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囊以及氣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內部配置有充氣機的氣囊以及具有該氣囊的氣囊裝 置,例如涉及適于作為行人用氣囊以及行人用氣囊裝置的氣囊及氣囊 裝置,當汽車在行駛過程中與行人、自行車、摩托車等發(fā)生碰撞時,使上述行人用氣囊沿著車體外面膨脹以阻擋該行人、或自行車、摩托 車的乘員等(以下稱作行人等)。
背景技術:
當汽車在行駛過程中與行人等發(fā)生碰撞時使氣囊沿著車體外面膨脹而阻擋行人等的行人用氣囊裝置是公知的。在日本特開2004 — 90795 號公報中公開了下述一種行人用氣囊裝置當汽車與行人等發(fā)生碰撞 時,使氣囊分別沿著汽車的前端部、前圍上蓋板以及左右A柱附近膨 脹而保護行人等。在上述日本特開2004 — 90795號公報的行人用氣囊裝置中,如該 公報的圖3所示,充氣機為棒狀,并沿著其延伸方向在不同位置上設 置多個安裝托架(充氣機支架)。從各安裝托架分別突出設置安裝用 螺栓,這些螺栓貫通氣囊而伸出到氣囊外。通過這些螺栓將充氣機及 氣囊固定在氣囊收容用殼體內。專利文獻l:日本特開2004-90795號公報在上述日本特開2004 — 90795號公報中并未明確用于向配置在氣 囊內的充氣機的起動器(起動裝置)通電的電線束從何處引出到氣囊 外。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比較簡單且膨脹時的耐久性良好 的氣囊及具有該氣囊的氣囊裝置,其中所述氣囊的內部配置有充氣機, 該充氣機的電線束通過電線束插通口引出到外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氣囊,其內部配置有充氣機,并設有多個所 述充氣機的安裝用螺栓的螺栓插通孔,其特征在于,用于使與所述充 氣機相連的電線束通過的電線束插通口配置在所述螺栓插通孔之間。所述電線束插通口可以為狹縫狀,且沿著與所述螺栓插通孔彼此 之間的連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電線束插通口可以具有能夠插通所述充氣機的大小。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的氣囊裝置,包括第一方面的氣囊;配置在 所述氣囊內的充氣機;和與所述充氣機相連并通過所述電線束插通口向氣囊外引出的電線束。所述螺栓可以從所述充氣機或充氣機支架突出設置。
圖1是具有實施方式涉及的行人用氣囊裝置的汽車的立體圖。圖2是氣囊膨脹時的圖1的汽車的立體圖。圖3是氣囊的俯視圖。圖4是沿著圖1的IV-IV線的剖視圖。圖5a、圖5b是實施方式涉及的氣囊的充氣機設置部附近的說明圖。圖6a、圖6b是另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氣囊的充氣機設置部附近的說 明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般而言,在采用棒狀充氣機的情況下,電線束從該充氣機的長 度方向的一端側伸出。因此,在氣囊的充氣機周邊部中與充氣機的上 述一端側鄰接的位置上設置電線束插通口,通過該電線束插通口向氣 囊外引出電線束。但是,在這種結構中,當氣囊的充氣機周邊部隨著氣囊的膨脹而 從殼體內表面上浮時,電線束插通口附近有可能碰到充氣機的上述一 端側。因此,為了提高氣囊的耐久性,必須對上述電線束插通口的周 圍實施縫制等以進行加固,因而制造氣囊的工時增加。相對于此,在本發(fā)明的氣囊及氣囊裝置中,在該氣囊內配置充氣 機。用于將向充氣機通電用的電線束引出到氣囊外的電線束插通口配 置在氣囊的充氣機固定用螺栓插通孔之間、即充氣機的延伸方向中途 部的下側。因此,即使氣囊的充氣機周邊部隨著氣囊的膨脹上浮,該 電線束插通口附近也不會碰到充氣機的端部。因此,即使不過于對電 線束插通口附近實施加固,氣囊的耐久性也良好。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使電線束插通口為狹縫狀,由此可以使該電線 束插通口的封閉性良好。而且,通過使該狹縫狀的電線束插通口沿著 與上述螺栓插通孔彼此之間的連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使得充 氣機橫切該狹縫狀的電線束插通口地延伸,因而該充氣機對電線束插 通口的密封效果好。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使該電線束插通口具有能夠插通充氣機的大小。 由此,可以通過該電線束插通口將充氣機配置在氣囊內,所以不必在 氣囊上另行設置充氣機的插通口,從而可以簡化氣囊的結構。另外,當通過該電線束插通口將充氣機插入到氣囊內時,可以使 與該充氣機相連的電線束預先留在該電線束插通口內,由此可以節(jié)省從后方將電線束向氣囊外引出的時間,也可以簡化氣囊裝置的裝配作 業(yè)。插通在上述螺栓插通孔中的螺栓,可以從充氣機本身突出設置, 也可以從安裝在充氣機上的充氣機支架突出設置。下面,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具有實施方式涉及的氣囊裝置的汽車的立體圖,圖2是氣囊膨脹時的圖1的汽車的立體 圖,圖3是膨脹后的氣囊的俯視圖,圖4是沿著圖1的IV-IV線的剖視 圖,圖5a是該氣囊的充氣機設置部附近的分解立體圖,圖5b是該氣囊 的充氣機設置部附近的俯視圖。本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為行人用氣囊裝置,當汽車與行人等發(fā)生 碰撞或者預測到汽車與行人等的碰撞時,使行人用氣囊沿著車體外面 膨脹展開,以保護該行人等。如圖1所示,汽車為4門轎車,本發(fā)明不限于特定的車輛形式。 在發(fā)動機罩3的后部設置行人用氣囊裝置4 (圖4)。如圖2所示,當 行人用氣囊裝置4的氣囊5膨脹時,從發(fā)動機罩3的后部一直到擋風 玻璃6的下部以及左右A柱7的至少一部分被氣囊5覆蓋。艮口,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氣囊5大致為U字型,其具 有發(fā)動機罩覆蓋部5a,其從發(fā)動機罩3的后部覆蓋到擋風玻璃6的 下部;和一對車柱覆蓋部5a、 5b,其與上述發(fā)動機罩覆蓋部5a的左右 兩端側相連,并沿著左右A柱7展開,以覆蓋各A柱7的至少下端側。 另外,氣囊5的展開形狀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從發(fā)動機罩后部覆 蓋擋風玻璃以及A柱的大致整體的大致方形,還可以是具有從發(fā)動機 覆蓋部5a的左右兩端側覆蓋左右擋泥板一部分地向前方伸出的一對擋 泥板覆蓋部的大致H字形等。如圖4所示,行人用氣囊裝置4包括用于收容折疊后的氣囊5的殼體8、用于使氣囊5膨脹的充氣機9 (9L、 9R)、封閉設在發(fā)動機 罩3上的氣囊通過用開口 3a的蓋10等。殼體8是沿著車體寬度方向延伸的長箱狀。該殼體8具有底部8a、 前壁部8b以及后壁部8c,并且上方開放。在本實施方式中,氣囊5的 折疊體從該殼體S的右端側一直延伸到左端側。充氣機9 (9L、 9R)配置在氣囊5內。另外,如圖3所示,在本 實施方式中,在氣囊5的發(fā)動機罩覆蓋部5a的左半側和右半側分別配 置充氣機9L、 9R。如圖5a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各充氣機9呈棒 狀,在其長度方向的前端側設有氣體噴出部5a,在后端側設有起動器 (省略圖示)。用于向該起動器通電的電線束9b從該充氣機9的后端 側伸出。在電線束9b的前端設有連接器(省略圖示)。如圖3所示,充氣機9L、 9R分別以長度方向作為發(fā)動機罩覆蓋 部5a的延伸方向(車體寬度方向),且以各個氣體噴出部9a朝向彼此 相反的方向的姿勢進行設置。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5a所示,在各充氣機9上安裝有充氣機支 架11,從該充氣機支架11沿著充氣機9的長度方向在不同位置上突出 設置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個)雙頭螺栓1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充氣機支架11具有與氣囊5的底面重 疊的基部lla和橫跨該基部lla上側的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3個) 拱形部llb。該基部11a沿著充氣機9的長度方向延伸,各拱形部llb 分別以包圍充氣機9的前端側、長度方向中間附近以及后端側的外周 的方式將充氣機9保持在該基部11a上。從該基部lla的下面突出設置 3個上述雙頭螺栓12。在本實施方式中,充氣機9的前端側、長度方 向中間附近以及后端側分別配置雙頭螺栓12。另外,充氣機支架的結構不限于此。如圖5a、圖5b所示,在發(fā)動機罩覆蓋部5a的底面中的左半側和 右半側的各充氣機設置區(qū)域,分別設置插通各雙頭螺栓12的螺栓插通 孔20、用于將該充氣機9插入到氣囊5內的充氣機插通口 21以及用于 將該電線束9b引出到氣囊5外的電線束插通口 22。詳細地說,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發(fā)動機罩覆蓋部5a的底面的各充 氣機設置區(qū)域,以與雙頭螺栓12彼此之間的間隔大致相等的間隔設置 三個螺栓插通孔20。在本實施方式中,充氣機插通口 21為狹縫狀,并在插通充氣機9 的前端側的雙頭螺栓12的螺栓插通孔20與插通充氣機9的長度方向 中間附近的雙頭螺栓12的螺栓插通孔20之間形成。另外,該充氣機 插通口 21沿著該螺栓插通口 20、 20彼此之間的連接方向延伸,其兩 端側與各螺栓插通孔20相連。電線束插通口 22,在插通充氣機9的長度方向中間附近的雙頭螺 栓12的螺栓插通孔20與插通充氣機9的后端側的雙頭螺栓12的螺栓 插通孔20之間(該螺栓插通孔20、 20之間的中間附近)形成。在本 實施方式中,該電線束插通口 22為狹縫狀,且沿著與該螺栓插通孔20、 20彼此之間的連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標號22a表示設在該狹 縫狀的電線束插通口 22的兩端側的小孔。該電線束插通口 22的兩端 側分別與該小孔22a相連。另外,如圖5b所示,該電線束插通口 22的至少一半優(yōu)選其大部 分設在發(fā)動機罩覆蓋部5a的底面中與充氣機支架11的基部lla重疊的 區(qū)域S (圖5b中的單點劃線所示的區(qū)域)內。僅該電線束插通口22的 一端側和與之相連的一個小孔22a位于該區(qū)域S外。各螺栓插通孔20 和充氣機插通口 21設在該區(qū)域S內。接著,對充氣機9的設置順序進行說明。首先,將充氣機9和與該充氣機9相連的電線束9b整體從充氣機 插通口 21插入到氣囊5內。接著,將電線束9b從電線束插通口 22向 氣囊5外引出。這時,首先,撐開該電線束插通口 22地將電線束9b的前端側的 連接器(省略圖示)等的大徑部向氣囊5外引出。接著,在僅該電線 束9b的導線部分留在氣囊5內時,從位于上述與充氣機支架11的基 部lla重疊的區(qū)域之外的小孔22a內引出該導線部分。然后,通過各螺栓插通孔20使各雙頭螺栓12向氣囊5外伸出。向氣囊5外伸出的各雙頭螺栓12,插通設在殼體8的底面8a上的 各螺栓插通孔(省略標號),并從該殼體8的內側狩緊螺母13,從而 將充氣機9和氣囊5固定到該底面8a上。這時,在該底面8a與充氣機 支架11的基部11a之間夾入發(fā)動機罩覆蓋部5a的底面的充氣機插通口 21的周邊部和電線束插通口 22的周邊部,以封閉該充氣機插通口 21 和電線束插通口22。引出到氣囊5外的各充氣機9的電線束9b,分別連接到充氣機控 制電路(省略圖示)上。各充氣機9的起動器根據來自充氣機控制電 路的起動信號起動,于是從各充氣機9噴出氣體。上述蓋10的車體后緣側在發(fā)動機罩3的開口 3a的后緣側通過鉸 鏈(省略圖示)固定在車體上,當氣囊5膨脹時,如圖4的箭頭e所示, 其向后側轉動打開。蓋IO的前緣側例如通過扣鉤等卡定機構(省略圖 示)在開口 3a的前緣側固定到車體上。該卡定機構如下構成,在被氣 囊5推壓而使蓋IO打開時,解除卡定。雖然未圖示,但是在安裝有該行人用氣囊裝置4的汽車1中設有 各種傳感器,以用于檢測出汽車1與行人等發(fā)生了碰撞或預測汽車與 行人等的膨脹。另外,也可以同時設置檢測傳感器和預測傳感器。上 述充氣機控制電路,根據來自上述傳感器的檢測或預測信號使各充氣 機9的起動器起動。這種結構的行人用氣囊裝置4的動作如下。當由上述傳感器檢測出汽車1與行人等發(fā)生了碰撞時、或預測到 該汽車1與行人等的碰撞時,根據該檢測或預測信號從充氣機控制電路向各充氣機9的起動器輸入起動信號,以使該起動器起動,于是從 各充氣機9噴出氣體。氣囊5借助來自各充氣機9的氣體進行膨脹, 將蓋IO推開而如圖2所示地沿著車體外面展開。在該氣囊裝置4中,電線束插通口 22用于將配置在氣囊5內的各 充氣機9的電線束9b向氣囊5外引出,其配置在該氣囊5的底面中的、 插通各充氣機9的雙頭螺栓12的螺栓插通孔20、 20之間,即配置在 各充氣機9的延伸方向中途部的下側。因此,即使氣囊5的底面的充 氣機周邊部隨著氣囊5的膨脹上浮,該電線束插通口 22附近也不會碰 到各充氣機9的端部。因此,即使不過于對電線束插通口附近22實施 加固,氣囊5的耐久性也良好。在本實施方式中,可以使電線束插通口 22為狹縫狀,因而該電線 束插通口 22的封閉性良好。而且,通過使該狹縫狀的電線束插通口 22 沿著與上述螺栓插通孔20、 20彼此之間的連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 伸,使得充氣機支架11的基部lla橫切該狹縫狀的電線束插通口 22 的上方地延伸,因而該充氣機支架11對電線束插通口 22的密封效果 好。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分別設置了電線束插通口 22和充氣機插通口 21,但是也可以省略充氣機插通口,也通過電線束插通口將充氣機配置到氣囊內。在圖6a、圖6b中示出了這樣構成的氣囊的一例。另外, 圖6a是該氣囊的充氣機設置部附近的分解立體圖,圖6b是該充氣機設 置部附近的俯視圖。在圖6a、圖6b的實施方式中,省略了上述圖1 圖5b的實施方 式中的充氣機插通口 21,并且電線束插通口 22延長到能夠使充氣機9 (以及充氣機支架ll)通過的程度而構成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口 22A。艮P,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該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口 22A也為狹縫 狀,并在氣囊5的底面中的插通充氣機9的各雙頭螺栓12的螺栓插通 口 20、 20之間沿著與上述螺栓插通孔20、 20彼此之間的連接方向大 致正交的方向延伸。而且,同樣地,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b所示,該充氣機及電線 束插通口 22A也偏置設置,其一端側在氣囊5的底面中的與充氣機支 架11的基部lla重疊的區(qū)域S內延伸,其另一端側延伸到該區(qū)域S夕卜。另外, 一般而言,僅插通電線束9b的上述圖1 圖5b的實施方式 中的電線束插通口 22的長度被設定為20 35毫米,特別設定為大約 25毫米左右。相對于此,兼作為充氣機9以及充氣機支架11的插通口 的本實施方式的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口 22A的長度被設定為55 90毫 米,特別設定為大約70毫米左右。本實施方式的其他結構與圖1 圖5b的實施方式相同,在圖6a、 圖6b中與圖1 圖5b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部分。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口 22A將充氣機9配 置到氣囊5內,并且將電線束9b向氣囊5外引出。因此,與在氣囊5上設置充氣機用插通口和電線束用插通口這兩個插通口的情形相比, 可以減少制造氣囊5所需的工時。另外,通過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口 22A將充氣機9插入到氣囊5 內時,如果預先使電線束9b留在該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口 22A,則可 以節(jié)省從后方將電線束9b向氣囊5外引出的時間。另外,毋庸諱言, 也可以暫時通過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口 22A將充氣機9整體(包括電 線束9b在內的整體)插入到氣囊5內,然后通過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 口 22A僅將電線束9b向氣囊5外引出。同樣地,在本實施方式中,該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口 22A也配置 在氣囊5的底面中的、插通充氣機9的各雙頭螺栓12的螺栓插通孔20、 20之間,即配置在各充氣機9的延伸方向中途部的下側。因此,即使 氣囊5的底面的充氣機周邊部隨著氣囊5的膨脹上浮,該充氣機及電 線束插通口 22附近也不會碰到充氣機9的端部。因此,即使不過于對 該充氣機及電線束插通口附近22實施加固,氣囊5的耐久性也良好。上述實施方式僅為本發(fā)明的一個示例,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在充氣機9上安裝帶雙頭螺栓的 充氣機支架11,但是也可以從充氣機本身突出設置安裝用螺栓。這時, 可以省略充氣機支架ll。當省略了充氣機支架11時,充氣機9直接與 區(qū)域S重疊。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在各充氣機上設有三個安裝用螺栓,但 是安裝用螺栓的個數不限于此,也可以設置2個或4個以上。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使電線束插通口22、 22A形成狹縫狀, 但是電線束插通口的開口形狀不限于此。上述實施方式雖然表示了將本發(fā)明應用于行人用氣囊以及行人用 氣囊裝置的示例,但是顯然本發(fā)明也可以適用于除行人用氣囊及行人 用氣囊裝置以外的各種氣囊及氣囊裝置,例如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在車 輛乘員腿部前方膨脹而約束乘員腿部的膝部氣囊等。另外,本申請基于2006年2月3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特愿2006 —027301),并援引其全部內容。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囊,其內部配置有充氣機,并設有多個所述充氣機的安裝用螺栓的螺栓插通孔,其特征在于,用于使與所述充氣機相連的電線束通過的電線束插通口配置在所述螺栓插通孔之間。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線束插通口為狹縫狀,且沿著與所述螺栓插通孔彼此之間的連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線束插通口具 有能夠插通所述充氣機的大小。
4. 一種氣囊裝置,包括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 配置在所述氣囊內的充氣機;和與所述充氣機相連并通過所述電線束插通口向氣囊外引出的電線束。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從所述 充氣機或充氣機支架突出設置。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線束插通 口為狹縫狀,且沿著與所述螺栓插通孔彼此之間的連接方向大致正交 的方向延伸。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機或充 氣機支架與所述電線束插通口的大部分重疊,所述電線束插通口的一 端側從所重疊的區(qū)域向外伸出。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氣囊上設 有與所述電線束插通口的一端相連的小孔,所述電線束插通所述小孔 而引出到所述氣囊外。
9.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囊收容在殼體內,所述螺栓通過螺母固定到所述殼體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膨脹時的耐久性良好的氣囊及具有該氣囊的氣囊裝置,其中所述氣囊的內部配置有充氣機,該充氣機的電線束通過電線束插通口而引出到外部。在氣囊(5)內配置有充氣機(9)。從安裝在充氣機(9)上的充氣機支架(11)突出設置三個雙頭螺栓(12),在氣囊(5)的底面上設有所述雙頭螺栓(12)插通的三個螺栓插通孔(20)。在相鄰的螺栓插通孔(20、20)之間設有用于將向充氣機(9)的起動器通電用的電線束(9b)引出到氣囊(5)外的電線束插通口(22)。電線束插通口(22)為狹縫狀,且沿著與螺栓插通孔(20、20)彼此之間的連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
文檔編號B60R21/16GK101253072SQ200680031459
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2月3日
發(fā)明者小林慶大, 瀧本孝之 申請人:高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