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貨物固定裝置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裝載在皮卡、箱型貨車、集裝箱中的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加以定位與固定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當前,隨著現代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大量的產品貨物生產出來后需要運輸,為避免貨物在運輸過程中會發(fā)生滑移、碰撞,甚至掉落,造成貨物受損,因而運輸前必須將在車廂或集裝箱中的貨物加以定位與固定。
目前,市場上已有各式各樣的貨物支撐裝置,然而多數存在其結構較為復雜、笨重,或無施力限制或支撐強度過大以致擠破車廂體等問題。因而,貨物支撐裝置的簡化、合理化、輕便化為使產品走向精致化之必然過程。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使用方便省力、貨物固定效果佳又適用于各種各樣運輸工具中加以定位與固定貨物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提供一種具有如下結構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而實現的,它包括支撐在車廂的兩側壁上的支撐體以及與所述的支撐體相連接的支撐機構。
所述的支撐機構包括一夾套,所述的夾套設置一內孔,所述的內孔的一端固定連接一固定管,所述的內孔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一齒管。所述的齒管上設置有齒條。
所述的齒管可設置圓形齒管;所述的齒管也可以設置為具有上平面的、且大于半圓形的齒管。
所述的固定管的外端連接一所述的支撐體,所述的齒管的外端連接一所述的支撐體。
所述的夾套的一端裝置一導向齒輪,所述的導向齒輪與所述的齒條相嚙合;所述的導向齒輪與所述的齒條的正確嚙合,以保證所述的齒管的直線運動的正確性。
所述的夾套的另一端裝置一止動滑塊,所述的止動滑塊連接一支撐彈簧的樞軸;所述的夾套的中部裝置一帶有輪齒的齒型手柄;所述的輪齒與所述的齒條相嚙合。
所述的齒管的外徑與所述的固定管內孔相滑動配合。以求得所述的齒管在所述的固定管內孔中滑動自如。
所述的夾套的一端設置一樞軸凹槽,所述的樞軸凹槽由所述的夾套自身取材直接壓制成型。
所述的止動滑塊的伸出端設置有齒形塊,所述的齒形塊與所述的輪齒相嚙合;所述的止動滑塊的另一端套接一支撐彈簧機構以支持所述的止動滑塊自動前后移動。所述的止動滑塊的尾端穿入所述的樞軸凹槽。所述的止動滑塊的兩翼穿出所述的夾套各連接一圓柱頭,以便于手動操作。
當所述的齒型手柄在上部左右轉動時,所述的輪齒帶動所述的齒管左右移動,從而實現與所述的齒管相連接的所述的支撐體緊緊地支撐在所述的車廂的兩側壁上,即將所述的車廂中的貨物或集裝箱緊緊地定位并固定在所述的車廂中。
所述的固定管與所述的夾套之間的固定連接是采用螺絲向所述的固定管的徑向鎖定連接。
所述的齒型手柄的輪齒設置在所述的齒型手柄的末端的下半部,所述的齒型手柄末端的上半部設置有圓弧面,所述的齒型手柄圓弧面的外徑大致相等于所述的輪齒的齒根直徑。
當所述的齒型手柄的輪齒推動齒管向外伸出時,所述的輪齒每轉動一個齒,所述的止動滑塊在所述的支撐彈簧機構作用下前后移動一次,并將所述的齒型手柄固定在任一所述的輪齒上,使所述的齒管不致后縮,從而可確保運載貨物緊緊地支撐并定位在所述的車廂兩側壁上。
所述的齒管設置為圓形齒管、或設置為具有上平面的類似于半圓形齒管即具有上平面的大于半圓形的齒管,所述的大于半圓形的齒管上平面設置有齒條;這樣能增加所述的齒型手柄的輪齒的寬度以及增加與所述的齒管嚙合強度,同時提高齒管的剛度;因而它特別適用于重荷載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中。
所述的固定管外還可以連接一調整管,所述的調整管的外端連接所述的支撐體。所述的調整管可以滑動于所述的固定管之外;所述的固定管于所述的夾套的另一端設置一固定孔,所述的調整管位于所述的固定管固定孔的相對位置上設置有多個調整孔,所述的固定管與所述的調整管之間采用緊固螺釘固定連接,所述的調整管用以調節(jié)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的作用長度范圍。
所述的調整管與所述的支撐體之間的連接設置為萬向節(jié)連接。所述的齒管與所述的支撐體的連接設置為萬向節(jié)連接。所述的萬向節(jié)連接用以達到兩端的支撐體與被支撐的車廂壁之間獲得最大的接觸剛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1.結構簡單合理、制作成本低、安裝與使用十分方便、快捷、省力;2.貨物定位與固定過程安全、可靠,并可廣泛應用于各類運輸工具上;3.支撐裝置可反復利用,提高運輸效率、節(jié)省儲運費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部放大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夾套與齒型手柄立體分解圖;圖4為圖1的“B”部放大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齒型手柄的輪齒與齒管脫離嚙合,即齒管處于自由滑動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齒型手柄的輪齒與齒管進入嚙合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齒型手柄的輪齒與齒管完全嚙合,即齒管向外伸出以實現運載貨物支撐定位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應用于車輛的車廂中予以橫向支撐和垂直支撐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具有上平面的大于半圓形的齒管的立體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管連接一調整管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至圖8示出了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的第一個實施方式。它包括支撐在車廂的兩側壁上的支撐體7以及與所述的支撐體相連接的支撐機構100。
支撐機構100包含一夾套4,夾套4設置一內孔41,夾套4的一端固定連接一固定管6,夾套內孔41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一齒管5,齒管5的外徑與內孔41相滑動配合;齒管5上設置有齒條51,所述的齒管5設置為圓形齒管;如圖1、2所示。
調整管8或固定管6的外端連接一支撐體7,調整管8與支撐體7之間設置為萬向節(jié)61連接;齒管5的外端連接一支撐體7。齒管5與支撐體7的連接設置為萬向節(jié)連接;萬向節(jié)連接用以達到兩端的支撐體7與被支撐的車廂壁最大的接觸剛度,如圖1所示。
夾套4的一端通過銷軸21連接裝置一導向齒輪2。導向齒輪2與齒條51相嚙合;利用導向齒輪2與齒條51的正確嚙合,能實現齒管5直線的運動方向,不會自身打轉。
所述的夾套的另一端裝置一止動滑塊3,止動滑塊3的伸出端設置有齒形塊31,齒形塊31與所述的輪齒11相嚙合;止動滑塊3的另一端套接一彈簧及插入由夾套4壓入支撐彈簧的樞軸凹槽44以支持止動滑塊3自動前后移動。止動滑塊3的兩翼各以一圓柱頭33鎖住,以便于手動操作。如圖2所示。
齒管的外徑與固定管內孔相滑動配合。以求得所述的齒管在固定管內孔中滑動自如。
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的夾套4的中部通過銷軸13連接裝置一齒型手柄1;齒型手柄1的下部設置有輪齒11,輪齒11的齒距與齒條51相嚙合,且導向齒輪2與齒條51相嚙合。當齒型手柄1上部左右轉動時,輪齒11帶動帶齒條51的齒管5左右移動,又帶動導向齒輪2來回轉動,從而實現與齒管5相連接的支撐體7緊緊地支撐在車廂10的兩側壁8上,將車廂10中的貨物或集裝箱20緊緊地定位并固定在車廂10中,運載貨物支撐裝置100在車廂10可以橫向支撐,也可以垂直支撐,如圖4所示。
利用導向齒輪2的齒距與齒型手柄輪齒11的齒距相同、以及配合導向齒輪2與齒型手柄1定位軸心間距的計算,使導向齒輪2、齒型手柄1與齒管5之間保持相對的同步運動之正確位置,使齒型手柄的輪齒11可以始終與齒管上的齒條51精確嚙合,使手柄的操作不發(fā)生卡齒的現象。
改善齒型手柄輪齒11的設計,增加作用齒數,從傳統(tǒng)的其它型式之4個齒提高到6個齒,以加大齒管5在夾緊固定中之移動距離,使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對任何不平整的支撐表面均可完全固定,且因最大動作距離的限定,所以可確保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不會發(fā)生撐破車廂壁的問題。
利用齒型手柄1旋轉角度的分配,齒型手柄的輪齒11部份可以與齒管5嚙合,齒型手柄1旋轉時便可使齒管5向外伸出,由于止動滑塊3的止動作用,使伸出之齒管5不能壓回,以實現運載貨物支撐定位之作用。而齒型手柄1的圓弧面12的無齒部份則可使齒型手柄1與齒管5脫離嚙合,使齒管5處于自由滑動狀態(tài),即可以在夾套4中自由伸縮,可以迅速調節(jié)支撐定位的間距。
止動滑塊3的樞軸凹槽44,由夾套4的鈑金件沖制過程中直接壓出,不必另加組件。止動滑塊3的伸出端設置有齒形塊31,齒形塊31與齒型手柄的輪齒11相嚙合;止動滑塊3的另一端套接一彈簧及插入支撐彈簧的樞軸凹槽44;當齒型手柄的輪齒11推動齒管向外伸出時,輪齒11每轉動一個齒,止動滑塊3在支撐彈簧機構作用下前后移動一次,并將齒型手柄1固定在任一輪齒11上,使齒管不致后縮,從而可確保運載貨物緊緊地支撐并定位在車廂兩側壁上。當要運載貨物從支撐并定位在車廂兩側壁上放松時,就要釋放齒管5,則可以手動后移止動滑塊3,并以順時針方向推動齒型手柄至圓弧面與齒管接觸,即可反向推動齒管向內回縮達成松開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
固定管6與夾套4之間的固定連接采用螺絲向固定管6作徑向鎖緊。具有施力小而緊固強度大的特點。
適當收縮夾套4上部開口41的間距,可以增強夾套4的剛性及其荷載的能力。
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操作過程的如下當需要調節(jié)支撐定位的間距時,將齒型手柄1向順時針方向轉動,使得輪齒與齒管完全脫離嚙合,即齒管5處于自由滑動狀態(tài),即可以在夾套4中自由伸縮,可以迅速調節(jié)支撐定位的間距,如圖5所示。
圖6示出齒型手柄的輪齒與齒管進入嚙合狀態(tài)的過程結構示意圖。
當需要運載貨物支撐定位時,將齒型手柄1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使得齒型手柄的輪齒與齒管完全嚙合,即齒管向外伸出以實現運載貨物的支撐定位狀態(tài);如圖7所示。
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的第二個實施方式是改變齒管的斷面形狀。圖9示出了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的第二個實施方式。
所述的齒管5設置為具有上平面55的大于半圓形的齒管,所述的齒管上平面55設置有齒條51;如圖9所示。這樣能增加齒型手柄的輪齒與齒管嚙合強度,以及提高齒管的剛度;因而它特別適用于重荷載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
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的第三個實施方式是在固定管上連接一調整管。圖10示出了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的第三個實施方式。
固定管6連接一調整管8,調整管可以滑動于所述的固定管6之外,如圖10所示;固定管6位于夾套4的另一端設置一固定孔,調整管8位于固定管6固定孔的相對位置上設置有多個用以調節(jié)支撐裝置的作用長度范圍的調整孔,固定管6與調整管8之間采用緊固螺釘固定連接。這樣能擴大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的使用范圍。
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既可以不加調整管在皮卡車中使用,又可以在調整用料厚度後分別適應于輕型及重型貨車或集裝箱中使用;應用范圍廣泛。
本實用新型運載貨物支撐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省力,能提高運輸效率、節(jié)省儲運費用。
權利要求1.一種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它包括支撐在車廂的兩側壁上的支撐體以及與所述的支撐體相連接的支撐機構,其特征在于a.所述的支撐機構(100)包括一夾套(4),所述的夾套(4)設置一內孔(41),所述的內孔(41)的一端固定連接一固定管(6),所述的內孔(41)的另一端活動連接一齒管(5),所述的齒管(5)上設置有齒條(51);所述的固定管(6)的外端連接所述的支撐體(7),所述的齒管(5)的外端連接所述的支撐體(7);b.所述的夾套(4)的一端裝置一導向齒輪(2),所述的導向齒輪(2)與所述的齒條(51)相嚙合;c.所述的夾套(4)的另一端裝置止動滑塊(3),所述的止動滑塊(3)連接一支撐彈簧的樞軸(44);d.所述的夾套(4)的中部裝置一帶有輪齒(11)的齒型手柄(1);所述的輪齒(11)與所述的齒條(51)相嚙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套(4)的一端設置一樞軸凹槽(44),所述的樞軸凹槽(44)由所述的夾套(4)自身取材直接壓制成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動滑塊(3)的伸出端設置有齒形塊(31),所述的齒形塊(31)與所述的輪齒(11)相嚙合;所述的止動滑塊(3)的另一端套接所述的支撐彈簧,所述的止動滑塊的尾端穿入所述的樞軸凹槽(44);所述的止動滑塊(3)的兩翼穿出所述的夾套(4)各連接一圓柱頭(33)鎖住。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管(6)與所述的夾套(4)之間的固定連接是采用螺絲(9)向所述的固定管(6)的徑向鎖定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齒型手柄的輪齒(11)設置在所述的齒型手柄(1)的末端的下半部,所述的齒型手柄(1)末端的上半部設置有圓弧面(12),所述的圓弧面(12)的外徑相等于所述的輪齒(11)的齒根直徑。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管(6)外連接一調整管(8),所述的調整管(8)的外端連接所述的支撐體(7),所述的調整管(8)可以滑動于所述的固定管(6)之外;所述的調整管(8)位于所述的夾套(4)的另一端設置一固定孔,所述的固定管(6)位于所述的調整管(8)固定孔的相對位置上設置有多個用以調節(jié)支撐裝置的作用長度范圍的調整孔,所述的固定管(6)與所述的調整管(8)之間采用緊固螺釘固定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調整管(8)與所述的支撐體(7)之間的連接設置為萬向節(jié)(61)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齒管(5)與所述的支撐體(7)的連接設置為萬向節(jié)(61)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齒管(5)設置為圓形齒管、或設置為具有上平面(55)的類似于半圓形齒管。
專利摘要一種運載貨物支撐裝置,它包括支撐在車廂的兩側壁上的支撐體以及與所述的支撐體相連接的支撐裝置,支撐裝置包括一夾套,夾套設置一內孔,內孔的一端固定連接一固定管,固定管也可以連接調整管,另一端活動連接一齒管,齒管上設置有齒條,固定管或調整管及齒管的外端各連接一支撐體,夾套的一端裝置一導向齒輪,它與齒條相嚙合,夾套的另一端裝置止動滑塊,止動滑塊連接一支撐彈簧機構,夾套的中部裝置一齒型手柄,齒型手柄末端的下半部設置有輪齒,它與齒條相嚙合,齒型手柄末端的上半部設置有圓弧面;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是結構簡單合理、制作成本低、安裝與使用十分方便、省力;貨物固定安全、可靠,并可廣泛應用于各類運輸工具上;支撐裝置可反復利用,提高運輸效率、節(jié)省儲運費用。
文檔編號B60P7/08GK2868919SQ20052001353
公開日2007年2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7月26日
發(fā)明者吳煌吉 申請人:吳煌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