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船舶構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船舶用蒸汽管路通艙裝置。
背景技術:
上面提及的船舶包括軍用船舶和普通的海運船舶,軍用船舶如航母和各種軍艦,普通的海運船舶如集裝箱船、散裝貨船、液貨船、成品油船、冷藏船乃至大型游輪。上面提及的蒸汽管路主要是指用于與船舶蒸汽鍋爐連接的并且引至船舶的各用汽區(qū)域的管路。
如業(yè)界所知,當蒸汽管路需從船舶的一個艙室引至另一個艙室或從下艙室引至上艙室時,需在用于分隔艙室的艙壁上開設供蒸汽管路通過的艙壁蒸汽管路讓位孔,將蒸汽管路直接穿過該艙壁蒸汽管路讓位孔或者在對應于艙壁蒸汽管路讓位孔的位置設置通艙裝置,將蒸汽管路穿過通艙裝置。由于前者有失觀瞻性并且不利于保護蒸汽管路,因而后者優(yōu)于前者。
在公開的中國專利文獻中可見諸通艙裝置的技術信息,典型的如CN201300964Y推薦有“一種船用管路通艙管件”、CN201300964Y提供的“一種船用管路通艙管件”和CN103895851A介紹的“一種簡易排氣管通艙件”,等等,并非限于例舉的前述專利的共用特點是將一通艙管穿過艙壁,使通艙管的兩端分別位于兩個艙室內,這種結構存在以下兩點通弊:其一,由于不具有對穿過通艙管的管路在通艙管的位置漲緊的作用,因而存在竄動情形,當竄動時管路的外壁與通艙管的內壁之間會發(fā)生摩擦引起損壞;其二,由于通艙管的兩端分別探入左右或上下面相鄰的艙座,因而一方面有損觀瞻性,另一方面有可能產生與其它物件的干涉情形,再一方面不利于節(jié)約資源。鑒于并非限于例舉的前述專利的不足,對于歸劃出要求相對嚴苛的船舶用蒸汽管路通艙裝置不具有可借鑒的技術啟示。為此本申請人作了有益的設計并且形成了下面將要介紹的技術方案。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任務在于提供一種有助于對蒸汽管路可靠定位而藉以防止竄動、有利于在艙壁的一側與艙壁進行固定而藉以增進觀瞻性并且減少有可能對其它物件產生干涉的幾率以及節(jié)約資源、有益于簡化結構而藉以方便制造與安裝的船舶用蒸汽管路通艙裝置。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這樣來完成的,一種船舶用蒸汽管路通艙裝置,包括一艙壁固定座,在該艙壁固定座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艙壁固定座通管孔;一托管盤,該托管盤在對應于所述艙壁固定座的上方的位置與艙壁固定座固定,在該托管盤朝向上的一側并且以垂直于托管盤的狀態(tài)延伸有一托管,在該托管的上部圍繞托管的圓周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構成有托管爪,各兩相鄰托管爪之間的凹陷區(qū)域構成為爪腔,在托管的外壁與托管盤的上表面之間并且圍繞托管的圓周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固定有托管增強筋板。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艙壁固定座與所述的托管盤之間設置有一墊圈。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艙壁固定座朝向所述托管盤的一側的邊緣部位并且圍繞所述艙壁固定座的圓周方向間隔開設有艙壁固定座螺桿孔,在所述墊圈上并且在對應于艙壁固定座螺桿孔的位置開設有墊圈螺桿孔,而在墊圈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墊圈通管孔,該墊圈通管孔與所述艙壁固定座通管孔相對應,在所述托管盤的邊緣部位圍繞托管盤的圓周方向并且在對應于墊圈螺桿孔的位置開設有托管盤螺桿孔,在對應于所述托管盤螺桿孔的位置配設有螺桿,該螺桿的上端伸展到托管盤的上方并且由螺桿螺母鎖定,而螺桿的下端在途經所述墊圈螺桿孔后旋入所述艙壁固定座螺桿孔內。
在本發(fā)明的又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艙壁固定座螺桿孔為盲孔。
在本發(fā)明的再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艙壁固定座朝向上的一側并且在對應于所述墊圈的墊圈通管孔的位置構成有一凸起于艙壁固定座的上表面的墊圈限定座,墊圈通管孔與該墊圈限定座相配合。
在本發(fā)明的還有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墊圈為耐高溫墊圈。
在本發(fā)明的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耐高溫墊圈為石墨復合墊圈。
在本發(fā)明的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螺桿的上端并且在對應于所述螺桿螺母的下方的位置設置有一螺桿螺母墊圈,該螺桿螺母墊圈在對應于所述托管盤螺桿孔的位置支承在所述托管盤朝向上的一側。
在本發(fā)明的又更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所述的螺桿螺母墊圈為彈簧墊圈。
在本發(fā)明的又進而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在所述的托管增強筋板中,對應于所述托管爪處的托管加強筋板的高度大于對應于所述爪腔處的托管增強筋板的高度。
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技術效果之一,由于在托管盤朝向上的一側延伸有一托管并且在托盤的上部間隔構成有托管爪,因而由托管爪對穿過托管的蒸汽管可靠定位,避免出現(xiàn)竄動情形;之二,由于在實際使用時,只要將艙壁固定座與船舶的艙壁的一側固定,并將托管盤與艙壁固定座朝向上的一側固定,因而既可增進觀瞻性,又能降低對其它物件有可能產生干涉的幾率并且還可節(jié)省資源;之三,由于整體結構簡練,因而有便于制作及安裝。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結構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應用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和有益效果,申請人在下面以實施例的方式作詳細說明,但是對實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對本發(fā)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據本發(fā)明構思所作出的僅僅為形式上的而非實質性的等效變換都應視為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范疇。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和下的方向性或稱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正在被描述的圖所處的位置狀態(tài)而言的,因而不能將其理解為對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特別限定。
實施例1:
請參見圖1,示出了一艙壁固定座1,在該艙壁固定座1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艙壁固定座通管孔11;示出了一托管盤2,該托管盤2在對應于前述艙壁固定座1的上方的位置與艙壁固定座1固定,在該托管盤2朝向上的一側并且以垂直于托管盤2的狀態(tài)延伸有一托管21,在該托管21的上部圍繞托管21的圓周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構成有托管爪211,各兩相鄰托管爪211之間的凹陷區(qū)域構成為爪腔212,在托管21的外壁與托管盤2的上表面之間并且圍繞托管21的圓周方向以間隔狀態(tài)固定有托管增強筋板213。
由圖1所示,由于托管爪211與爪腔212形成一隔一的關系,因而使托管21的托管中心孔214的上部孔口部位形成裙邊狀,對途經托管中心孔214的蒸汽管5(圖3示)具有良好的攥緊作用。
優(yōu)選地,在前述的艙壁固定座1與前述的托管盤2之間設置有一墊圈3。
繼續(xù)見圖1,在前述艙壁固定座1朝向前述托管盤2的一側(即圖1所示位置狀態(tài)朝向上的一側)的邊緣部位并且圍繞前述艙壁固定座1的圓周方向間隔開設有艙壁固定座螺桿孔12,在前述墊圈3上并且在對應于艙壁固定座螺桿孔12的位置開設有墊圈螺桿孔32,而在墊圈3的中央位置開設有一墊圈通管孔31,該墊圈通管孔31與前述艙壁固定座通管孔11相對應,在前述托管盤2的邊緣部位圍繞托管盤2的圓周方向并且在對應于墊圈螺桿孔32的位置開設有托管盤螺桿孔22,在對應于前述托管盤螺桿孔22的位置配設有螺桿4,該螺桿4的上端伸展到托管盤2的上方并且由螺桿螺母41鎖定,而螺桿4的下端在途經前述墊圈螺桿孔32后旋入前述艙壁固定座螺桿孔12內。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艙壁固定座螺桿孔12為盲孔,所謂盲孔是指艙壁固定座螺桿孔12不貫穿艙壁固定座1的厚度方向。
繼續(xù)見圖1,在前述艙壁固定座1朝向上的一側并且在對應于前述墊圈3的墊圈通管孔31的位置構成有一凸起于艙壁固定座1的上表面的墊圈限定座13,墊圈通管孔31與該墊圈限定座13相配合,具體而言,墊圈通管孔31的孔壁與墊圈限位座13的外壁貼觸。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墊圈3為耐高溫墊圈,更具體地講為石墨復合墊圈,也可以是純石墨墊圈或其它等效的墊圈。
繼續(xù)見圖1,在前述螺桿4的上端并且在對應于前述螺桿螺母41的下方的位置設置有一螺桿螺母墊圈42,該螺桿螺母墊圈42在對應于前述托管盤螺桿孔22的位置支承在前述托管盤2朝向上的一側。
在本實施例中,前述的螺桿螺母墊圈42為彈簧墊圈。
繼續(xù)見圖1,在前述的托管增強筋板213中,對應于前述托管爪211處的托管加強筋板的高度大于對應于前述爪腔212處的托管增強筋板的高度。由托管增強筋板213使托管21產生一朝向托盤中心孔214的方向的作用力,具體而言,當外徑與托管中心孔214的內徑相適應的蒸汽管5(圖3示)穿過托盤中心孔214時,由于托管增強筋板213的存在而可避免托盤21向外變形,使托管中心孔214的孔壁整體地對蒸汽管5的外壁抱合,對蒸汽管5充分定位,不會出現(xiàn)竄動。
實施例2:
請參見圖2,當蒸汽管5的直徑大時,那么托管2的外徑也相應增大,即托管中心孔214的內徑也相應增大,于是托管爪211以及爪腔212的數量相對應實施例1有所增加,在實施例1的四個托管爪211以及四個爪腔212的基礎上將托管爪211以及爪腔212各增加至六個。其余均同對實施例1的描述。
應用例:
請參見圖3并且結合圖1,在圖3中示出了船舶的艙板6,將本發(fā)明的艙壁固定座1在對應于預設在艙板6上的艙板孔61的位置與艙板6的一側焊接固定,將螺桿4的下端旋入艙壁固定座1的艙壁固定座螺桿孔12內,而上端依次穿過墊圈螺桿孔32以及托管盤螺桿孔22并在加螺桿螺母墊圈42后由螺桿螺母41鎖定。蒸汽管5依次穿過艙壁固定座通管孔11、墊圈通管孔31和托管中心孔214。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彌補了已有技術中的缺憾,順利地完成了發(fā)明任務,如實地兌現(xiàn)了申請人在上面的技術效果欄中載述的技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