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衛(wèi)生巾生產(chǎn)線,特別涉及一種粉塵分離器。
背景技術:
在衛(wèi)生巾生產(chǎn)過程中,在切割原料等過程中,難免產(chǎn)生粉塵;而且為保證衛(wèi)生巾的潔凈與衛(wèi)生,也需要對車間內(nèi)的粉塵進行控制,因此在生產(chǎn)車間往往設有風機將粉塵排出,將空氣與粉塵一同注入粉塵分離器中,并使用粉塵分離器將粉塵與空氣分離。
現(xiàn)有的粉塵分離器可參考申請?zhí)枮镃N201320295441.X的中國專利,其公開了一種粉塵分離裝置,包括下外筒和設置在下外筒上的上筒體,所述下外筒連接有分離入口管道,上筒體連接有分離出口管道,下外筒的底部設有下出口;下外筒內(nèi)設有調(diào)節(jié)筒和設置在調(diào)節(jié)筒上的內(nèi)壁筒;下外筒與內(nèi)壁筒之間設有螺旋道。本實用新型能對不同磨料和粉塵進行更好的分離。
本實用新型將粉塵與空氣分離的另一種方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將空氣與粉塵分離的粉塵分離器。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
一種粉塵分離器,包括殼體,殼體上端的一側連接有入料管,殼體下端開有出塵孔,殼體在入料管上方固接將內(nèi)腔分割的隔離板,隔離板傾斜設置且遠離入料管一端開有出風孔,殼體上端開有通風孔并在出塵孔外套設有收集袋。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當粉塵與空氣的混合物通過入料管被灌入殼體中,由于粉塵較重,因此受重力影響從出塵孔下沉降到收集袋中,而隔離板擋住在上述過程中飛揚的粉塵,防止粉塵從通風孔排出,而出風孔供分離后的空氣排出,從而完成兩者的分離。
較佳的,殼體由上至下包括縮口部、內(nèi)壁與隔離板固接的分離部以及漏斗狀的聚攏部,縮口部直徑小于分離部直徑。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分離部將粉塵與空氣分離,縮口端直徑小于分離部直徑,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煙塵的溢出,而聚攏部將分離的粉塵聚攏,便于粉塵的收集。
較佳的,殼體在縮口部上方固接有遮擋傘,遮擋傘覆蓋出風孔且與出風孔間留有間隙。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遮擋傘一方面防止外界的粉塵,如PM2.5等進入殼體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攔了殼體內(nèi)粉塵的外溢。
較佳的,聚攏部向下延伸形成連接端,連接端外套設有卡箍,收集袋出口端夾持在卡箍與連接端之間。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利用卡箍將收集袋夾持在連接端外,保證收集袋與殼體連接緊密,防止收集袋從連接端脫落而粉塵溢出。
較佳的,收集袋底面與地面抵接。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利用地面支撐裝有粉塵的收集袋,防止收集袋從連接端脫落而將粉塵撒出。
較佳的,卡箍包括轉軸以及通過轉軸相互鉸接的兩個夾持部,夾持部遠離轉軸一側螺栓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逐漸旋緊螺栓,使夾持部逐漸將收集袋夾緊,通過調(diào)整螺栓,保證將收集袋夾緊的同時,便于將收集袋取下。
較佳的,殼體外壁固接連接板,連接板底面與轉軸固接,且轉軸與殼體間留有供收集袋插入的間隙。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由于卡箍通過轉軸、連接板與殼體固定,依次更換收集袋時,無需用手扶住卡箍,便于操作,也就減少了在操作的過程中粉塵的外溢。
較佳的,聚攏部外套設有固接在壁面上的套環(huán)。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由于聚攏部成漏斗狀,因此通過套環(huán)固定在壁面上。
較佳的,縮口部內(nèi)固接將內(nèi)腔分割成上、下兩部分的活性炭網(wǎng)。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活性炭網(wǎng)作為最后一層保證,分隔縮口部的內(nèi)腔,并吸收要穿過縮口端的粉塵,防止粉塵外溢。
較佳的,活性炭網(wǎng)包括網(wǎng)體以及包裹在網(wǎng)體邊緣的金屬包邊,縮口部內(nèi)壁固接有同軸設置的環(huán)形臺,金屬包邊與環(huán)形臺抵接。
通過采用上述方案,通過環(huán)形臺支撐活性炭網(wǎng)的金屬包邊,從而使網(wǎng)體內(nèi)腔分隔開。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過隔離板、縮口端以及活性炭網(wǎng)組成的三層防線,防止粉塵的飛出;而通過連接板固定在殼體上的卡箍,便于了收集袋的更換,也保證收集袋與殼體連接緊密。
附圖說明
圖1是粉塵分離器結構示意圖;
圖2是粉塵分離器剖視圖;
圖3是為顯示卡箍安裝結構所作的圖1中A部放大圖A;
圖4是為顯示卡箍連接結構所作的圖2中B部放大圖B;
圖5是為顯示活性炭網(wǎng)結構所作的圖2中C部放大圖C。
圖中,1、殼體;11、縮口部;111、加強筋;112、環(huán)形臺;12、分離部;121、延伸端;13、聚攏部;14、連接端;141、連接板;15、出塵孔;16、通風孔;2、套環(huán);21、插桿;3、入料管;4、隔離板;41、出風孔;5、卡箍;51、轉軸;52、夾持部;53、水平部;6、收集袋;7、遮擋傘;71、支撐桿;8、活性炭網(wǎng);81、網(wǎng)體;82、金屬包邊;9、壁面;91、地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nèi)”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一種粉塵分離器,如圖1所示,包括由鐵皮彎折焊接而成的殼體1,殼體1根據(jù)形狀不同分為分離部12、位于分離部12下方的聚攏部13以及位于分離部12上方的縮口部11,從而在聚攏部13下端形成有出塵孔15,而在縮口部11上端形成有通風孔16(圖4所示)。分離部12、聚攏部13和縮口部11三者同軸設置,分離部12與縮口部11兩者的外壁均成圓柱狀,但縮口部11內(nèi)、外直徑分別小于分離部12的內(nèi)、外直徑,縮口部11與分離部12間焊接有三角狀的加強筋111;而聚攏部13外壁成倒圓臺的漏斗狀,聚攏部13與分離部12相接處直徑一致。
殼體1通過套環(huán)2固定在壁面9上,套環(huán)2靠近壁面9一側焊接有多根插桿21,插桿21相互平行且均打入壁面9中,套環(huán)2截面成環(huán)形并套設在聚攏部13外,完成殼體1的固定。
分離部12一側沿徑向焊接有與內(nèi)腔相同的延伸端121,成空心長方體的延伸端121法蘭連接有入料管3。
如圖2所示,分離部12內(nèi)部焊接有將內(nèi)腔分隔開的隔離板4。傾斜設置的隔離板4靠近入料管3一側位于入料管3上方,而遠離入料管3一側位于入料管3斜下方。隔離板4遠離入料管3一端開有出風孔41,出風孔41緊挨分離部12的內(nèi)壁。
結合圖3和圖4所示,聚攏部13下方焊接有同軸設置的連接端14,外壁成圓柱狀的連接端14與聚攏部13連接處直徑相等。連接端14通過連接板141安裝有卡箍5,連接板141沿徑向一端焊接在連接端14上,連接板141另一端與卡箍5固定。
卡箍5包括與連接板141法向焊接的轉軸51以及通過轉軸51相互鉸接的兩個夾持部52,夾持部52遠離轉軸51一側向外延伸形成水平部53,兩個夾持部52螺栓連接。在卡箍5與連接端14之間夾持有放置在地面上的收集袋6。
回看圖1,殼體1在縮口部11上方通過支撐桿71安裝有遮擋傘7。均勻分布的三個支撐桿71一端焊接在縮口端面上,另一端與遮擋傘7底面焊接。成空心圓錐狀的遮擋傘7覆蓋出風孔41且與出風孔41間留有間隙。
結合圖5所示,縮口部11內(nèi)鑄造有同軸設置的環(huán)形臺112,環(huán)形臺112上放置有活性炭網(wǎng)8,活性炭網(wǎng)8包括網(wǎng)體81以及包裹在網(wǎng)體81邊緣的金屬包邊82,金屬包邊82套設在縮口部11內(nèi)并與環(huán)形臺112抵接,網(wǎng)體81將縮口部11內(nèi)腔分割成上、下兩部分。
當粉塵與空氣的混合物通過入料管3被灌入殼體1中,由于粉塵較重,因此受重力影響從出塵孔15下沉降到收集袋6中,而隔離板4擋住在上述過程中飛揚的粉塵,使空氣從出風孔41排出,再經(jīng)過縮口端的活性炭網(wǎng)8,對空氣中殘留的煙塵進行進一步的過濾后,從通風孔16排出,從而完成煙塵與空氣的分離。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jù)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nèi)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