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釀酒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伸縮的封窖裝置。
背景技術:
在白酒釀造工藝過程中,發(fā)酵的過程十分關鍵,我國擁有悠久的白酒釀造歷史,在傳統(tǒng)的泥窖中放入糧食,然后密封發(fā)酵,酵母菌發(fā)酵產生酒精。在封窖的環(huán)節(jié)上,目前傳統(tǒng)的做法是采用稀泥制作的窖帽,這種方式的弊端在于:1、當窖池內的糧食在不斷發(fā)酵的時候,其體積會不斷縮小,縮小的比例可達20%,那么,稀泥制作的窖帽就需要工人每天用鏟子拍打,保持密封,這就導致勞動強度過大的問題;2、在稀泥制作的窖帽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雜菌,對于窖池頂部與窖帽的接觸的部分糧食通常都在蒸餾前剔除,造成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伸縮的封窖裝置,以解決現有的窖帽導致的工作強度大,密封效果不佳的問題。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可伸縮的封窖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層蓋、中層蓋、頂層蓋,所述底層蓋上設有滑動槽Ⅰ,所述中層蓋的底緣與底層蓋的滑動槽Ⅰ豎向滑動配合,所述中層蓋上設有滑動槽Ⅱ,所述的頂層蓋的底緣與滑動槽Ⅱ豎向滑動配合。
進一步地,所述頂層蓋上設有雙U型排氣管。
進一步地,所述頂層上設有溫度檢測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滑動槽Ⅰ、滑動槽Ⅱ都成V字型。
進一步地,所述底層蓋的外表面設有滾軸,所述滾軸上方設有遮板。
進一步地,所述中層蓋的數量大于等于一個,且每一層蓋之間均可在豎直方向相對滑動。
進一步地,所述中層蓋及底層蓋的內緣處設有向外的楔形凸起。
進一步地,所述頂層蓋與所述中層蓋之間、所述中層蓋與底層蓋之間均設置有滑動的上下極限距離的限位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頂層蓋、中層蓋及底層蓋的材質均為食品級304不銹鋼。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伸縮的封窖裝置,從上到下分層分成頂層蓋、中層蓋、底層蓋,依次均可以相互在豎直方向滑動,使得糧食發(fā)酵的時候提交縮小,窖池內的糧食堆積高度變小時,整個封窖裝置可以動態(tài)的變化,省去大量的勞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可伸縮的封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可伸縮的封窖裝置,包括底層蓋2、中層蓋3、頂層蓋5,底層蓋2上設有滑動槽Ⅰ12,中層蓋3的底緣與底層蓋2的滑動槽Ⅰ12豎向滑動配合,中層蓋2上設有滑動槽Ⅱ9,頂層蓋5的底緣與滑動槽Ⅱ9豎向滑動配合;在本實施例,整個封窖裝置整體呈蓋子狀,其中滑動槽Ⅰ12以及滑動槽Ⅱ9都是環(huán)形布置在中層蓋3和底層蓋2的下部,一個V形的槽,開口向上;底層蓋2、中層蓋3、頂層蓋5形成一個可以在豎直方向伸縮的裝置;本實施例中底層蓋2、中層蓋3、頂層蓋5各有一個,可以根據需要,可以設置多個中層蓋,相互之間的滑動關系保持不變。
在頂層蓋5與中層蓋3之間、中層蓋3與底層蓋2之間均設置有滑動的上下極限距離的限位裝置4;限位裝置4由一根彎曲的螺桿、兩個鎖緊螺帽組成,如圖1所示,頂層蓋5與中層蓋3之間的限位裝置,彎曲的螺桿固定在頂層蓋5的外表面,中層蓋3的外表面固定設有限位片,限位片上有通孔,彎曲的螺桿穿過通孔,在限位片的上下位置各設有一個與螺桿配合的鎖緊螺母;中層蓋3與底層蓋2之間的限位裝置也是同樣的構造。限位裝置可以保證整個封窖裝置在使用的時候不會因為過度升高而散架,也可是使得在封窖時候可以從底層蓋、中層蓋、頂層蓋一次組裝。
在底層蓋2的外表面設有滾軸1,滾軸1上方設有遮板10,滾軸1的作用我們要結合封窖裝置的具體使用環(huán)境來說明:在封窖裝置安裝成功后,封窖裝置的底面與窖池的上表面之間會存在一個縫隙,那么,我們采用稀泥將其密封;而在滑動槽12和滑動槽9中,我們要保持一定的水位,為了節(jié)省人工,我們采用噴淋的方式,實現多個封窖裝置的加水,加水的時候,為了防止底層的密封稀泥不被破壞,我們設置了滾軸1,滾軸1上,我們可以安裝塑料薄膜,將稀泥保護起來。
為了防止發(fā)酵的糧食進入滑動槽,我們在中層蓋3的內壁上設有楔形凸起7,楔形凸起7緊貼頂層蓋的內壁;同樣的,底層蓋2上也設有同樣的結構。
為了滿足發(fā)酵環(huán)境要求,頂層蓋、中層蓋及底層蓋的材質均為食品級304不銹鋼。
為了方便吊裝,我們在頂層蓋的上表面設有吊環(huán)6,滿足某些有行車的發(fā)酵車間。
在頂層蓋5的頂部,我們還設有雙U型的排氣管11,雙U型排氣管內保持一定的水位,既可以起到隔絕大氣的作用,也可以使得發(fā)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去;另外,我們?yōu)榱擞^察窖池內的溫度,在頂層蓋5的頂部設有一個溫度檢測裝置8。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優(yōu)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