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摩托車,其包括車身框架和安裝到車身框架的發(fā)動機。
背景技術:
在摩托車中,考慮到車身框架的發(fā)動機支撐剛度的提高,例如在一些 情況下,將發(fā)動機安裝在由左右油箱梁以及左右下管圍繞的空間中,并通 過單獨的支架固定到左右油箱梁和左右下管(例如,參考專利文獻O 。日本專利No. 2,903,23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解決的問題
在傳統(tǒng)摩托車中,左右油箱梁和左右下管用于支撐發(fā)動機。盡管可以 確保支撐剛度,但是這引起部件數(shù)量增多和車身重量增大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考慮可以去除下管。但是,在諸如傳統(tǒng)結構之類 的結構中去除下管的情況(其中左右油箱梁通過單獨的支架支撐發(fā)動機) 下,支撐發(fā)動機的剛度容易劣化。
考慮到上述情況,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摩托車,除了實現(xiàn)支撐發(fā) 動機的必要剛度之外,還能夠減少部件數(shù)量并減小車身重量。
解決問題的手段
本發(fā)明是一種摩托車,包括車身框架和安裝到所述車身框架的發(fā)動 機,其中所述車身框架包括左右框架構件,其設置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 一側和另一側;橫梁構件,其用于將所述左右框架構件互相連接;以及支 架,其與所述橫梁構件設置為一體,其中所述發(fā)動機的氣缸部分直接安裝 到所述支架。
在本發(fā)明中,氣缸部分是對于氣缸體、氣缸蓋和氣缸蓋封蓋的統(tǒng)稱術語。此外,支架與橫梁構件一體表示通過焊接、鑄造、壓制、鍛造等將支 架與橫梁構件形成為一體。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摩托車,支架與用于將左右框架構件連接的橫梁構件一 體,并且發(fā)動機的氣缸部分直接安裝到支架,由此車身框架直接支撐發(fā)動 機的上部,并可以確保支撐發(fā)動機的必要剛度。這使得可以去除下管,從 而減少了部件數(shù)量并減小了車身重量。
圖1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摩托車的側視圖。
圖2摩托車的車身框架的側視圖。
圖3車身框架的俯視圖。
圖4車身框架的后視圖。
圖5安裝到車身框架的發(fā)動機的側視圖。
圖6發(fā)動機的安裝部分的立體圖。
圖7車身框架的立體圖。
圖8安裝到車身框架的發(fā)動機的正視圖。
圖9安裝到車身框架的發(fā)動機的立體正視圖。
圖10安裝到車身框架的發(fā)動機的立體俯視圖。附圖標記1:車身框架2:油箱梁(框架構件)20:發(fā)動機
21':凸輪軸驅動機構(發(fā)動機的部件)
24:氣缸蓋(氣缸部分)
24a:前凸臺部
35:橫向撐板(加強構件)
50:前橫梁構件53:前支架 53d:線圈支架 58:緊固螺栓
61:冷卻水泵(發(fā)動機的部件) 62:點火線圈(安裝到車輛的部件) C:車身中心線 Wl、 W2:間隔
具體實施例方式
此后將基于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圖1至7圖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摩托車。實施例中的前、后、
左、右表示在乘坐在車座上的人員的視角中的前、后、左、右。實施例中 的上部和下部表示在垂直于路面的方向上的上部和下部。
在附圖中,1表示摩托車的車身框架。車身框架1包括頭管2、從托 管2朝向車輛的后方向下傾斜延伸的左右油箱梁(框架構架)3和3、延 續(xù)左右油箱梁3和3的后端向下延伸的后臂支架4和4、從左右油箱梁3 和3朝向車輛的后方延伸的左右車座梁5和5、以及橋接在左右車座梁5 和5與左右后臂支架4和4之間的左右車座撐條6和6。
頭管2保持前叉7,使得前叉7能夠左右轉向。前輪8可旋轉地保持 在前叉7的下端處。轉向手柄9安裝在上端。頭燈15設置在頭管2的前側 上。諸如速度儀之類的儀表設備槽寬調節(jié)機構16設置在頭燈15的上部 處。
左右后臂支架4保持后臂IO的前端部,使得后臂IO能夠豎直擺動。 后臂IO的后端部以可旋轉的方式保持后輪11。
油箱12安裝在左右油箱梁3和3上。雙人車座13安裝在左右車座梁 5禾口 5上。
水冷式發(fā)動機20安裝在左右油箱梁3和3下方。發(fā)動機20具有如下 結構氣缸體23、氣缸蓋24和氣缸蓋封蓋25堆疊在曲軸箱22的上配合 表面上,曲軸21容納在曲軸箱22中,并且螺栓緊固在所堆疊的部件中以用于連接。
用于內置變速齒輪(未示出)的變速箱22a在曲軸箱22的下部處形成 為與曲軸箱22 —體。具有如下設置借助于設置在曲軸箱22的后部的驅 動軸26通過鏈條26a來驅動后輪11 。
氣缸蓋24的前臂部連接到排氣管27。排氣管27從前壁部朝向車輛后 部向下延伸經過發(fā)動機20下方。排氣管27連接到設置在后輪11的右側上 的消音器28。
氣缸蓋24的后壁部連接到進氣管29。進氣管29在油箱12下方向后 延伸以連接到空氣濾清器(未示出)。
散熱器30設置在發(fā)動機20的上前部。通過將螺栓緊固來散熱器30的 左右上壁部固定到散熱器支架32和32,散熱器支架32和32安裝到左右 油箱梁3和3。通過將螺栓緊固來將右側上的下端部通過臂支架31固定到 氣缸蓋24。
左右車座梁5和5以及車座撐條6和6覆蓋有由樹脂制成的左右側封 蓋38和38。在車輛的側視圖中,左右側封蓋38基本處于倒三角形狀,其 中側封蓋38的前緣38a沿著油箱梁3的上表面延伸,上緣38b沿著油箱 12和車座13的下緣部延伸,并且下緣38c沿著車座撐條6延伸。
在車輛的左右油箱梁3和3的外側,設置樹脂制成的前封蓋40和 40。左右前封蓋40和40用作將行駛風引入散熱器30的導氣罩。
左右油箱梁3和3由焊接的多個金屬板形成。左右油箱梁3和3具有 處于矩形形狀的橫截面,其豎直方向上的尺寸被設計為大于車輛寬度方向 的尺寸。左右油箱梁3和3形成為在豎直方向上的尺寸從后側向前側逐漸 變大。左右油箱梁3的前端部3a在豎直方向上的高度的尺寸被設置基本等 于頭管2在軸向上的高度的尺寸。這允許左右油箱梁3和3與頭管2之間 的連接的強度和剛度得到提高,由此可以實現(xiàn)對作用在頭管2與左右油箱 梁3和3之間的較大彎矩的耐受。
左右油箱梁3和3包括內傾斜部分3b和3b以及直線部分3c和3c,內 傾斜部分3b和3b之間具有間隔,在俯視圖中,該間隔從頭管2朝向車輛 的后部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變寬,直線部分3c和3c從內傾斜部分3b和3b的后端基本筆直延伸到車輛的后部。左右內傾斜部分3b和3b的前端部3a 焊接到頭管頭管2以接合。左右內傾斜部分3b和3b的內角被設定為60度 左右。
在左右內傾斜部分3b和3b的上側和下側,焊接以接合了在俯視圖中 處于三角形形狀的撐板33和34,撐板用作加強構件。上撐板33是平板。 下?lián)伟?4包括平底壁34a和從底壁34a的后緣向上升起的豎直壁34b。用 于二次空氣的共振腔(未示出)設置在由頭管2以及上下?lián)伟?3和34圍 繞的空間中。
在左右油箱梁3和3的內壁表面上,設置了用作加強構件的橫向撐板 35。橫向撐板35處于具有U形水平橫截面的桿的形狀。橫向撐板35從左 右油箱梁3和3的內傾斜部分3b的后部沿著左右油箱梁3和3的軸向和遠 離頭管2的方向延伸到直線部分3c的前端部附近。U形橫向撐板35的開 口緣焊接在油箱梁3的內壁表面上。前端部安全閥35a焊接到下?lián)伟?4的 豎直壁34b以用于接合。
在中間橫梁構件51 (其設置在左右油箱梁3和3之間并將在后文描 述)的前側部分上,設置了用于對散熱器30供應冷卻水的儲液箱36。儲 液箱36被布置為相對于車身中心線C向左偏移,以沿著左油箱梁3的內 側設置(參考圖7)。將可拆卸地安裝到側封蓋38的維護封蓋39移除允 許對儲液箱36供應冷卻水(參考圖l)。
發(fā)動機20直接安裝到成對的左右前支架53、左右中間支架54和左右 下支架55,左右前支架53、左右中間支架54和左右下支架55與圓筒形 的前橫梁構件50、中間橫梁構件51和下橫梁構件52設置為一體并由片金 屬制成,前橫梁構件50、中間橫梁構件51和下橫梁構件52將左右油箱梁 3和3連接并將左右后臂支架4和4連接。發(fā)動機20的詳細結構如下。
前橫梁構件50設置在左右油箱梁3和3的直線部分3c和3c的前端部 的內壁之間。寫成在前橫梁構件50的左右端部上的凸緣部50a和50a焊接 到內壁以接合。凸緣部50a位于橫向撐板35的后端部35b的上方。也就是 說,前橫梁構件50和橫向撐板35設置在左右油箱梁3和3的高度方向上 的尺寸范圍內以位于該高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處。一對左右前支架53和53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具有預定間隔的情況下焊 接到前橫梁構件50以成為一體來用于接合。在車輛的側視圖中,左右前 支架53和53位于左右油箱梁3的投影平面中,從而無法從外側看到。
左右前支架53和53包括從橫梁構件50向下延伸以略微向后傾斜的帶 狀支撐部53b,以及通過從支撐部53b的頂端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外彎曲 而形成的后凸緣部53c。凸緣部53c焊接到橫梁構件50。在支撐部53b的 下端部處,形成螺栓孔53a。當然,凸緣部53c可以延伸到支持部53b的 下端部。與上述情況相反,也可以采用僅設置支撐部53b而不設置凸緣部 53c的結構。如圖4所示,左油箱梁3與左前支架53之間的間隔wl被設 定為大于右油箱梁3與右前支架53的支撐部53b之間的間隔w2。換言 之,左右前支架53和53被布置為相對于車身中心線C向車輛寬度方向上 的右方偏移。如下文所述,這使得在將發(fā)動機20安裝到車輛時的效率提 高。
中間橫梁構件51設置在左右后臂支架4和4的頂端部的內壁之間。形 成在中間橫梁構件51的左右端部上的凸緣部51a和51a通過焊接接合到內壁。
一對左右中間支架54和54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具有預定間隔的情況下 通過焊接與中間橫梁構件51接合為一體,從而相對于車身中心線C對 稱。左右中間支架54和54包括從中間橫梁構件51向下延伸以略微向前傾 斜的帶狀支撐部54b、以及通過從支撐部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外彎曲而形 成的凸緣部54c。凸緣部54c的頂端焊接到中間橫梁構件51。在支撐部 54b的下端部處,形成螺栓孔54a。在車輛的側視圖中,螺栓孔54a位于后 臂支架4的前緣部的前部處。
下橫梁構件52布置在左右后臂支架4和4的下端部的內壁之間。在下 橫梁構件52的左端部處,設置了側直立支架56。凸緣部52a形成在右端 支架上。凸緣部52a和側直立支架56在左右后臂支架4和4的下端部處插 入以焊接來用于固定。 一對左右下支架55和55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具有預 定間隔的情況下與下橫梁構件52焊接為一體以用于接合。
左右下支架55和55包括從后臂支架4的下端向前突伸的懸架部55a以及向下突伸的中心直立支撐部55b。左右懸架部55a設置有螺栓孔55c。 左右下支架55和55相對于車身中心線C對稱。
在氣缸蓋24 (其是發(fā)動機20的氣缸部分的部件)的后壁的上端部, 一體地形成了向后突伸的上凸臺部24a。在車輛的側視圖中,上凸臺部24a 和氣缸蓋封蓋25的后端部與左右油箱梁3重疊。上凸臺部24a設置有螺栓 插入孔24b,由此螺栓插入孔24b將與左右前支架53的螺栓孔53a同軸。
上凸臺部24a被布置為設置在左右前支架53和53之間。將緊固螺栓 58從車輛的左側插入螺栓孔53a、螺栓插入孔24b和螺栓孔53a并將螺母 58a緊固,使得上凸臺部24a直接固定到左右前支架53和53。根據(jù)左油箱 梁3和左前支架53之間的間隔wl的加寬而形成的較寬的操作空間用于將 緊固螺栓58插入螺栓孔53a。這使得在前之間53和53與左右油箱梁3和 3重疊的情況下,在安裝發(fā)動機20的操作困難的發(fā)生。
如上所述,左右前支架53和53以及上凸臺部24a被設置為在安裝發(fā) 動機20時從車身中心線C向一側偏移(在本實施例中為右側),使得發(fā) 動機20的氣缸中心軸線C'從車身中心線向右側偏移"d"的量。這容易劣 化車輛寬度方向上的重量平衡(以使得右側比左側重)。因此,在本實施 例中,如圖5和圖8至10所示,發(fā)動機的部件和安裝到車輛的部件被設置 為從車身中心線C向另一側偏移,以改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平衡。
具體而言,用作發(fā)動機的部件的凸輪軸驅動機構21'和冷卻水泵61以 及用作安裝到車輛的部件的點火線圈62和儲液箱36被設置為從車身中心 線C向左側偏移。
凸輪軸驅動機構21'包括寫成在曲軸21的左側部處的曲軸鏈輪21a、 安裝到凸輪軸60的左側部的凸輪鏈輪60a、以及繞鏈輪60a和21a兩者纏 繞的正時鏈條21b。凸輪軸驅動機構21'被布置為結果寫成在氣缸蓋24和 氣缸體23的左側部處的鏈條室24c和23a。
冷卻水泵61包括安裝到氣缸蓋24的左側壁的泵殼體61a、安裝到殼 體的左端開口的泵封蓋61b、以及設置在泵殼體61a和泵封蓋61b中的螺 旋槳61c。螺旋槳61c安裝在與凸輪鏈輪60a同軸的凸輪軸60的左端處。
用于發(fā)動機的冷卻水從散熱器30通過入口 61d吸入冷卻水泵61,以供應到氣缸蓋24中的冷卻水套,然后進一步通過冷卻水管61e被傳送到散 熱器30以被再次吸入冷卻水泵61。
點火線圈62可拆卸地安裝到固定于橫梁構件的前側的支架53d。
在曲軸箱22的變速箱22a的后壁上, 一體地形成了向前突伸的中間凸 臺部22b。布置中間凸臺部22b以設置在左右中間支架54和54之間。中 間凸臺部22b設置有螺栓插入孔22d,使得螺栓插入孔22d與螺栓孔54a 基本同軸。中間凸臺部22b通過從車輛寬度方向外側插入的緊固螺栓59 而直接固定到左右中間支架54和54。
在變速箱22a的后壁的下端部處, 一體地形成了向后突伸的下凸臺部 22c。下凸臺部22c被布置為設置在左右下支架55和下支架55的懸架部 55a和55a之間。下凸臺部22c設置有螺栓插入孔22e,使得螺栓插入孔 22e與螺栓孔55a基本同軸。下凸臺部22c通過從車輛寬度方向外側插入 的緊固螺栓60直接固定到左右懸架部55a和55a。
在車輛的側視圖中,中間支架54和下支架55的懸架部55a從后臂支 架4曝露于外部。因此,可以容易地進行插入緊固螺栓59和60的操作。
如上所述,在發(fā)動機20中,發(fā)動機20的后側壁的上端部、中間部和 下端部分別直接固定到車身框架1。
根據(jù)本發(fā)明,前支架53和53與將左右油箱梁3和3互相連接的前橫 梁構件50焊接為一體,并且形成發(fā)動機20的氣缸部分的氣缸蓋24直接安 裝到前支架53和53。這使得確保了發(fā)動機20所需的支撐剛度。
在本實施例中,發(fā)動機20的上部和下部直接安裝到成對的左右中間 支架54和左右下支架55,左右中間54和左右下支架55與將左右后臂支 架4和4互相連接的中間橫梁構件51和下橫梁構件52設置為一體。因 此,可以確保整個發(fā)動機20的支撐剛度。這使得可以省略下管,從而可 以減少部件數(shù)量并減小車身重量。
在本實施例中,形成氣缸部分的氣缸蓋24的上端部直接安裝到車身 框架l,使得距箱體懸架部的距離較大。這使得進一步提高了支撐剛度。
安裝到前支架53的上凸臺部24a與氣缸蓋24形成為一體,以在車輛 的側視圖中與左右油箱梁3重疊。這使得前支架53較短,由此相較于前
ii支架較長的情況下,可以使作用在支架上的彎矩更小。此外,上凸臺部
24a可以通過油箱梁3而被覆蓋,由此,可以實現(xiàn)簡潔的外觀。
在本實施例中,左油箱梁3與左前支架53之間的間隔wl被設定為大 于右油箱梁3與右前支架53之間的間隔w2。這使得確保了用于在將緊固 螺栓58插入與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與油箱梁3重疊的上凸臺部24a中時的操 作的空間。
此外,因為在本實施例中左右前支架53和53被設置為從車身中心線 C向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右側偏移,所以車身寬度方向上的重量平衡容易劣 化(右側容易更重)。但是通過被設置為從車身中心線C向左側偏移的用 作發(fā)動機的部件的凸輪軸驅動機構21'和冷卻水泵61,可以改善重量平 衡。在此情況下,冷卻水泵61被布置為設置在凸輪軸60的左端部處和凸 輪鏈輪60a的外側。因此,冷卻水泵61較大程度地向左側偏移,由此較大 程度地有助于改善重量平衡。
此外,點火線圈62和儲液箱36被設置為從車身中心線C朝向左側偏 移。這也使得改善了重量平衡。
此外,橫向撐板35固定到左右油箱梁3的內壁表面,并且油箱梁3的 通過橫向撐板35提高了剛度的部分通過前橫梁構件50互相連接??紤]到 這一點,也可以提高發(fā)動機的支撐剛度。
此外,橫向撐板35和前橫梁構件50布置在油箱梁3的高度的尺寸范 圍內,以在豎直方向上處于不同位置。因此,設置橫向撐板35不會引起 前橫梁構件50的復雜連接結構。
在本實施例中,描述了形成氣缸部分的氣缸蓋24直接安裝到車身框 架1的情況。但是,在本發(fā)明中,作為氣缸部分的其他部件的氣缸體23 或氣缸蓋封蓋25可以直接安裝到車身框架1。此外,雖然在本實施例中氣 缸部分的后臂安裝到車身框架,氣缸部分的側壁也可以直接安裝到車身框 架。此外,雖然上凸臺部24a設置在左右支架中間橫梁構件51和53之 間,凸臺部當然也可以設置在一個或兩個支架外側。
在本實施例中,描述了冷卻水泵同軸地設置在凸輪軸的另一側端部的 情況。但是,在本發(fā)明中的冷卻水泵當然也可以設置除了上述情況以外的位置,例如,在曲軸箱中
權利要求
1.一種摩托車,包括車身框架和安裝到所述車身框架的發(fā)動機,其中所述車身框架包括左右框架構件,其設置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一側和另一側;橫梁構件,其用于將所述左右框架構件互相連接;以及支架,其與所述橫梁構件設置為一體,其中,所述發(fā)動機的氣缸部分直接安裝到所述支架。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所述氣缸部分的頂端附近的部 分直接安裝到所述支架。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在所述車輛的側視圖中,所述 氣缸部分的一部分與所述左右框架構件重疊,并且所述重疊的部分直接安 裝到所述支架。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所述支架包括左右支架,在所 述車輛寬度方向上具有間隔的情況下所述左右支架與所述橫梁構件設置為 一體。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所述發(fā)動機的所述氣缸部分設 置有凸臺部,所述凸臺部設置在所述左右支架之間并直接安裝到所述左右 支架。
6. 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摩托車,其中在所述車輛的側視圖中, 所述發(fā)動機的所述氣缸部分和所述左右支架在與所述左右構件重疊的位置 處通過沿著所述車輛寬度方向插入的緊固螺栓裝配,并且所述左框架構件 和所述左支架之間的間隔被布置為與所述右框架構件和所述右支架之間的 間隔不同。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所述左右框架構件從支撐前叉 的頭管向所述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外側變寬,并接著向所述車輛的后部延 伸,所述左右框架構件設置有左右加強構件,所述左右加強構件從所述左 右框架構件向所述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外側變寬的部分沿著所述左右框架構 件的軸向和遠離所述頭管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橫梁構件將所述左右框架 構件的所述加強構件附近的部分互相連接。
8. 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所述橫梁構件和撐板位于所述 左右框架構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范圍內,并且被設置為在所述高度方向上 的位置不同。
9.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所述發(fā)動機安裝到所述支架, 使得氣缸軸線從車身中心線向所述車輛寬度方向上的一側偏移,并且所述 發(fā)動機的部件或者安裝到車輛的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相對于所述車身中心線 設置在所述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所述另一側。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所述發(fā)動機的所述部件是凸 輪軸驅動機構,其包括曲軸側鏈輪和凸輪軸側鏈輪,所述曲軸側鏈輪和 所述凸輪軸側鏈輪相對于所述車身中心線設置在所述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所 述另一側;以及繞所述凸輪軸側鏈輪和所述曲軸側鏈輪纏繞的鏈條,所述 凸輪軸驅動機構被設置為經過寫成在所述發(fā)動機的另一側部分中的鏈條 室。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所述發(fā)動機的所述部件是冷 卻水泵,所述冷卻水泵相對于所述車體中心線設置在所述車輛寬度方向上 的所述另一側。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摩托車,其中所述冷卻水泵與凸輪軸同軸 地設置在所述凸輪軸的另一側端部處。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車,其中安裝到所述車輛的所述部件 是點火線圈,所述點火線圈通過設置在橫梁構件上的線圈支架安裝,以從 所述車身中心線向所述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所述另一側偏移。
全文摘要
摩托車包括車身框架(1)和安裝在車身框架上的發(fā)動機(20)。車身框架包括布置在橫向一側和另一側的左右框架構件(油箱梁)(3,3)、將左右框架構件互相連接的橫梁構件(50)、以及與橫梁構件形成為一體的支架(53)。發(fā)動機的氣缸部分(氣缸蓋)(24)直接連接到支架。
文檔編號B62M7/02GK101309829SQ20068004308
公開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17日
發(fā)明者久保莊一, 佐竹秀紀, 野田昌洋 申請人:雅馬哈發(fā)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