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缸冷卻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氣缸冷卻系統(tǒng),屬于動力系統(tǒng)發(fā)動機領域。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發(fā)動機領域所使用的氣缸活塞機構,采用內燃的方式,氣缸和活塞承受較高的溫度,也會使氣缸和活塞之間的摩擦加大對氣缸壁的損害。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種對氣缸進行冷卻的系統(tǒng)。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解決現(xiàn)有氣缸活塞機構高溫摩擦給氣缸壁帶來損害的問題,提供一種氣缸冷卻系統(tǒng)。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氣缸冷卻系統(tǒng),包括氣缸和活塞,所述活塞位于氣缸內,氣缸位置固定,在氣缸的外部設置有氣缸套,所述氣缸套與氣缸外表面之間保留一 3-5mm的缸壁空隙,在所述氣缸套內設有允許冷卻水通過的液體通道;所述缸壁空隙的兩端分別于氣體入口和氣體出口連接, 所述液體通道的兩端分別于冷卻水管入口和高壓水汽出口連接,所述高壓水汽出口和所述氣體出口與動力渦輪的氣體入口連通,所述動力渦輪與氣缸的渦輪增壓裝置同軸驅動,并且所述動力渦輪對所述渦輪增壓裝置輸出動力,所述渦輪增壓裝置的高壓氣體出口與氣缸的進氣口連接。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利用高溫高壓氣體和水蒸氣對動力渦輪輸出動力,驅動渦輪旋轉,然后由動力渦輪對渦輪增壓裝置進行輸出動力,進而達到更好的渦輪增壓效果O
下面根據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圖I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氣缸冷卻系統(tǒng)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I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氣缸冷卻系統(tǒng),包括氣缸I和活塞2,所述活塞
2位于氣缸I內,氣缸I位置固定,在氣缸I的外部設置有氣缸套3,所述氣缸套3與氣缸I 外表面之間保留一 3-5_的缸壁空隙4,在所述氣缸套3內設有允許冷卻水通過的液體通道
5;所述缸壁空隙4的兩端分別于氣體入口 41和氣體出口 42連接,所述液體通道5的兩端分別于冷卻水管入口 51和高壓水汽出口 52連接,所述高壓水汽出口 52和所述氣體出口 42 與動力渦輪6的氣體入口連通,所述動力渦輪6與氣缸的渦輪增壓裝置7同軸驅動,并且所述動力渦輪6對所述渦輪增壓裝置7輸出動力,所述渦輪增壓裝置7的高壓氣體出口與氣缸的進氣口連接。
本發(fā)明采用氣體隔離,液體冷卻的方式,解決了液體直接冷卻氣缸而使氣缸壽命下降的問題,由于冷卻的液體不與氣缸直接接觸,所以冷卻效果更好。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利用高溫高壓氣體和水蒸氣對動力渦輪輸出動力,驅動渦輪旋轉,然后由動力渦輪對渦輪增壓裝置進行輸出動力,進而達到更好的渦輪增壓效果O采用本發(fā)明所述的氣缸冷卻系統(tǒng),可以大大的提高氣缸活塞機構的燃燒效率,增大發(fā)動機的動力輸出。
權利要求
1.氣缸冷卻系統(tǒng),包括氣缸和活塞,所述活塞位于氣缸內,氣缸位置固定,其特征在于, 在氣缸的外部設置有氣缸套,所述氣缸套與氣缸外表面之間保留一 3-5mm的缸壁空隙,在所述氣缸套內設有允許冷卻水通過的液體通道;所述缸壁空隙的兩端分別于氣體入口和氣體出口連接,所述液體通道的兩端分別于冷卻水管入口和高壓水汽出口連接,所述高壓水汽出口和所述氣體出口與動力渦輪的氣體入口連通,所述動力渦輪與氣缸的渦輪增壓裝置同軸驅動,并且所述動力渦輪對所述渦輪增壓裝置輸出動力,所述渦輪增壓裝置的高壓氣體出口與氣缸的進氣口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氣缸冷卻系統(tǒng),包括氣缸和活塞,在氣缸的外部設置有氣缸套,在所述氣缸套內設有允許冷卻水通過的液體通道;所述缸壁空隙的兩端分別于氣體入口和氣體出口連接,所述液體通道的兩端分別于冷卻水管入口和高壓水汽出口連接,所述高壓水汽出口和所述氣體出口與動力渦輪的氣體入口連通,所述動力渦輪與氣缸的渦輪增壓裝置同軸驅動,并且所述動力渦輪對所述渦輪增壓裝置輸出動力,所述渦輪增壓裝置的高壓氣體出口與氣缸的進氣口連接。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首先利用高溫高壓氣體和水蒸氣對動力渦輪輸出動力,驅動渦輪旋轉,然后由動力渦輪對渦輪增壓裝置進行輸出動力,進而達到更好的渦輪增壓效果。
文檔編號F01D25/12GK102588014SQ20121008861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30日
發(fā)明者丁振華 申請人:常熟市趙市水磨粉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