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三輪摩托車車架上的吊耳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三輪摩托車上的連接裝置,特別是一種用于三輪摩托車車架上的吊耳。
背景技術:
現有機動車車架與減振器之間的連接,是通過吊耳來實現的。所述的吊耳包括一組對置的連接件,連接件之間由上、下螺栓裝配成一體。將吊耳的上螺栓與車架連接、下螺栓與減振器連接后,連接件即實現車架與減振器之間的連接。上述結構的吊耳可以實現車架與減振器之間的連接,但這種連接極不可靠,其原因在于機動車在行進的過程中、減振器進行減振時,車架要相對于減振器上、下移動,此時車架及減振器會分別帶動上、下螺栓自行轉動,上、下螺栓長時間的不規(guī)則轉動,一方面加劇螺栓與連接件之間的磨損,縮短了吊耳的使用壽命,且當因磨損形成的間隙過大時,會產生振動噪聲;另一方面,螺栓的螺桿與螺母也會發(fā)生松動;嚴重時,螺桿與螺母彼此脫離,導致車架與減振器也彼此脫離,使得車輛喪失減振功能,且埋下極大的安全隱患。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和壽命長的吊耳,它可以有效防止上、下螺栓自行轉動,保障車架與減振器之間牢固可靠的連接。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實現的,它包括一組對置的連接件,連接件之間通過上、下螺栓彼此連接成一體,其特征是上、下螺栓的末端與右側連接件之間設置有止轉機構。所述的止轉機構可以有效防止上、下螺栓自行轉動,保障車架與減振器之間牢固可靠的連接。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和壽命長的優(yōu)點, 它可以有效防止上、下螺栓自行轉動,保障上、下螺栓的螺桿與螺母之間的緊密結合,從而保障車架與減振器之間牢固可靠的連接,且無振動噪聲形成。
本實用新型的附圖說明如下。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右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右視圖。圖中1.左側連接件;2.右側連接件;3.上螺栓;4.下螺栓;5.止轉臺;6.止轉端面;7.止轉槽;8.止轉端面;9.配合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12]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一組對置的連接件1、2,連接件之間通過上、下螺栓3、4彼此連接成一體,其特征是上、下螺栓3、4的末端與右側連接件2之間設置有止轉機構。如圖1或2所示,所述的止轉機構可以是設置于右側連接件2上的止轉臺5及與設置于上、下螺栓3、4末端的與止轉臺5相配合的止轉端面6。所述的止轉端面6與止轉臺 5的上端面相配合,有效的防止了車架在相對于減振器上、下移動時,所引起的上、下螺栓自行轉動,從而將車架與減振器牢固可靠的連接在一起。如圖3或4所示,所述的止轉機構也可以是設置于右側連接件2上的止轉槽7及與設置于上、下螺栓3、4末端的與止轉槽7內壁相配合的止轉端面8。同理,所述的止轉端面 8與止轉槽相配合,有效的防止了車架在相對于減振器上、下移動時,所引起的上、下螺栓自行轉動,從而將車架與減振器牢固可靠的連接在一起。在止轉機構的作用下,上、下螺栓3、4不會產生自行轉動,上、下螺栓3、4與連接件 1、2之間的摩擦減小,極大的減少了兩者之間的磨損,這一方面延長了部件的使用壽命,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松晃而產生的噪聲。如圖4所示,上、下螺栓3、4與左側連接件1之間的配合面9設置成錐形面,該錐形面增大了螺栓與左側連接件1之間的摩擦力,使得兩者之間的連接更為緊密可靠。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三輪摩托車車架上的吊耳,包括一組對置的連接件(1、2),連接件之間通過上、下螺栓(3、4)彼此連接成一體,其特征是上、下螺栓(3、4)的末端與右側連接件(2) 之間設置有止轉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三輪摩托車車架上的吊耳,其特征是所述的止轉機構包括設置于右側連接件(2)上的止轉臺(5)及與設置于上、下螺栓(3、4)末端的與止轉臺 (5)相配合的止轉端面(6)。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三輪摩托車車架上的吊耳,其特征是所述的止轉機構包括設置于右側連接件(2)上的止轉槽(7)及與設置于上、下螺栓(3、4)末端的與止轉槽 (7)內壁相配合的止轉端面(8)。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用于三輪摩托車車架上的吊耳,其特征是上、下螺栓 (3,4)與左側連接件(1)之間的配合面(9)設置成錐形面。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三輪摩托車車架上的吊耳,它包括一組對置的連接件,連接件之間通過上、下螺栓彼此連接成一體,其特征是上、下螺栓的末端與右側連接件之間設置有止轉機構。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合理、使用方便和壽命長的優(yōu)點,它可以有效防止上、下螺栓自行轉動,保障上、下螺栓的螺桿與螺母之間的緊密結合,從而保障車架與減振器之間牢固可靠的連接,且無振動噪聲形成。
文檔編號B62K19/30GK202203256SQ20112031673
公開日2012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8月29日
發(fā)明者胡大杰 申請人:胡大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