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空調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空調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在車輛或油壓挖掘機等建筑機械等的產業(yè)機器的駕駛室、例如被稱為“坐艙”中所使用的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油壓挖掘機等建筑機械的坐艙室,由于通常要求其輕量且具有不妨礙操作的尺寸,因此需要其具有緊湊的結構。在夏季和冬季,對于駕駛者來說,空調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這樣的駕駛室由于空間狹小,所以需要使空調裝置盡量小型化。另外,作為配置位置,配置在駕駛者的座位下面最有利。
曾提出有一種關于把空調配置在座位下面的空調配置布局的方案(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并且還公開了這種專用的空調裝置(HVCA)(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在該發(fā)明中,雖然未記載在內氣專用的布局中的送風機與內外氣切換盒的關系,但一般是把空調裝置收納在矩形體的空間內。圖4和圖5表示以往例的一般的空調裝置。圖4是表示以往例的油壓挖掘機的坐艙室用空調裝置50的俯視剖面圖,圖5是沿圖4中的X5-X5線的剖面圖。
如圖4所示,空調裝置50的送風機51,具有雙軸馬達55和2個小直徑的吸氣風扇53、54,并配置成相對坐艙室從后方吸入外氣,從左側吸入內氣的結構。如圖5所示,空調裝置50為長方形體形狀,其可被收納在作為坐椅臺31的下面。由于以往例的空調裝置50具有與后面說明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空調裝置基本相同的結構,所以,關于空調裝置的結構將在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進行說明,這里只對以往例的與本發(fā)明不同之處進行必要的說明。
參照圖4和圖5可知,對于圖4和圖5中的與圖1和圖2所出示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要素部分相同或等同的要素部分,采用相同的符號進行標注。
這樣的以往例的空調裝置的配置布局有以下3點問題。(1)對于送風機的風扇馬達的更換,如果不分解空調裝置的殼體,則無法進行更換,因而更換操作復雜。(2)由于風扇的直徑小,所以為了確保風量則必需高速運轉,因而噪音大。(3)在清洗坐艙室內的送風路和清洗坐艙室時,水有可能從內氣口和外氣口進入,積存在空調裝置內的送風機的下部,由于風扇馬達接近空調裝置的底面,所以隨著被風卷起,有可能使馬達被水浸濕。
另外,關于與本發(fā)明同樣的建筑機械用空調裝置,還有其它的以往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和4),但未公開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
特開2000-168342號[專利文獻2]特開2001-97021號[專利文獻3]特開2001-63342號[專利文獻4]特開2002-275941號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就是鑒于上述的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空調裝置,該空調裝置,鑒于上述的問題是由于送風機使用了雙軸馬達而造成的這一點,在送風機中采用單軸風扇馬達,并且配置內外氣切換盒,由此,即使是風扇吸入部的高度低,且風不容易進入風扇內的配置布局,也能夠對應。
本發(fā)明的其它目的是提供一種風扇馬達不會被水浸濕,并且噪音小的空調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之1的空調裝置1的特征是,其整體形成為大致長方體,被配置在建筑機械或車輛的坐艙室內駕駛者用座位的下部??照{裝置1形成使送風機向冷卻用熱交換器和加熱用熱交換器送風的配置布局。送風機在空調裝置1中被配置在建筑機械或車輛的前方側,且位于左右方向的一側的部位,冷卻用熱交換器和加熱用熱交換器在空調裝置中被配置在左右方向的另一側的部位,內氣口形成在內外氣殼體11上的左右方向的一側的面上,外氣口形成在內外氣殼體11上的車輛后側面上的與內氣口相鄰的部位。送風機被配置成使風扇的空氣吸入口朝向上方。
根據這樣的結構,由于送風機2的風扇上方的整體被內外氣切換盒11所覆蓋,并且送風機位于長方體的第2象限位置(將在后面說明),所以在內氣循環(huán)時,空調裝置的內外氣切換用風門9將外氣口13關閉,從內氣口12吸入空氣,此時,由于相對送風機2的風扇葉片的朝向的內氣口12的位置,能夠位于空氣最容易被吸入的前緣的相反側,所以,即使是送風機2的吸入部的高度低且風不易進入送風機2的配置布局,也可以確保風量。因此,由于不需要使用噪音大、直徑小的高速旋轉的風扇,所以可降低風扇噪音。另外,在導入外氣時,空調裝置1的內外氣切換用風門9將外氣口13打開,而且通過使風門9擋住內氣口12的一部分,使內氣口12的通氣阻力上升,從而容易導入來自外氣口13的空氣。
本發(fā)明之2的特征是,在本發(fā)明之1的空調裝置中,所述送風機2具有驅動馬達3和單軸式風扇,所述風扇通過驅動軸與所述馬達3連接,所述馬達3被配置在所述殼體4的外側。
根據本實施方式,在洗車時或清洗駕駛室內的地面時,在水從內氣口12、外氣口13進入到內部的情況下,雖然會在內外氣切換盒11內存在積水,但由于馬達3位于空調裝置1的殼體4的外側,所以不用擔心被水浸濕。另外,由于是相對空調裝置1從外側安裝馬達3的構造,所以可容易進行發(fā)生了故障的馬達的更換。
本發(fā)明之3的特征是,在本發(fā)明之1的空調裝置中,在所述送風機殼體的下面與所述內外氣殼體11的下面之間,形成有規(guī)定的間隙,在該間隙中配置有風扇驅動機構3。
根據本實施方式,空調裝置1不僅把整體形成為大致長方體,而且還能合理配置風扇驅動機構3。即,可緊湊地設計空調裝置1。
另外,上述各個機構的符號,表示與后述的實施例中所記載的具體機構的對應關系。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空調裝置的第1實施例的概略結構的俯視剖面圖。
圖2是沿著圖1的線X2-X2的剖面圖。
圖3是表示設置了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空調裝置1的油壓挖掘機的坐艙室內的配置布局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以往例的油壓挖掘機的坐艙室用空調裝置50的俯視剖面圖。
圖5是沿著圖4中的X5-X5線的剖面圖。
圖中1-空調裝置,2-送風機(風扇),3-馬達,4-殼體,5-蒸發(fā)器,6-加熱器,8-內氣濾清器,9-內外氣切換用風門,11-內外氣切換盒,12-內氣口,13-外氣口,14-第1象限,15-第2象限,16-第3象限,17-第4象限。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明。圖1至圖3圖解表示本發(fā)明的空調裝置的第1實施例,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空調裝置1概略結構的俯視剖面圖,圖2是沿著圖1的線X2-X2的剖面圖,圖3是圖解表示設置了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空調裝置1的油壓挖掘機的坐艙室內的配置的立體圖。另外,參照圖1至圖3,對于圖1至圖3中的與圖4和圖5中所表示的以往例的空調裝置的要素部分相同或等同的要素部分,采用相同的參照符號進行標注。
首先參照圖3,該圖3表示把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空調裝置1配置在油壓挖掘機的坐艙室32中的狀態(tài)。在油壓挖掘機上,在構成坐艙室32的壁面中的左側壁面上,設有乘員乘降口。在駕駛者座位的坐椅30下配置有空調裝置(HVAC)1,空調裝置1整體被配置在坐椅臺31下面的長方體的HVAC空間28(用斜線表示)中。空調裝置1的主體構成為其整體呈扁平的長方體形狀。在空調裝置1中的與上述乘員乘降口相反側的部位上,形成空調空氣排出口,在該空調空氣排出口上,設有主通風管道(出風口盒)26,2個通風管道27a、27b從主通風管道26分別向坐艙室32的前方和后方延伸。在向前方延伸的通風管道27a上,在車輛的右前方設有向乘員的上半身吹風的前面(FACE)吹風口22,在坐椅的前右下方附近設有向乘員的兩腳吹風的腳部(FOOT)吹風口21。在延伸到后方的通風管道27b上,在車輛的后方配置有向乘員的上半身的后側吹風的2個后面吹風口23、24。通過位于車輛右下部的主通風管道26內的風門,可進行前面吹風口22與腳部吹風口21的切換。如圖3所示,從車輛座位左下側吸入內氣,從車輛左后方通過通風管道27c吸入外氣。以上,說明了本實施例的通風管道、吹風口等的配置和數量等,但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也可以根據坐艙室內的配置和操作上的需要等,對吹風口等的配置和數量等進行與上述不同的設計。
圖1表示空調裝置1本身的內部配置布局,空調裝置1,具有包圍空調裝置1整體的實質上為氣閉密封的殼體4、送風機(風扇)2、用于冷卻空調空氣的蒸發(fā)器5和用于加熱空調空氣的加熱器6。由殼體4形成成空氣通路的通風管道。扁平長方體形狀的空調裝置1,從其最大的主平面觀察,形成有從一側短邊向另一側短邊流通空氣的通風管道。在空調裝置1內,在一側短邊與另一側長邊之間的稍微靠近角部的位置上,配置有送風機2,從中央部到靠近另一側短邊,依次配置有蒸發(fā)器5和加熱器6。設置在空調裝置1中的送風機2,具有作為西洛克風扇的風扇、旋渦狀的送風機殼體和驅動風扇旋轉的電動馬達。把送風機2的旋轉軸配置成與扁平長方體的空調裝置1的厚度方向一致。如圖所示,送風機2的旋轉方向被設定為從其最大的主平面觀察,從一側短邊向另一側長邊旋轉,其結果,送風機殼體提供了從一側短邊向另一側長邊逐漸展寬的送風通路。將風扇和送風機殼體配置在空調裝置1的厚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
在空調裝置1的一側主平面與送風機殼體的吸入口側面之間,形成有流通吸入空氣的間隙。在空調裝置1的另一側主平面與送風機殼體的馬達側面之間,形成有至少也能夠把馬達的一部分收納在空調裝置1內的空間。在送風機殼體的半徑方向的外側,在扁平長方體形狀的空調裝置1與送風機殼體之間,形成有流通吸入空氣的空間。特別是由于送風機2被配置在扁平長方體形狀的空調裝置1的一個角部上,占據了該角部空間,所以在其一側短邊與另一側長邊之間的角部上,形成流通吸入空氣的空間。劃分該空間的空調裝置1的壁面,構成了內外氣切換盒11,在短邊側的壁面上,形成有用于吸入內氣的開口部,在長邊側的壁面上,形成有吸入外氣的開口部。在短邊側的壁面上,在周圍只留出少許寬度的壁面而形成具有幾乎遍及整體壁面的大小的內氣口12。在送風機殼體所占據的范圍內,在長邊側的壁面上形成外氣口13。在這樣的結構中,在扁平長方體形狀的空調裝置1的一側短邊側的一個角部上,配置送風機2,與該送風機2相鄰,在一側的短邊側的另一個角部上,配置作為內外氣切換機構的內外氣切換盒11,在一側短邊側的側面上,形成內氣口12,在該一側的短邊側的側面與隔著角部相鄰的長邊側的側面上,形成接近角部的外氣口13,而且,從扁長方形體形狀的空調裝置1的一側短邊側朝向另一側短邊側形成送風通風管道,在該送風通風管道內,配置有作為溫度調節(jié)裝置的蒸發(fā)器5和加熱器6。
送風機2被設置成具有向蒸發(fā)器5和加熱器6強力送風的配置布局,送風機2上方的整體,被構成殼體4的一部分的內外氣切換盒(BOX)11所包圍,在長方體形狀的殼體4(即,空調裝置1)的圖1所示的面上,送風機2被配置在第2象限15(如圖1中的虛線所示,在把空調裝置1進行4分割時,右上為第1象限14,右下為第2象限15,左上為第3象限16,左下為第4象限17)上??照{裝置1還具有位于長方體形狀的殼體4的第1象限14位置上的內外氣切換用風門9、位于第1和第2象限右側面并具有內氣濾清器8的內氣口12和位于第1象限側的外氣口13。
蒸發(fā)器5和加熱器6,位于第3和第4象限16、17,在車輛上,被配置成使風從左向右(在圖1中,從圖面的右向左的方向)流通的狀態(tài)。蒸發(fā)器5和加熱器6,如圖1和圖2所示,被殼體4實質無間隙地包圍,并且按這樣的順序從上游向下游的方向串聯(lián)配置。蒸發(fā)器5和加熱器6構成為扁平的長方形體形狀,在空調裝置1內配置成橫切送風方向的狀態(tài)。此時,送風機2的旋轉方向為右旋轉,送風機2的驅動馬達3,如圖2所示,被安裝在空調裝置1的風扇葉片下側的殼體4的面上。馬達3的旋轉軸貫通殼體4,與送風機2的風扇葉片連接,旋轉軸的殼體4貫通部,通過采用軸密封等公知的方法,可容易地形成防水密封構造。
作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在上述第1實施例中,圖1所述的空調裝置1也可以是空氣混合型。圖1等所示的第1實施例的空調裝置1,是使通過了蒸發(fā)器5的空氣全部通過加熱器6的重復加熱型,而在空氣混合型的空調裝置的情況下,從送風機2通過了蒸發(fā)器5的空調空氣被分流,空調空氣的一部分以原狀態(tài)被直接導入下游的空氣混合室,空調空氣的另一部分被供給加熱器6,然后被導入空氣混合室進行混合。在空氣混合型的空調裝置的情況下,其外形可能與重復加熱型的不同,但可以做成如圖1和圖2所示那樣的長方體狀的殼體,如第1實施例那樣,可配置在座位下。由于空氣混合型的空調裝置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已知的,所以省略關于其構造等的詳細說明。
(其它實施例)在上述第1或第2實施例的任意一個實施例中,圖1的內外氣的開閉機構(內外氣切換用風門9)為板式風門,而作為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也可以是2片蝶形板或旋轉型風門。另外,圖1的內氣口12被設置在側面上,但也可以通過改變內外氣切換用風門9的軸方向,而設置在第1象限的上面?zhèn)??;蛘?,也可以同時實施上述2個變形方式。關于上述其它實施例的除了上述結構以外的結構,由于可以與第1或第2實施例的結構相同,所以省略相關的說明。在其它實施例的情況下,也可以構成如圖1和圖2所示的長方體狀的殼體,如第1或第2實施例那樣,可配置在座位的下面。
下面,對上述實施例的效果和作用進行說明。
根據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空調裝置,可獲得以下的效果。
·在內氣循環(huán)時,空調裝置的內外氣切換用風門9將外氣口13關閉,從座位下面左側面的內氣口12吸入空氣,此時,相對送風機2的風扇葉片的朝向的內氣口12的位置,位于空氣最容易被吸入的前緣的反向側,因此,即使是送風機2的吸入部的高度低的空氣不易流入送風機2的配置布局,也可以確保風量。
·由于是相對空調裝置1可以從外側組裝馬達3的構造,所以可容易更換發(fā)生了故障的馬達。
·另外,在洗車時或駕駛室內的地面清洗時,在水從內氣口12、外氣口13進入到內部的情況下,雖然在內外氣切換盒11內存在積水,但由于馬達3位于空調裝置1的殼體4外側,所以不用擔心被水浸濕。
·在導入外氣時,空調裝置1的內外氣切換用風門9打開外氣口13,另外,風門9通過擋住內氣濾清器8的一部分,使內氣口12的通氣阻抗上升,從而使來自外氣口13的空氣容易被導入。
·并且,由于不需要使用直徑小且高速運轉的風扇,所以可降低噪音。
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空調裝置可獲得以下效果。
·通過使用空氣混合型的空調裝置,可提高溫度調整功能。
根據本發(fā)明的其它實施例的空調裝置,可在第1實施例的效果的基礎上,獲得以下的效果。
·通過把空調裝置的內外氣切換用風門9做成2片蝶形或旋轉型,可提高內外氣的風量調整性能,并且,能夠改變空調裝置的內部構造的配置布局。
·通過把空調裝置的內氣口設置在第1象限的上面?zhèn)龋稍谧撌覂纫云渌绞竭M行良好的配置。
在上述的以及附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空調裝置被設置在駕駛者的座位的下面,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空調裝置的配置位置也可以在例如駕駛者頭上的頂棚上等其它位置。
另外,本實施例是說明了把本發(fā)明的空調裝置應用于油壓挖掘機的示例,但也可以應用于例如吊車等其它類別的建筑作業(yè)用機械車輛或特殊車輛、公共汽車等通用車輛等,并且,也可以應用于塔吊等不能行駛的建筑機械或設備,本發(fā)明的適用對象不限于油壓挖掘機。
上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的示例,本發(fā)明不限于該實施例,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內,能夠以上述實施例以外的實施方式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空調裝置,空調裝置(1),被使用于在從車輛行進方向觀察的左右方向的一側形成有乘員乘降口的建筑機械或車輛中,其特征在于,包括送風機(2),其具有產生空氣流的風扇(2)、收納該風扇而形成空氣通路并且具有所述風扇的空氣吸入口的送風機殼體、和驅動所述風扇旋轉的風扇驅動機構(3);冷卻由所述送風機送風的空氣的冷卻用熱交換器(5);加熱由所述送風機送風的空氣的加熱用熱交換器(6);收納所述冷卻用熱交換器和所述加熱用熱交換器而形成空氣通路的空調殼體(4);和內外氣殼體(11),其包圍所述送風機殼體,形成有吸入車室外空氣的外氣口(13)和吸入車室內空氣的內氣口(12),并形成有將從所述外氣口或所述內氣口吸入的空氣導入所述空氣吸入口的空氣通路,所述空調裝置(1),其整體形成為大致長方體,被配置在所述建筑機械或車輛的坐艙室內駕駛者用座位的下部,所述空調裝置(1),形成使所述送風機向所述冷卻用熱交換器和所述加熱用熱交換器送風的配置布局,所述送風機,在所述空調裝置(1)中,被配置在建筑機械或車輛的前方側且位于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一側的部位,所述冷卻用熱交換器和所述加熱用熱交換器,在所述空調裝置中,被配置在所述左右方向的另一側的部位,所述內氣口,形成在所述內外氣殼體(11)上的所述左右方向的所述一側的面上,所述外氣口,形成在所述內外氣殼體(11)上的車輛后側面上并與所述內氣口相鄰的部位,所述送風機,被配置成使所述風扇的空氣吸入口朝向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風機(2),具有驅動馬達(3)和單軸式風扇,所述風扇,通過驅動軸與所述馬達(3)連接,所述馬達(3)被配置在所述殼體(4)的外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調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送風機殼體的下面與所述內外氣殼體(11)的下面之間,形成有規(guī)定的間隙,在該間隙中配置所述風扇驅動機構(3)。
全文摘要
一種空調裝置,可適用于風扇吸入部的高度低,風不易進入風扇的配置布局。該空調裝置具有送風機、蒸發(fā)器、加熱器、包圍送風機和蒸發(fā)器以及加熱器而形成空氣通風管道的殼體、在吸入側作為殼體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內外氣切換盒、形成在內外氣切換盒上的用于吸入外氣的外氣口、形成在內外氣切換盒上的用于吸入內氣的內氣口、和用于切換外氣口和內氣口的內外氣切換用風門??照{裝置,形成使送風機向蒸發(fā)器和加熱器送入空氣的配置布局,其整體為長方體形狀,被配置在駕駛者的座位下面。送風機的上方部全體被內外氣切換盒覆蓋。在第2象限位置配置送風機,在第3和第4象限配置蒸發(fā)器和加熱器。
文檔編號B60H1/00GK1804480SQ200610005480
公開日2006年7月1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月12日
發(fā)明者福田和啟 申請人:株式會社電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