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后排座椅扶手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尤其涉及后排座椅扶手結構中的鉸鏈機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代的乘用車中,在第二排裝有扶手讓人放松臂膀,是一件很舒適愜意的事情。而為確保其舒適性,這種扶手一般都是寬厚結實的。另外,豪華車中的后排座椅,一般有諸多功能,其控制按鈕也多放置在扶手上,給使用者帶來方便舒適,也提高了乘坐舒適性。然而,在進行這種舒適性改良的同時,也增加了扶手的重量和長度。因此,在展開扶手時,由于扶手自身重量和長度的增加,在扶手打開的最后,由于其勢能轉化的動能能量沒有完全消除,從而轉化成上下振蕩的能量,導致了扶手抖動問題的惡化,以致影響了舒適性,對車輛的品質(zhì)造成了不良的影響?,F(xiàn)有技術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可參見圖6、7(圖6是表示現(xiàn)有技術的后排座椅扶手關閉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現(xiàn)有技術的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關閉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實用新型內(nèi)容鑒于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其改善了后排座椅扶手抖動的問題,提高了乘用車的舒適度。本實用新型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包括:固定于后排座椅骨架的第一連桿;與所述第一連桿聯(lián)動的第二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聯(lián)動的第三連桿;以及與所述第三連桿聯(lián)動、作為后排座椅扶手的轉軸而與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連接的第四連桿,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所述第四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配合而停止轉動,在所述第四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配合的位置上設置有固定部件,在所述固定部件上設置有緩沖部件,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所述緩沖部件被壓縮。根據(jù)上述結構,由于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包括:固定于后排座椅骨架的第一連桿;與所述第一連桿聯(lián)動的第二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聯(lián)動的第三連桿;以及與所述第三連桿聯(lián)動、作為后排座椅扶手的轉軸而與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連接的第四連桿,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所述第四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配合而制動,在所述第四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配合的位置上設置有固定部件,在所述固定部件上設置有緩沖部件,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的過程中,緩沖部件被壓縮,在扶手的打開過程中,通過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的旋轉,最后通過第四連桿和緩沖部件的接觸,而停止轉動。在力的作用下,緩沖部件被壓縮。,因此能夠吸收因扶手打開的勢能所轉化的動能能量,從而抑制后排座椅扶手的上下振蕩。另外,所述第二連桿和所述第三連桿繞固定在所述第一連桿上的軸旋轉。另外,所述固定部件焊接在所述第二連桿上,所述緩沖部件通過粘接或卡接方式固定在固定部件上,進而固定于所述第二連桿。另外,所述第二連桿上連接有桿部件,該桿部件與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連接。[0010]另外,在后排座椅扶手關閉的狀態(tài)下,所述緩沖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與所述第一連桿之間不接觸。另外,所述緩沖部件是TPU (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材料。另外,所述TPU的密度約為300-600kg/m3。
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的組合關系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的連桿的聯(lián)動關系的立體圖。圖4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扶手關閉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關閉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現(xiàn)有技術的后排座椅扶手關閉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7是表示現(xiàn)有技術的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關閉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符號說明)I 第一連桿2 第二連桿3 第三連桿4 第四連桿5 緩沖部件6 固定部件7 桿部件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實施方式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詳細說明。以下實施方式僅僅是本實施方式技術方案的一例,不應被解釋為對本實施方式保護范圍的限定。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的整體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的組合關系的分解立體圖。如圖1、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包括:固定于后排座椅骨架的第一連桿I ;與第一連桿I聯(lián)動的第二連桿2 ;與第二連桿2聯(lián)動的第三連桿3 ;以及與第三連桿3聯(lián)動、作為后排座椅扶手的轉軸而與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連接的第四連桿4,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第四連桿4與第二連桿2配合而停止轉動,在第四連桿4與第二連桿2配合的位置上設置有固定部件6,在固定部件6上設置有緩沖部件5,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緩沖部件5被壓縮。圖3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的連桿的聯(lián)動關系的立體圖。如圖3所示,第二連桿2和第三連桿3繞固定在第一連桿I上的軸旋轉。另外,固定部件6焊接在第二連桿2上,緩沖部件5通過粘接或卡接方式固定在固定部件6上,進而固定于第二連桿2。圖4是表不本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扶手關閉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5是表不本實施方式的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關閉時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如圖4、5所示,第二連桿2上連接有桿部件7,該桿部件7與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連接。[0034]另外,如圖1所示,在后排座椅扶手關閉的狀態(tài)下,緩沖部件5和固定部件6與第一連桿I之間不接觸。另外,緩沖部件是TPU (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材料,TPU的密度約為300_600kg/m3。根據(jù)上述結構,由于固定于后排座椅骨架的第一連桿I ;與第一連桿I聯(lián)動的第二連桿2 ;與第二連桿2聯(lián)動的第三連桿3 ;以及與第三連桿3聯(lián)動、作為后排座椅扶手的轉軸而與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連接的第四連桿4,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第四連桿4與第二連桿
2配合而停止轉動,在第四連桿4與第二連桿2配合的位置上設置有固定部件6,在固定部件6上設置有緩沖部件5,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的過程中,緩沖部件5被壓縮,在扶手的打開過程中,通過第二連桿2和第三連桿3的旋轉,最后通過第四連桿4和緩沖部件5的接觸,而停止轉動。在力的作用下,緩沖部件5被壓縮。因此能夠吸收因扶手打開的勢能所轉化的動能能量,從而抑制后排座椅扶手的上下振蕩。雖然本實用新型已參照當前的具體實施例來描述,但是本技術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應理解其中可作各種變化和修改,而在廣義上沒有脫離本實用新型,所以并非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zhì)精神范圍內(nèi),對以上所述的實施例的變化、變形都將落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1.一種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于后排座椅骨架的第一連桿; 與所述第一連桿聯(lián)動的第二連桿; 與所述第二連桿聯(lián)動的第三連桿;以及 與所述第三連桿聯(lián)動、作為后排座椅扶手的轉軸而與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連接的第四連桿, 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所述第四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配合而停止轉動, 在所述第四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配合的位置上設置有固定部件,在所述固定部件上設置有緩沖部件,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所述緩沖部件被壓縮。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和所述第三連桿繞固定在所述第一連桿上的軸旋轉。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焊接在所述第二連桿上,所述緩沖部件通過粘接或卡接方式固定在固定部件上,進而固定于所述第二連桿。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上連接有桿部件,該桿部件與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連接。
5.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后排座椅扶手關閉的狀態(tài)下,所述緩沖部件和所述固定部件與所述第一連桿之間不接觸。
6.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部件是TPU材料。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TPU的密度約為300-600kg/m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后排座椅扶手結構,包括固定于后排座椅骨架的第一連桿;與所述第一連桿聯(lián)動的第二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聯(lián)動的第三連桿;以及與所述第三連桿聯(lián)動、作為后排座椅扶手的轉軸而與后排座椅扶手骨架連接的第四連桿,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所述第四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配合而停止轉動,在所述第四連桿與所述第二連桿配合的位置上設置有固定部件,在所述固定部件上設置有緩沖部件,在后排座椅扶手展開時,所述緩沖部件被壓縮。其改善了后排座椅扶手抖動的問題,提高了乘用車的舒適度。
文檔編號B60N2/46GK202923429SQ201220561788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30日
發(fā)明者宋德詢 申請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