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轉向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裝載于汽車等車輛上的轉向裝置的構筑技術。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的是裝載有氣囊裝置和喇叭機構的轉向裝置的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該專利文獻1的轉向裝置中,通過車輛乘員對氣囊罩進行按壓操作,使可動接點與固定接點接觸而鳴喇叭。
雖然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提出了裝載有氣囊裝置和喇叭機構的轉向裝置的具體結構,但在這種轉向裝置中,更要求通過減小喇叭操作用罩的外周部和方向盤之間所形成的間隙而提高轉向裝置的外觀上的美感,并通過極力抑制鳴喇叭時的按壓載荷而提高喇叭操作用罩的操作性,因此,在設計轉向裝置時需要留意這些方面。
專利文獻1特開平10-100832號公報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即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有效提高裝載于車輛的轉向裝置中的該轉向裝置的外觀上的美感和和提高喇叭操作用罩的操作性的技術。
為解決上述問題,構成了本發(fā)明。而且,本發(fā)明可適用于在以汽車為首的車輛中裝載氣囊裝置和喇叭機構的轉向裝置的構筑技術。
本發(fā)明的第1發(fā)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1發(fā)明為如方案1所述的轉向裝置。
方案1所述的該轉向裝置,至少具有車輛轉向用的方向盤、氣囊裝置、喇叭操作用罩、回復設備以及可輸出喇叭的喇叭機構。氣囊裝置具有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氣囊在乘員保護區(qū)域展開膨脹的功能。喇叭操作用罩為從車輛乘員側覆蓋氣囊裝置的氣囊且固定在方向盤上的罩。作為該喇叭操作用罩,典型的為,可采用從車輛乘員側覆蓋氣囊的氣囊罩?;貜驮O備具有使被固定的喇叭操作用罩向初始位置回復的功能。典型的為,采用以下結構在通過螺旋狀彈簧和板狀彈簧等彈性回復設備使喇叭操作用罩回復的狀態(tài)下,將其設定在規(guī)定的初始位置。
在本發(fā)明中,通過喇叭操作用罩抵抗回復設備的回復力而被進行按壓操作并向喇叭啟動位置動作,使喇叭機構啟動;并通過解除喇叭操作用罩的按壓操作而隨著回復設備的回復力向初始位置動作,解除喇叭的啟動。即,在本發(fā)明中,將“初始位置”規(guī)定為由車輛乘員對喇叭操作用罩進行按壓操作之前的該喇叭操作用罩的規(guī)定的設定位置(待機位置),將“喇叭啟動位置”規(guī)定為喇叭機構啟動時的該喇叭操作用罩的設定位置。
特別是在本發(fā)明中,氣囊裝置以固定狀裝配于方向盤中與喇叭操作用罩相對的罩相對面而構成;該喇叭操作用罩可以獨立于以固定狀裝配于方向盤的罩相對面的氣囊裝置,以轉動支點為中心向初始位置或喇叭啟動位置轉動而構成。其中所指的喇叭操作用罩的“轉動支點”,可以與車輛乘員對該喇叭操作用罩按壓位置無關而通常在固定部位(特定部位)上形成,或者也可以使形成轉動支點的部位可以根據(jù)車輛乘員對喇叭用罩的按壓位置改變。
若采用方案1所述的轉向裝置的這種結構,通過在喇叭操作用罩的外周部的附近形成轉動支點,使該喇叭操作用罩的外周部難以相對于方向盤進行相對動作。由此,可極力減小喇叭操作用罩的外周部和方向盤之間的間隙,從而提高轉向裝置的外觀的美感。
此外,通過采用以轉動支點為中心進行旋轉動作的結構的喇叭操作用罩,可由較小的按壓載荷使喇叭操作用罩向喇叭啟動位置可靠地移動,從而提高了關于喇叭操作的喇叭操作用罩的操作性。在本發(fā)明中,特別是由于喇叭操作用罩獨立于以固定狀裝配于罩相對面的氣囊裝置而進行移動,因此和與氣囊裝置一體移動的結構的喇叭操作用罩相比,可減小喇叭操作時的按壓載荷。此外,通過設置喇叭操作用罩的轉動支點,可減少使該喇叭操作用罩向初始位置回復的回復設備,例如螺旋狀彈簧的設置數(shù)量,且在改變喇叭操作用罩的大小時易于調(diào)整回復設備的回復力。另一方面,由于氣囊裝置本身以固定狀裝配于罩相對面,因此與喇叭操作用罩的旋轉動作無關而可以維持氣囊的良好的展開性。
另外,本發(fā)明獲得通過喇叭操作用罩的按壓操作從初始位置至啟動位置方向的按壓成分即可,并包括喇叭操作用罩被按壓的按壓方向(按壓力的輸入方向)與該喇叭操作用罩動作的動作方向一致的狀態(tài)和不一致的狀態(tài)。作為這些按壓方向和動作方向不一致的狀態(tài),有按壓方向和動作方向相互交叉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仍可得到通過喇叭操作用罩的按壓操作從初始位置制啟動位置的方向的按壓成分。
本發(fā)明的第2發(fā)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2發(fā)明為如方案1所述的轉向裝置。
方案2所述的該轉向裝置,如方案1所述的結構,俯視該轉向裝置,在喇叭操作用罩的下部區(qū)域具有轉動支點。其中所指的“喇叭操作用罩的下部區(qū)域”,典型的為,當為3輻條型方向盤時,指位于該方向盤的6點方向的輻條附近區(qū)域;當為4輻條型方向盤時,指位于該方向盤的4~5點方向和7~8點方向的各輻條附近區(qū)域。
若采用方案2所述的轉向裝置的這種結構,喇叭操作用罩的轉動支點與車輛乘員對喇叭操作用罩的按壓位置無關而通常形成于作為特定部位的喇叭操作用罩的下部區(qū)域,從而可以極力減小喇叭操作用罩的外周部和方向盤之間所形成的間隙,并對穩(wěn)定喇叭操作用罩的旋轉動作穩(wěn)定有效。此外,在車輛乘員握方向盤的狀態(tài)下,可將該車輛乘員的手易于碰觸的喇叭操作用罩上部區(qū)域(特別是上部左右區(qū)域)作為按壓操作部位,從而可確保喇叭操作用罩的良好的操作性。
本發(fā)明的第3發(fā)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3發(fā)明為如方案3所述的轉向裝置。
方案3所述的轉向裝置,如方案1或2所述的結構,從側面看該轉向裝置,在氣囊裝置的重心的上方具有轉動支點。
若采用方案3所述的轉向裝置的這種結構,可以將氣囊裝置的重心上方所形成的區(qū)域有效利用為轉動支點的配置區(qū)域。
本發(fā)明的第4發(fā)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4發(fā)明為如方案4所述的轉向裝置。
方案4所述的轉向裝置,如方案1~3中任一項所述的結構,喇叭操作用罩至少具有腿部和長孔。腿部為從喇叭操作用罩的延伸面向罩相對面延伸的部位。此外,氣囊裝置在收容氣囊的保持器上具有沿腿部延伸方向延伸的立設部,并且立設部與長孔配合。長孔在與立設部的配合狀態(tài)下,允許喇叭操作用罩相對于保持器向腿部延伸方向相對移動,由此,允許該喇叭操作用罩以轉動支點為中心進行旋轉動作。
關于其中所指的“長孔”的結構,只要具有以長形延伸的部位即可,在可以得到與立設部的預期協(xié)作的范圍內(nèi),可以采用各種形狀。例如,可采用沿直線延伸的長形孔、沿曲線延伸的長形孔、沿階梯狀延伸的長形孔等。
采用方案4所述的轉向裝置的這種結構,可以通過保持器側的立設部、喇叭操作用罩側的長孔的協(xié)作使喇叭操作用罩的旋轉動作順暢。
本發(fā)明的第5發(fā)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5發(fā)明為如方案5所述的轉向裝置。
方案5所述的轉向裝置,如方案4所述的結構,將喇叭操作用罩固定到方向盤的固定設備至少采用軸狀部、嵌合孔和防脫設備而構成。軸狀部在喇叭操作用罩的延伸面內(nèi)從比腿部外周側的位置向罩相對面以軸狀延伸。該軸狀部可與喇叭操作用罩形成一體狀,或者根據(jù)形成其他結構,可自由拆裝地或以固定狀安裝在喇叭操作用罩上。嵌合孔具有可在罩相對面與軸狀部嵌合的結構。防脫設備具有防止嵌合于嵌合孔的軸狀部脫離方向盤的結構。
若采用方案5所述的轉向裝置的這種結構,可簡化用于將喇叭操作用罩固定到方向盤的固定設備,并提高了將喇叭操作用罩固定到方向盤時的組裝性。
本發(fā)明的第6發(fā)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6發(fā)明為如方案6所述的轉向裝置。
方案6所述的轉向裝置,如方案5所述的結構,回復設備采用在與軸狀部對應的位置上夾持于喇叭操作用罩和方向盤之間的螺旋狀彈簧構成。由此,螺旋狀彈簧在一端被支撐在方向盤側的狀態(tài)下,使喇叭操作用罩向初始位置彈性回復。
若采用方案6所述的轉向裝置的這種結構,可實現(xiàn)利用螺旋狀彈簧使被固定的喇叭操作用罩向初始位置回復的結構。
本發(fā)明的第7發(fā)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7發(fā)明為如方案7所述的轉向裝置。
方案7所述的轉向裝置,如方案5所述的結構,回復設備采用夾持于腿部和保持器之間的板狀彈簧構成。由此,板狀彈簧在一端被支撐在保持器側的狀態(tài)下使喇叭操作用罩向初始位置彈性回復。
若采用方案7所述的轉向裝置的這種結構,可實現(xiàn)利用板狀彈簧使被固定的喇叭操作用罩向初始位置回復的結構。典型的為,在將板狀彈簧裝配到保持器下部的狀態(tài)下,將其一端固定到保持器的下部,并使另一端向喇叭操作用罩的腿部延伸而從下方支撐該腿部。由此,即使在喇叭操作用罩的寬度變小而無需在該喇叭操作用罩的下部區(qū)域配置回復設備的空間的情況下,也能在限定的區(qū)域內(nèi)對應配置板狀彈簧。
本發(fā)明的第8發(fā)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fā)明的第8發(fā)明為如方案8所述的轉向裝置。
方案8所述的轉向裝置,如方案1~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結構,氣囊裝置作為在裝配于方向盤時預先組裝到喇叭操作用罩上的預裝配體而構成。即,將具有喇叭操作用罩的氣囊裝置裝配在方向盤上。
若采用方案8所述的轉向裝置的這種結構,由于可以將氣囊裝置與喇叭操作用罩一起組裝在方向盤上,所以提高了轉向裝置的組裝性。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特別是使喇叭操作用罩可以獨立于以固定狀裝配于方向盤的罩相對面的氣囊裝置,以轉動支點為中心向初始位置或喇叭啟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由此,可以提高轉向裝置的外觀的美感,并提高喇叭操作用罩的操作性。
圖1為本實施方式的轉向裝置100的俯視圖。
圖2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轉向裝置100的沿圖1中的A-A線的剖視結構的圖。
圖3為表示本實施方式的轉向裝置100的沿圖1中的B-B線的剖視結構的圖。
圖4為圖2中的定位部132、133周邊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圖3中的定位部131周邊的局部放大圖。
圖6為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方向盤101上組裝氣囊組件110的狀態(tài)的圖。
圖7為表示在組裝本實施方式的氣囊組件110時的定位部132、133的動作的圖。
圖8為表示在組裝本實施方式的氣囊組件110時的定位部131的動作的圖。
圖9為表示圖3中的組件罩116從初始位置到喇叭啟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的狀態(tài)的圖。
圖10為表示圖4中的組件罩116從初始位置到喇叭啟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的狀態(tài)的圖。
圖11為作為使組件罩116向初始位置回復的回復設備而采用板狀彈簧208的另一實施方式的轉向裝置200的俯視圖。
圖12為表示轉向裝置200的沿圖11中的C-C線的剖視結構的圖。
圖13為表示圖12中的組件罩116從初始位置到喇叭啟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的狀態(tài)的圖。
圖14為另一實施方式的轉向裝置300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首先,參照圖1~圖5,說明本發(fā)明的“轉向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的汽車用轉向裝置100的結構。
在圖1中示出本實施方式的轉向裝置100的俯視圖。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關于轉向裝置100的俯視圖,定義為,圖1中的右側為“3點方向”、下側為“6點方向”、左側為“9點方向”。
如圖1所示,轉向裝置100具有車輛乘員用于進行車輛轉向的環(huán)狀的方向盤101,在其方向盤101的外形內(nèi)部裝配了氣囊組件110。圖1所示的方向盤101為所謂“3輻條”型的方向盤,在其外形內(nèi)部具有沿3點方向、6點方向以及9點方向延伸的部位。在后文進行詳述,而在該轉向裝置100中,構成氣囊組件110的組件罩116,圖1中的下側(6點方向的位置)、右側(3點方向的位置)以及左側(9點方向的位置)通過定位部131、132、133定位在方向盤101上。此外,組件罩116在該組件罩116的下部區(qū)域的定位部131的附近具有轉動支點,并通過夾持于定位部132、133上的螺旋狀彈簧108,向車輛乘員側彈性回復。該螺旋狀彈簧108與本發(fā)明中的“回復設備”或“螺旋狀彈簧”對應。將組件罩116的喇叭操作區(qū)域130規(guī)定為,通過車輛乘員進行按壓操作而使喇叭啟動的區(qū)域。
此外,在圖2中示出本實施方式的轉向裝置100的沿圖1中的A-A線的剖視結構,在圖3中示出沿圖1中的B-B線的剖視結構。
如圖2和圖3所示,方向盤101形成金屬材制的環(huán)狀的芯骨102的周圍被聚氨酯樹脂103覆蓋的結構。在該方向盤101中與組件罩116相對的罩相對面102a(本發(fā)明中的“罩相對面”)上,通過螺栓部件119以固定狀裝配了氣囊組件110。該方向盤101與本發(fā)明中的車輛轉向用的“方向盤”對應。
氣囊組件110,具有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向乘員保護區(qū)域展開膨脹的氣囊112、收容處于折疊成預定形狀的狀態(tài)的氣囊112的保持器114、覆蓋氣囊112的車輛乘員側的組件罩116以及可向氣囊112供給展開膨脹用的氣體的充氣機118。該氣囊組件110構成本發(fā)明中的“氣囊裝置”。
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當充氣機118啟動而向該氣囊112供給展開膨脹用的氣體時,則氣囊112進行動作,使得組件罩(組件蓋)116沿著撕裂線(圖示略)開裂,而向乘員保護區(qū)域展開膨脹;與本發(fā)明中的“氣囊”對應。
保持器114,具有沿罩相對面102a形成的底部114a、從底部114a向組件罩116的方向延伸的立設部114b以及從立設部114b的上端部向外周方向伸出的伸出片115,且整體形成了金屬材制的箱狀。該保持器114與本發(fā)明中的“保持器”對應,該保持器114的立設部114b與本發(fā)明中的“立設部”對應。
組件罩116,具有腿部116a、長孔116b、轉動支點117、定位部131、132、133。腿部116a為,從組件罩116的延伸面向罩相對面102a延伸的部位。該腿部116a與本發(fā)明中的“腿部”對應。長孔116b為在腿部116a上沿該腿部116a的延伸方向(圖2和圖3的上下方向)形成了長形(直線形)且與構成保持器114的立設部114b的伸出片115配合的部位。該長孔116b與本發(fā)明中的“長孔”對應。該長孔116b在與保持器114的伸出片115配合的狀態(tài)下,允許組件罩116相對于保持器114向腿部延伸方向進行相對移動。即,組件罩116形成相對于保持器114具有一定范圍的間隙的結構。轉動支點117為,在位于方向盤101的6點方向的輻條附近區(qū)域(定位部131附近)的組件罩116的6點方向側的端部,向芯骨102延伸的部位,并與芯骨102抵接而構成。此外,將該轉動支點117設置在氣囊組件110的重心的上方。該轉動支點117與本發(fā)明中的“轉動支點”對應。定位部131、132、133為,從比各腿部116a偏外的外周側向罩相對面102a以軸狀延伸的部位。
定位部132、133與芯骨102的伸出部104配合,且定位部131與芯骨102配合,從而將上述結構的組件罩116定位到方向盤101上。此時,本實施方式的組件罩116為,作為覆蓋氣囊112的車輛乘員側的氣囊罩而構成且在鳴(輸出)喇叭時由車輛乘員進行按壓操作的部件,相當于本發(fā)明中的“喇叭操作用罩”。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組件罩116在被定位在方向盤101的狀態(tài)下,能以轉動支點117為中心向初始位置或喇叭啟動位置的方向進行旋轉動作而構成。此時,轉動支點117作為與車輛乘員對組件罩116的按壓位置無關地通常形成于固定部位的轉動支點而構成。當組件罩116進行旋轉動作至喇叭啟動位置時,則喇叭啟動。相反,當組件罩116向指向初始位置的方向進行旋轉動作時,則喇叭的啟動停止。
其中,參照圖4和圖5,對定位部131、132、133周邊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在圖4中示出圖2中的定位部132、133周邊的局部放大圖,在圖5中示出了圖3中的定位部131周邊的局部放大圖。
如圖4所示,定位部132、133采用各第1軸狀部件105、固定螺栓106以及第2軸狀部件(絕緣體)107構成。
第1軸狀部件105,通過螺合于螺栓孔116c的固定螺栓106而螺栓固定到組件罩116上。該第1軸狀部件105可與組件罩116形成一體狀,還可與第2軸狀部件107形成一體狀。第2軸狀部件107根據(jù)爪部與長孔的配合關系而允許相對于第1軸狀部件105向軸方向(圖4中的箭頭10方向或箭頭12方向)移動,并且在通過螺旋狀彈簧108向圖4中的箭頭10方向彈性回復的狀態(tài)下固定在第1軸狀部件105上。該第2軸狀部件107的前端部(本發(fā)明中的“軸狀部”),其外徑與芯骨102的伸出部104上所形成的嵌合孔104a(本發(fā)明中的“嵌合孔”)的內(nèi)徑對應,且可與該嵌合孔104a嵌合。另外,在第2軸狀部件107的前端部,設有其外徑(軸徑)向前端以傾斜狀縮小的圓錐部107a,從而易于通過該圓錐部107a與嵌合孔104a嵌合。
另外,第2軸狀部件107的外徑(軸徑)典型的為適當設定到Φ5mm~Φ15mm范圍內(nèi)。此外,嵌合孔104a還用作聚氨酯成型為芯骨102時的定位孔。
該定位部132、133中的防脫部件109,具有阻止嵌合于伸出部104的嵌合孔104a的第2軸狀部件107從該嵌合孔104a中脫出的功能,可以通過設于其兩端的可彈性變形的防脫片109a、109a夾持伸出部104,防止第2軸狀部件107脫離于嵌合孔104a。該防脫部件109在通過螺旋狀彈簧108向第1軸狀部件105向圖4中的箭頭10方向彈性回復的狀態(tài)下,與第2軸狀部件107設置為一體。該防脫部件109與本發(fā)明中的“防脫設備”對應。由此,組件罩116以在定位部132、133上被定位的狀態(tài)固定在方向盤101側。于是,定位部132、133中的第2軸狀部件107、嵌合孔104a、防脫部件109,被用作將組件罩116固定到方向盤101上的設備,從而構成本發(fā)明中的“固定設備”。
如圖5所示,定位部131采用第1軸狀部件105、固定螺栓106以及第2軸狀部件107構成。第1軸狀部件105通過固定螺栓106被螺栓固定到組件罩116的螺栓孔116c中。第2軸狀部件107以固定狀固定在第1軸狀部件105上。該第2軸狀部件107的前端部的外徑與芯骨102的嵌合孔102b(本發(fā)明中的“嵌合孔”)上所形成的內(nèi)徑對應,并可嵌合到該嵌合孔102b中。另外,在第2軸狀部件的前端部設有其外徑以傾斜狀向前端縮小的圓錐部107a,從而易于通過該圓錐部107a向嵌合孔102b嵌合。
該定位部131中的防脫部件109,具有防止嵌合于芯骨102的嵌合孔102b的第2軸狀部件107從該嵌合孔102b脫出的功能,可以通過設于其兩端的可彈性變形的防脫片109a、109a夾持芯骨102,防止第2軸狀部件107脫離于嵌合孔102b。由此,組件罩116以在定位部131上被定位的狀態(tài)固定在方向盤101側。于是,定位部131中的第2軸狀部件107、嵌合孔102b以及防脫部件109用作將組件罩116固定到方向盤101上的設備,從而構成本發(fā)明中的“固定設備”。
接著,對于上述結構的轉向裝置100的制造方法,參照圖6~圖8,說明在方向盤101上組裝氣囊組件110的組裝方法。在圖6中,示出了在本實施方式的方向盤101上組裝氣囊組件110的狀態(tài)。在圖7中,示出本實施方式中的組裝氣囊組件110時的定位部132、133的動作,在圖8中,示出本實施方式中的組裝氣囊組件110時的定位部131的動作。
如圖6所示,氣囊組件110,在組裝入方向盤101之前的階段,作為組件罩116預先組裝入保持器114側的預裝配體(本發(fā)明中的“預裝配體”)而進行準備。然后,將一體狀的該預裝配體(氣囊組件110)配置于方向盤101的罩相對面102a上,將組件罩116以在定位部131、132、133上定位的狀態(tài)固定在方向盤101側。之后,將保持器114通過螺栓部件119以固定狀裝配于方向盤101上。由此,在方向盤101上形成了組裝入了具備組件罩116的氣囊組件110的氣囊裝置100(圖2中的轉向裝置100)。
此外,將組件罩116固定到方向盤101側時,如圖7所示,定位部132、133的防脫部件109向與伸出部104抵接的防脫片109a、109a中的圖中的箭頭14方向和箭頭16方向暫時進行擴開動作之后,隨其彈性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從而使防脫片109a、109a夾入伸出部104的而進行動作。同樣,如圖8所示,定位部131的防脫部件109向與芯骨102抵接的防脫片109a、109a中的圖中的箭頭14方向和箭頭16方向暫時進行擴開動作之后,隨其彈性回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從而使防脫片109a、109a夾入芯骨102而進行動作。由此,僅通過組件罩116的按壓操作即可使防脫部件109有效地進行嵌入動作,從而易于通過該防脫部件109以單觸式固定到方向盤101側。
接著,參照圖9和圖10,對按照上述順序形成的轉向裝置100的動作進行說明。在圖9中,示出了圖3中的組件罩116從初始位置到喇叭啟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的狀態(tài);在圖10中,示出了圖4中的組件罩116從初始位置到喇叭啟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的狀態(tài)。
在圖9所示的轉向裝置100中,以圖中的雙點劃線表示組件罩116在車輛乘員進行按壓操作之前的該組件罩116的初始位置(待機位置)。處于初始位置的該組件罩116,例如通過對其喇叭操作區(qū)域(圖1中的喇叭操作區(qū)域130)以圖中的空白箭頭方向進行按壓操作,而從圖中雙點劃線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圖中實線所示的喇叭操作起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即,由于長孔116b允許組件罩116相對于保持器114向腿部延伸方向相對移動,所以組件罩116以轉動支點117為中心向圖9中的箭頭20方向旋轉動作。此時,在定位部132、133上,如圖10所示,組件罩116抵抗螺旋狀彈簧108的圖中箭頭12方向的彈性回復力而向接近伸出部104的方向移動。
另外,由于本實施方式的組件罩116以這種狀態(tài)進行旋轉動作,所以還被稱作所謂的“響板型組件罩”。此外,車輛乘員對組件罩116的按壓方向只要可以得到使該組件罩116從初始位置向啟動位置的方向的按壓成分即可,可與圖9中的空白箭頭方向一致,也可以與該空白箭頭方向交叉。
于是,通過使移動到喇叭啟動位置的組件罩116側的可動接點(圖示省略)和方向盤側的固定接點(圖示省略)相互抵接,使這兩個接點電連接起來。由此,圖示省略的喇叭機構(與本發(fā)明中的“喇叭機構”對應)成為“ON”(打開)狀態(tài),從而鳴喇叭。相反,通過解除對喇叭操作區(qū)域的按壓操作,隨著螺旋彈簧108向圖中箭頭12方向的彈性回復力,解除兩接點的接觸,從而使該喇叭機構成為“OFF”(關閉)的狀態(tài)。另外,作為本實施方式的喇叭機構,除接點型以外,還可采用現(xiàn)有結構的應變儀、壓敏設備等。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實施方式,通過在組件罩116的6點方向的外周部附近設置轉動支點117,使該組件罩116的外周部難以相對于方向盤101進行相對動作。由此,可極力減小組件罩116的外周部和方向盤之間的間隙,具體講,可以極力減小圖3和圖9中的間隙120,從而提高轉向裝置100的外觀上的美感。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組件罩116的轉動支點117與車輛乘員的按壓位置無關而通常形成于特定部位的喇叭操作用罩的下部區(qū)域(位于方向盤101的6點方向的輻條附近的區(qū)域),所以對于穩(wěn)定組件罩116的旋轉動作很有效。此外,根據(jù)這種結構,可以將在車輛乘員握住方向盤101的狀態(tài)下,該車輛乘員的手易于碰觸到的組件罩116上部區(qū)域(特別是上部左右區(qū)域)作為按壓操作部位,從而可以確保組件罩116的良好的操作性。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采用以轉動中心117為中心進行旋轉動作的結構的組件罩116,可以由很小的按壓載荷,使組件罩116可靠地移動到喇叭操作位置,從而提高了與喇叭操作有關的組件罩116的操作性。在本實施方式中,特別是由于組件罩116獨立于固定在方向盤101側的氣囊組件110而移動,因此和與氣囊組件一體移動的結構的組件罩相比,可以減小喇叭操作時的按壓載荷。此外,通過設置組件罩116的轉動支點117,可減少用于使該組件罩116回復到初始位置的回復設備的設置數(shù)量,并且當改變組件罩116的大小時易于調(diào)整回復設備的回復力。另一方面,由于氣囊組件110本身以固定狀裝配于罩相對面102a上,因此與組件罩116的旋轉動作無關而可以維持氣囊112的良好的展開性。
此外,若采用本實施方式,由于組件罩116具備位于氣囊組件110的重心上方的轉動支點117,所以可將位于比氣囊組件110的重心上方的區(qū)域有效利用為轉動支點117的配置區(qū)域。
此外,若采用本實施方式,可以通過保持器114側的立設部114b和組件罩116側的長孔116b的協(xié)作而使組件罩116的旋轉動作順暢。
此外,若采用本實施方式,作為將組件罩116固定到方向盤101上的設備,通過采用第2軸狀部件107、嵌合孔104a以及防脫部件109,可簡化用于將組件罩116固定到方向盤101上的固定設備,同時可提高將組件罩116固定到方向盤101上時的組裝性。
此外,若采用本實施方式,可實現(xiàn)利用螺旋狀彈簧108使固定到方向盤101上的組件罩116向初始位置回復的結構。
此外,若采用本實施方式,可將氣囊組件110與組件罩116一起組裝入方向盤101,因此提高了轉向裝置100的組裝性。
另一實施方式另外,本發(fā)明不僅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還可以考慮進行各種應用和變形。例如,還可實施應用了上述實施方式的以下各方式。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對采用螺旋彈簧108作為使組件罩116回復到初始位置的回復設備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作為該回復設備,還可以采用其他設備,例如現(xiàn)有結構的利用板狀彈簧、采空氣壓力、材料本身的復原力的設備。其中,參照圖11~圖13,對于采用板狀彈簧作為回復設備時的結構和動作進行說明。另外,在這些附圖中,對與圖1~圖10所示的構成元件相同的元件標注相同標號,并省略對該構成元件的詳細說明。
在圖11中,示出了采用板狀彈簧208作為使組件罩116回復到初始位置的回復設備的另一實施方式的轉向裝置200(本發(fā)明中的“轉向裝置”)的俯視圖。此外,在圖12中示出了轉向裝置200的沿圖11中的C-C線的剖視結構。此外,在圖13中,示出了圖12中的組件罩116從初始位置到喇叭操作位置進行旋轉動作的狀態(tài)。
如圖11所示,該轉向裝置200的組件罩116為,3點方向和9點方向的寬度小于轉向裝置100的類型的組件罩。在具有這種組件罩的結構中,如圖12所示,在組件罩116的腿部116a和保持器114之間夾持板狀彈簧208。在將板狀彈簧208配置于保持器114下部的狀態(tài)下,通過固定螺栓209將其一端固定到保持器114的底部114a,即氣囊組件110的下部,并且使其另一端向定位部132、133上的腿部116a延伸,從而從下方支撐該腿部116a。該板狀彈簧208與本發(fā)明中的“回復設備”和“螺旋狀彈簧”對應。優(yōu)選固定螺栓209兼作將充氣機118固定到保持器114的固定螺栓。由此,可減少零件數(shù)。此外,在氣囊組件110的下部配置板狀彈簧208的結構對節(jié)省空間安裝回復設備很有效。即,上述結構的轉向裝置200在寬度小的類型的組件罩的下部區(qū)域,例如當不需要在3點方向和9點方向配置如螺旋狀彈簧108的回復設備的空間時特別有效。
如圖13所示,組件罩116通過按壓操作其喇叭操作區(qū)域(圖11中的喇叭操作區(qū)域130),從圖中的雙點劃線所示的初始位置向圖中實線所示的喇叭啟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即,由于長孔116b的結構允許組件罩116相對于保持器114向腿部延伸方向相對移動,因此組件罩116以轉動支點117為中心向圖9中的箭頭22方向進行旋轉動作。此時,在定位部132、133上,組件罩116反抗板彈簧208的圖中箭頭12方向的彈性回復力而向接近伸出部104的方向移動。
而且,通過使移動到喇叭啟動位置的組件罩116側的可動接點(圖示省略)和方向盤側的固定接點(圖示省略)相互抵接,而將這兩個接點電連接起來。由此,圖示省略的喇叭機構成為“ON”狀態(tài),從而鳴喇叭。相反,解除喇叭操作區(qū)域的按壓操作,并隨著螺旋彈簧208向圖中箭頭12方向的彈性回復力,解除兩接點的抵接,從而使該喇叭機構成為“OFF”狀態(tài)。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對具備所謂“3輻條”方向盤的轉向裝置進行了說明,但也可在圖14所示的具備所謂“4輻條”方向盤的轉向裝置300(本發(fā)明中的“轉向裝置”)的結構中應用本發(fā)明。在圖14所示的另一實施方式的轉向裝置300中,方向盤101為所謂“4輻條”型的方向盤,在其外形內(nèi)具有向3點方向、4~5點方向、7~8點方向和9點方向延伸的部位。該轉向裝置300,通過采用實質上與轉向裝置100的構成元件相同的構成元件(氣囊組件110、氣囊罩116、轉動支點117、定位部131、132、133等),起到與該轉向裝置100的作用效果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所說明的轉動支點117,是作為與由車輛乘員對組件罩116的按壓位置無關而通常形成于固定部位的轉動支點而構成的,但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使形成轉動支點的部位可以根據(jù)乘員對組件罩116的按壓位置而改變。具體講,在圖3所示的轉向裝置100中,在定位部131上設置與定位部132、133相同的螺旋狀彈簧108,組件罩116以浮動狀態(tài)固定到方向盤101上。根據(jù)這種結構,只要是進行組件罩116的按壓操作時使該組件罩116以轉動支點為中心進行旋轉動作的結構,即可起到與轉向裝置100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對汽車的轉向裝置的結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可適用于汽車以外的車輛,例如船舶、電車等的轉向裝置的結構的技術。
權利要求
1.一種轉向裝置,具有車輛轉向用的方向盤;氣囊裝置,當車輛發(fā)生碰撞時,氣囊在乘員保護區(qū)域展開膨脹;喇叭操作用罩,從車輛乘員側覆蓋所述氣囊,并固定在方向盤上;回復設備,使被固定的所述喇叭操作用罩向初始位置回復;和可輸出喇叭的喇叭機構;所述喇叭操作用罩抵抗所述回復設備的回復力而被進行按壓操作,從而向喇叭啟動位置動作,由此所述喇叭機構啟動,所述喇叭操作用罩的按壓操作被解除,隨著所述回復設備的回復力向初始位置動作,由此解除所述喇叭的啟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囊裝置為以固定狀裝配于所述方向盤中與所述喇叭操作用罩相對的罩相對面,所喇叭操作用罩,獨立于以固定狀裝配于所述方向盤的罩相對面的所述氣囊裝置,并能以轉動支點為中心向初始位置或喇叭啟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俯視該轉向裝置,在所述喇叭操作用罩的下部區(qū)域具有所述轉動支點。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側視該轉向裝置,在比所述氣囊裝置的重心偏上的上方具有所述轉動支點。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所述喇叭操作用罩,具有從該喇叭操作用罩的延伸面向所述罩相對面延伸的腿部;和在所述腿部沿該腿部的延伸方向所形成的長形的長孔;所述氣囊裝置,在收容所述氣囊的保持器上具有沿所述腿部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立設部,并且所述立設部與所述長孔配合;所述長孔,在與所述立設部配合的狀態(tài)下,允許所述喇叭操作用罩相對所述保持器向腿部延伸方向相對移動,由此,該喇叭操作用罩被允許以所述轉動支點為中心進行旋轉動作。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將所述喇叭操作用罩固定到所述方向盤的固定設備采用下述部件構成軸狀部,在所述喇叭操作用罩的延伸面內(nèi)從比所述腿部偏外的外周側向所述罩相對面以軸狀延伸;嵌合孔,可使所述軸狀部在所述罩相對面嵌合;和防脫設備,防止嵌合于所述嵌合孔的所述軸狀部脫離于所述方向盤。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所述回復設備采用在與所述軸狀部對應的位置上夾持于所述喇叭操作用罩和所述方向盤之間的螺旋狀彈簧構成。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所述回復設備采用夾持于所述腿部和所述保持器之間的板狀彈簧構成。
8.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轉向裝置,其中,所述氣囊裝置作為在裝配到所述方向盤時預先組裝到所述喇叭操作用罩上的預裝配體而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可以有效提高裝載于車輛上的轉向裝置的外觀的美感和喇叭操作用罩的操作性的技術。在轉向裝置(100)中,使喇叭操作用的組件罩(116)能獨立于以固定狀裝配于方向盤(101)的罩相對面(102a)的保持器(114),以轉動支點(117)為中心向初始位置或喇叭啟動位置進行旋轉動作。
文檔編號B62D1/04GK1689884SQ200510067050
公開日2005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4月27日
發(fā)明者雨森一朗 申請人:高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