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發(fā)動機上的構件,具體地說是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
背景技術:
高負荷發(fā)動機的零部件熱負荷越大,機油的受熱量也越大,為了使機油溫度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高負荷發(fā)動機在機油濾清前,大多都先通過機油冷卻器對機油進行降溫。現有技術中,發(fā)動機機油冷卻器與機油濾清器一般為分開布置,也有一部分是集成安裝在一個濾清器座上,它們各存在著不足之處(1)分開布置的情況油道設計較為復雜,給鑄造及加工增加難度,結構不緊湊;(2)機油冷卻器與機油濾清器裝配于一體的情況安裝座結構較為笨重,油路復雜,流動阻力較大;(3)常通孔直徑較小、長度較大,容易導致加工困難、加工成本較高等問題。如專利號為CN201020M1541.0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其機油濾清器接口裝置上與機油冷卻器對應的進出油口都靠近中間位置,這很容易加大機油冷卻器油道結構設計的復雜度,最終導致發(fā)動機機油的流動阻力較大。另外,該接口裝置常通孔為直孔,孔徑較小, 長度較大,加工困難,工藝成本高。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將機油冷卻器、機油濾清器于該座上集成布置,使得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方便其他相關零部件油道結構方面的設計;油道流動阻力小,整機潤滑效果好,可靠性高;旁通閥結構簡單,工藝成本低;整體結構簡單,質量輕,強度高,容易鑄造加工等。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設有機油濾清器進油道、 機油濾清器出油道、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其特別之處在于所述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與機油冷卻器的連接口分別設于所述集成安裝座的主視面的左右兩側;機油濾清器進油道、機油濾清器出油道與機油濾清器的連接口均設于所述集成安裝座的底面;所述集成安裝座的機油進油口和機油出油口設于集成安裝座的后視面上。以上為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機油進油口用于將缸體油道與機油冷卻器油道相連接;機油出油口用于將濾清器油道與缸體油道相接。本實用新型與機油冷卻器、機油濾清器的位置關系使得它們之間裝配后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方便其他相關零部件油道結構方面的設計;油道設于座的內部,流動阻力小,可保證整機潤滑效果好,可靠性高。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化,[0014]所述集成安裝座的外廓為不規(guī)則結構。外廓的表面設有加強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優(yōu)化,外廓的無加強筋處均帶有隨形的凹坑。整座的外廓設計為不規(guī)則結構,可降低加工時的工藝要求;加強筋的設計其具有足夠高的強度,而凹坑的設置,可以減輕其整體質量,降低制造成本。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yōu)化,所述集成安裝座的底面設有旁通孔,所述旁通孔為外粗內細的階梯孔,其內口與機油進油口相接通,其外口能夠與機油濾清器相接通。外粗內細的階梯孔,其外面較粗的一段可以鑄造成型,后面較細一段機加工成型減小加工細長孔的難度、降低較小加工成本。階梯孔式旁通孔可保證機油冷卻器堵塞時使發(fā)動機的潤滑持續(xù)可靠,它的設置能夠使一小部分機油可以不經過機油冷卻器直接進入機油濾清器的同時,降低對刀具的要求,降低加工難度。本實用新型還有一種優(yōu)化,所述機油進油口和機油出油口處設有機油濾清器座密封圈槽,內置機油濾清器座密封墊。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與機油冷卻器的連接口處分別設有機油冷卻器密封圈。這兩種結構特征,是為了保證相應構件間的密封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油路是這樣的機油從缸體的油道經機油進油口進入機油冷卻器進油道,進入機油冷卻器冷卻后,機油從機油冷卻器出油道流入機油濾清器進油道,進入機油濾清器進行過濾后,機油從機油濾清器出油道流出,經機油出油口流入缸體。若機油冷卻器堵塞時,機油不經機油冷卻器直接經旁通孔進入機油濾清器進行過濾,后從機油濾清器出油道流出,經機油出油口流入缸體。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在于( 1)機油冷卻器、機油濾清器集成布置,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2)油道流動阻力小,整機潤滑效果好,可靠性高。(3)旁通閥結構簡單,工藝成本低。(4)方便其他相關零部件油道結構方面的設計。(5)整體結構簡單,質量輕,強度高,容易鑄造加工等。本實用新型適用于各種汽車渦輪增壓缸內直噴汽油發(fā)動機,用作機油濾清器與機油冷卻器的集成安裝座。本實用新型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與機油濾清器4、機油冷卻器7的裝配關系分解圖;圖2—圖5分別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主視圖、后視圖、仰視圖與局剖圖。圖中1-機油濾清器座密封墊,2-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3-管接頭,4-機油濾清器,5-機油冷卻器密封圈,6-機油冷卻器密封圈,7-機油冷卻器,8-機油冷卻器進油道,9-機油冷卻器出油道,10-機油濾清器座密封圈槽,11-常通孔,12-機油濾清器進油道,13-機油濾清器出油道,14-機油進油口,15-機油出油口,16-邊緣,17-加強筋, 18-凹坑。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圖2—圖5所示為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2,它的內部直接鑄造有機油濾清器進油道、機油濾清器出油道、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與機油冷卻器7的連接口 8、9分別設于集成安裝座2的主視面的左右兩側;機油濾清器進油道、機油濾清器出油道與機油濾清器4的連接口 12、13均設于集成安裝座2的底面;集成安裝座2的機油進油口 14和機油出油口 15 設于集成安裝座2的后視面上,機油進油口 14用于將缸體油道與機油冷卻器油道相連接; 機油出油口 15用于將濾清器油道與缸體油道相接。集成安裝座2的外廓16為不規(guī)則結構。集成安裝座2的外廓16的表面設有加強筋17。集成安裝座2的外廓16的無加強筋處均帶有隨形的凹坑18。集成安裝座2的底面設有旁通孔11。旁通孔11為外粗內細階梯孔,其內口與機油進油口 14相接通,其外口能夠與機油濾清器相接通。當油冷卻器7堵塞時旁通孔11可使發(fā)動機的潤滑持續(xù)、可靠,它的設置能夠使一小部分機油可以不經過機油冷卻器7直接進入機油濾清器2的同時,降低對刀具的要求,降低加工難度。圖1為本實施例與機油濾清器4、機油冷卻器7的聯接關系示意圖,如圖1中所示機油濾清器4和集成安裝座2通過管接頭3實現連接。機油進油口 14和機油出油口 15處設有機油濾清器座密封圈槽10,內置機油濾清器座密封墊1 ;機油冷卻器7與集成安裝座2間經多組螺紋聯接件固聯于一體。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與機油冷卻器7的連接口 8、9處分別設有機油冷卻器密封圈5、6。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2),設有機油濾清器進油道、機油濾清器出油道、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與機油冷卻器的連接口(8、9)分別設于所述集成安裝座(2) 的主視面的左右兩側;機油濾清器進油道、機油濾清器出油道與機油濾清器的連接口(12、 13)均設于所述集成安裝座(2)的底面;所述集成安裝座(2)的機油進油口(14)和機油出油口(15)設于集成安裝座(2)的后視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安裝座的外廓(16)為不規(guī)則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安裝座的外廓(16)的表面設有加強筋(17)。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廓(16)的無加強筋處均帶有隨形的凹坑(18)。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安裝座(2)的底面設有旁通孔(11),所述旁通孔(11)為外粗內細的階梯孔,其內口與機油進油口( 14))相接通,其外口能夠與機油濾清器相接通。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油進油口(14)和機油出油口(15)處設有機油濾清器座密封圈槽(10),內置機油濾清器座密封墊(1)。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與機油冷卻器(7)的連接口(8、9)處分別設有機油冷卻器密封圈(5、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發(fā)動機機油濾清器和機油冷卻器集成安裝座,分別設有機油濾清器、機油冷卻器各自的進出油道,其中機油冷卻器進油道、機油冷卻器出油道與機油冷卻器的連接口分別設于主視面的左右兩側;機油濾清器進油道、機油濾清器出油道與機油濾清器的連接口均設于底面上;機油進油口和機油出油口設于后視面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方便其他相關零部件油道結構方面的設計;油道流動阻力小,整機潤滑效果好,可靠性高;旁通閥結構簡單,工藝成本低;整體結構簡單,具有質量輕、強度高、容易鑄造加工等特點,適用于各種汽車渦輪增壓缸內直噴汽油發(fā)動機,用作機油濾清器與機油冷卻器的集成安裝座。
文檔編號F01P11/08GK202100295SQ20112018037
公開日2012年1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31日
發(fā)明者劉 東, 林文, 趙國東, 閆立虎 申請人: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