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用座椅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能夠使具有與使用者的臀部對置的座面的座椅座墊的前部上下以進
行傾斜調整的車輛用座椅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現(xiàn)有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如下的車輛用座椅裝置,該 車輛用座椅裝置設有旋轉連桿(62)和擺動連桿(64),旋轉連桿(62)以旋轉自如的方式與 提升器用前側連桿(22)接合,擺動連桿(64)的一端部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與旋轉連桿 (62)連結,將座墊樞軸安裝于該擺動連桿(64)的另一端部,通過利用裝配于提升器用前側 連桿(22)的驅動裝置使旋轉連桿(62)旋轉而對座墊進行傾斜調整。 并且,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如下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將前垂直(front vertical)機構(201)的驅動機構(251)和后垂直(rear vertical)機構(301)的驅動機 構(351)設置于不同的高度,從上方觀察,至少前垂直機構(201)的驅動機構(251)的一部 分和后垂直機構(301)的驅動機構(351)的一部分以重疊的方式配置。
專利文獻1 :德國專利申請公開第10226717號說明書(圖1等) [OOO5]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1-28955號公報(圖1等) 但是,對于專利文獻1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由于驅動機構和旋轉連桿(62)配置于 提升器用前側連桿(22),因此提升器用前側連桿(22)變得巨大,且需要使用于使旋轉連桿 (62)旋轉的周邊空間較大。進而,對于旋轉連桿(62),由于傾斜調整的幅度與該旋轉連桿 的旋轉中心和該旋轉連桿相對于擺動連桿(64)的連結部這兩點之間的長度成比例,因此, 為了增大傾斜調整的調節(jié)的幅度,需要增大旋轉連桿(62),從而難以得到足夠的剛性。并 且,下臂(26)的前端部以旋轉自如的方式連結于提升器用前側連桿(22)部,且該提升器用 前側連桿(22)部規(guī)定下臂(26)的高度,由于形成為經由旋轉連桿(62)、擺動連桿(64)使 座墊框架相對于提升器用前側連桿(22)部上下動作的構造,因此,當使座墊框架大幅度地 上下動作時,下臂(26)與座墊框架之間的間隙變大,座墊的座面的側部或底部露出,從而 有損于外觀品質。并且,專利文獻2的車輛座椅裝置由于具有調節(jié)座椅座墊的長度的結構, 因此整體的旋轉支承部變多,由此,座墊框架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保持的剛性不充分。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實情而完成的,本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是提供一種當采用進 行座椅座墊的傾斜調整的機構時能夠實現(xiàn)高剛性、小型化、且能夠實現(xiàn)高外觀品質的車輛 用座椅裝置。 解決上述課題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車輛用座椅 裝置具有側面支架,其適宜地支承座椅座墊,且后方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結于底板面安 裝用后側支架;旋轉連桿,其通過中央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側面支架的前方部; 前方驅動裝置,其使所述旋轉連桿相對于所述側面支架相對旋轉;所述座椅座墊的座墊框架,其后端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結于所述側面支架的中央部,前端部以限制上下方向的
相對移動且允許前后方向的相對移動的方式連結于所述旋轉連桿的比所述中央部靠前方
的第二接頭部;以及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其一端以限制上下方向的相對移動且允許前
后方向的相對移動的方式連結于所述旋轉連桿的比所述中央部靠后方的第一接頭部。 第二方面所涉及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記載的車輛用座椅
裝置中,所述第二接頭部和所述座墊框架經由座墊框架擺動連桿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
結在一起。 第三方面所涉及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記載 的車輛用座椅裝置中,所述第一接頭部和所述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經由前方擺動連桿以 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在一起。 第四方面所涉及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 第三方面中的任一 方面所記載的車輛用座椅裝置中,所述車輛用座椅裝置還具有后方擺動連桿,為了將所述 側面支架的后方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所述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該后方擺動連桿 的一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結于所述側面支架的所述后方部,另一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 結于所述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以及后方驅動裝置,其使所述后方擺動連桿相對于所述 側面支架相對旋轉。 第五方面所涉及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所記載的車輛用座椅 裝置中,所述后方驅動裝置與所述前方驅動裝置的動作聯(lián)動地使所述后方擺動連桿相對于 所述側面支架相對旋轉。 第六方面所記載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所記載的車輛用座椅 裝置中,所述后方驅動裝置與所述前方驅動裝置的動作聯(lián)動,以減小所述座墊框架的后端 部與所述側面支架的連結部位的上下動作。 根據(jù)上述第一方面所涉及的發(fā)明,通過使用于實現(xiàn)車輛用座椅裝置的座墊的傾斜 機構的旋轉連桿具有特征,能夠實現(xiàn)剛性的提高、小型化、以及外觀品質的提高。
當通過前方驅動裝置使旋轉連桿旋轉時,旋轉連桿的位于旋轉中心的后方的第一 接頭部朝下方旋轉移動,位于旋轉中心的前方的第二接頭部朝上方旋轉移動。第一接頭部 朝下方按壓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由此,側面支架的前端部朝上方移動。進而,第二接頭 部將座墊框架的前端部朝上方推起。這樣,通過有效地利用旋轉連桿的旋轉中心、第一接頭 部、第二接頭部這三點將傾斜機構的調節(jié)幅度分散到各接頭部,與利用旋轉連桿的兩點實 現(xiàn)傾斜機構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能夠縮短從旋轉連桿的旋轉中心到各接頭部的長度,因此能 夠提高剛性。并且,即便在實現(xiàn)相同的調節(jié)幅度的情況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能夠有效利用 旋轉連桿的長度,因此能夠小型化,能夠縮小整體的大小。進一步,雖然座墊框架以側面支 架作為基準使角度變化,但是,由于側面支架也能夠根據(jù)座墊框架的動作使角度變化,因此 即便使座墊框架的角度較大地變化,側面支架的角度也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化,相對于現(xiàn)有 技術,能夠縮小座墊框架與側面支架之間的間隔的大小。并且,通過變更旋轉連桿中的從第 一接頭部到第二接頭部的長度和從第一接頭部到旋轉中心的長度的比,能夠調節(jié)座墊框架 的角度的變化和側面支架的角度的變化的大小的比,因此能夠容易地設定合適的移動量。 因此,能夠減少座墊框架與側面支架之間的間隙和裝置下部露出至外部的可能性,能夠提 高外觀品質。
根據(jù)上述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所涉及的發(fā)明,通過采用連結上述第一接頭部和上 述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的前方擺動連桿、連結上述第二接頭部和上述座墊框架之間的座 墊框架擺動連桿,能夠抑制各自在使用時的座椅座墊的晃動。 根據(jù)上述第四方面所涉及的發(fā)明,通過采用連結上述側面支架和上述底板面安裝 用后側支架之間的后方擺動連桿,能夠調節(jié)座椅座墊的后方的高度。 根據(jù)上述第五方面所涉及的發(fā)明,由于采用以與前方驅動裝置的動作聯(lián)動的方式 使后方擺動連桿相對于側面支架相對旋轉的結構,因此能夠根據(jù)座墊框架的前端部的動作 適當?shù)乜刂坪蠖瞬康膭幼?。特別地,如第六方面所涉及的發(fā)明那樣,通過使后方驅動裝置與 前方驅動裝置的動作聯(lián)動,以減小座墊框架的后端部和側面支架的連結部位的上下動作, 能夠降低使用者感到的不適感。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裝置的座椅座墊內部的構造的俯視 圖。 圖3是沿著圖2的A-A線的從箭頭方向觀察的剖視概要圖。 圖4是示出使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從圖3的狀態(tài)動作后的形態(tài)的 剖視概要圖(使旋轉連桿順時針旋轉)。 圖5是示出使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從圖3的狀態(tài)動作后的形態(tài)的 剖視概要圖(使后方擺動連桿逆時針旋轉)。 圖6是示出使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從圖5的狀態(tài)動作后的形態(tài)的 剖視概要圖(使旋轉連桿順時針旋轉)。 圖7是示出使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從圖3的狀態(tài)動作后的形態(tài)的 剖視概要圖(使旋轉連桿順時針旋轉)。
標號說明 1…側面保持部件;3…座椅座墊;90…座椅靠背;91…頭枕;10…側面支架;20… 旋轉連桿;21…旋轉中心;22…第一接頭部;23…第二接頭部;24…扇形齒輪;30…座墊框 架;40…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50…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60、63…馬達;61、64…減速
機構;62、65…小齒輪;71…前方擺動連桿;72…座墊框架擺動連桿;73…后方擺動連桿;
81…下部導軌;82…上部導軌。
具體實施例方式(結構) 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l所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輛
用座椅裝置具有座椅座墊3,其支承使用者的臀部;側面保持部件l,其從側面保持該座椅 座墊3 ;座椅靠背90,其保持使用者的背部;頭枕91,其支承使用者的頭部;底板面安裝用
前側支架40 ;以及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50。座椅座墊3在后部由側面保持部件1保持為 轉動自如。座椅靠背90在下部由側面保持部件1的后部保持為轉動自如。頭枕91被保持 在座椅靠背90的上部。CN 101795890 A
車輛用座椅裝置由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和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50經由滑 動機構被保持在車輛的底板面F上。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和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 50固定于由下部導軌81和上部導軌82構成的滑動機構的上部導軌82。下部導軌81固定 于底板面F,上部導軌82配設成能夠相對于下部導軌81沿車輛前后方向滑動,通過使上部 導軌82沿車輛前后方向滑動,車輛用座椅裝置能夠在底板面F上沿車輛前后方向調節(jié)位 置。 對車輛用座椅裝置的座椅座墊3和使設置于側面保持部件1的部分的座椅座墊3 的前部能夠沿上下方向移動的內部機構進行說明。 側面保持部件1具有外皮部件13和配設于外皮部件13的內部的側面支架IO(R、 L:在座椅的左右配置有同樣的部件。根據(jù)需要對左右的部件賦予R、L進行區(qū)分。對其他的 部件也同樣根據(jù)需要賦予R、L進行區(qū)分。)(圖1、圖2)。前部支承銷21以能夠轉動的方 式支承于側面支架10的前部,旋轉連桿20固定于前部支承銷21 (圖2、圖3)。旋轉連桿20 是如下的部件當座椅座墊3位于最下方時,相對于設于側面支架10的旋轉中心,第一接頭 部22大致設于旋轉中心的后方,第二接頭部23大致設于旋轉中心的前方。在旋轉連桿20R 上形成有扇形齒輪24,該扇形齒輪24形成為以旋轉中心為中心朝車輛后方側擴展的形狀。 固定于旋轉連桿20R和20L的前部支承銷21由傳遞桿210連結。 旋轉連桿20在第一接頭部22處經由前方擺動連桿71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底板 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連結。進而,在第二接頭部23處經由座墊框架擺動連桿72通過前部 支承銷31以轉動自如的方式與配設于座椅座墊3內的座墊框架30的前端部連結。底板面 安裝用前側支架40的樞軸安裝點41設置在當座椅座墊3被調節(jié)到最下方時比旋轉連桿20 的第一接頭部22還靠車輛前方側的位置,座墊框架30中的座墊框架擺動連桿72的樞軸安 裝點即前部支承銷31的車輛前后方向的位置與旋轉連桿20的第二接頭部23大致相同。座 椅座墊30利用設置于后部的后部支承銷32以轉動自如的方式連結于側面支架10的前后 方向的中央部分。 前方驅動裝置60 62固定于側面支架IOR,該前方驅動裝置60 62使旋轉連 桿20R旋轉從而使座椅座墊3的主要是前部上下動作。前方驅動裝置在旋轉連桿20R的車 輛后方側固定于側面支架10R的外側。由于側面支架10的動作范圍比旋轉連桿20少,因 此通過將前方驅動裝置60 62配置于側面支架10可以使考慮前方驅動裝置60 62的 移動進行設定的空間小。前方驅動裝置60 62由馬達60、減速機構61、小齒輪62構成。 馬達60的輸出經由減速機構61傳遞到小齒輪62。小齒輪62與旋轉連桿20R的扇形齒輪 24嚙合。減速機構61是將馬達60的輸出輸入到蝸桿(省略圖示),并利用與該蝸桿嚙合 的蝸輪(省略圖示)進行減速并輸出的機構。 側面支架10利用設于后部的后部支承銷11經由后方擺動連桿73以轉動自如的 方式接合于底板面安裝用后部支架50。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50的樞軸安裝點51設置 于當座椅座墊3被調節(jié)至最下方時比側面支架10的后部支承銷11靠車輛前方側的位置。 后方擺動連桿73L具有以側面支架10L的后部支承銷11L為中心形成的扇形齒輪(省略圖 示)。如圖2所示,固定于后方擺動連桿73R和73L、且分別以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于側面 支架10R和10L的后部支承銷11由傳遞桿110連結。后方驅動裝置63 65固定于側面 支架10,該后方驅動裝置63 65使后方擺動連桿73L擺動從而使座椅座墊3的后部上下
6動作。后方驅動裝置63 65由馬達63、減速機構64、小齒輪65構成。馬達63的輸出經 由減速機構64傳遞到小齒輪65。小齒輪65與后方擺動連桿73L的扇形齒輪嚙合。減速機 構64具有與減速機構61同樣的機構。側面支架10經由靠背調整機構12保持座椅靠背框 架(省略圖示)。
(動作) 座椅座墊前部的上下動作調節(jié) 當使前方驅動裝置的馬達60旋轉時,經由減速機構61,小齒輪62旋轉。在圖3 中,當小齒輪62朝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經由與小齒輪62嚙合的扇形齒輪24,旋轉連桿20R 以前部支承銷21R作為旋轉中心朝順時針方向旋轉。旋轉連桿20R和旋轉連桿20L由傳遞 桿210連結并一體地旋轉。因此,以下的動作在左右的機構中是相同的。當旋轉連桿20朝 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經由連接于第一接頭部22的前方擺動連桿71朝下方按壓底板面安裝 用前側支架40,但是,由于上部導軌82無法朝下方移動,因此旋轉連桿20反而被朝上方推 起,結果,側面支架10的前部支承銷21被朝上方推起。側面支架IO通過后部支承銷11與 后方擺動連桿73連結,但是,由于作為與后方擺動連桿73的連結部分的后部支承銷11周 圍的擺動被后方驅動裝置限制,因此側面支架10以后方擺動連桿73與底板面安裝用后側 支架50的樞軸安裝點51作為旋轉中心擺動。因此,側面支架10和后方擺動連桿73 —體 地朝順時針方向旋轉。 并且,當旋轉連桿20旋轉時,經由連接于第二接頭部23的座墊框架擺動連桿72 將座墊框架30的前部支承銷31朝上方推起。由于座墊框架30由后部支承銷32保持于側 面支架10,因此,通過前部支承銷31被推起,該座墊框架30以后部支承銷32作為旋轉中心 朝順時針方向旋轉。 如以上所說明了的那樣,座墊框架30相對于朝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側面支架10進 一步朝順時針方向旋轉,從而座墊框架30的前部被抬起(圖4中的實線部分以及圖1中的 雙點劃線部分)。側面支架10和座墊框架30分別以何種程度的比旋轉,可通過調節(jié)旋轉連 桿20中的從旋轉中心(前部支承銷21)到第一接頭部22的長度和從旋轉中心到第二接頭 部23的長度而形成為合適的旋轉角度的比。 通過使馬達60朝相反方向旋轉,小齒輪62朝順時針方向旋轉。這樣,旋轉連桿 20、側面支架10、座墊框架30朝與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因此座墊框架30的前部反而 會下降。
座椅座墊整體的上下動作調節(jié) 當使后方驅動裝置的馬達63旋轉時,經由減速機構64,小齒輪65旋轉。當從車輛 用座椅裝置左側觀察小齒輪65朝順時針方向旋轉時,通過嚙合的扇形齒輪,后方擺動連桿 73以側面支架10的后部支承銷11L作為旋轉中心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后方擺動連桿73L 和后方擺動連桿73R通過傳遞桿110連結并一體地旋轉。因此,以下的動作在左右的機構 中相同。 當后方擺動連桿73朝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后方擺動連桿73相對于側面支架10所 成的角度變大。由于旋轉連桿20的旋轉由小齒輪62限制,因此,通過后方擺動連桿73的以 后部支承銷11作為旋轉中心的旋轉而能夠自由旋轉的是旋轉連桿20中的第一接頭部22、 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中的樞軸安裝點41、以及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50中的樞軸安裝點51這三點。對于以這三點再加上后部支承銷11后的四點作為旋轉中心形成的四節(jié)連 桿,通過后方擺動連桿73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前方擺動連桿71也朝逆時針方向旋轉。于是, 由于側面支架10的前后部都朝上方移動,因此座墊框架30整體被抬起(圖5中的實線部 分)。 通過使馬達63朝相反方向旋轉,小齒輪65朝逆時針方向旋轉。于是,后方擺動連 桿73、前方擺動連桿71朝與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因此座墊框架30整體的位置反而下 降。 這樣,在座墊框架30的整體被抬起后的狀態(tài)下,當使前方驅動裝置60旋轉,在圖 5中,小齒輪62朝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經由嚙合的扇形齒輪24,旋轉連桿20R以前部支承銷 21作為旋轉中心朝順時針方向旋轉。于是,如前面所述的那樣,通過旋轉連桿20的旋轉,經 由連接于第一接頭部22的前方擺動桿71朝下方按壓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結果,側面 支架10的前部支承銷21被朝上側推起,因此會以后方擺動連桿73與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 架50的樞軸安裝點51作為旋轉中心擺動。因此,側面支架10與后方擺動連桿73 —體地 朝順時針方向旋轉。 進而,通過旋轉連桿20的旋轉,經由連接于第二接頭部23的座墊框架擺動連桿72 將座墊框架30的前部支承銷31朝上方推起,從而座墊框架30以后部支承銷32作為旋轉 中心朝順時針方向旋轉(圖6)。
其他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當 然能夠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形。例如,當使前 方驅動裝置的馬達60旋轉時,能夠與該馬達60的動作聯(lián)動地使后方驅動裝置的馬達63動 作,從而使側面支架10與后方擺動連桿73之間相對旋轉。即便在使用者想要僅使座墊框架 30的前部上下動作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使后方驅動裝置聯(lián)動而對使用者賦予心情較好的 使用感。特別是能夠舉例示出采用以下所示的方式。 當通過使前方驅動裝置的馬達60旋轉而使旋轉連桿20旋轉從而將座墊框架30 的前部抬起時,由于側面支架10與后方擺動連桿73之間由小齒輪65限制,因此,與側面支 架10和后方擺動連桿73所成的角度無關,它們會以后方擺動連桿73的下端部的樞軸安裝 點51作為旋轉中心旋轉。因此,后方擺動連桿73朝順時針方向旋轉,側面支架10的后部 (即座墊框架30的后部)稍稍下降。即,當想要抬起座墊框架30的前部時,座墊框架30 的后部下降,可以想象,使用者有可能會感到不適感。并且,當想要使座墊框架30的前部下 降時,以與上述動作相反的流程,座墊框架30的后部上升。因此,當使旋轉連桿20旋轉時, 通過使后方驅動裝置的馬達63旋轉,以使后方擺動連桿73根據(jù)側面支架IO朝順時針方向 (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程度朝逆時針方向(順時針方向)旋轉,能夠防止側面支架10的后 部(即座墊框架30的后部)的位置降低(抬起)(圖7)。在該情況下,作為使后方驅動裝 置的馬達63動作的程度,能夠以使座墊框架30的后部與側面支架10的連結部位(后部支 承銷11的部分)的上下動作變小的方式使后方驅動裝置的馬達與前方驅動裝置的動作聯(lián) 動地動作。 除此之外,也可以不使用前方擺動連桿71進行旋轉連桿20的第一接頭部22與底 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的樞軸安裝點41之間的連結。在該情況下,在旋轉連桿20的第一接頭部22設置連結銷,并在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設置可供該連結銷滑動的沿前后方 向延伸設置的長孔。根據(jù)旋轉連桿20的旋轉產生的旋轉連桿20與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 40之間的連結部分處的前后方向的偏移由設置于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的長孔吸收。 由于長孔設置于前后方向,因此從旋轉連桿20傳遞來的上下方向的力直接傳遞到底板面 安裝用后側支架40。另外,代替設置于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長孔也可以設置于旋轉 連桿20。在該情況下,在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設置連結銷,并在旋轉連桿20設置沿徑 向延伸的長孔。 也可以不使用座墊框架擺動連桿72進行旋轉連桿20的第二接頭部23與座墊框 架30的前部支承銷31之間的連結。在該情況下,在旋轉連桿20的第二接頭部23設置連 結銷,并在座墊框架30設置可供該連結銷滑動的沿前后方向延伸設置的長孔。根據(jù)旋轉連 桿20的旋轉產生的旋轉連桿20與座墊框架30的連接部分處的前后方向的偏移由設置于 座墊框架30的長孔吸收。由于長孔沿前后方向設置,因此從旋轉連桿20傳遞來的上下方 向的力直接傳遞到座墊框架30。另外,代替設置于座墊框架30,長孔也可以設置于旋轉連 桿20。在該情況下,將連結銷設置于座墊框架30,并將沿徑向延伸的長孔設置于旋轉連桿 20。 產業(yè)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使用于實現(xiàn)車輛用座椅裝置的座墊的傾斜機構的旋轉連桿具有 特征,能夠實現(xiàn)剛性的提高、小型化、以及外觀品質的提高。
權利要求
一種車輛用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用座椅裝置具有側面支架,其適宜地支承座椅座墊,且后方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結于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旋轉連桿,其以在中央部能夠旋轉的方式支承在所述側面支架的前方部;前方驅動裝置,其使所述旋轉連桿相對于所述側面支架相對旋轉;所述座椅座墊的座墊框架,其后端部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結于所述側面支架的中央部,前端部以限制上下方向的相對移動且允許前后方向的相對移動的方式連結于所述旋轉連桿的比所述中央部靠前方的第二接頭部;以及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其一端以限制上下方向的相對移動且允許前后方向的相對移動的方式連結于所述旋轉連桿的比所述中央部靠后方的第一接頭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頭部和所述座墊框架經由座墊框架擺動連桿以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連結 在一起。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頭部和所述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經由前方擺動連桿以能夠相對旋轉的 方式連結在一起。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車輛用座椅裝置還具有后方擺動連桿,為了將所述側面支架的后方部以能夠轉動的方式連結于所述底板面安 裝用后側支架,該后方擺動連桿的一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結于所述側面支架的所述后方 部,另一端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連結于所述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以及后方驅動裝置,其使所述后方擺動連桿相對于所述側面支架相對旋轉。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方驅動裝置與所述前方驅動裝置的動作聯(lián)動地使所述后方擺動連桿相對于所 述側面支架相對旋轉。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方驅動裝置與所述前方驅動裝置的動作聯(lián)動,以減小所述座墊框架的后端部與 所述側面支架的連結部位的上下動作。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具有進行座椅座墊的傾斜調整的機構,且剛性高、小型化、具有高外觀品質的車輛用座椅裝置。具有將第一接頭部(22)和上部導軌(82)之間連結在一起的底板面安裝用前側支架(40)和前方擺動連桿(71);在前部(21)與旋轉連桿(20)結合的側面支架(10);將側面支架(10)的后部(11)與上部導軌(82)之間連結在一起的底板面安裝用后側支架(50)和后方擺動連桿(73);固定于側面支架(10),并驅動著旋轉連桿(20)旋轉的前方驅動裝置(60~62);以及在后部(32)與側面支架(10)連結、且在前部(31)與第二接頭部(23)連結的座墊框架(30)。第二接頭部(23)和座墊框架(30)之間由座墊框架擺動連桿(72)連結。
文檔編號B60N2/10GK101795890SQ20088010615
公開日2010年8月4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16日
發(fā)明者伊東定夫, 山田幸史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