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熱能油氣回收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廢氣回收裝置,特別是指一種熱能油氣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在紡織印染業(yè)、皮革制造業(yè)等使用過飽和蒸汽的行業(yè)中,排放了大量廢氣,廢氣中含有煙塵、油漬等有害成份,同時有大量的余熱被排入空氣,散失的熱量不僅浪費能源,而且造成環(huán)境污染,因此,對該工業(yè)廢氣進行有效治理,對廢氣余熱進行回收,這對治理產(chǎn)業(yè)集群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綜合利用循環(huán)經(jīng)濟及印染、皮革等行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重大意義。于2005年10月26日公開的公開號為CN1686595A的發(fā)明廢氣霧化吸收處理器,雖然能對定型機廢氣進行有效處理、對廢氣中的熱量進行回收利用,但是由于結構的限制,回收效果有待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高效回收的熱能油氣回收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支架、置于支架上帶廢氣進氣口和廢氣出氣口的圓筒形外殼,在外殼上方設有熱風口,下方設有冷風口,內筒置于外殼內,也為圓筒形,外殼采用低導熱材料制成,并在外部包裹保溫材料,內筒采用熱傳導系數(shù)高的介質材料制成,如紫銅、不銹鋼等,在外殼與內筒之間設有外螺旋片,螺旋片緊固環(huán)繞在內筒外側,內筒中間固設有導油柱,在導油柱上間隔設有若干個導油網(wǎng),導油網(wǎng)為圓錐形并固定在導油柱上,在本實施例中,導油網(wǎng)以導油柱為中心線,以倒圓錐的形狀固定在導油柱上,導油網(wǎng)的數(shù)量和間距可以根據(jù)本裝置規(guī)模的設計需要相應設置,優(yōu)選將導油網(wǎng)設置于導油柱的中下部位置,由于油氣剛從進氣口進入時還具有較高溫度,因此將導油網(wǎng)的位置下移,可使油氣在溫度降低時能更好的聚合在導油網(wǎng)上,用來組合成導油網(wǎng)的導油絲優(yōu)選采用鍍鈦工藝,可加快油氣顆粒的聚合,防止油氣離散,達到更好的濾油效果。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是在內筒內還設有內螺旋片,內螺旋片通過支撐桿固定在內筒內,支撐桿優(yōu)選采用三根以使內螺旋片更加穩(wěn)固。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外殼與內筒之間設置外螺旋片,在內筒內固設內螺旋片,當廢油氣從進氣口進入,通過內螺旋片及導油網(wǎng),從出氣口排出;自然風從右側下方的冷風口同時進入,通過外螺旋片,從熱風口排出。由于廢油氣與自然風的運動方向相反,從而在內、外螺旋片產(chǎn)生強制對流,利用雙體螺旋的曲線特性,增大了流體的交換面積,增加了熱交換量,使廢油氣中的熱能充分被內管吸收,并通過外螺旋片熱傳導由自然風吸收,最后轉化為熱空氣加以利用;而廢油氣中的油氣,由于廢油氣在內螺旋片做螺旋運動,產(chǎn)生離心力,油氣顆粒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部分粒徑較大的顆粒會產(chǎn)生碰撞,且由于熱能被進一步吸收,油氣的溫變特性使油氣顆粒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產(chǎn)生聚合作用形成油滴,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在油滴下落過程中,接觸到導油網(wǎng),導油網(wǎng)上經(jīng)鍍鈦工藝的導油絲具有較好的濾油功效,從而進一步加快油氣的聚合,形成更大顆粒的油滴,并最終沿導油柱進入到集油槽中。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說明進一步闡明本實用新型的詳細內容。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內、外螺旋片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支架1,置于支架1上的帶廢氣進氣口4和廢氣出氣口5的圓筒形外殼2,在外殼2左側上方設有熱風口7,右側下方設有冷風口6,廢氣進氣口4位于外殼2右側上方,廢氣出氣口5位于外殼2左側下方,外殼2頂部由可拆卸蓋板14密封,內筒3置于外殼2內,也為圓筒形,外殼2采用低導熱材料制成,并在外部包裹保溫材料,內筒3采用熱傳導系數(shù)高的介質材料制成,如紫銅、不銹鋼等,在外殼2與內筒3之間設有外螺旋片8,外螺旋片8緊固環(huán)繞在內筒3外側,內筒3中間固設有導油柱11,在導油柱11上間隔設有若干個導油網(wǎng)10,導油網(wǎng)10為圓錐形并固定在導油柱11上,在本實施例中,導油網(wǎng)10以導油柱11為中心線,以倒圓錐的形狀固定在導油柱11上,導油網(wǎng)10的數(shù)量和位置可以根據(jù)本裝置規(guī)模的設計需要相應設置,優(yōu)選將導油網(wǎng)10依次設置于導油柱11的中下部位置,由于油氣剛從進氣口進入時還具有較高溫度,因此將導油網(wǎng)10的位置下移,可使油氣在溫度降低時能更好的聚合在導油網(wǎng)10上,用來組合成導油網(wǎng)10的導油絲優(yōu)選采用鍍鈦工藝,可加快油氣顆粒的聚合,防止油氣離散,達到更好的濾油效果。
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是在內筒3內還設有內螺旋片9,內螺旋片9通過支撐桿12固定在內筒3內,支撐桿12優(yōu)選采用三根以使內螺旋片9穩(wěn)固,且節(jié)約了材料。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外殼2與內筒3之間設置外螺旋片8,在內筒3內固設有內螺旋片9,當廢油氣從進氣口4進入,通過內螺旋片9及導油網(wǎng)10,從出氣口5排出;自然風從右側下方的冷風口6同時進入,通過外螺旋片8,從熱風口7排出。由于廢油氣與自然風的運動方向相反及內、外螺旋結構,在內螺旋片9、外螺旋片8會產(chǎn)生強制對流,利用雙體螺旋的曲線特性,增大了流體的交換面積,增加了熱交換量,使廢油氣中的熱能充分被內管3吸收,并通過外螺旋片8熱傳導由自然風吸收,最后轉化為熱空氣從熱風口7排出并加以利用;而廢油氣中的油氣,由于廢油氣在內螺旋片9做螺旋運動,產(chǎn)生離心力,油氣顆粒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部分粒徑較大的顆粒會產(chǎn)生碰撞,且由于熱能進一步被自然風吸收掉,油氣的溫變特性使油氣顆粒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產(chǎn)生聚合作用形成油滴,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在油滴下落過程中,接觸到導油網(wǎng)10,導油網(wǎng)10上經(jīng)鍍鈦工藝的導油絲具有較好的濾油功效,從而進一步加快油氣的聚合,形成更大顆粒的油滴,并最終沿導油柱11進入到集油槽13中。本實用新型外殼2采用低導熱材料密封,外殼2與內筒3之間的交合處也采用密封倉隔離,以確保兩種不同流體運行通路間的密封性,本實用新型運行可靠,熱能和油氣回收率高。
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其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其區(qū)別在于將廢油氣入口4設在外殼2頂部,在廢油氣入口4處的導油網(wǎng)10為倒圓錐形,依次往下為一正圓錐形接一倒圓錐形。
圖5所示實施例,其結構與前述實施例相同,僅將外殼2與內筒3設置為圓臺形,內螺旋片9、外螺旋片8作相應改變。
綜上所述,以上實施方式只是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而不是對本實用新型范圍的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在權利要求中已有敘述,由于對本實用新型的外殼2的形狀、導油網(wǎng)10的數(shù)量、大小、位置等設置無法一一列舉,因此,針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改動或變更,均應在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熱能油氣回收裝置,包括支架(1)、置于支架(1)上帶廢氣進氣口(4)和廢氣出氣口(5)的外殼(2),內置于外殼(2)的內筒(3),其特征在于在外殼(2)上方設有熱風口(7),外殼(2)下方設有冷風口(6),外殼(2)與內筒(3)之間設有外螺旋片(8),外螺旋片(8)緊固環(huán)繞在內筒(3)外側,內筒(3)內固設有導油柱(11),在導油柱(11)上固設有若干個導油網(wǎng)(10)。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能油氣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內筒(3)內還設有內螺旋片(9)、支撐桿(12),內螺旋片(9)通過支撐桿(12)固定在內筒(3)內。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能油氣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油網(wǎng)(10)為倒圓錐形。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能油氣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油網(wǎng)(10)設置于導油柱(11)的中下部位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能油氣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2)與內筒(3)皆設置為圓臺形。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熱能油氣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廢油進氣口(4)設在外殼(2)頂部,在廢油進氣口(4)處的導油網(wǎng)(10)為倒圓錐形,依次往下為一正圓錐形(10)接一倒圓錐形(10)。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熱能油氣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桿(12)為三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熱能油氣回收裝置,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外殼與內筒之間設置外螺旋片,在內筒內固設內螺旋片,利用雙體螺旋的曲線特性,增大了流體的交換面積,增加了熱交換量,使廢油氣中的熱能充分被內管吸收;而廢油氣中的油氣,由于廢油氣在內螺旋片做螺旋運動,產(chǎn)生離心力,油氣顆粒在離心力的作用下,部分粒徑較大的顆粒會產(chǎn)生碰撞,使油氣顆粒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產(chǎn)生聚合作用形成油滴,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到導油網(wǎng),導油網(wǎng)上經(jīng)鍍鈦工藝的導油絲具有較好的濾油功效,最終沿導油柱進入到集油槽中。本實用新型具有運行可靠、回收率高的優(yōu)點。
文檔編號B01D5/00GK2887400SQ200620101608
公開日2007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06年3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3月10日
發(fā)明者朱蔡員, 吳軍 申請人:朱蔡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