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fā)動機的冷卻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發(fā)動機的冷卻裝置,該冷卻裝置備有向水套供水的水泵和恒溫箱,該恒溫箱設在構成泵殼的一部分的泵罩上。該冷卻裝置,根據與冷卻水溫度相應的恒溫箱的動作,而切換設在泵殼上的吸入口是否與散熱器出口連通。
現有的該冷卻裝置,例如有日本特開平11-196365號公報等揭示的型式。
上述現有的冷卻裝置中,恒溫箱設在泵罩上,其蠟盒的滑動方向與水泵的冷卻水吸入方向一致。在蠟盒周圍,必須確保供冷卻水流通的空間,這樣,導致泵罩即泵殼的大型化。另外,將恒溫箱接近水泵渦室配置時,蠟盒的滑動方向與冷卻水的流通方向一致,這樣可能會因水泵的壓力變動,對蠟盒的滑動動作造成不良影響,并且,這樣也導致泵罩即泵殼的大型化。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泵殼小型化的發(fā)動機冷卻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方案1記載的發(fā)動機的冷卻裝置備有水泵、水套、散熱器和恒溫箱;在上述水泵中,在形成渦室的泵殼上,支承著收容在上述渦室內的可旋轉葉輪;水套設在發(fā)動機本體上,被水泵供給水;散熱器的入口與該水套連接;恒溫箱設在構成泵殼的一部分的泵罩上;吸入口與上述渦室的中央部相連地設在泵殼上,恒溫箱根據冷卻水的溫度而動作,該動作切換上述吸入口是否與散熱器的出口連通,其特征在于,上述恒溫箱備有筒狀的恒溫箱箱體和蠟盒;該筒狀恒溫箱箱體具有與上述葉輪的旋轉軸線直交的軸線,安裝在上述泵罩上;蠟盒可滑動地嵌合在上述恒溫箱箱體內,蠟盒內藏著蠟,蠟盒能相應于該蠟的膨張、收縮而滑動;在恒溫箱箱體的側壁上,設有出口孔和入口孔,該出口孔和入口孔相向地設在恒溫箱箱體的一直徑線上,出口孔與上述吸入口連通,入口孔與上述散熱器的出口連通,同時,借助蠟盒的滑動,可切換入口孔與出口孔的連通、阻斷狀態(tài)。
根據該構造,渦室的壓力變動,通過吸入口和出口孔,在與蠟盒的滑動方向直交的方向,作用在蠟盒上,這樣,上述壓力變動對蠟盒的滑動動作影響小,因此,可將恒溫箱極力靠近水泵的渦室設置,可使泵罩小型化。另外,通過將恒溫箱極力靠近水泵的渦室,可以使吸入口的吸引壓直接作用在出口孔上,可增加冷卻水的循環(huán)量,提高冷卻性能。另外,藏在蠟盒內的蠟,是通過恒溫箱箱體和蠟盒被傳遞熱,所以,在蠟盒的周圍不需要流通冷卻水用的較大空間。因此,可以使恒溫箱本身小型化,從而可以使泵罩更加小型化。
本發(fā)明方案2記載的發(fā)明是在上述方案1所述的發(fā)動機冷卻裝置中,在上述恒溫箱箱體的側壁上,與上述出口孔相鄰地設有旁通孔,在入口孔與出口孔被蠟盒阻斷的狀態(tài),該旁通孔使上述水泵的吸入口與上述水套連通。根據該構造,在發(fā)動機E的冷卻狀態(tài)時,在使冷卻水繞過散熱器流通的旁通孔上,直接作用著吸入口的吸引壓,這樣,即使旁通孔的開口面積小,也可確保發(fā)動機E冷卻時的冷卻水的必要循環(huán)量,可使恒溫器本身更加小型化,使泵罩更加小型化。
圖1是機動兩輪車的側面圖。
圖2是沿圖1中2-2線的動力單元的斷面圖。
圖3是圖2的要部放大圖。
圖4是將頭罩卸下狀態(tài)的、圖3的4-4線視放大圖。
圖5是沿圖4中5-5線的發(fā)動機縱斷面圖。
圖6是圖3的要部放大圖。
圖7是在發(fā)動機冷卻狀態(tài)的恒溫箱的放大縱斷面圖。
圖8是發(fā)動機暖機完成狀態(tài)的、與圖7對應的斷面圖。
圖9是圖8的9-9線斷面圖。
圖10是圖8的10-10線斷面圖。
下面,參照附圖所示的本發(fā)明一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形態(tài)。
圖1至圖10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圖1是機動兩輪車的側面圖。圖2是沿圖1中2-2線的動力單元的斷面圖。圖3是圖2的要部放大圖。圖4是將頭罩卸下狀態(tài)的、圖3的4-4線視放大圖。圖5是沿圖4中5-5線的發(fā)動機縱斷面圖。圖6是圖3的要部放大圖。圖7是在發(fā)動機的冷卻狀態(tài)的恒溫箱的放大縱斷面圖。圖8是發(fā)動機暖機完成狀態(tài)的、與圖7對應的斷面圖。圖9是圖8的9-9線斷面圖。圖10是圖8的10-10線斷面圖。
圖1中,機動兩輪車的車架15的前端備有頭管16,軸支著前輪WF的前叉17可轉向地樞支在該頭管16上。在該前叉17的上端,連接可轉向的桿狀把手18,覆蓋前輪WF上方的前擋泥板19支承在前叉17上。在該車架15的中間部樞支著后叉20,后叉20軸支著后輪WR。在車架15的后部與后叉20之間設有后緩沖器21。
在車架15的中間部,支承著由水冷式發(fā)動機E和變速機M構成的動力單元P,變速機W的輸出通過圖未示的鏈傳遞到后輪WR,該鏈由鏈罩22覆蓋著。
配置在發(fā)動機E上方的空氣濾清器23和散熱器24支承在車架15上,配置在變速機M上方的燃料箱25和配置在該燃料箱25上方的、可收容電氣品的收容箱26,支承在車架15上。
導引發(fā)動機E的排氣的排氣管27,與排氣消音器28連接,該消音器28配置在動力單元P后輪WR之間。
車架15的前部、發(fā)動機E、空氣濾清器23和散熱器24,由安裝在車架15上的合成樹脂制護腿罩29覆蓋著。車架15的后部、燃料箱25和收容箱26,由安裝在車架15上的合成樹脂制后罩30覆蓋著。在該后罩30上連設著復后輪W R后部上方的后擋泥板31。在后罩30上,設有可開閉收容箱26的上端開口部的車座32,駕駛者可乘座在該車座32上。
乘座在車座32上的駕駛者的前方,配置著擋風雨的透光性風擋33。在桿狀轉向把手18上,安裝著呈桿狀的、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對桿34…的基端,該桿34…的上端和從左右鏡35…向下方延伸的軸部36…的下端,挾住風擋33,將其固定。即,左右鏡35…安裝在轉向把手18上,風擋33安裝在轉向把手18上。
圖2至圖5中,水冷式發(fā)動機E的發(fā)動機本體37,由氣缸體38、氣缸頭39和曲柄箱40構成。氣缸體38具有氣缸膛44,活塞43可滑動地嵌合在該氣缸膛44內。氣缸頭39結合在氣缸體38上,在氣缸頭39與活塞43的頂部間形成燃燒室45。曲柄箱40與氣缸體38結合,支承著可旋轉的曲柄軸47,該曲柄軸47通過連桿46與活塞43連接。氣缸體38、氣缸頭39和曲柄箱40用若干根、例如4根螺栓41…連接。曲柄箱40由右曲柄箱半體40a和左曲柄箱半體40b相互結合地構成,其結合面是包含活塞43的作動軸線的平面。在曲柄箱40內形成曲柄室42。發(fā)動機本體37支承在車架15上,配置在前輪WF緊后面的氣缸頭39的上方位置,氣缸膛44的軸線朝前上方傾斜。
在發(fā)動機本體37的氣缸體38和氣缸頭39上,設有使冷卻水流通的水套48,在氣缸頭39上,安裝著面臨燃燒室45的一對點火塞49、50,該一對點火塞49、50的點火時間互不相同。
變速機M備有主軸51、副軸52和若干級齒輪組53。主軸51及副軸52具有與曲柄軸47平行的軸線,可旋轉地支承在曲柄箱40上。若干級齒輪組53設在主軸51與副軸52之間,可選擇地確立。在曲柄箱40上,支承著可轉動的軸筒54,該軸筒54用于選擇地確立上述齒輪組53。
從右曲柄箱半體40a伸出的曲柄軸47的一端部,通過離心離合器55與驅動齒輪56連接,與該驅動齒輪56嚙合著的被動齒輪57,可相對旋轉地支承在從右曲柄箱半體40a伸出的主軸51的一端。被動齒輪57通過減震器58與離合器59的離合器外圈60連接。該離合器59是多板式離合器,借助與駕駛者的操作相應的釋放凸輪機構61的作用,使結合在主軸51上的離合器內圈62與上述離合器外圈60斷開或連接。在斷開該離合器59的狀態(tài),可選擇地確立上述齒輪組53。上述離心離合器55和離合器59,由結合在右曲柄箱半體40a上的右罩63覆蓋著。
在從左曲柄箱半體40b突出的副軸52的端部,固定著被鏈罩22覆蓋著的驅動鏈輪64,通過卷繞在該驅動鏈輪64上的鏈,將動力傳遞給后輪WR。
在從左曲柄箱半體40b突出的曲柄軸47的另一端部,固定著發(fā)電機65的轉子66,覆蓋發(fā)電機65地結合在左曲柄箱半體40b上的左罩68上,固定著發(fā)電機65的定子67。
如圖4所示,在氣缸頭39上設有向燃燒室45供給混合氣的吸氣口70,該吸氣口70在氣缸頭39的上部,朝上開口。另外,在氣缸頭39上還設有將燃燒室45的排氣排出的排氣口71,該排氣口71在氣缸頭39的下部,朝下開口。在上述吸氣口70上,通過圖未示的氣化器連接著空氣濾清器23,在上述排氣口71上連接著排氣管27。
為了在燃燒室45內產生渦流,吸氣口70和排氣口71在偏離燃燒室45的中心72、即偏離氣缸膛44軸線的位置,朝該燃燒室45開口并彎曲,排氣口71形成為彎曲狀,排氣口71的在平面(該平面與氣缸膛44的軸線直交)上的投影圖(圖4中虛線所示的圖),是在通過燃燒室45中72的鉛直線73的一側(圖4中左側),朝該鉛直線73一側鼓出的圓弧形。
吸氣閥74用于切換吸氣口70與燃燒室45間的連通或阻斷,排氣閥75用于切換排氣口71與燃燒室45間的連通或阻斷,該吸氣閥74和排氣閥75可作開閉動作地設在氣缸頭39上,吸氣閥74和排氣閥75被朝著閉閥方向推壓。
上述吸氣閥74和排氣閥75,由動閥機構76驅動開閉。該動閥機構76收容在動閥室79內,該動閥室79形成在氣缸頭39與頭罩78之間,頭罩78用若干螺栓77…結合在氣缸頭39上。
上述動閥機構76備有凸輪軸80、吸氣側和排氣側搖臂軸83、84、吸氣側搖臂85、排氣側搖臂86。上述凸輪軸80具有與曲柄軸47平行的軸線,可旋轉地支承在氣缸頭39上,并設有吸氣側和排氣側凸輪81、82。上述吸氣側和排氣側搖臂軸83、84具有與凸輪軸80平行的軸線,支承在氣缸頭39上。上述吸氣側搖臂85從動于吸氣側凸輪81,由開閉驅動吸氣閥74的吸氣側搖臂軸83可擺動地支承著。上述排氣側搖臂86從動于排氣側凸輪82,由開閉排氣閥75的排氣側搖臂軸84可擺動地支承著。
如圖2所示,在曲柄箱40的左曲柄箱半體40b與發(fā)電機65之間,驅動鏈輪87固定在曲柄軸47上,在與該驅動鏈輪87對應的部分,連接曲柄箱40內的曲柄室42與動閥室79之間的鏈通路88,在離開排氣口71較遠的位置,設在左曲柄箱半體40b、氣缸體38和氣缸頭39間。
在與上述鏈通路88對應的部分,被動鏈輪89固定在凸輪軸80的端部,在該被動鏈輪89和上述驅動鏈輪87上,卷繞著可在鏈通路88內行走的環(huán)形鏈90。
在上述驅動鏈輪87與被動鏈輪89之間,鏈90卷繞在空轉鏈輪91上,該空轉鏈輪91支承在氣缸體38上。在該空轉鏈輪91與驅動鏈輪87之間,鏈90被配置在左曲柄箱半體40b上的張緊器92賦予張緊力。
如圖2和圖5所示,在右曲柄箱半體40a的外側面?zhèn)?,安裝著油泵95,該油泵95的旋轉軸96上設有被動齒輪97,該被動齒輪97與驅動齒輪98嚙合,該驅動齒輪98與曲柄軸47一體地旋轉。
該油泵95從曲柄室42內下部吸上油,從該油泵95排出的油,從安裝在右曲柄箱半體40a內面?zhèn)鹊幕钊麌娮?9向活塞43側噴出,同時,如箭頭所示地,在設在右曲柄箱半體40a和右罩63內的通路100內流通,供給到曲柄軸47內。
連接氣缸體38、氣缸頭39和曲柄箱40的若干螺栓41…之中,供在氣缸頭39的下部并與排氣口71相鄰的螺栓41穿過的、設在氣缸體38和氣缸頭39上的螺栓孔的內徑,設定為能在上述螺栓41的周圍形成環(huán)狀通路102的尺寸,從油泵95排出的油的一部分,通過小孔101供給到上述通路102。另外,在氣缸頭39上,設有使上述通路102與凸輪軸80內的通路103連通的通路104,在凸輪軸80的各凸輪81、82上,設有給油孔105、106,該給油孔105、106把來自上述通路104的油導向各凸輪81、82與各搖臂85、86的滑接部。
這樣,油從上述各給油孔105、106供給到動閥機構76,將動閥機構76潤滑后的油,被導向動閥室79內的下部。
在氣缸頭39上設有回油通路107,該回油通路107將動閥室79內的油返回曲柄室42側。該回油通路107通過設在氣缸體38上的回油通路108與曲柄室42連通。
而且,氣缸頭39的回油通路107,設在氣缸頭39的下部,在包圍上述螺栓41的通路102相反側的排氣口71的下方,包圍該排氣口71的一部分,該回油通路107的朝向動閥室79的開口,設定在比鏈通路88朝向動閥室79的開口部低的位置。
在氣缸頭39上設有開閉閥109,該開閉閥109可開閉回油通路107的靠動閥室79的部分,該開閉閥109,例如由可開閉回油通路107的閥體110和驅動該閥體110的驅動部111構成。當在回油通路107內流通的油的溫度成為設定溫度以上時,驅動部111將閥體110關閉。
在該開閉閥109的閉閥時,積存在動閥室79內下部的油,當其油的液面到達上述鏈通路88朝向動閥室79的開口部時,從該鏈通路88返回曲柄室42側。
圖6中,在氣缸頭39上安裝著水泵115,該水泵115具有與動閥機構76的凸輪軸80同軸的旋轉軸線。該水泵115的泵殼116由殼主體117、安裝筒118、分隔板119和泵罩120構成。殼主體117的與凸輪軸80的相反側開放。安裝筒118接合在殼主體117的開放端外周。分隔板119關閉殼主體117的開放端地嵌合在殼主體117的開放端內周。泵罩120將殼主體117的開放端和上述分隔板119挾在與上述安裝筒118之間。安裝筒118連接在氣缸頭39上。
殼主體117具有關閉凸輪軸80側的底圓筒部117a,在該有底圓筒部117a的開放端,一體地連設著盤狀部117b。有底圓筒部117a形成為圓筒狀,同軸地插入固定在凸輪軸80上的被動齒輪89內。
在有底圓筒部117a的閉塞端中央部和分隔板119的中央部,支承著可旋轉的旋轉軸121的兩端,與該旋轉軸121一體旋轉的、插入在有底圓筒部117a內的轉子122的外面,固定著若干磁鐵123、123…。在上述被動齒輪89的內周也固定著若干個磁鐵124、124…,驅動動閥機構76的被動齒輪89與凸輪軸80一起旋轉時,上述轉子122與旋轉軸121一起旋轉。
在上述殼主體117的盤狀部117b內,形成由分隔板119與泵罩120側分隔成的渦室125,收容在渦室125內的葉輪126設在轉子122上。
在分隔板119的中央部,包圍上述旋轉軸121的若干部位上,設有與渦室125的中央部相通的吸入口127…,從該吸入口127…吸入到渦室125內的冷卻水,被葉輪126的旋轉而加壓。從水泵115排出的冷卻水,如圖3所示地供給到水套48,水套48與散熱器24的入口24a連接。
在上述泵殼116的泵罩120上,設有恒溫箱128,該恒溫箱128根據冷卻水的溫度,決定是否將吸入口127…與散熱器24的出24b連通。即,來自水套48的冷卻水,在該冷卻水溫度低的狀態(tài)、即發(fā)動機E的冷卻狀態(tài)時,經過恒溫箱128和水泵115返回水套48。在冷卻水溫度高的狀態(tài)即發(fā)動機暖機完成狀態(tài)時,經過散熱器24、恒溫箱128和水泵115返回水套48,借助在散熱器24的散熱,冷卻水被冷卻。
如圖7和圖8所示,恒溫箱128的箱體129形成為圓筒狀,嵌入設在泵罩120上的有底安裝孔130內,用蓋部件131閉塞該安裝孔130的開口端,這樣,挾持在安裝孔130的閉塞端和蓋部件131之間,固定在泵罩120上。
上述安裝孔130這樣地形成在泵罩120上,即,其軸線與水泵115的葉輪126的旋轉軸線即旋轉軸121的軸線直交。在嵌入、固定在安裝孔130內的狀態(tài),恒溫箱箱體129具有與葉輪126的旋轉軸線直交的軸線。
在恒溫箱箱體129的一端安裝著由彈性材料構成的有底圓筒狀密封部件132,該密封部件132覆蓋著恒溫箱箱體129的一端。在該密封部件132的閉塞端內面中央,恒溫箱箱體129的一端作為前端加強部露出。開放著的恒溫箱箱體129的另一端,與蓋部件131相接,在該恒溫箱箱體129的另一端側內面,安裝著擋圈134。
蠟盒135可滑動地嵌合在恒溫箱箱體129內,該蠟盒135由盒主體136和蓋137構成。盒主體136的外面與恒溫箱箱體129的內面直接接觸。蓋137結合在該盒主體136上。膜片138的周緣部挾持在盒主體136與蓋137之間。在盒主體136上,一體地連設著圓筒狀的導筒139,該導筒139可滑動地嵌合在密封部件132內。
蠟盒135內藏著蠟140,該蠟140充填在上述膜片138與蓋137之間。當蠟140因溫度變化而膨張、收縮時,膜片138就變形。在上述導筒139內,從上述膜片138相反側起,依次嵌合著可滑動的活塞141、圓盤狀的板142和橡膠活塞143,在橡膠活塞143與膜片138間,在蠟盒135內充填著媒體144,該媒體144將膜片138的變形傳遞到橡膠活塞143。
在蠟盒135與擋圈134之間,設有將蠟盒135朝密封部件131方向推壓的彈簧145,當冷卻水溫度低、蠟140成為收縮狀態(tài)時,蠟盒135如圖7所示地位于與密封部件132相接的位置。當冷卻水溫度高、蠟140膨張時,膜片138向圖8左側撓曲變形,活塞141從導筒139中被推出,蠟盒135一邊壓縮彈簧145,一邊如圖8所示地,離開密封部件132地滑動。
如圖9所示,在恒溫箱箱體129的側壁上,設有入口孔146和與該入口孔146相向的出口孔147。該入口孔146和出口孔147配置在恒溫箱箱體129的一直徑線上。在泵罩120上,設有與散熱器24的出口24b連通的冷卻水通路151,恒溫箱箱體129嵌入固定在泵罩120上,使上述冷卻水通路151與入口孔146連通,并且使上述出口孔147與上述吸入口127…連通。為了進行該恒溫箱箱體129的軸線的定位,在恒溫箱箱體129上一體地突設著一對突條129a、129b,該一對突條129a、129b沿著恒溫箱箱體129的軸線方向延伸。在上述安裝孔130的內面,設有供這些突條129a、129b嵌合的槽(圖未示)。
這些入口孔146和出口孔147,在密封部件132側即恒溫箱箱體129的一端側,設在恒溫箱箱體129的側壁上,可滑動地嵌合在恒溫箱箱體129內的蠟盒135,可在阻斷位置與連通位置之間滑動,即,在發(fā)動機E的冷卻狀態(tài)時,如圖7所示地處于將入口孔146與出口孔147阻斷的位置,在發(fā)動機E的暖機完成狀態(tài)時,如圖8所示地處于將入口孔146與出口孔147連通的位置。
在恒溫箱箱體129的另一端側、蠟盒135、蓋部131間,形成水室148,在與上述出口孔147相鄰的位置,旁通孔149設在恒溫箱箱體129的側壁上。當蠟盒135位于阻斷入口孔146與出口孔147的位置時,該旁通孔149使吸入口127…與上述水室148連通。當蠟盒135移動到將入口孔146與出口孔147連通的位置時,該旁通孔149被蠟盒135閉塞。
在蓋部件131上,安裝著與水室148連通的連接管150,該連接管150與水套48連接。
下面說明該實施例的作用。把油從動閥室79返回曲柄室42的回油通路107,包圍排氣口71的一部分地設在氣缸頭39上,所以,排氣中的熱,通過構成排氣口71的壁部,有效地傳遞給在回油通路107內流動的油。因此,在發(fā)動機E的冷起動時,利用溫度上升最快的排氣口71的熱,可使油迅速升溫,可提高發(fā)動機E的暖機性能。而且,由于只要把回油通路107包圍排氣口71的一部分地設在氣缸頭39的下部,就可以使油迅速升溫,構造極為簡單,與用加熱器升溫的現有技術相比,可實現發(fā)動機E的小型化和輕量化。另外,由于氣缸頭39配置在前輪WF的正后方,所以,可避免上述排氣口71附近被機動兩輪車的行駛風冷卻,避開行駛風的影響,使油迅速升溫。
另外,在氣缸頭39上設有可開閉回油通路107的開閉閥109,在該開閉閥109的閉閥時,動閥室79內的油可通過遠離排氣71位置的鏈通路88返回曲柄室42側,所以,在開閉閥109的閉閥時,來自排氣口71的熱對油的影響可以減少,借助開閉閥109的開閉,可防止油過熱。
另外,排氣口71形成為彎曲狀,排氣口71的在平面(該平面與氣缸膛44的軸線直交)上的投影,在通過燃燒室45的中心72的鉛直線73的一側,該投影是朝著該鉛直線73側鼓出的圓弧形。回油通路107在排氣口71的下方并朝動閥室79的下部開口地設在氣缸頭39上。因此,利用排氣口71的彎曲,可以不導致氣缸頭39大型化地將回油通路107設在氣缸頭39上,而且,油的升溫可有效地利用排氣口71周壁部外周的比較大的面積,所以,通過將排氣口71彎曲化,即使進行隨著旋渦化的稀薄燃燒運轉,也能彌補因該稀薄燃燒造成的暖機性降低。
另外,設在水泵115的泵殼116的一部分即泵罩120上的恒溫箱128,備有圓筒狀的恒溫箱箱體129和蠟盒135。恒溫箱箱體129具有與水泵115的葉輪126的旋轉軸線直交的軸線,安裝在泵罩120上。蠟盒135可滑動嵌合在恒溫箱箱體129內,蠟盒135內藏著蠟140,蠟盒可相應于該蠟140的膨張、收縮而作滑動動作。在恒溫箱箱體129的側壁上設有出口孔147和入口孔146,該出口孔147和入口孔146相向地設在恒溫箱箱體129的一直徑線上。出口孔147與水泵115的渦室125連通,與并設在泵殼116上的吸入口127…連通。入口孔146與散熱器24的出口24b連通,同時,借助蠟盒135的滑動,可以與上述出口孔147連通或阻斷。
因此,水泵115的渦室125的壓力變動,通過吸入口127…和出口孔147,以與蠟盒135的滑動方向直交的方向作用在蠟盒135上,上述壓力變動對蠟盒135的滑動動作影響小,可將恒溫箱128極力靠近渦室125設置,這樣,可實現泵罩120的小型化。
另外,通過將恒溫箱128極力靠近水泵115的渦室125,可以使吸入口127…的吸引壓直接作用在出口孔147上,可增加冷卻水的循環(huán)量,提高冷卻性能。
另外,藏在蠟盒135內的蠟140,是通過恒溫箱箱體129和蠟盒135被傳遞熱,所以,在蠟盒135的周圍不需要流通冷卻水用的較大空間。因此,可以使恒溫箱128本身小型化,這樣,可以使泵罩120更加小型化。
另外,在恒溫箱箱體129的側壁上,與出口孔147相鄰地設有旁通孔149,在蠟盒135將入口孔146與出口孔147阻斷的狀態(tài),該旁通孔149使水泵115的吸入口127…與水套48連通,所以,在發(fā)動機E的冷卻狀態(tài)時,使冷卻水繞過散熱器24流通的旁通孔149上,直接作用著吸入口127…的吸引壓,這樣,即使旁通孔149的開口面積小,也可確保發(fā)動機E冷卻時的冷卻水的必要循環(huán)量,可使恒溫箱128本身更加小型化,使泵罩120更加小型化。
上面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但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權利要求記載的范圍內,可對本發(fā)明作各種設計變更。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方案1記載的發(fā)明,可將恒溫箱極力靠近水泵的渦室,可使泵罩小型化。另外,通過使恒溫箱極力靠近水泵的渦室,可使吸入口的吸引壓直接作用在上述出口孔上,增加冷卻水的循環(huán)量,提高冷卻性能。另外,通過恒溫箱和蠟盒對藏在蠟盒內的蠟進行熱傳遞,所以,在蠟盒周圍不需要供冷卻水流通的較大空間,可實現恒溫箱本身的小型化,使泵罩更加小型化。
根據本發(fā)明方案2記載的發(fā)明,在發(fā)動機冷卻時,使冷卻水繞過散熱器流通的旁通孔上,直接作用著吸入口的吸引壓,所以,即使旁通孔的開口面積小,也能確保發(fā)動機冷卻時冷卻水的必要循環(huán)量,可以使恒溫箱更加小型化,使泵罩更加小型化。
權利要求
1.發(fā)動機的冷卻裝置,備有水泵(115)、水套(48)、散熱器(24)和恒溫箱(128);在水泵(115)中,在形成渦室(125)的泵殼(116)上,可自由回轉地支承著收容在上述渦室(125)內的葉輪(126);水套(48)設在發(fā)動機本體(37)上,由水泵(115)供給水;散熱器(24)的入口(24a)與該水套(48)連接;恒溫箱(128)設在構成泵殼(116)的一部分的泵罩(120)上;吸入口(127)與上述渦室(125)的中央部相連地設在泵殼(116)上,恒溫箱(128)根據冷卻水的溫度而動作,相應于該動作切換上述吸入口(127)是否與散熱器(24)的出口(24b)連通,其特征在于,上述恒溫箱(128)備有筒狀的恒溫箱箱體(129)和蠟盒(135);該筒狀恒溫箱箱體(129)具有與上述葉輪(126)的旋轉軸線正交的軸線、且安裝在上述泵罩(120)上;蠟盒(135)可滑動地嵌合在上述恒溫箱箱體(129)內,蠟盒(135)內藏著蠟(140),蠟盒(135)能相應于該蠟(140)的膨張、收縮而滑動;在恒溫箱箱體(129)的側壁上,設有出口孔(147)和入口孔(146),該出口孔(147)和入口孔(146)相向地設在恒溫箱箱體(129)的一直徑線上,出口孔(147)與上述吸入口(127)連通,入口孔(146)與上述散熱器(24)的出口(24b)連通,同時,相應于蠟盒(135)的滑動,可切換入口孔(146)與出口孔(147)的連通、阻斷狀態(tà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動機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恒溫箱箱體(129)的側壁上,與上述出口孔(147)相鄰地設有旁通孔(149),在入口孔(146)與出口孔(147)間被蠟盒(135)阻斷的狀態(tài),該旁通孔(149)使上述水泵(115)的吸入口(127)與上述水套(48)連通。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的發(fā)動機冷卻裝置中,恒溫箱根據冷卻水的溫度而動作,切換設在泵殼上的吸入口是否與散熱器的出口連通。該恒溫箱設在泵殼的一部分即泵罩上,可以使泵罩小型化。恒溫箱備有筒狀的恒溫箱箱體和蠟盒;該筒狀恒溫箱箱體具有與葉輪的旋轉軸線直交的軸線,安裝在泵罩上;蠟盒可滑動地嵌合在上述恒溫箱箱體內,蠟盒內藏著蠟,蠟盒能相應于該蠟的膨脹、收縮而滑動;在恒溫箱箱體的側壁上,設有出口孔和入口孔,該出口孔和入口孔相向地設在恒溫箱箱體的一直徑線上,出口孔與吸入口連通,借助蠟盒的滑動,可切換入口孔與出口孔的連通、阻斷狀態(tài)。
文檔編號F16K31/64GK1311389SQ01104888
公開日2001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01年2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3月2日
發(fā)明者深町昌俊, 久保田良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