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內燃機關鍵零件加工,尤其涉及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1、氣缸蓋是發(fā)動機的主要功能件之一,為發(fā)動機零部件中工作狀態(tài)最惡劣的部件,承受高溫、高壓及高強度高頻率的沖擊,因此其性能對柴油機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有著重大影響。
2、目前,氣缸蓋的座圈孔和導管孔的普遍采用的加工方式存在誤差,例如cn104002097b公開了加工中心加工柴油機氣缸蓋頂面孔生產工藝,其夾具采用三面定位方式確定氣缸蓋在加工設備上的位置,由于裝夾夾具采用三面定位方式,其平面加工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精度(主要為三個定位平面之間的相互垂直度)會影響到所需加工的孔系定位精度;刀具采用座圈和導管單獨加工的刀具,或雖然使用復合刀具,但其為焊接刀片式,無法對刀具進行調整,導致精工精度不高。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采用鉆-鏜-鉸的多種組合加工方式,并配合裝夾工具、復合刀具,提高了氣門座圈和導管孔組合加工這一關鍵工序的精度和效率,提升了系列發(fā)動機整體性能指標和運行質量。
2、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3、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包括:
4、氣缸蓋經裝夾夾具安裝于機床;
5、多次測量導管內孔,確定導管實際位置坐標;以實際測量的未加工前的導管內孔坐標替代原設定的座圈和導管內孔加工坐標;
6、采用鏜-鉸復合刀具加工導管內孔的引導孔,并進行座圈錐體的半精加工;采用鉸刀對導管孔進行鉸削加工,采用鏜刀對座圈加工面進行精鏜加工;其中,所述鏜-鉸復合刀具采用低轉速大進給加工導管內孔,采用高轉速低進給加工座圈錐體;所述鉸刀采用高轉速大進給加工導管內孔,所述鏜刀采用高轉速低進給加工座圈錐體。
7、作為進一步的實現(xiàn)方式,所述裝夾夾具以氣缸蓋上頂面的精加工圓孔為定位基準,以圓柱銷和削邊銷為定位元件,形成一面兩銷的定位方式。
8、作為進一步的實現(xiàn)方式,選擇間距最大的兩處氣缸蓋定位孔安裝圓柱銷和削邊銷;所述圓柱銷和削邊銷和氣缸蓋定位孔之間的定位配合為過渡配合。
9、作為進一步的實現(xiàn)方式,所述裝夾夾具設有校準孔,每次重新在機床上安裝裝夾夾具后,均測量校準孔設定裝夾夾具的初始坐標。
10、作為進一步的實現(xiàn)方式,所述裝夾夾具包括多個支承板,以支承板為定位平面;所述裝夾夾具還包括壓板,所述壓板用于提供裝夾氣缸蓋的夾緊力。
11、作為進一步的實現(xiàn)方式,間隔設定時間或設定數(shù)量,采用紅外探頭測量座圈的內孔位置,與測量的導管內孔位置之間比較,以驗證氣缸蓋組裝件的加工精度。
12、作為進一步的實現(xiàn)方式,所述鏜-鉸復合刀具的引導孔加工部分為鉸削型式,座圈錐面的加工部分為鏜削型式;
13、所述鏜-鉸復合刀具的鉸削部分加工深度為導管內孔直徑尺寸的1.5~2倍,鏜削部分采用雙刃排布。
14、作為進一步的實現(xiàn)方式,所述鉸刀的鉸削刃長度為導管內孔的4~5倍,螺旋刃與刀具軸線呈設定夾角;鉸刀的引導部分角度為3~5度,引導長度為鉸刀直徑的0.75~1倍。
15、作為進一步的實現(xiàn)方式,所述鏜刀采用雙刃排布,其中一個刀片為固定刀體,另一刀片為可微調刀體。
16、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7、本發(fā)明先采用裝夾夾具夾緊氣缸蓋,之后利用紅外探頭測量導管內孔,并以實際測量的未加工導管內孔坐標替代原程序設定的座圈和導管內孔加工坐標;之后依次采用三種刀具進行加工,該加工順序適用于批量生產,提升了系列發(fā)動機整體性能指標和運行質量。
18、本實施例裝夾夾具采用一面兩銷的定位方式,且通過紅外探頭測量零件的設定加工坐標點,與其他定位方式和加工坐標的設定方式相比,提高了定位精度,基本消除了零件的定位誤差;利用復合刀具的加工特點,結合刀具的結構強度,氣缸蓋的加工效率進一步提升。
19、本實施例設置適合的切削參數(shù),充分利用鏜削和鉸削的特點,在兼顧加工方式性能的同時,氣缸蓋的加工精度和效率也進一步提升,同時提升氣缸蓋的座圈錐面和導管內孔的同軸度、導管內孔的直線度等的加工精度。
1.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裝夾夾具以氣缸蓋上頂面的精加工圓孔為定位基準,以圓柱銷和削邊銷為定位元件,形成一面兩銷的定位方式。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選擇間距最大的兩處氣缸蓋定位孔安裝圓柱銷和削邊銷;所述圓柱銷和削邊銷和氣缸蓋定位孔之間的定位配合為過渡配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裝夾夾具設有校準孔,每次重新在機床上安裝裝夾夾具后,均測量校準孔設定裝夾夾具的初始坐標。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裝夾夾具包括多個支承板,以支承板為定位平面;所述裝夾夾具還包括壓板,所述壓板用于提供裝夾氣缸蓋的夾緊力。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間隔設定時間或設定數(shù)量,采用紅外探頭測量座圈的內孔位置,與測量的導管內孔位置之間比較,以驗證氣缸蓋組裝件的加工精度。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鏜-鉸復合刀具的引導孔加工部分為鉸削型式,座圈錐面的加工部分為鏜削型式;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鉸刀的鉸削刃長度為導管內孔的4~5倍,螺旋刃與刀具軸線呈設定夾角;鉸刀的引導部分角度為3~5度,引導長度為鉸刀直徑的0.75~1倍。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缸蓋座圈與導管內孔綜合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鏜刀采用雙刃排布,其中一個刀片為固定刀體,另一刀片為可微調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