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安全氣囊裝置的制作方法
安全氣囊裝置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安全氣囊裝置,其具有:一個要固定至汽車的一個組成部分上的安全氣囊模塊,該安全氣囊模塊具有一個外殼,一個布置于外殼內的安全氣囊,以及一個氣體產生器;和支架,安全氣囊模塊能通過該支架固定到汽車部件上,其中,一個支撐件被布置于氣體產生器上,氣體產生器通過該支撐件能固定至外殼和/或支架上。安全氣囊裝置尤其作為駕駛員安全氣囊或副手安全氣囊來構造,并尤其用于在車輛的前部碰撞中提供保護。W02003/002383A1公開了一種位于汽車上的安全氣囊裝置,其具有一個氣體產生器,該氣體產生器具有一個外圍的肩。該氣體產生器通過螺栓固定至一個凸緣上。一個由織物材料構成的安全氣囊布置于和固定于所述肩和凸緣之間。一個間隔支架置于安全氣囊材料和所述肩之間。通孔穿過所述間隔支架和凸緣的底板,螺栓可以被引導通過該通孔。氣體產生器和凸緣通過螺栓被固定至彼此。安全氣囊織物存在凹槽,螺栓被引導通過該凹槽。在螺栓上設置有滑動區(qū)域,使得安全氣囊能夠沿著滑動區(qū)域滑動。在無障礙地進行填充氣體的填充時,安全氣囊靠于所述肩的底側;如果展開遇阻,安全氣囊從所述肩滑離并允許填充氣體從肩和間隔件之間的間隙逃逸?,F(xiàn)有技術的這種設計是非常昂貴的。本發(fā)明的目標因此是獲取一種這樣的安全氣囊:其易于安裝和加工并且還促進對填充氣體流的精確引導。本發(fā)明的目標創(chuàng)造性地通過具有獨立權利要求1的特征的安全氣囊裝置實現(xiàn),從屬權利要求、說明書和附圖給出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案和進一步改進。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安全氣囊裝置具有:一個要固定至汽車的一個組成部分上的安全氣囊模塊,該安全氣囊模塊具有一個外殼,一個布置于外殼內的安全氣囊,以及一個氣體產生器;和支架,安全氣囊模塊能通過該支架固定到汽車部件上,其中,一個支撐件被布置于氣體產生器上,氣體產生器通過該支撐件能固定至外殼和/或支架上,其中:在支架上和/或外殼上,設置至少一 個位于外殼和支架之間的、外殼和氣體產生器之間的、和/或支架和氣體產生器之間的空腔形式的間隔件,在該空腔中,于間隔件所形成的間隙的平面中構造有排放通道。具有外殼、安全氣囊和氣體產生器的所述安全氣囊模塊連同支架一起構成了安全氣囊裝置。一旦探測到意外或將發(fā)生的意外,位于外殼內側的安全氣囊沿著車輛乘客的方向展開或在車輛的組成部分之前展開,以便保護乘客以及避免或阻止:乘客撞擊于車輛組成部分上或乘客在車輛內移動。如果乘客在展開過程中沒有位于通常安排的位置中,或如果展開過程受到障礙物的阻礙,有利的是,打開排氣口,使得填充氣體能夠通過該排氣口逃逸。有利的是,如果排氣口沒有布置于安全氣囊內部,這是因為以這種方式布置的排氣口會使正常的展開過程放慢。對于正常的展開過程,有利的是,使盡可能少的填充氣體從安全氣囊逃逸,從而使安全氣囊盡可能快地充滿以及在乘客前展開。安全氣囊織物中的排氣口本身也可以引導填充氣體沿著乘客方向,而這可能會不利。因此,本發(fā)明設定,至少一個間隔件被構造在支架上、外殼上或這兩個部件上,所述間隔件被構造為空腔的形式。這些空腔尤其是凹槽或凸起,通過在支架和/或外殼中所進行的成型或模制而構造成這些凹槽或凸起。這些空腔用作外殼、支架和氣體產生器之間的間隔件,其中,間隔或間隙根據(jù)空腔的取向來被構造。間隔或間隙能夠被構造在外殼和支架之間,例如如果外殼是被直接固定至支架的。還可行的是,在外殼和氣體產生器之間構造一個自由空間,例如如果氣體產生器從外部布置于外殼以下,并延伸進入安全氣囊中。還可行的是,通過一個間隔件或多個間隔件在支架和氣體產生器之間構造一個自由空間,以便促進填充氣體從外殼穿過空腔進入排放通道。填充氣體從該排放通道被引導至間隔件所形成的間隙的平面中,即進入外殼和支架之間的、外殼和氣體產生器之間的或氣體產生器和支架之間的平面中。填充氣體到間隙的平面的排放使得以實現(xiàn)填充氣體在以下情況下的基本無阻礙的向外流出:乘客出離正常位置情況下。在沒有就位情況下(出離位置)的向外流出的動作可以根據(jù)需要通過空腔和排放通道的尺寸及其取向來加以影響。在無阻礙的展開過程中,沒有氣體從排放通道逃逸,因此能夠實現(xiàn)安全氣囊的快速展開,還可行的是,通過多個空腔形成多個間隔件,并采用這些間隔件。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的方案設定,一個間隔件或多個間隔件被一體化地構造在支架或外殼上。如果間隔件被用于外殼上和支架上,間隔件可以被一體化地構造在外殼上和支架上。用于固定裝置,尤其是螺栓或固定銷,的通孔或多個通孔可以被布置在所述間隔件或多個間隔件中,使得各個部件能夠彼此固定和固定在車輛內部。固定裝置尤其用于固定安全氣囊,外殼和氣體產生器至支架,使得在安全氣囊展開之后,其可以被牢固地保持在車輛部件上。所述間隔件或多個間隔件優(yōu)選地被構造在外殼或支架的背離安全氣囊的一側上,從而使得由于形成于間隔件中的空腔,而產生一個口袋,其背離安全氣囊,從而形成從安全氣囊引出的流動路徑。在間隔件區(qū)域中,位于其上的安全氣囊能夠具有與空腔相應地取向的凹槽,使得在受阻的展開過程中,填充氣體能夠輕易地從空腔和排放通道逃逸。氣體產生器能夠延伸進入外殼中,其中,安全氣囊具有一個開口,氣體產生器能夠通過該開口被引入安 全氣囊中,以及該開口與所述間隔件或多個間隔件流體連通。此外,填充氣體能夠移動穿過開口,例如氣體產生器和開口周圍之間的間隙,到達間隔件或多個間隔件以及于是到達相應的排放通道,并穿過該通道而逃逸至周圍環(huán)境中。排放通道可以沿著氣體產生器的方向取向,以便不會對周圍的車輛部件或組成部分造成損傷。另外,排放通道還可以背離氣體產生器,以便促進填充氣體盡快地逃逸到周圍環(huán)境中。支架和外殼可以由金屬或塑料構造,以及還可以使用復合材料,如纖維增強塑料或壓鑄金屬。保持環(huán)可以被布置于安全氣囊中,該保持環(huán)將安全氣囊固定至外殼上。以此方式,可以實現(xiàn):通過一個肩從外部將安全氣囊固定至外殼上或支架上,以及使用從外殼向外突出或穿過支架的固定裝置固定,以及構成安全氣囊裝置。整個安全氣囊裝置可以被構造為一個模塊并以預裝配的方式完成。在下文中,將借助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相同的參考標記表示相同的部件。
圖1是安全氣囊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安全氣囊裝置的一個放大圖;圖3是一個已經(jīng)安裝好的安全氣囊裝置;
圖4是一個變體的側視圖;圖5是圖4的一個放大圖;圖6是組織后的狀態(tài)下的圖4的安全氣囊裝置的立體圖;圖7-9是安全氣囊裝置的示意性視圖;圖1示出了具有安全氣囊模塊I和支架5的安全氣囊裝置;該安全氣囊裝置I尤其適合用于駕駛員安全氣囊和副手安全氣囊,但不僅限于此。支架5用于將安全氣囊模塊I固定至車輛的一個組成部分,如車輛的橫梁。支架5被構造為一個板部件并具有一個中心開口,氣體產生器3能夠被弓I入該開口中。安全氣囊模塊I包括外殼2,安全氣囊置于該外殼中,該安全氣囊通過一個蓋子24被保持在外殼2內。外殼2能夠由塑料或金屬制造。氣體產生器4通過構造在底側的開口被引導到外殼2內。在氣體產生器4上,有一個被構造為凸緣的支撐件41,該凸緣徑向向外突出并具有開口,螺栓形式的固定裝置6能夠被引導通過該開口。固定裝置6要么被構造在外殼2上或穿過外殼底部上的開口。此外,螺栓形式的固定裝置6延伸穿過支架5,使得外殼2通過螺母61而螺栓連接到支架5上。氣體產生器4通過其凸緣41被夾在外殼2的底部和支架5之間。圖2以放大圖的形式給出了外殼2在支架5上的固定情形。具有用于氣體產生器4的開口 54和用于固定裝置6的通孔56的支架構成氣體產生器4的存放基礎,該氣體產生器通過一個徑向的從一個圓柱形基體突出的凸緣41置于支架5的頂部。用于固定裝置6的通孔46被提供在凸緣41中。固定裝置6能夠被單獨固定在外殼2上、構造于外殼上,或被置于外殼2內的一個未示出的保持環(huán)上。該保持環(huán)位于未示出的安全氣囊內并將氣體產生器4周圍的安全氣囊連接到外殼上。間隔件21成型在外殼2的底側上,其具有一個排放通道22,該排放通道在圖示的實施方案中沿著氣體產生器4的方向。間隔件21通過成型或模制形成,例如通過擠壓、鐓鍛和沖壓形成于外殼底部。通過間隔件在外殼2的底側形成空腔,使得填充氣體在安全氣 囊的受阻展開期間,可以以可控的方式逃逸到氣體產生器的凸緣41和外殼底部之間的平面中。氣體產生器4通過凸緣41被夾在間隔件21位置處的外殼底部2和支架5之間。在外殼底部上可以提供四個間隔件,使得外殼2穩(wěn)定地位于支架5的頂部上的四個支撐區(qū)域上。在所示的實施方案中,固定裝置6延伸通過間隔件21 ;在另一實施方案中,設定:固定發(fā)生在間隔件21的另一側上的位置中或另外還發(fā)生在間隔件21的另一側上的位置中。圖3示出了安全氣囊模塊I,其中該安全氣囊模塊與支架5處于安裝好的狀態(tài)(其中沒有蓋24)。由間隔件21在安全氣囊4的凸緣41和外殼2的底部之間形成一個間隙,在受阻的安全氣囊展開過程中,填充氣體能夠流入該間隙中。填充氣體因此在發(fā)生“出離原位碰撞”時能夠從各面引導到氣體產生器凸緣41和外殼底部之間的平面中并逃逸到環(huán)境中。圖4示出本發(fā)明的一個變體。基本結構與圖1的相應,但間隔件5沒有被構造在外殼2的底側上,而是被構造在支架5的底側上。另一個不同點是氣體產生器4的凸緣41沒有位于外殼底部和支架5之間,而是位于間隔件51以下的支架5的底側上。圖5以放大圖的形式示出了外殼2,支架5和氣體產生器4的構造??梢钥闯鲩g隔件51的排放通道52,以及氣體產生器的流出口 43,填充氣體能夠徑向向外通過該流出口而流入安全氣囊。在組裝好的狀態(tài)中,外殼底部靠于支架5上;氣體產生器4的凸緣41被固定到支架5上,并經(jīng)由間隔件51而與支架保持一距離。填充氣體通過由間隔件51所構成的空腔和排放通道52,沿著氣體產生器4的方向、離開氣體產生器的方向或沿著氣體產生器的周向逃逸出外殼2進入氣體產生器凸緣41和支架5之間的平面內。圖4和5的實施方案的最終安裝好的狀態(tài)顯示在圖6中。所述箭頭指示從氣體產生器4和支架5之間的間隔件51的排放通道排出的方向。圖7示意性地示出了安全氣囊裝置,該裝置具有一個安全氣囊模塊I和安裝于其上的支架5。具有肩或環(huán)形凸緣的形式的支撐件41被布置于氣體產生器4上,該氣體產生器通過安全氣囊3中的開口 31被引導至安全氣囊3中。通過該支撐件41,氣體產生器能夠被固定至外殼2上和支架5上。保持環(huán)7被布置于安全氣囊3內部,螺栓形式的固定裝置6被布置于保持環(huán)上。螺栓6延伸進入安全氣囊3并被引導穿過未示出的外殼2中的、支撐件41中的和支架5中的通孔。在圖7所示的變體上,具有未示出的排放通道的間隔件21布置于外殼2的底側上并靠于氣體產生器4的支撐件4上。支架5從下面抒到支撐件41上。圖8示出了本發(fā)明的一個變體,在該變體中,間隔件51被構造在支架5的底側上。填充氣體流動穿過安全氣囊3和氣體產生器4之間的以及外殼2和氣體產生器4之間的間隙,進入由間隔件51構造的空腔中,并從該空腔側向流出至周圍環(huán)境中。圖9示出了另一變體,其中氣體產生器4和支架41被布置于安全氣囊3中。固定裝置6被固定在支撐件41上或被構造在支撐件上,并且突出穿過外殼2,間隔件21位于外殼底側上。除了外殼2上的間隔件21外,間隔件51被構造在支架5上,從支架沿著外殼2的方向凸出。連同該外殼2 的間隔件21,可以獲得外殼2在支架5上的穩(wěn)定支撐?;究尚泻涂梢韵胍姷氖牵惶峁┮粋€間隔件21,而非多個間隔件,填充氣體可以通過該間隔件逃逸出。
權利要求
1.一種安全氣囊裝置,其具有:一個要固定至汽車的一個組成部分上的安全氣囊模塊(1),該安全氣囊模塊具有一個外殼(2),一個布置于外殼內的安全氣囊(3),以及一個氣體產生器(4);和支架(5),安全氣囊模塊(I)能通過該支架固定到汽車部件上,其中,一個支撐件(41)被布置于氣體產生器(4)上,氣體產生器(4)通過該支撐件能固定至外殼(2)和/或支架(5)上,其特征在于:在支架(5)上和/或外殼(2)上,設置至少一個位于外殼(2)和支架(5)之間的、外殼(2)和氣體產生器(4)之間的、和/或支架(5)和氣體產生器(3)之間的空腔形式的間隔件(21,51),在該空腔中,于間隔件(21,51)所形成的間隙的平面中構造有排放通道(22,52)。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間隔件(21,51)被一體化地構造在支架(5)或外殼(2)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外殼(2)的和/或氣體產生器(4)的固定裝置(6)的通孔(26,56)被構造在間隔件(21,51)中。
4.根據(jù)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間隔件(21,51)被構造在外殼(2)或支架(5)的背離安全氣囊(3)的一側上。
5.根據(jù)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氣體產生器(4)延伸進入外殼(2)中,以及安全氣囊(3)具有一個開口(31),氣體產生器(4)能夠通過該開口被引入安全氣囊(3)中,以及該開口與間隔件(21,51)流體連通。
6.根據(jù)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排放通道(22,52)沿著氣體產生器(4)的方向取向。
7.根據(jù)前述任何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支架(5)和外殼(2)由金屬或塑料制備。
8.根據(jù)前述任何一項 權利要求所述的安全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保持環(huán)(7)固定于外殼(2)上,該保持環(huán)將安全氣囊(3)固定至外殼(2)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安全氣囊裝置,其具有一個要固定至汽車的一個組成部分上的安全氣囊模塊(1),該安全氣囊模塊具有一個外殼(2),一個布置于外殼內的安全氣囊(3),以及一個氣體產生器(4);和支架(5),安全氣囊模塊(1)能通過該支架固定到汽車部件上,其中,一個支撐件(41)被布置于氣體產生器(4)上,氣體產生器(4)通過該支撐件能固定至外殼(2)和/或支架(5)上,該安全氣囊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支架(5)上和/或外殼(2)上,設置至少一個位于外殼(2)和支架(5)之間的、外殼(2)和氣體產生器(4)之間的、和/或支架(5)和氣體產生器(3)之間的空腔形式的間隔件(21,51),在該空腔中,于間隔件(21,51)所形成的間隙的平面中構造有排放通道(22,52)。
文檔編號B60R21/276GK103228493SQ201180057419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3日
發(fā)明者N·穆什卡特, G·雅克 申請人:奧托立夫開發(f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