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a柱總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身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A柱總成。
【背景技術】
[0002]A柱是汽車車身左前方和右前方連接車頂和前艙的連接柱,A柱的頂端分別與前風窗以及防滾柱連接;A柱的設計要考慮舒適性及安全性,在保證對駕駛者的視野范圍的影響盡量減小的前提下,A柱作為前碰主要的受力位置,其與前風窗以及防滾柱的結合處的強度直接影響到車身的碰撞能力,然而目前很多汽車A柱與前風窗以及防滾柱的結合處存在剛度、強度不足的問題,因此A柱的結構設計成為白車身設計的關鍵點。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A柱總成,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很多汽車A柱與前風窗以及防滾柱的結合處存在剛度、強度不足的問題。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A柱總成。
[0005]包括:A柱本體、A柱外板、連接上板以及連接下板;
[0006]連接上板包括:第一結構部、第二結構部以及位于第一結構部與第二結構部之間的第一凸起結構;第一結構部固定在防滾柱的上端面,第二結構部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的上端面;
[0007]連接下板包括:第三結構部、第四結構部、第五結構部以及位于第三結構部、第四結構部、第五結構部中心的第二凸起結構;第三結構部固定在防滾柱下端面的內側,第四結構部固定在A柱本體的內側,第五結構部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的下端面;
[0008]A柱外板包括:第六結構部、第七結構部以及位于第六結構部與第七結構部之間的第三凸起結構;第六結構部固定在A柱本體的外側,第七結構部固定在防滾柱下端面的外側;
[0009]第一凸起結構、第二凸起結構以及第三凸起結構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閉的空腔結構;
[0010]連接上板與連接下板的結合處通過焊接形成第一翻邊結構;A柱外板與連接下板的結合處通過焊接形成第二翻邊結構;連接上板與A柱外板的結合處通過焊接形成搭接結構。
[0011]進一步地,第一結構部通過塞焊固定在防滾柱的上端面,第一結構部上設有用于進行塞焊的第一塞焊孔;第二結構部通過焊接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的上端面,第二結構部上設有用于與前風窗上橫梁固定的固定孔。
[0012]進一步地,第三結構部通過塞焊固定在防滾柱下端面的內側,第三結構部上設有用于進行塞焊的第二塞焊孔;第四結構部通過焊接固定在A柱本體的內側,第五結構部通過焊接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的下端面。
[0013]進一步地,第六結構部通過焊接固定在A柱本體的外側,第七結構部通過焊接固定在防滾柱下端面的外側。
[0014]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A柱總成,在A柱與前風窗以及防滾柱的結合處通過A柱外板、連接上板以及連接下板進行連接,三者相互配合形成空腔結構,增加了結合處的強度和剛度;且連接上板與連接下板的結合處設有第一翻邊結構;A柱外板與連接下板的結合處設有第二翻邊結構,兩個翻邊結構形成了應力的轉移,有效地避免了應力的集中,避免在前碰過程中對A柱造成較大的損害,影響整個車身的強度。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的汽車A柱總成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的汽車A柱總成與防滾柱以及前風窗上橫梁的結合處的內側的局部放大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的汽車A柱總成與防滾柱以及前風窗上橫梁的結合處的外側的局部放大圖;
[0019]圖4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的連接上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的連接下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1]附圖標記說明:
[0022]1、A柱本體;2、A柱外板;3、連接上板;4、連接下板;5、第一結構部;6、第二結構部;7、第三結構部;8、第四結構部;9、第五結構部;10、第六結構部;11、第七結構部;第一凸起結構12、第二凸起結構;13、第二凸起結構;14、第三凸起結構;15、防滾柱;16、前風窗上橫梁;17、第一翻邊結構;18、第二翻邊結構;19、第一塞焊孔;20、第二塞焊孔;21、固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使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0024]參見圖1-圖3,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A柱總成,包括:A柱本體1、A柱外板2、連接上板3以及連接下板4 ;
[0025]參見圖2及圖4,連接上板3包括:第一結構部5、第二結構部6以及位于第一結構部5與第二結構部6之間的第一凸起結構12 ;第一結構部5固定在防滾柱15的上端面,第二結構部6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16的上端面;進一步地,第一結構部5通過塞焊固定在防滾柱15的上端面,第一結構部5上設有用于進行塞焊的第一塞焊孔19,第二結構部6通過焊接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16的上端面,第二結構部6上設有用于與前風窗上橫梁16固定的固定孔21。
[0026]參見圖2及圖5,連接下板4包括:第三結構部7、第四結構部8、第五結構部9以及位于第三結構部7、第四結構部8、第五結構部9中心的第二凸起結構13 ;第三結構部7固定在防滾柱15下端面的內側,第四結構部8固定在A柱本體I的內側,第五結構部9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16的下端面;進一步地,第三結構部7通過塞焊固定在防滾柱15下端面的內側,第三結構部7上設有用于進行塞焊的第二塞焊孔20 ;第四結構部8通過焊接固定在A柱本體I的內側,第五結構部9通過焊接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16的下端面。
[0027]參見圖3,A柱外板2包括:第六結構部10、第七結構部11以及位于第六結構部10與第七結構部11之間的第三凸起結構14 ;第六結構部10固定在A柱本體I的外側,第七結構部11固定在防滾柱15下端面的外側;進一步地,第六結構部10通過焊接固定在A柱本體I的外側,第七結構部11通過焊接固定在防滾柱15下端面的外側。
[0028]繼續(xù)參見圖1-圖5,第一凸起結構12、第二凸起結構13以及第三凸起結構14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閉的空腔結構;空腔結構的設置增加了結合處的強度;
[0029]連接上板3與連接下板4的結合處通過焊接形成第一翻邊結構17 ;A柱外板2與連接下板4的結合處通過焊接形成第二翻邊結構18 ;兩個翻邊結構形成了應力的轉移,有效地避免了應力的集中,避免在前碰過程中對A柱造成較大的損害;連接上板3與A柱外板2的結合處通過焊接形成搭接結構,增加了結合強度。
[0030]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汽車A柱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A柱本體(I)、A柱外板(2)、連接上板(3)以及連接下板⑷; 所述連接上板(3)包括:第一結構部(5)、第二結構部(6)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結構部(5)與所述第二結構部(6)之間的第一凸起結構(12);所述第一結構部(5)固定在防滾柱(15)的上端面,所述第二結構部(6)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16)的上端面; 所述連接下板(4)包括:第三結構部(7)、第四結構部(8)、第五結構部(9)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結構部(7)、所述第四結構部(8)、所述第五結構部(9)中心的第二凸起結構(13);所述第三結構部(7)固定在防滾柱(15)下端面的內側,所述第四結構部(8)固定在所述A柱本體(I)的內側,所述第五結構部(9)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16)的下端面; 所述A柱外板(2)包括:第六結構部(10)、第七結構部(11)以及位于所述第六結構部(10)與所述第七結構部(11)之間的第三凸起結構(14);所述第六結構部(10)固定在所述A柱本體⑴的外側,所述第七結構部(11)固定在防滾柱(15)下端面的外側; 所述第一凸起結構(12)、所述第二凸起結構(13)以及所述第三凸起結構(14)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閉的空腔結構; 所述連接上板(3)與所述連接下板(4)的結合處通過焊接形成第一翻邊結構(17);所述A柱外板(2)與所述連接下板(4)的結合處通過焊接形成第二翻邊結構(18);所述連接上板(3)與所述A柱外板(2)的結合處通過焊接形成搭接結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A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結構部(5)通過塞焊固定在防滾柱(15)的上端面,所述第一結構部(5)上設有用于進行塞焊的第一塞焊孔(19);所述第二結構部(6)通過焊接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16)的上端面,所述第二結構部(6)上設有用于與前風窗上橫梁(16)固定的固定孔(2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A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結構部(7)通過塞焊固定在防滾柱(15)下端面的內側,所述第三結構部(7)上設有用于進行塞焊的第二塞焊孔(20);所述第四結構部(8)通過焊接固定在所述A柱本體(I)的內側,所述第五結構部(9)通過焊接固定在前風窗上橫梁(16)的下端面。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A柱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結構部(10)通過焊接固定在所述A柱本體(I)的外側,所述第七結構部(11)通過焊接固定在防滾柱(15)下端面的外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A柱總成,包括:A柱本體、A柱外板、連接上板以及連接下板;連接上板包括:第一結構部、第二結構部以及位于第一結構部與第二結構部之間的第一凸起結構;連接下板包括:第三結構部、第四結構部、第五結構部以及位于第三結構部、第四結構部、第五結構部中心的第二凸起結構;A柱外板包括:第六結構部、第七結構部以及位于第六結構部與第七結構部之間的第三凸起結構;第一凸起結構、第二凸起結構以及第三凸起結構相互配合形成一封閉的空腔結構;本實用新型增加了A柱與前風窗上橫梁以及防滾柱結合處的強度和剛度,有效地避免了應力的集中,避免在前碰過程中對A柱造成較大的損害,影響整個車身的強度。
【IPC分類】B62D25/04
【公開號】CN204701666
【申請?zhí)枴緾N201520382283
【發(fā)明人】王鋰君, 解保新, 周思為
【申請人】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請日】201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