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精加工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鍛件的精加工設備。
背景技術:
鍛件的生產(chǎn),通常要考慮以下因素:模具的制造與使用壽命;鍛件的成形;生產(chǎn)效率;加工余量,然而,對于待加工的模鍛件為非對稱的異型構造時,采用傳統(tǒng)的一個模具加工一個模鍛件的方式,則會存在如下問題:由于模鍛件為非對稱結構,兩端薄厚不一,加工壓力不同,造成了模具受力不均,將會降低模具的壽命,由于模鍛件結構不對稱,坯料在加工時難以平穩(wěn)擺放在適當?shù)奈恢?,但是傳統(tǒng)的鍛件的精加工設備存在無法進行自動化的工作,無法實現(xiàn)安全的生產(chǎn)問題,致使存在很大的不便,需要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鍛件的精加工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鍛件的精加工設備,包括第一電動機、支撐架和第一摩擦輪,所述第一電動機一端通過傳動軸轉動連接有第二摩擦輪,所述支撐架設置在第一電動機下端,所述支撐架上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電動機,所述第二電動機上端鉸接有轉動盤,所述轉動盤包括盤體、轉動軸、防護圈和外殼,所述盤體通過轉動軸穿插在防護圈內(nèi)腔,所述外殼設置在防護圈的外端,所述轉動盤上端設置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設置有兩組,且均勻分布在轉動盤兩側,所述連接桿上端焊接有帶動軸,所述帶動軸包括卡物鉤、支撐桿、旋轉桿和連通桿,所述卡物鉤設置在帶動軸上端,所述卡物鉤下端設置有連通桿,所述連通桿一側設置有支撐桿,所述第一摩擦輪一端設置有推動桿,所述推動桿一側固定連接有第三電動機,所述第一電動機、第二電動機和第三電動機電性連接,所述第三電動機與外電路相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桿和連通桿焊接在旋轉桿上端。
優(yōu)選的,所述帶動軸設置有兩組,且通過轉動盤對稱分布。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三電動機下端設置有固定底座。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為鍛件的精加工設備,第一電動機便于進行對于裝置的帶動,為整個裝置提供動力,使得裝置內(nèi)部更有效的能源使用,帶動軸便于進行對于裝置的動力的傳輸工作,使得裝置轉動的更加的流暢,固定底座可以實現(xiàn)更加牢固的固定任務,方便和節(jié)省時間,卡物鉤可以幫助進行自動化的調(diào)節(jié),使得物體進行旋轉,同時使得精加工更加的精細,防護圈可以幫助進行防護作用,使得整個裝置可以更加的安全,盤體可以幫助進行旋轉,達到更加高效的工作目的,使得裝置實現(xiàn)自動化,簡單實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主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轉動盤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帶動軸結構示意圖。
圖中:1-第一電動機;2-帶動軸;3-連接桿;4-支撐架;5-第二電動機;6-轉動盤;7-固定底座;8-第三電動機;9-推動桿;10-第一摩擦輪;11-第二摩擦輪;12-傳動軸;13-盤體;14-轉動軸;15-防護圈;16-外殼;17-卡物鉤;18-支撐桿;19-旋轉桿;20-連通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豎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裝置或者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者暗示相對重要性。
本實用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制,術語“設置”、“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連接,也可以是通過中間媒介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中的具體含義。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鍛件的精加工設備,包括第一電動機1、支撐架4和第一摩擦輪10,第一電動機1一端通過傳動軸12轉動連接有第二摩擦輪11,可以幫助進行對于鍛件的摩擦,使得鍛件的表面更加的光滑,達到自動化的精加工,支撐架4設置在第一電動機1下端,支撐架4上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電動機5,第二電動機5上端鉸接有轉動盤6,轉動盤6包括盤體13、轉動軸14、防護圈15和外殼16,盤體13通過轉動軸14穿插在防護圈15內(nèi)腔,外殼16設置在防護圈15的外端,可以進行內(nèi)部的保護,轉動盤6上端設置有連接桿3,可以進行連接任務,連接桿3設置有兩組,且均勻分布在轉動盤6兩側,連接桿3上端焊接有帶動軸2,可以幫助進行帶動,帶動軸2包括卡物鉤17、支撐桿18、旋轉桿19和連通桿20,卡物鉤17設置在帶動軸2上端,卡物鉤17下端設置有連通桿20,連通桿20一側設置有支撐桿18,第一摩擦輪10一端設置有推動桿9,推動桿9一側固定連接有第三電動機8,第一電動機1、第二電動機5和第三電動機8電性連接,第三電動機8與外電路相連接,可以幫助進行電源的輸送,使用電能,轉化為機械能,支撐桿18和連通桿20焊接在旋轉桿19上端,帶動軸2設置有兩組,且通過轉動盤6對稱分布,第三電動機8下端設置有固定底座7。
工作原理:在需要工作時,使用者將第一電動機1、第二電動機5和第三電動機8與外電路相連接,之后第一電動機1和第三電動機8會帶動傳動軸12的旋轉,使得第一摩擦輪10和第二摩擦輪11進行旋轉摩擦,之后推動桿9會幫助進行推移工作,這時使用者將鍛件放置在帶動軸2上,此時旋轉桿19帶動連通桿20使得卡物鉤17旋轉,帶動鍛件的旋轉,進行工作,之后第二電動機5帶動轉動盤6的工作,使得盤體13進行旋轉,完成后推動桿9會收回,使用者將鍛件取下,完成工作。
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