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鐵道車輛(100)是具備駕駛室(10)的鐵道車輛。駕駛室(10)中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部分由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所形成。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包含分散地配置于駕駛室(10)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多個區(qū)域的多個第一駕駛臺機器側機器,將不同區(qū)域的第一駕駛臺機器側機器互相連接的第一駕駛臺機器側機器配線(29),以及形成駕駛室(10)的一方側的外緣的第一駕駛臺機器側地面板(21)、第一駕駛臺機器側側面板(22)、第一駕駛臺機器側背面板(23)和第一駕駛臺機器側頂棚板(24),且這些板一體地形成為箱狀。
【專利說明】鐵道車輛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具備駕駛室的鐵道車輛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 鐵道車輛的駕駛室中在其有限的空間中配置有較多的機器。例如,如果是在中央 具有通路的駕駛室,則不僅配置有夾著通路設置于車輛寬方向一方側的前方的駕駛臺或設 置于另一方側的前方的駕駛臺,還在駕駛席一側的壁面、頂棚上配置有機器。此外,這些機 器的一部分,為了交換信號而通過電線互相連接。以往,機器間相互連結的連接工作以將配 線鋪設于駕駛室的壁面的里側,將機器安裝于駕駛室,在此基礎上將鋪設的配線與各個機 器連接的順序來進行。然而,這一連串的作業(yè)由于不能同時進行因此非常花費時間,從而成 為延遲整個制造線的制造工序的原因。
[0003] 這里,鐵道車輛的制造中采用稱為單元施工方法(模塊施工方法)的施工方法。該 單元施工方法是將鐵道車輛的一部分作為單元在車外制造,將其搬入至車內并安裝于規(guī)定 的位置的施工方法。作為有關單元施工方法的文獻有對比文獻1及對比文獻2。專利文獻 1及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將單元化的內裝品(裝備品)搬入車內并安裝的鐵道車輛的制作方 法,可以謀求作業(yè)的效率化。但是,專利文獻1或專利文獻2沒有涉及有關駕駛室的單元施 工方法。
[0004]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9-76905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2-29418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5]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駕駛室的情況,不僅是在機器的設置上還有配線的連接作業(yè)上都占用較多的時間。特 別是通過電線連接不同區(qū)域的機器的連接工作非常地花費工夫。因此,即使僅將駕駛室部 分地單元化,也需要在車內進行不同單元之間互相連接的連接作業(yè),不能減少延遲制造工 序的連接作業(yè)。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形成的,以提供具備減輕車內的配線的連接作業(yè) 的駕駛室的鐵道車輛為目的。
[0006] 解決問題的手段: 根據本發(fā)明的某形態(tài)的鐵道車輛是具備駕駛室的鐵道車輛,所述駕駛室中的車輛寬度 方向的一方側的部分由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所形成,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包括:分散 地配置于所述駕駛室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多個區(qū)域的多個第一駕駛臺側機器、將不 同區(qū)域的所述第一駕駛臺側機器互相連接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以及形成所述駕駛室 的一方側的外緣的第一駕駛臺側地面板、第一駕駛臺側側面板、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板和第 一駕駛臺側頂棚板,且這些板一體地形成為箱狀。
[0007] 這樣的結構的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包含駕駛室的外緣部分。又,該外緣部分也可 以作為安裝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的地方。因此,根據這樣的結構,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 可以包含于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可以在車外進行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的連接作業(yè)。
[0008] 發(fā)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可以在車外進行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的連接作業(yè),因此可以 減輕在車內的配線的連接作業(y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 圖1是根據實施形態(tài)的鐵道車輛的駕駛室周圍的一部分分解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及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立體圖; 圖3是圖1所示的鐵道車輛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0] 以下,參考附圖對實施形態(tài)進行說明。以下,所有附圖中相同或相當的要素標記相 同的符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0011] 首先,參考圖1及圖2,對根據本實施形態(tài)的鐵道車輛100進行說明。另,在以下說 明中所用有關方向的用語以在駕駛室進行駕駛操作的駕駛員的視點為基準。例如,所說的 "前方"是指,從駕駛員處觀察的前方的方向。這里,圖1是鐵道車輛100的駕駛室10周圍 的一部分分解立體圖。圖1中省略了各種的配線。又,圖2是后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 及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的立體圖。另,圖1及圖2中左斜下方為前方。
[0012] 如圖1所示,根據本實施形態(tài)的鐵道車輛100具備形成鐵道車輛100的外緣的構 體11以及配置于該構體11的內側的駕駛室10。構體11通過焊接不銹鋼或鋁等的金屬而 形成。構體11主要由開口部12形成于前方側的筒狀的構體主體13及覆蓋構體主體13的 開口部12的車端構體14構成。本實施形態(tài)中車端構體14以可以從構體主體13取下的形 式構成。圖1是從該構體主體13取下車端構體14的狀態(tài)的圖。又,構體主體13中頂棚部 分形成圓弧狀,并車輛寬度方向中央部分形成為比兩端部分高。
[0013] 駕駛室10主要由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單元間配線 40、配合構件50以及背面間隔板60所構成。以下,依次對這些個構成要素進行說明。
[0014] 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是位于駕駛室10中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圖1的紙面 右側)的單元。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如圖2所示形成為箱狀,在車外進行組裝后,搬入構 體主體13的內部。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包括形成駕駛室10中一方側的外緣的第一駕 駛臺側地面板21、第一駕駛臺側側面板22、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板23以及第一駕駛臺側頂棚 板24。這些各板21?24以能夠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維持為箱狀的形態(tài)的形式,由具 有剛性的構件形成。形成各板21?24的構件不特別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層疊金屬板和非 發(fā)泡樹脂板的復合材板。另,各板21?24的主表面形成為長方形。又,關于第一駕駛臺側 側面板22,形成有用于安裝乘務員出入用的門的開口部25。
[0015] 又,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中安裝有第一駕駛臺26、背面機器箱27以及頂棚機 器箱28。其中第一駕駛臺26位于作為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的前方側的區(qū)域的第一駕 駛臺側前方區(qū)域,并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一駕駛臺側前方機器")。背面機器箱 27位于作為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的背面?zhèn)鹊膮^(qū)域的第一駕駛臺側背面區(qū)域,并安裝或 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機器")。頂棚機器箱28位于作為第一駕駛臺機 器單元20的頂棚側的區(qū)域的第一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并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 一駕駛臺側頂棚機器")。以下,"第一駕駛臺側前方機器"、"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機器"、"第一 駕駛臺側頂棚機器"總稱為"第一駕駛臺側機器"。即,第一駕駛臺側機器分散地配置于駕 駛室10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多個區(qū)域。
[0016] 此外,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包括連接第一駕駛臺側機器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 配線29。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29不僅連接相同區(qū)域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也連接不同 區(qū)域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其中,連接收容于背面機器箱27的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機器與收 容于頂棚機器箱28的第一駕駛臺頂棚機器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29配置于第一駕駛臺 側背面板23的駕駛室10的室外側面(以下,簡單稱為背表面)及第一駕駛臺側頂棚板24的 駕駛室10的室外側面(以下,簡單稱為背表面)。又,連接安裝于第一駕駛臺26的第一駕駛 臺側前方機器與收容于頂棚機器箱28的第一駕駛臺側頂棚機器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 29,以通過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的前表面?zhèn)龋⑼ㄟ^第一駕駛臺頂棚板24的背表面的形 式配置。像這樣,連接配置于不同區(qū)域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29配 置于駕駛室10的室外表面?zhèn)?。像這樣可以將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29包含于第一駕駛臺 機器單元20,是因為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包含有形成駕駛室10的外緣的各板21?24。 根據這樣的結構,可以在車外進行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29的連接作業(yè),可以減輕在車內 的配線的連接作業(yè)。
[0017] 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是位于駕駛室10中車輛寬度方向的另一方側(圖1的紙 面左側)的單元。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中所設置的具體機器等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 不同,但其構成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基本相同。即,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形成為箱 狀,且可以在車外進行組裝。而且,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中包括形成駕駛室10中另一方 側的外緣的第二駕駛臺側地面板31、第二駕駛臺側側面板32、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板33及第 二駕駛臺側頂棚板34。
[0018] 又,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中安裝有第二駕駛臺36、背面機器箱37及頂棚機器箱 38。其中第二駕駛臺36位于作為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的前方側的區(qū)域的第二駕駛臺側 前方區(qū)域,并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二駕駛臺側前方機器")。背面機器箱37位 于作為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的背面?zhèn)鹊膮^(qū)域的第二駕駛臺側背面區(qū)域,并安裝或收容 有機器(以下,稱為"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機器")。頂棚機器箱38位于作為第二駕駛臺機器單 元30的頂棚側的區(qū)域的第一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并安裝或收容有機器(以下,稱為"第二駕 駛臺側頂棚機器")。以下、"第二駕駛臺側前方機器"、"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機器"以及"第三 駕駛臺側頂棚機器"總稱為"第二駕駛臺側機器"。即,第二駕駛臺側機器分散地配置于駕 駛室10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多個區(qū)域。
[0019] 又,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包括連接第二駕駛臺側機器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配 線39。而且,第二駕駛臺側機器配線39不僅連接相同區(qū)域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也連接不 同區(qū)域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其中,連接收容于背面機器箱37的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機器與 收容于頂棚機器箱38的第二駕駛臺頂棚機器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配線39配置于第二駕 駛臺側背面板33的駕駛室10室外側面(以下,簡單稱為背表面)及第二駕駛臺側頂棚板34 的駕駛室10室外側面(以下,簡單稱為背表面)。又,連接安裝于第二駕駛臺36的第二駕駛 臺側前方機器與收容于頂棚機器箱38的第二駕駛臺側頂棚機器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配線 39,以通過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的前表面?zhèn)龋⑼ㄟ^第二駕駛臺頂棚板34的背表面的形 式配置。
[0020] 單元間配線40是連接安裝于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內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與安 裝于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內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的配線。本實施形態(tài)中,單元間配線40 以橫跨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的上表面與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的上表面的形式配置。 另,本實施形態(tài)中形成為向上方側鼓起的弧狀,但也可以向下方側凹陷。又,單元間配線40 可使用通用的電氣配線,且具有可撓性。
[0021] 配合構件50是配置于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與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之間的 構件。配合構件50主要由位于地面?zhèn)鹊牡孛媾浜蠘嫾?1及位于頂棚側的頂棚配合構件52 構成。其中,地面配合構件51形成駕駛室10的通路,頂棚配合構件52形成通路部分的頂 棚。地面配合構件51及頂棚配合構件52都是主表面具有長方形的板形狀,都在車輛寬度 方向的一方側(圖1的紙面右側)的端邊緊貼著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且在車輛寬度方向 的另一方側(圖1的紙面左側)的端邊緊貼著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
[0022] 這里,地面配合構件51及頂棚配合構件52以其車輛寬度方向的尺寸與在完成狀 態(tài)下的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和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之間的距離一致的形式構成。即, 通過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及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緊貼著地面配合構件51及頂棚 配合構件52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兩側的端邊,從而可以不用測定尺寸等,而以預先設定的距 離進行設置。又,配合構件50還發(fā)揮作為防止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及第二駕駛臺機器 單元30向互相靠近的方向移動的止動件的作用。換言之,如果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及 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是可移動的,則取下配合構件50時兩單元20、30可以向互相靠近 的方向移動。像這樣,本實施形態(tài)中,形成為如下結構:不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與第二 駕駛臺機器單元30形成為一體的剛體,而是在它們之間設置配合構件50,且可以通過取下 配合構件50使兩單元20、30互相靠近。根據像這樣構成的結構所得到的效果在后面敘述。
[0023] 背面間隔板60是間隔駕駛室10與客室15的構件。用于背面間隔板60的構件不 特別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層疊金屬板和非發(fā)泡樹脂板的復合材料。另,背面間隔板60中形 成有安裝有駕駛室10和客室15之間的通路門的開口部(未圖示)。又,背面間隔板60也發(fā) 揮作為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及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的車輛長度方向的定位的基準的 功能。但是,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及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以與背面間隔板60之間產 生間隙的形式配置。通過像這樣配置,可以確保上述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29及第二駕駛 臺側機器配線39的設置空間。
[0024] 然后,參考圖3,對根據本實施形態(tài)的鐵道車輛100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圖3是 根據本實施形態(tài)鐵道車輛100的分解立體圖。這里,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及第二駕駛臺 機器單元30已經在車外組裝,兩單元20、30通過單元間配線40連接。又,如圖3所示,這 里是車端構體14從構體主體13取下后的狀態(tài)。
[0025] 首先,如圖3所示,將背面間隔板60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設置于構體主體13。背面間 隔板60從構體主體13的開口部12搬入。設置背面間隔板60后,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 20及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搬入構體主體13。具體來說,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與第 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靠近,并以這種狀態(tài)搬入構體主體13。如上所述,單元間配線40具 有可撓性,因此即使因兩單元20、30相互靠近而稍微產生彎曲也不會損壞。此外,單元間配 線40以橫跨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的上表面和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的上表面的形式 配置,因此單元間配線40在兩單元20、30靠近時向上方或下方位移。
[0026] 另,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與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靠近的理由如下所述。 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和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也是形成包含駕駛室10的側面、頂棚 等的外緣部分的構件,因此車輛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尺寸非常大。另一方面,構體11的內 部中的車輛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尺寸不如駕駛室10的車輛寬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尺寸那樣 大。關于構體11的車輛寬度方向來說的話,從構體11突出有用于將各單元20、30結合于 構體11的內骨(未圖示),將兩單元20、30原封不動地搬入時,會有與構體主體13接觸的顧 慮。又,關于構體11的上下方向尺寸來說的話,構體主體13中車輛寬度方向的兩端部分的 高度較低,因此將兩單元20、30原封不動地搬入時,會有與構體主體13接觸的顧慮。于是, 本實施形態(tài)中,使兩單元20、30靠近,并以這種狀態(tài)從構體主體13的車輛寬度方向中央附 近搬入。這種情況下,各單元20、30與構體主體13的側面及頂棚部分之間產生有較大的間 隙,因此降低構體主體13與各單元20、30接觸的危險性。而且,為了能夠像這樣將第一駕 駛臺機器單元20與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靠近,本實施形態(tài)中,不將兩單元20、30形成為 一體的剛體,而是在它們之間設置獨立于兩單元20、30的配合構件50。
[0027] 接著,在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及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搬入構體主體13 后,使兩單元20、30以擴大它們之間的間距的形式移動,并以各自位于構體主體13的側壁 附近的位置的形式配置。此時,沒必要將兩單元20、30配置于預定的正確的位置。在這之 后,將地面配合構件51及頂棚配合構件52插入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與第二駕駛臺機器 單元30之間。如上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及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通過緊貼著地 面配合構件51及頂棚配合構件52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兩側的端邊從而能夠互相以預定的距 離配置。另,考慮頂棚配合構件52的尺寸而決定單元間配線40的長度,因此使第一駕駛臺 機器單元20與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的距離與頂棚配合構件52匹配時,單元間配線40 不會下垂到成為頂棚配合構件52的設置的障礙的程度。因此,單元間配線40不會成為在 設置頂棚配合構件52時的障礙。
[0028] 接著,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20與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固定于構體主體13,并 且進行電源用配線的連接等的、與駕駛室外部之間的最小限度的配線的連接作業(yè)。另,第一 駕駛臺機器單元20內的連接作業(yè)、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30內的連接作業(yè)以及橫跨兩單元 20、30的連接作業(yè)已經在車外完成因此不需要在車內進行。像這樣,根據本實施形態(tài),不需 要在車內進行大部分的花費時間的配線的連接作業(yè),因此,可以高效率地進行作業(yè)。
[0029] 像這樣做而形成駕駛室10后,最后通過車端構件14堵塞構體主體13的開口部 12,并將車端構體14固定于構體主體13。而后,通過進行其他必要的組裝作業(yè)完成鐵道車 輛100。以上是根據本實施形態(tài)的鐵道車輛100的制造方法。
[0030] 如上述那樣,根據本實施形態(tài)的鐵道車輛是具備駕駛室的鐵道車輛,所述駕駛室 中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部分由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所形成,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 元包含分散配置于所述駕駛室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多個區(qū)域的多個第一駕駛臺側 機器,將不同區(qū)域的所述第一駕駛臺側機器互相連接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以及形成 所述駕駛室的一方側的外緣的第一駕駛臺側地面板、第一駕駛臺側側面板、第一駕駛臺側 背面面板和第一駕駛臺側頂棚板,且這些板一體地形成為箱狀。像這樣,第一駕駛臺機器單 元包含駕駛室的外緣部分,因此也可以包含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可以在車外進行第一 駕駛臺側機器配線的連接作業(yè)。因此,可以減輕在車內的配線的連接作業(yè)。
[0031] 此外,本實施形態(tài)中,所述駕駛室中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部分由第二駕 駛臺機器單元所形成,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包含分散配置于所述駕駛室的車輛寬度方 向的另一方側的多個區(qū)域的多個第二駕駛臺側機器,將不同區(qū)域的所述第二駕駛臺側機器 互相連接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配線,以及構成形成所述駕駛室的另一方側的外緣的部分的 第二駕駛臺側地面板、第二駕駛臺側側面板、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板、以及第二駕駛臺側頂棚 板,且這些板一體地形成為箱狀。通過這樣的結構,可以減輕在車內的配線的連接作業(yè)這一 情況與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情況相同。
[0032] 又,所述駕駛室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與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之 間且形成所述駕駛室的外緣的一部分,并防止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及所述第二駕駛臺 機器單元向互相靠近的方向移動的配合構件。如上述那樣,通過設置獨立于第一駕駛臺機 器單元及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配合構件(即避免兩單元為一體的剛體),從而可以使兩單 元靠近,其結果是容易搬入構體主體。
[0033] 又,所述駕駛室具有連接所述第一駕駛臺側機器與所述第二駕駛臺側機器,并以 橫跨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上表面的形式配置 的單元間配線。根據這樣的結構,單元間配線以橫跨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上表面與第二 駕駛臺機器單元的上表面的形式配置,因此,也不會成為配合構件(頂棚配合構件)的插入 的障礙。
[0034] 又,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緊貼著所述配合構件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端 邊設置,并且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緊貼著所述配合構件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 端邊設置。這是因為配合構件作為量規(guī)(gauge)功能,使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與第二駕駛 臺機器單元的位置匹配變得容易。
[0035] 又,所述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分至少分散配置于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前方 側的第一駕駛臺側前方區(qū)域、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側面?zhèn)鹊牡谝获{駛臺側背面區(qū) 域、以及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頂棚側的第一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連接配置于所述第 一駕駛臺側背面區(qū)域的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機器與配置于所述第一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的第 一駕駛臺側頂棚機器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配置于所述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板及所述第 一駕駛臺側頂棚板的所述駕駛室室外側面?zhèn)?。像這樣,在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配置于第 一駕駛臺側背面板及第一駕駛臺側頂棚板的駕駛室室外側面?zhèn)鹊那闆r下,也可以在車外進 行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的連接作業(yè)。
[0036] 又,所述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至少分散配置于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前方側 的第二駕駛臺側前方區(qū)域、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背面?zhèn)鹊牡诙{駛臺側背面區(qū)域、 以及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頂棚側的第二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連接配置于所述第二駕 駛臺側背面區(qū)域的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機器與配置于所述第二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的第二駕 駛臺側頂棚機器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配線配置于所述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板及所述第二駕 駛臺側頂棚板的所述駕駛室室外側面?zhèn)?。在像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在車外進行第一駕駛 臺側機器配線的連接作業(yè)。
[0037] 以上,參考附圖對實施形態(tài)進行了說明,但具體的結構不限于這些實施形態(tài),在不 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的范圍內的設計的變更等均包含于本發(fā)明中。
[0038] 工業(yè)應用性: 根據本發(fā)明,在制造鐵道車輛時,可以減少在車內的配線的連接作業(yè)。因此,本發(fā)明在 鐵道車輛的【技術領域】是有益的。
[0039] 符號說明: 10駕駛室; 11構體; 20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 21第一駕駛臺側地面板; 22第一駕駛臺側側面板; 23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板; 24第一駕駛臺側頂棚板; 29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 30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 31第二駕駛臺側地面板; 32第二駕駛臺側側面板; 33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板; 34第二駕駛臺側頂棚板; 39第二駕駛臺側機器配線; 40單元間配線; 50配合構件; 100鐵道車輛。
【權利要求】
1. 一種鐵道車輛,是具備駕駛室的鐵道車輛, 所述駕駛室中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部分由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所形成; 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包括:分散地配置于所述駕駛室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 多個區(qū)域的多個第一駕駛臺側機器,將不同區(qū)域的所述第一駕駛臺側機器互相連接的第一 駕駛臺側機器配線,以及形成所述駕駛室的一方側的外緣的第一駕駛臺側地面板、第一駕 駛臺側側面板、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板和第一駕駛臺側頂棚板,且這些板一體地形成為箱狀。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鐵道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駕駛室中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另 一方側的部分由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所形成; 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包括:分散地配置于所述駕駛室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另一方側 的多個區(qū)域的多個第二駕駛臺側機器,將不同區(qū)域的所述第二駕駛臺側機器互相連接的第 二駕駛臺側機器配線,以及形成所述駕駛室的另一方側的外緣的第二駕駛臺側地面板、第 二駕駛臺側側面板、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板和第二駕駛臺側頂棚板,且這些板一體地形成為 箱狀。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鐵道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駕駛室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駕駛 臺機器單元與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之間,且形成所述駕駛室的外緣的一部分,并防止 使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及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向互相靠近的方向移動的配合構 件。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鐵道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駕駛室具有連接所述第一駕 駛臺側機器與所述第二駕駛臺側機器,且以橫跨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上表面與所述 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上表面的形式配置的單元間配線。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鐵道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緊貼著所 述配合構件的車輛寬度方向的一方側的端邊設置,并且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緊貼著所 述配合構件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另一方側的端邊設置。
6. 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鐵道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駕駛臺側機 器至少分散地配置于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前方側的第一駕駛臺側前方區(qū)域、所述第 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背面?zhèn)鹊牡谝获{駛臺側背面區(qū)域、以及所述第一駕駛臺機器單元的頂 棚側的第一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 連接配置于所述第一駕駛臺側背面區(qū)域的第一駕駛臺側背面機器與配置于所述第一 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的第一駕駛臺側頂棚機器的第一駕駛臺側機器配線配置于所述第一駕 駛臺側背面板及所述第一駕駛臺側頂棚板的所述駕駛室室外面?zhèn)取?br>
7. 根據權利要求2至6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鐵道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駕駛臺側機 器至少分散地配置于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前方側的第二駕駛臺側前方區(qū)域、所述第 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背面?zhèn)鹊牡诙{駛臺側背面區(qū)域、以及所述第二駕駛臺機器單元的頂 棚側的第二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 連接配置于所述第二駕駛臺側背面區(qū)域的第二駕駛臺側背面機器與配置于所述第二 駕駛臺側頂棚區(qū)域的第二駕駛臺側頂棚機器的第二駕駛臺側機器配線配置于所述第二駕 駛臺側背面板及所述第二駕駛臺側頂棚板的所述駕駛室室外面?zhèn)取?br>
【文檔編號】B61C17/04GK104093620SQ201380008180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8日
【發(fā)明者】松本充弘, 多田章彥 申請人:川崎重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