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齒輪制造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齒輪在生產(chǎn)過程中,其齒輪上的齒槽在經(jīng)過插齒機的加工切槽后齒槽內都會留有一些劃痕或切痕,使得齒槽的內側不平整,影響齒輪轉動的流暢性,容易使得齒輪與齒輪之間的磨損強度得到極大的增加,縮短了齒輪的使用壽命。因此齒輪在經(jīng)過切齒或插齒加工后,通常會對齒輪的齒槽進行打磨加工,現(xiàn)有的齒槽打磨加工,大部分都是用人工操控打磨機械來進行打磨加工的。采用人工半自動打磨,對于齒槽打磨的深度完全是靠操作人員的經(jīng)驗來進行判斷的,加工精度難以保證,另外采用人工操作機械打磨的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不利于大批量生產(chǎn)。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齒輪齒槽打磨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人工半自動打磨存在的效率低下、精度低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基礎方案提供一種齒輪齒槽打磨裝置,包括滾筒和用于夾持齒輪的夾持機構,所述夾持機構為長條狀,布置在滾筒內并有滾筒同軸布置,待打磨的若干齒輪均勻排列安裝在夾持機構上,齒輪的徑向和滾筒的軸線方向重合;所述滾筒內沿內壁上設有若干間隔布置的環(huán)形的磨石,所述磨石的橫截面和齒輪的齒槽外形相匹配,所述磨石配合在待打磨齒輪的齒槽內。
本基礎方案的原理在于:將待打磨的齒輪安裝在夾持機構上,齒輪上相對的兩個齒槽和滾筒上的磨石向嚙合,同時旋轉滾筒和夾持機構,且夾持機構和滾筒反向旋轉,進而使磨石在齒輪的齒槽嫌貴摩擦,對齒槽進行打磨。齒輪上相對兩齒槽均和磨石配合,使得齒輪的兩個齒槽同時進行打磨,通過在夾持機構上排列安裝若干個齒輪,同時完成多個齒輪的打磨,當齒輪的兩相對齒槽打磨完畢,改變齒輪在夾持機構上的工位,替換下一對齒槽進行打磨。
本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特殊的加工工位,讓磨石和齒輪相對旋轉,并同時進行兩個齒槽的打磨,提高了打磨的效率;采用夾持機構和滾筒的配合,嚴格控制齒輪的加工工位,相對人工加工精度更高,并避免了對人工的依賴。
方案二:此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磨石上設有兩個相對布置的磨削塊,所述滾筒上設有供磨削塊穿過的通孔,磨削塊穿過該通孔和磨石貼合并形成一個完整的圓環(huán),磨削塊可拆卸連接在滾筒上。通過取出磨削塊,使磨石上出現(xiàn)兩個間隔段,當齒輪運動到這個工位時,齒輪的齒槽脫離了磨石的限制,以調節(jié)齒輪相對夾持機構的夾持工位,進行下一對齒槽的加工。
方案三:此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磨削塊位于滾筒外側的一端設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和滾筒外壁采用螺栓連接。利用螺栓的連接方式,結構簡單且連接穩(wěn)固,安裝板的作用是增加磨削塊和滾筒外壁的接觸面積,連接更加牢固。
方案四:此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磨削塊位于滾筒外側的一端設有把手。便于人工手動持拿磨削塊,防止傷手。
方案五:此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齒輪轉動連接在夾持機構上。當需要更換待加工齒槽時,將齒輪轉動到磨削塊的工位,去下磨削塊,直接轉動齒輪更換到下一個齒槽,進行下移齒槽的加工,工位變換快速,操作簡單;同時,在打磨過程中,齒輪可轉動能夠根據(jù)齒輪齒槽和磨石之間的接觸壓力而自動微量的旋轉,保證齒輪齒槽兩側面打磨均勻。
方案六:此為進一步的優(yōu)選,所述滾筒上開有觀察孔,觀察孔一旁設有用于關閉觀察孔的擋板。打開擋板便于觀察滾筒內加工實況,并便于調整齒輪的夾持工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齒輪齒槽打磨裝置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全剖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A處的機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滾筒1、磨石2、磨削塊21、安裝板22、把手23、夾持機構3、齒輪4。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和附圖3所示:
齒輪齒槽打磨裝置,主要由滾筒1和用于夾持齒輪4的夾持機構3組成,夾持機構3為長條狀,布置在滾筒1內并有滾筒1同軸布置,待打磨的若干齒輪4均勻排列安裝在夾持機構3上,齒輪4的徑向和滾筒1的軸線方向重合;滾筒1內沿內壁上設有若干間隔布置的環(huán)形的磨石2,磨石2的橫截面和齒輪4的齒槽外形相匹配,磨石2配合在待打磨齒輪4的齒槽內。滾筒1上開有觀察孔,觀察孔一旁設有用于關閉觀察孔的擋板。打開擋板便于觀察滾筒1內加工實況,并便于調整齒輪4的夾持工位。
齒輪4轉動連接在夾持機構3上。當需要更換待加工齒槽時,將齒輪4轉動到磨削塊21的工位,去下磨削塊21,直接轉動齒輪4更換到下一個齒槽,進行下移齒槽的加工,工位變換快速,操作簡單;同時,在打磨過程中,齒輪4可轉動能夠根據(jù)齒輪4齒槽和磨石2之間的接觸壓力而自動微量的旋轉,保證齒輪4齒槽兩側面打磨均勻。
如圖2所示,磨石2上設有兩個相對布置的磨削塊21,所述滾筒1上設有供磨削塊21穿過的通孔,磨削塊21穿過該通孔和磨石2貼合并形成一個完整的圓環(huán),磨削塊21可拆卸連接在滾筒1上。通過取出磨削塊21,使磨石2上出現(xiàn)兩個間隔段,當齒輪4運動到這個工位時,齒輪4的齒槽脫離了磨石2的限制,以調節(jié)齒輪4相對夾持機構3的夾持工位,進行下一對齒槽的加工。磨削塊21位于滾筒1外側的一端設有安裝板22,所述安裝板22和滾筒1外壁采用螺栓連接。利用螺栓的連接方式,結構簡單且連接穩(wěn)固,安裝板22的作用是增加磨削塊21和滾筒1外壁的接觸面積,連接更加牢固。磨削塊21位于滾筒1外側的一端設有把手23。便于人工手動持拿磨削塊21,防止傷手。
工作原理:將待打磨的齒輪4安裝在夾持機構3上,齒輪4上相對的兩個齒槽和滾筒1上的磨石2向嚙合,同時旋轉滾筒1和夾持機構3,且夾持機構3和滾筒1反向旋轉,進而使磨石2在齒輪4的齒槽嫌貴摩擦,對齒槽進行打磨。齒輪4上相對兩齒槽均和磨石2配合,使得齒輪4的兩個齒槽同時進行打磨,通過在夾持機構3上排列安裝若干個齒輪4,同時完成多個齒輪4的打磨,當齒輪4的兩相對齒槽打磨完畢,改變齒輪4在夾持機構3上的工位,替換下一對齒槽進行打磨。
采用上述特殊的加工工位,讓磨石2和齒輪4相對旋轉,并同時進行兩個齒槽的打磨,提高了打磨的效率;采用夾持機構3和滾筒1的配合,嚴格控制齒輪4的加工工位,相對人工加工精度更高,并避免了對人工的依賴。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技術方案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