53,并且其軸心處設(shè)置有用于固定的螺絲孔54。同樣地,插入形成于支持塊46中的通孔46a中的螺栓55螺紋連接到螺絲孔54,由此第一成型刃43固定在凹槽部47中。另外,凹槽部47的底面47a傾斜為符合承載面53而被成型,并且形成為平行四邊形截面的間隔裝置56連接在底面47a和承載面53之間。注意,附圖標記“57”表示在將電樞軸14置于第一模具32上時對電樞軸14進行大體定位的粗引導裝置。
然后,一對第一成型刃43被放置為使得切削面51相互相對且以預定的間隔排列,并且該間隔被狹窄地設(shè)置到某個程度,以使得形成于電樞軸14上的滾花27在圓周方向上具有90度的相位差。也就是說,如圖8所示,一對第一成型刃43按照下述方式設(shè)置第一成型刃43分別與電樞軸14的外周面接觸的接觸點“A”和“B”以電樞軸14的軸心為中心在圓周方向上形成的角“α”在90度內(nèi)(在該圖中為80度)。為此,一對第一成型刃43在圓周方向上以90度內(nèi)的間隔與電樞軸14的外周面接觸。
同時,第二模具33的底板33a具有支持塊58,而第二成型刃45分別容納于支持塊58中形成的凹槽59中。
與第一成型刃43類似,第二成型刃45形成為平行四邊形截面,其具有形成為與第二模具33的移動方向平行的切削面61、形成為相對于切削面61具有銳角的擠壓面62以及形成為與擠壓面62平行的承載面63,并且其軸心處設(shè)置有用于固定的螺絲孔64。同樣地,插入到在支持塊58中形成的通孔58a中的螺栓65螺紋連接到螺絲孔64,由此第二成型刃45固定到凹槽部59。另外,凹槽部59的底面59a傾斜為符合承載面63而被成型,并且形成為平行四邊形截面的間隔裝置66連接在底面59a和承載面63之間。
然后,一對第二成型刃45被放置為使得切削面61相互相對且以預定的間隔排列,并且該間隔被狹窄地設(shè)置到某個程度,以使得由第二成型刃45在電樞軸14上形成的滾花27在圓周方向上具有90度的相位差。也就是說,如圖8所示,第二成型刃45按照下述方式設(shè)置第二成型刃45分別與電樞軸14的外周面接觸的接觸點“C”和“D”以電樞軸14的軸心為中心在圓周方向上形成的角“β”在90度內(nèi)(在該圖中為80度)。為此,一對第二成型刃43在圓周方向上以90度內(nèi)的間隔與電樞軸14的外周面接觸。同樣地,一對第二成型刃45之間的間隔被設(shè)置得與一對第一成型刃43之間的間隔相同。
當?shù)诙>?3被活塞36驅(qū)動且移到最靠近第一模具32的位置(即下止點)時,各成型刃43和45以對電樞軸14施加處理負荷的狀態(tài)同時壓住電樞軸14的外周面。然后,壓住電樞軸14的外周面的各成型刃43和45擊穿外周面并使其徑向突出,從而在外周面上形成滾花27。
這時,因為各成型刃43和45的擠壓面52和62形成為相對于切削面51和61具有銳角,所以在加工過程中從電樞軸14施加給擠壓面52和62的反作用力分散到每個成型刃43和45的移動方向和與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各成型刃43和45形成滾花27所需的處理負荷減小。另外,一對第一成型刃43以在圓周方向上90度內(nèi)的間隔與電樞軸14相互接觸,由此要形成的滾花27之間的在圓周方向上的間隔可設(shè)置為90度的角度。
因此,在成型裝置31中,因為形成在各成型刃43和45中的擠壓面52和62被形成為相對于切削面51和61具有銳角,所以形成滾花27所需的處理負荷可減小。
同樣地,在成型裝置31中,形成在各成型刃43和45中的擠壓面52和62被形成為相對于切削面51和61具有銳角,并且從而形成滾花27所需的處理負荷可減小,使得即使第一成型刃43之間的間隔被狹窄地設(shè)置且第二成型刃45之間的間隔被狹窄地設(shè)置,但電樞軸14自身不會因為處理負荷而變形。因此,通過狹窄地設(shè)置第一成型刃43之間的間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至于滾花27可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具有90度的相位差,而且通過狹窄地設(shè)置第二成型刃45之間的間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至于滾花27可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具有90度的相位差,如圖3所示,可形成在電樞軸14的外周面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并從電樞軸14的外周面突起的四條滾花27。
因此,在成型裝置31中,因為形成滾花27所需的處理負荷可減小,所以設(shè)置在第一模具32和第二模具33中的成型刃43和45之間的間隔變窄到預定的值,由此可形成在電樞軸14的外周面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并從電樞軸14的外周面突起的四條滾花27。
另外,如圖3所示,例如與通過下述成型刃、即其擠壓面52和62相對于切削面51和61垂直形成的成型刃所形成的滾花相比較,通過成型裝置31制造的滾花27每一個都形成為銳角三角形,使得即使高度“t”相等,但其截面面積會較小。為此,這些滾花27容易徑向地彈性變形,使得換向器23變形的彈力變得較小。因此,換向器23的變形較小,由此其圓度得以確保。
另外,在成型裝置31中,如果由于發(fā)生磨損等使得各成型刃43和45的切割產(chǎn)生鈍化,那么各成型刃43和45通過解開對螺栓55和65的固定對它們的擠壓面52和62進行切削。但是這時,因為擠壓面52和62以及承載面53和63被形成為平行,如圖9所示,所以承載面53和63被布置為與研磨臺67接觸而擠壓面52和62被研磨。因此,研磨后的各成型刃43和45的擠壓面52和62與承載面53和63之間的間隔“h”可被容易地匹配。也就是說,因為擠壓面52和62與承載面53和63之間的間隔“h”匹配,因此每個成型刃43和45的形狀可被容易地匹配。另外,通過使用其寬度符合研磨量的間隔裝置56和66,相互鄰近的一對成型刃43和45相對于電樞軸14的位置可被容易地匹配。因此,當?shù)诙>?3向著第一模具32移動時,相鄰的成型刃43和45同時與電樞軸14的外周面接觸,由此處理負荷可均勻地施加在各成型刃43和45上,而成型裝置31的處理精確性可得到提高。
因此,在成型裝置31中,因為相互鄰近的一對成型刃43和45相對于電樞軸14的位置可被容易地匹配,所以成型裝置31的處理精確性可得到提高。
很顯然,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案,而是可在不違背本發(fā)明主旨的情況下進行各種修訂和變化。例如,雖然形成了用于將換向器23裝配/固定到電樞軸14的外周面的滾花27,但上面的實施方案并不局限于這種情況。只要裝配/固定其中形成有裝配孔的要被裝配的部件,那么也可使用于其它軸。
另外,雖然在電樞軸14上形成四條滾花27,但上面的實施方案并不局限于這種情況。例如,如圖10所示,也可以通過在第一滾花27和第二滾花27由成型裝置31形成之后,電樞軸14在圓周方向上轉(zhuǎn)動45度角并被成型裝置31再次加工。這樣,可形成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的一共八條的滾花,其中包括與第一滾花27在圓周方向上相隔45度且由第一成型刃43形成的第三滾花27以及與第二滾花27在圓周方向上相隔45度且由第二成型刃45形成的第四滾花27。
工業(yè)應(yīng)用性本發(fā)明可應(yīng)用于例如將要被裝配的部件(例如換向器)固定到軸(例如電動機的電樞軸)的情況。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軸,在其外周面上具有由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形成的滾花,所述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被設(shè)置為可在相互相對和相互分離的方向上相對地移動,并且具有裝配孔的要被裝配的部件被裝配/固定到所述軸,所述軸包括由一對第一成型刃形成的一對第一滾花,所述第一成型刃對的每一個具有被形成為與相對移動的方向平行的切削面以及被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切削面具有銳角的擠壓面,所述第一成型刃對以所述切削面相對并以預定的間隔隔開的方式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模具中;以及由一對第二成型刃形成的一對第二滾花,所述第二成型刃對的每一個具有被形成為與相對移動的方向平行的切削面以及被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切削面具有銳角的擠壓面,所述第二成型刃對以所述切削面相對并以預定的間隔隔開的方式設(shè)置在所述第二模具中,其中,四條所述滾花被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軸,其中,所述滾花的頂點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軸,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刃對以在圓周方向上90度內(nèi)的間隔接觸,所述第二成型刃對以在圓周方向上90度內(nèi)的間隔接觸,從而四條所述滾花被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軸,其中,所述第一滾花和第二滾花的軸向長度被設(shè)置為比所述要被裝配的部件的長度更長。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軸,其中,所述裝配孔的內(nèi)直徑被設(shè)置為比所述軸的外直徑更大,并且所述要被裝配的部件被裝配/固定到所述第一滾花和第二滾花。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軸,進一步包括一對第三滾花,其與所述第一滾花在圓周方向上相隔45度且由所述第一成型刃形成;以及一對第四滾花,其與所述第二滾花在圓周方向上相隔45度且由所述第二成型刃形成,其中,八條所述滾花被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軸,其中,所述要被裝配的部件是用于電動機的換向器。
8.一種軸的成型裝置,具有裝配孔的要被裝配的部件被裝配/固定到所述軸,所述裝置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其被設(shè)置為夾著所述軸在相互靠近和相互分離的方向上相對地移動;一對第一成型刃,其每一個具有被形成為與相對移動的方向平行的切削面以及被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切削面具有銳角的擠壓面,所述第一成型刃對以所述切削面相對并以預定的間隔隔開的方式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模具中;以及一對第二成型刃,其每一個具有被形成為與相對移動的方向平行的切削面以及被形成為相對于所述切削面具有銳角的擠壓面,所述第二成型刃對以所述切削面相對并以預定的間隔隔開的方式設(shè)置在所述第二模具中,其中,通過使得所述第一成型刃和第二成型刃壓住所述軸的外周面而在所述軸的外周面上形成滾花。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軸的成型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刃對以在圓周方向上90度內(nèi)的間隔與所述軸的外周面接觸,所述第二成型刃對以在圓周方向上90度內(nèi)的間隔與所述軸的外周面接觸,從而四條所述滾花被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
10.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軸的成型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成型刃和第二成型刃被形成為平行四邊形截面,所述第一成型刃和第二成型刃具有被形成為與所述擠壓面平行的承載面,并且所述第一成型刃和第二成型刃固定到設(shè)置在所述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中的凹槽部。
全文摘要
四條滾花由成型裝置(31)形成以在電樞軸(14)的外周面在圓周方向上等間距的排列并從電樞軸(14)的外周面突起。成型裝置(31)具有第一模具(32)和第二模具(33),它們可在相互靠近和相互分離的方向上移動,其中,第一模具(32)設(shè)置有一對第一成型刃(43)而第二模具(33)設(shè)置有一對第二成型刃(45)。各成型刃(43)和(45)被形成為平行四邊形截面,它們具有與第二模具(33)的移動方向平行的切削面(51)和(61)、被形成為相對于切削面(51)和(61)具有銳角的擠壓面(52)和(62)以及與擠壓面(52)和(62)平行的承載面(53)和(63)。通過使得這些成型刃(43)和(45)壓住電樞軸(14)的外周面而形成滾花。
文檔編號F16B4/00GK1753742SQ20048000548
公開日2006年3月29日 申請日期2004年2月2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2月27日
發(fā)明者橫尾次男, 南波良寬 申請人:株式會社美姿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