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囊以及氣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設在車輛等高速移動體上,并在碰撞等緊急情況下進行膨脹而保護人體的氣囊。
背景技術:
為了在汽車碰撞時等緊急情況下保護乘員,使用駕駛員座用氣囊裝置等各種氣囊裝置。駕駛員座用氣囊裝置包括將乘員側的前片與相反一側的后片的周緣部縫合而形成的氣囊。在后片的中央,設有用于收容充氣機前端側的充氣機設置口。該設置口的周圍通過螺栓、銷、鉚釘?shù)劝惭b在保持器上。在該后片上設有通氣孔,所述通氣孔用于在駕駛員座乘員陷入氣囊時排出氣袋內的氣體而吸收沖擊。
特開平1-311930號公報號中公開了一種下述氣囊跨越后片的充氣機設置口和前片之間地設置內片(同號公報中稱為“內側氣體袋”),將氣囊內劃分成中央的第一室和周圍的第二室。該內側氣體袋上設有連通該第一室和第二室的連通口。當充氣機工作時,第一室首先膨脹,第二室隨后膨脹。
專利文件1特開平1-311930號公報在上述的特開平1-311930號公報中,由于只在內片的后片一側設有連通口,因而存在氣囊膨脹時氣囊頂住方向盤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在如上所述內部被內片劃分成第一室和第二室的氣囊中,使氣囊順利且迅速地向放射方向膨脹。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1)的氣囊是一種通過來自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進行膨脹的氣囊,包括配置在乘員側的前片以及配置在與乘員相反的一側的后片,該前片以及后邊的周緣部彼此結合;該后片的中央設有氣體發(fā)生器的設置口;配置有內片,所述內片將該氣囊內劃分成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圍該第一室的第二室;該內片上設有連通第一室和第二室的開口,其特征在于,該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為40~700cm2。
技術方案2的氣囊,在技術方案1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后片上設有1個或2個以上的通氣孔,上述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大于該通氣孔的開口面積的總和S。
技術方案3的氣囊,在技術方案2中,其特征在于,在氣囊設置在高速移動體上的狀態(tài)下,該通氣孔配置在該氣囊的中央的上側;配置在該氣囊的中央的下側的上述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2大于配置在該氣囊的中央的上側的上述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1。
技術方案4的氣囊,在技術方案1至3的任一項中,其特征在于,在該內片上,作為上述開口,設有前片側的前側開口和后片側的后側開口;后側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r大于該前側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f。
技術方案5的氣囊,在技術方案1至4的任一項中,其特征在于,氣囊膨脹時的厚度為20~35cm。
技術方案6的氣囊,在技術方案1至5的任一項中,其特征在于,該氣囊是連接在方向盤上、并以覆蓋該方向盤的乘員側的方式進行膨脹的駕駛員座用氣囊,在上述內片上,圍繞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大致等間隔地設有至少3個上述開口。
技術方案7的氣囊,在技術方案1至6的任一項中,其特征在于,該氣囊是連接在方向盤上,并以覆蓋該方向盤的乘員側的方式進行膨脹的駕駛員座用氣囊,在上述內片中,在該方向盤處于高速移動體直進時的操舵姿勢時,在處于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的大致鉛直下方的位置的兩側,圍繞該轉動軸心分別向左側方向及右側方向大約45°的范圍內,配置有至少一個上述開口。
并且,本發(fā)明(技術方案8)的氣囊裝置,包括氣囊和具有氣體噴出口的氣體發(fā)生器,其特征在于,該氣囊是技術方案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囊。
發(fā)明效果在本發(fā)明的氣囊及氣囊裝置中,連通氣囊內的第一室和第二室的連通口的開口面積為40~700cm2。該開口面積不足40cm2時,存在每單位時間從第一室流入第二室的氣體流出量過少,導致第二室膨脹延遲的問題。并且,當超過700cm2時,第一室內的氣壓上升緩慢,從第一室向第二室噴出的氣體的速度減小,使氣囊向放射方向的展開速度減小。
在技術方案2的氣囊中,由于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大于通氣孔的開口面積的總和,所以向第二室內流入的氣體量比從通氣孔流出的氣體量多,因而包括第二室在內的整個氣囊提前膨脹完畢。
在技術方案3的氣囊中,由于在氣囊設置在高速移動體上的狀態(tài)下,該通氣孔配置在該氣囊的中央的上側,并且配置在下側的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2大于配置在該氣囊的中央的上側的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1,因而能夠抑制向第二室內流入的氣體向通氣孔分流而流出到氣囊外的情況。由此,包括第二室在內的整個氣囊提前膨脹完畢。
并且,如上所述,通過使配置在氣囊中央的下側的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更大,能夠促進氣囊從中央向下側膨脹,從而通過該膨脹的氣囊提前擋住乘員的胸部到腹部,以便抑制該乘員向前移動。
在技術方案4的氣囊中,在內片的前側及后側都設有該連通口,來自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通過這些開口全部供給到第二室。由此使第二室2提前膨脹。
并且,由于后側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大于該前側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因而來自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從后側開口向放射方向大量地流出。由此,氣囊向朝向放射方向的方向迅速膨脹。
在技術方案5的氣囊中,能夠充分地保護乘員的上半身。
在技術方案6的方案中,由于在內片上,圍繞方向盤的轉動軸心最大程度地相隔約120°(開口為3個時。開口為4個時相隔約90°,開口為5個時相隔約72°,……)地配置開口,因而方向盤處于任何角度(操舵姿勢)時,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的下側至少存在一個開口。由此,方向盤處于任何角度,一定從第一室向此時的第二室的下部側供給氣體。
另外,由于在通常情況下,方向盤向下部側傾斜而使與乘員的間隔變窄,因而在駕駛員座氣囊中,希望用于覆蓋該方向盤的下部側的該氣囊的下部側迅速地膨脹展開。
在技術方案7的方案中,由于在上述內片中,當該方向盤處于高速移動體直進時的操舵姿勢時,在處于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的大致鉛直下方的位置的兩側,圍繞該轉動軸心分別向左側方向及右側方向大約45°的范圍內,配置有至少一個上述開口,因而可促進該氣囊(第二室)的下部側的膨脹展開。
圖1是本實施方式的氣囊以及氣囊裝置的剖視圖。
圖2是圖1的氣囊以及氣囊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圖3是另一實施方式的氣囊的主視圖。
圖4是沿著圖3的IV-IV線的剖視圖。
圖5是實施方式的氣囊的俯視圖。
圖6是實施方式的氣囊的俯視圖。
圖7是實施方式的氣囊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汽車的駕駛員座用氣囊以及氣囊裝置的剖視圖;圖2是該氣囊以及氣囊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該氣囊10包括分別由圓形織布形成的前片12、后片14以及第一內片22A、第二內片22B。該前片12與后片14的直徑相同,并且其外周緣部彼此通過由線等形成的接縫15縫合而形成袋狀。該縫合部形成環(huán)繞前片12及后片14的外周的圓環(huán)狀。
后片14上設有充氣機(氣體發(fā)生器)設置口16和1個或2個以上的通氣孔18。該充氣機設置口16配置在后片14的中央。該充氣機設置口16的周圍設有螺栓通孔20。
在該氣囊10的內部設有上述第一內片22A及第二內片22B。該第一及第二內片22A、22B與前片12及后片14大致同心地配置,其外周緣部彼此通過由線等形成的接縫23B縫合。前片12一側的第一內片22A的內周緣部(在氣囊10已膨脹的狀態(tài)下,內片22A的前端側的周緣部)通過由線等形成的接縫23A縫合在該前片12的中央部與周緣部的中間部上。
后片14一側的第二內片22B的中央部(在氣囊10已膨脹的狀態(tài)下,處于第二內片22B的后端側的部分),設有與該后片14的充氣機設置口16大致同心地配置的充氣機設置口24。這些設置口16、24的直徑基本相同。另外,在該內片22B的該設置口24的周圍設有與后片14的螺栓通孔20重疊的螺栓通孔26。
氣囊10的內部被第一及第二內片22A、22B劃分成中央的第一室1與包圍該第一室1的第二室2。第一室1處于內片22A、22B的內側。
前片12一側的第一內片22A上設有前側開口29。
在第二內片22B上,比較靠近其外周緣地設有后側開口28,并且在其內周側設有后側開口27。
在本實施方式中,后側開口27形成在下述充氣機36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即與該充氣機36的氣體噴出口36a相對的位置上,其中所述充氣機36通過充氣機設置口16、24配置在該第一室1內。
在該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在氣囊的圓周方向上等間距地分別設有四個后側開口27和后側開口28。并且,這些后側開口27和后側開口28,其圓周方向的相位相對于氣囊的中心發(fā)生偏移。
在該實施方式中,各開口27、28、29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大于通氣孔18的開口面積的總和S。優(yōu)選的是,通氣孔18的開口面積的總和S為1.5~40cm2左右。
并且,前側開口29及后側開口27、28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為40~700cm2,優(yōu)選50~600cm2,特別優(yōu)選80~200cm2。
并且,在該實施方式中,后側開口27、28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r大于前側開口29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f。
優(yōu)選的是,氣囊10膨脹時的厚度為20~35cm。
在用于安裝該氣囊10的保持器30上,其中央設有充氣機安裝口32,其周圍設有螺栓通孔34。
充氣機36大致呈圓柱形狀,其筒軸方向的前端側的側周面上設有氣體噴出口36a。在該實施方式中,在充氣機36的圓周方向上等間距地設有四個該氣體噴出口36a。充氣機36,從這些氣體噴出口36a向放射方向噴出氣體。從該充氣機36的筒軸方向的中間部分(比該氣體噴出口36a靠后的后端側)的側周面,突出設置有充氣機固定用的凸緣38。在該凸緣38上設有螺栓通孔40。該充氣機36的該前端側嵌入安裝在保持器30的充氣機安裝口32上。
將氣囊10安裝到保持器30上時,通過壓環(huán)42將后片14及第二內片22B的充氣機設置口16、24的周緣部壓在該保持器30的充氣機安裝口32的周緣部上。嵌入安裝在該充氣機安裝口32上的充氣機36的前端側通過該充氣機設置口16、24插入到第一室1內。設在該充氣機36的前端側的氣體噴出口36a分別與第二內片22B的各后側開口27相對。
此時,壓環(huán)42的雙頭螺栓44穿過螺栓通孔26、20、34、40,并在其前端擰入螺母46,以將第二內片22B、氣囊10及充氣機36固定在保持器30上。而且,折疊上述氣囊10,并以覆蓋該氣囊10的折疊體的方式在保持器30上安裝組件蓋48,由此構成氣囊裝置。該氣囊裝置設在汽車的方向盤50(圖1中只圖示輪輞部)上。
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等,充氣機36工作而向氣囊10內噴出氣體。氣囊10通過該氣體進行膨脹而擠開組件蓋48,從而在車室內展開,以保護駕駛員座乘員。
在該實施方式中,由于后側開口27、28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r大于前側開口29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f,所以從開口27、28流出的第一室1內的氣體量多于從開口29流出的氣體量,因而能夠加快向氣囊10向放射方向的膨脹速度。并且,由于各開口27、28、29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大于通氣孔18的開口面積的總和S,所以向第二室2內流入的氣體量多于從通氣孔18流出的氣體量,因而包括第二室2在內的整個氣囊10提前膨脹完畢。
特別是,在該實施方式的氣囊10中,由于連通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后側開口27配置在處于該第一室1內的充氣機36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即與該充氣機36的氣體噴出口36a相對地配置,所以充氣機36工作時,從該氣體噴出口36a向該后側開口27噴出氣體。因此,如圖1所示,來自該充氣機36的氣體通過該后側開口27還直接供給到第二室2。由此使第二室2提前膨脹。
當乘員碰撞到膨脹的氣囊10時,由于第一室1及第二室2的內部的氣體通過后側開口28或通氣孔18排出,因而能夠充分地吸收沖擊。
上述實施方式只是本發(fā)明的一個例子,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分別設有四個氣體噴出口36a和后側開口27,但是并不限于四個。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在充氣機36的所有氣體噴出口36a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方向上配置后側開口27,但是也可以只在一部分氣體噴出口36a的氣體噴出口的延長方向上配置后側開口27。此外,一部分后側開口27也可以配置在與氣體噴出口36a的延長方向偏離的位置上,并具有不與氣體噴出口36a相對的后側開口27。
該后側開口27的形狀也可以是圖示以外的形狀。并且,該后側開口27的開口面積是根據(jù)第二室2的內容積等選定的,并不特別限定。
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在第一室1內設置用于把來自充氣機36的氣體引導至后側開口27的整流布。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在第二內片22B上設置后側開口27、28,但是也可以只設置其中之一。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雖然通過接縫23A直接將第一內片22A結合前片上12,但是也可以通過束帶等連接部件進行連接。
圖3是另一實施方式中的氣囊的主視圖,圖4是沿著圖3的IV-IV線的剖視圖。
在該實施方式中,同樣地,氣囊10是汽車的駕駛員座用氣囊,具有該氣囊10的氣囊裝置設在汽車的方向盤50上。如圖4所示,該氣囊10,以覆蓋方向盤50的乘員側面的方式進行膨脹。
在該實施方式中,同樣地,氣囊10也包括分別由圓形的織布形成的前片12、后片14以及第一內片22A、第二內片22B,該前片12和后片14的外周緣部彼此通過接縫15結合,由此構成該氣囊10的外殼,并且在其內側設置該第一以及第二內片22A、22B,從而將該氣囊10的內部劃分成中央的第一室1和包圍該第一室1的第二室2。
另外,這些氣囊片12、14、22A、22B的結構、配置以及相互的結合結構與上述圖1、圖2的實施方式相同,因而省略說明。
在該實施方式中,在該后片14中,在氣囊10覆蓋方向盤50的乘員側面地膨脹的狀態(tài)下,處于氣囊10中央的上側(穿過該氣囊10的中央而沿著水平方向延伸的中央線L(圖3)的上側。以下,氣囊10的中央的上側以及下側稱為該中央線L的上側以及下側。)的區(qū)域,設有通氣孔18。
另外,在該實施方式中,設有2個通氣孔18,在該后片14的上側區(qū)域的左右方向中央的兩側,在該左右方向上距離規(guī)定間隔地配置這些通氣孔。
在該實施方式中,該后片14側的第二內片22B上設有用于連通第1室1和第2室2的多個開口60。這些開口60以不同位置配置在該內片22B的中央的充氣機設置口24(參照前述的圖2)的周圍。這些開口60按照下述方式進行分布該內片22B中、處于氣囊10的中央的下側的區(qū)域所配置的開口60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2,大于配置在該中央的上側的開口60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1。
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這些開口60,分別在該充氣機設置口24的上下左右以及左斜下方和右斜下方各設有一個。并且,配置在該充氣機設置口24的左側及右側的開口60,分別跨越上述中央線L的上側和下側地設置。
在該實施方式中,配置在氣囊10中央的下側的開口60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2,是分別配置在該充氣機設置口24的下側以及左右的斜下側的3個開口60的面積與配置在該充氣機設置口24的左右的各開口60中、處于中央線L下側的部分的面積的總和。并且,配置在氣囊10中央的上側的開口60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1,是配置在該充氣機設置口24的上側的開口60的面積與配置在該充氣機設置口24的左右的各開口60中、處于中央線L上側的部分的面積的總和。即,對于中央線L涉及的開口60,將該開口60中、中央線L上側的部分的面積編入上側面積的總和A1,將中央線L下側的部分的面積編入下側面積的總和A2。
并且,后片14上的2個通氣孔18、18被設置成,從配置在該充氣機設置口24上側的開口60向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以及該延長線周圍的規(guī)定范圍內不存在上述通氣孔。
該氣囊10的其他結構以及具有該氣囊10的駕駛員座用氣囊裝置的其他結構與上述圖1、圖2的實施方式相同,在圖3、圖4中,與圖1、圖2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該實施方式中,同樣地,在車輛發(fā)生碰撞時等,充氣機36工作而向氣囊10內噴出氣體。氣囊10通過該氣體進行膨脹并擠開組件蓋(在圖4中省略圖示),由此覆蓋方向盤50的乘員側面地膨脹展開,以保護駕駛員座乘員。
在該實施方式中,由于通氣孔18配置在氣囊10的中央的上側,并且連通第一室1和第二室2的開口60如下分布,即其配置在處于氣囊10中央的下側區(qū)域的開口60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2大于配置在該中央的上側的開口60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1,所以能夠抑制流入第二室2內的氣體向通氣孔18分流并流出到氣囊10外的情況。由此,包括第二室在內的整個氣囊10提前膨脹完畢。
并且,如上所述,通過使配置在氣囊10中央的下側區(qū)域的開口60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2較大,能夠促進氣囊10從中央向下側膨脹,由此,可以提前擋住乘員的胸部至腹部,因而能夠抑制該乘員向前移動。
另外,該實施方式只是本發(fā)明的一個例子,開口60以及通氣孔18的形狀、個數(shù)以及配置等結構,不限于該實施方式。
在本發(fā)明中,當氣囊是連接在方向盤上并以覆蓋該方向盤的乘員側的方式進行膨脹的駕駛員座用氣囊時,優(yōu)選的是,在內片上,圍繞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大致等間隔地設置至少3個第一室和第二室的連通用開口。圖5、圖6是分別表示這樣構成的駕駛員座用氣囊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另外,圖5表示在內片上設有3個開口的例子,圖6表示在內片上設有4個開口的例子。
在該圖5、圖6的各實施方式中,同樣地,分別縫合由圓形織布形成的前片12、后片14和第一及第二內片22A、22B而形成氣囊10,設在該后片14中央的充氣機用開口24的周緣部連接在保持器(圖示省略)上,通過該保持器設置在方向盤(圖示省略)的中央部(中心部)上。該氣囊10,以覆蓋該方向盤的乘員側的方式膨脹展開。并且,在圖5、圖6的各實施方式中,雖然膨脹時的氣囊10的中心(第一室1的中心)與方向盤的轉動軸心C大致同心地配置,但是也可以使膨脹時的氣囊10的中心與該轉動軸心C稍微偏離。
在圖5的實施方式中,在內片22A或22B上,圍繞該轉動軸心C大致等間隔(相隔約120°)地設有3個開口60。另外,當方向盤處于車輛直進時的操舵姿勢時,該3個開口60中的一個開口配置在處于該轉動軸心C的大致鉛直下方的位置上,其他2個開口分別配置在此時的該轉動軸心C的左斜上方以及右斜上方。
在圖6的實施方式中,在內片22A或22B上,圍繞該轉動軸心C大致等間隔(相隔約90°)地設有4個開口60。并且,當方向盤處于車輛直進時的操舵姿勢時,這些開口60分別配置在處于該轉動軸心C的大致鉛直下方、大致鉛直上方以及左右兩側的位置上。
該圖5、圖6的實施方式的其他結構與上述圖3、圖4中的實施方式相同,在圖5、圖6中與圖3、圖4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
如該圖5、圖6的各實施方式所述,當在內片22A或22B上,圍繞方向盤的轉動軸心C大致等間隔地設有至少3個開口60時,方向盤處于任何角度(操舵姿勢)時,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C的下側至少存在一個開口60。由此,無論方向盤處于何種角度,都必定會從第一室1向此時的第二室2的下部側供給氣體。
雖然未圖示,但是當然也可以在內片22A或22B上,圍繞方向盤的轉動軸心C等間隔地設有5個以上的開口60。
但是,在內片上設置4個以上開口60時,使其中至少3個開口60具有下述位置關系即可,也就是圍繞方向盤的轉動軸心C大致等間隔地設置。
并且,如圖4所示,通常情況下,方向盤向其下部側傾斜而使與乘員的間隔狹窄。因此,在駕駛員用氣囊中,希望覆蓋該方向盤下部側的該氣囊的下部側迅速地膨脹展開。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當氣囊是駕駛員座用氣囊時,在內片中,在該方向盤處于車輛直進時的操舵姿勢時,在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的大致鉛直下方的位置的兩側,圍繞該轉動軸心分別向左側方向及右側方向大約45°的范圍內,至少設有一個第一室與第二室的連通用開口。圖7是表示這樣構成的氣囊的一個例子的俯視圖。
在該實施方式中,在內片22A或22B上,圍繞該轉動軸心C大致等間隔(相隔約60°)地設置6個開口60。如圖所示,這6個開口60中的至少一個開口配置在下述范圍內,即當方向盤處于車輛直進時的操舵姿勢時,在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C的大致鉛直下方的位置的兩側,圍繞該轉動軸心C分別向左側方向及右側方向大約45°的范圍內。
該圖7的實施方式的其他結構與上述圖3、圖4的實施方式相同,在圖7中與圖3、圖4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該實施方式的氣囊10中,可以促進第二室2的下部側向與乘員的間隔狹窄的方向盤下部側膨脹展開。
另外,在內片22A或22B中,當方向盤處于車輛直進時的操舵姿勢時,可以在處于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C的大致鉛直下方的位置的兩側,圍繞該轉動軸心C分別向左側方向及右側方向大約45°的范圍內,設有2個以上的開口60。設在該范圍以外的開口60的個數(shù)及配置方式不限于圖示的結構。
上述各實施方式都只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例子,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實施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囊,其通過來自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進行膨脹,具有配置在乘員側的前片以及配置在與乘員相反的一側的后片,該前片以及后邊的周緣部彼此結合;在該后片的中央設有氣體發(fā)生器的設置口;配置有內片,所述內片將該氣囊內劃分成中央的第一室和包圍該第一室的第二室;該內片上設有連通第一室和第二室的開口;其特征在于該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為40~700cm2。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片上設有1個或2個以上的通氣孔,所述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大于該通氣孔的開口面積的總和S。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該通氣孔,在氣囊設置在高速移動體上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該氣囊的中央的上側;配置在該氣囊的中央的下側的所述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2大于配置在該氣囊的中央的上側的所述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1。
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在該內片上,作為所述開口,設有前片側的前側開口和后片側的后側開口;后側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r大于該前側開口的開口面積的總和Af。
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氣囊膨脹時的厚度為20~35cm。
6.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該氣囊是連接在方向盤上,并以覆蓋該方向盤的乘員側的方式進行膨脹的駕駛員座用氣囊;在所述內片上,圍繞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大致等間隔地設有至少3個所述開口。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該氣囊是連接在方向盤上,并以覆蓋該方向盤的乘員側的方式進行膨脹的駕駛員座用氣囊;在所述內片中,當該方向盤處于高速移動體直進時的操舵姿勢時,在處于該方向盤的轉動軸心的大致鉛直下方的位置的兩側,圍繞該轉動軸心分別向左側方向及右側方向大約45°的范圍內,配置有至少一個所述開口。
8.一種氣囊裝置,包括氣囊和具有氣體噴出口的氣體發(fā)生器,其特征在于該氣囊是技術方案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氣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劃分成配置有充氣機的第一室和包圍該第一室的第二室的氣囊,其中使該第二室提前膨脹。該氣囊(10)的內部設有第一及第二內片(22A、22B),該氣囊(10)的內部被劃分成第一室(1)和包圍該第一室(1)的第二室(2)。第二內片(22B)上設有用于連通第1室(1)和第2室(2)的后側開口(27、28)。第一內片(22A)上設有前側開口(29)。后側開口(27、28)的開口面積的總和大于前側開口(29)的開口面積的總和。各開口(27、28、29)的開口面積的總和大于通氣孔(18)的開口面積的總和。
文檔編號B60R21/233GK1803494SQ20061000586
公開日2006年7月1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月11日
發(fā)明者安部和宏 申請人:高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