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燃燒器,特別涉及一種帶散熱裝置的燃燒器。
背景技術:
燃燒器,特別是預混式燃燒器,主要安裝在換熱器的燃燒室中,通過燃燒器燃燒產生熱能與換熱器中的換熱主體進行交換熱交換;目前市場上的燃燒器的燃燒層面上的總孔隙率一般為12%左右,因為燃燒層面上的孔隙率過大時,會導致燃燒器表面熱強度過大,導致燃燒器將出現(xiàn)高溫,回火,變形等異常問題,從而為保證燃燒器的燃燒強度,從而增加燃燒器的體積或者高度是常見的手段,從而導致?lián)Q熱器的體積也增大,具有改進的空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缺陷,提供一種孔隙率高、燃燒強度大,且能夠保證不會過熱損壞的燃燒器。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帶散熱裝置的燃燒器,包括燃燒器主體和散熱裝置,所述燃燒器主體與散熱裝置相連接,所述燃燒器主體具有燃氣供應室,或者與散熱裝置配合形成燃氣供應室,所述燃燒器主體包括燃燒層面,所述燃燒層面為表面帶燃燒孔的金屬板,所述帶燃燒孔的金屬板的總孔隙率為14%~70%。
通過上述設置,14%~70%的孔隙率的燃燒層面能夠提供更大的燃燒強度,同時為保證燃燒器不會過熱損壞,通過與燃燒器主體相連接的散熱裝置的散熱裝置,能夠有效的減低燃燒器主體的溫度,從而有效避免燃燒器過熱損壞。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散熱裝置具有供流體流動的流體通道,所述流體通道內流動有液體,用于與燃燒器主體進行熱交換,冷卻燃燒器主體。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散熱裝置為間隔環(huán)繞設置在燃燒器主體上的散熱片。
以上為散熱裝置的兩種結構,分別通過冷卻液強制冷卻燃燒器主體,通過散熱片增加散熱效率,提高燃燒器的散熱效果。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帶燃燒孔的金屬板的總孔隙率為20%~30%。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燃氣供應室的內部設置有氣流分配器,所述氣流分配器的結構與燃燒層面的結構相適配,為帶出氣孔的金屬板結構,所述氣流分配器與燃燒層面呈間隙設置。
通過上述設置,通過氣流分配器的分流作用,使燃燒層面上的燃燒更加充分。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燃燒器主體為圓筒形結構,所述帶燃燒孔的金屬板封閉圍合形成燃燒器主體的筒壁,所述帶燃燒孔的金屬板為燃燒器主體的燃燒層面;
所述氣流分配器設置在燃燒器主體內,所述氣流分配器為帶出氣孔的金屬板圍合形成的筒狀結構。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燃燒器主體還包括端蓋,所述端蓋封蓋所述燃燒器主體的一端開口。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端蓋上設置有燃燒輔助孔。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燃燒器主體的橫截面為矩形,所述帶燃燒孔的金屬板為弧面板且密封設置于所述燃燒器主體的一端開口;
所述帶出氣孔的金屬板為與所述帶燃燒孔的金屬板結構相適配的第二弧面板結構。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燃燒器主體為球形結構,所述帶燃燒孔的金屬板為一端具有開口的第一球形薄殼體結構;
所述帶出氣孔的金屬板為與第一球形薄殼體結構相適配的第二球形薄殼體結構,所述第二球形薄殼體間隙設置在第一球形薄殼體內。
以上為燃燒器主體為圓筒形結構、矩形以及球形結構的三種情況。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帶燃燒孔的金屬板和帶出氣孔的金屬板均為不銹鋼板。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燃燒層面的50%以上具有大于或者等于14%的孔隙率,其中,燃燒層面5%~50%具有低于14%的孔隙率。
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燃燒層面上的燃燒孔按分組排布,組與組之間呈間隔設置。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結構簡單、體積小巧,燃燒層面上的孔隙率高,燃燒效率高;同時通過散熱裝置流體通道內流動的流體與燃燒器主體進行熱交換散熱,從而保證高燃燒強度的前提下,燃燒器不會過熱損壞,保證了燃燒器的使用壽命和使用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燃燒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圓筒形);
圖2是燃燒器的剖視圖(圓筒形);
圖3是燃燒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矩形);
圖4是圖3剖視圖;
圖5是燃燒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散熱片、圓筒形);
圖6是燃燒器立體結構示意圖(散熱片、矩形)。
結合附圖在其上標記以下附圖標記:
1、燃燒器主體;11、燃氣供應室;12、燃燒層面;121、燃燒孔;13、端蓋;14、氣流分配器;141、出氣孔;15、支架;151、中央燃氣進口;2、散熱裝置;21、流體通道;22、散熱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本發(fā)明一種帶散熱裝置的燃燒器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包括燃燒器主體1和散熱裝置2,所述燃燒器主體1與散熱裝置2相連接,所述散熱裝置2用于給燃燒器主體1進行散熱降溫,使燃燒器主體1保持在一個較恒定的溫度,避免燃燒器主體1溫度過高損壞;所述燃燒器主體1中空具有燃氣供應室11,或者與散熱裝置2配合形成燃氣供應室11,所述燃氣供應室11內設置有氣流分配器14,所述氣流分配器14為帶有出氣孔141的金屬板結構,用于將燃氣分配、供應到燃燒主體上進行燃燒;所述燃燒器主體1包括燃燒層面12,所述燃燒層面12為帶有燃燒孔121的金屬板,所述燃燒層面12的總孔隙率為14%~70%,進一步優(yōu)選燃燒層面12的總孔隙率為20%~30%,帶燃燒孔121的金屬板優(yōu)選為不銹鋼板。
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散熱裝置2為具有流體通道21的結構,所述流體通道21內流動有冷卻液,通過冷卻液與燃燒器主體1進行熱交換,強制降低燃燒器主體1的溫度;或者散熱裝置2為間隔環(huán)繞設置在燃燒器主體1上的散熱片22結構,通過散熱片22增加散熱面積,提高散熱效率,從而強化燃燒器主體1的散熱效果,從而使燃燒器主體1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溫度,避免損壞。
實施例一
本發(fā)明一種帶散熱裝置2的燃燒器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燃燒器主體1為圓筒形結構,包括燃燒層面12和端蓋13,所述燃燒層面12為帶燃燒孔121的金屬板,優(yōu)選由不銹鋼或者銅制成,所述帶燃燒孔121的金屬板封閉圍合形成燃燒器主體1的筒壁,形成燃燒器主體1的燃燒層面12,所述燃燒層面12上的燃燒孔121總孔隙率為14%~50%;所述氣流分配器14設置在燃氣供應室11內,氣流分配器14的結構與燃燒層面12的結構相適配,為帶有出氣孔141的金屬板且圍合形成圓筒形結構,優(yōu)選由不銹鋼或者銅制成,設置在燃燒層面12的內側與燃燒層面12呈間隙設置;所述端蓋13與燃燒層面12的上端相連接,所述端蓋13可以根據(jù)需要設置為無孔的內凹或者外凸或者平坦的板體結構,也可以在板體上設置有燃燒輔助孔,用于輔助燃燒。
所述散熱裝置2具有供流體流動的流體通道21,為封閉的圓環(huán)狀結構,套設在燃燒器主體1的外側與燃燒器主體1相連接,優(yōu)選設置在燃燒器主體1的底端,所述散熱裝置2的環(huán)面內設置有流體通道21,能夠強制流體通道21內的流體環(huán)繞燃燒器主體1流動進行換熱,通過熱交換能夠有效減低燃燒器主體1的溫度,從而保證燃燒器不會過熱損壞;優(yōu)選的,所述散熱裝置2的流體通道21可以與換熱器的換熱流路相連通。
如圖2所示,燃燒器主體1還包括支架15,燃燒層面12以及氣流分配器14的下端連接在支架15,支架15呈圓環(huán)形結構設置,在支架15的中部形成中央燃氣進口151,供應燃氣進入燃氣供應室11,所述散熱裝置2套設在燃燒層面12外側,安裝在支架15上。
燃燒器主體1可以根據(jù)需要設置支架15,當沒有支架15時,所述散熱裝置2直接與燃燒層面12的下端相連接。
實施例二
本發(fā)明一種帶散熱裝置2的燃燒器如圖3、圖4所示,所述燃燒器主體1的橫截面為矩形,所述燃燒器主體1包括燃燒層面12,所述燃燒層面12為帶燃燒孔121的金屬板,優(yōu)選由不銹鋼或者銅制成,所述燃燒層面12封蓋于所述燃氣供應室11的一端,優(yōu)選為弧面結構,所述燃燒孔121分布燃燒層面12上,總孔隙率為14%~70%;所述氣流分配器14設置在燃氣供應室11內且位于帶燃燒孔121的金屬板的下方,氣流分配器14為與帶燃燒孔121的金屬板結構相適配的第二弧面板結構,所述氣流分配器14的板體上設置有出氣孔141。
所述散熱裝置2具有流體通道21,所述散熱裝置2為矩形的封閉結構,所述散熱裝置2設置在燃燒器主體1的外側,流體通道21沿著矩形外輪廓設置,從而流體通道21能夠強制流體環(huán)繞燃燒器主體1與燃燒器主體1進行熱換,能夠有效降低燃燒器主體1的溫度,保證燃燒器不會過熱損壞。
如圖4所示,所述燃燒器主體1還包括支架15,所述支架15為罩體結構,所述支架15的中部設置有中央燃氣進口151,所述支架15與燃燒層面12配合形成燃氣供應室11。
實施例三
所述燃燒器主體1為球形結構,所述帶燃燒孔121的金屬板為一端具有開口的第一球形薄殼體結構,構成燃燒器主體1的燃燒層面12,所述燃燒層面12上的燃燒孔121總孔隙率為14%~70%;所述氣流分配器14為帶出氣孔141的金屬板,所述氣流分配器14為與第一球形薄殼體結構相適配的第二球形薄殼體結構呈間隙設置在第一球形薄殼體內,所述散熱裝置2與第一球形薄殼體的開口端相連接。
在實施例一、實施二和實施三中的燃燒層面12上的燃燒孔121按分組排布,燃燒孔121在一個區(qū)域內呈密集分布形成一個集散單元,集散單元之間呈間隔設置,相鄰的兩個集散單元之間設置有分隔帶。
在此需要說明,散熱裝置2與燃燒器主體1結合的結構不受實施例的限制,可以兩兩任意結合,作為新的實施例,在此不一一列舉。
所述燃燒層面12的50%以上具有大于或者等于14%的孔隙率,其中,燃燒層面12的5%~50%具有低于14%的孔隙率。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結構簡單、體積小巧,燃燒層面12上的孔隙率高,燃燒效率高;同時通過散熱裝置2流體通道21內流動的流體與燃燒器進行熱交換散熱,從而保證高燃燒強度的前提下,燃燒器不會過熱損壞,保證了燃燒器的使用壽命和使用穩(wěn)定性。
以上公開的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但是,本發(fā)明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