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折彎模具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機床側異形板折彎模具。
背景技術:
機床包括折彎機、剪板機等都配備有電控機柜,電控機柜的外殼及隔層均采用薄鋼板折彎而成。電控機柜內設置有多種控制盒,其中一種控制盒的側板如圖1所示結構,從該側板結構可以看出,其上下和右面板均為平板,但左面板結構比較復雜,必須通過折彎模具實現(xiàn)定型。該左面板如圖2所示,包括三個相反折彎角,其中第一面3與第二面4之間構成第一折彎角,第一折彎角是圓角,第二面4與第三面5之間構成第二折彎角,第二折彎角也是圓角,第三面5與第四面6之間構成第三折彎角,第三折彎角是尖角。現(xiàn)有折彎模具多種多樣,但折彎所獲得的圖1產品質量不高,且必須通過多次折彎步驟才能成型,效率低,質量較差,使用壽命不長。
中國專利申請?zhí)?00820042303.X,公開日2009年5月6日的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超長一體雙折邊模具,屬金屬板材折彎機,上模模尖的角度為26°,而下模為整體式,下模上V形槽槽尖的角度為28°,在下模的下部沿長度方向均布開設各柱形導向盲槽,在各導向盲槽的槽底的中心均向上開設內螺紋孔,在整體式導向柱座的上平面上沿長度方向均布設置導向柱,各導向柱對應滑裝在各柱形導向盲槽中,在導向柱座和導向柱上開設同軸的雙臺階通孔;在各導向柱上的上段大直徑孔中設置壓縮彈簧,壓縮彈簧以中性彈簧為最佳,在各雙臺階通孔中穿裝固定螺栓并均對應擰入各內螺紋孔中,擰轉固定螺栓按需調整壓縮彈簧并將下模調整至同一高度,可無壓痕折彎或壓平超長的邊,有效地提高折彎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但該實用新型的模具只能實現(xiàn)上述圖2中折彎件的一個角的折彎,而其他角還需要更多的折彎模具來折彎加工,工時很長,質量也不高。
又如中國專利申請?zhí)?01310672865.8,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的專利文件,公開了一種特殊Z型工件的折彎機專用模具及其上模具的加工方法,屬于模具設計領域。其裝置上模具、內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從上到下依次為模具夾持部、上模具中部和上模具工作部,所述的上模具工作部從左側到右側由上模具第一豎直面、上模具第一水平底面、上模具第二豎直面、上模具第二水平面、上模具第三豎直面和上模具第一斜面依次連接組成;所述的上模具第三豎直面和上模具第一斜面之間的夾角為25°;上模具第三豎直面和上模具第一斜面的交叉處采用一個半圓形的圓弧過渡,該圓弧的半徑等于所要加工工件的厚度。同樣,該發(fā)明只能加工圖2所述產品的一個角,雖然它具有防止過度折彎影響使用壽命的效果,但仍不能高效高質地完成所需產品的生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1、要解決的問題
針對現(xiàn)有一種機床側異形板板面加工效率低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機床側異形板折彎模具,通過兩次折彎即可完成該異形板的加工,提高了生產效率,確保了產品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2、技術方案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機床側異形板折彎模具,包括下模和上模,所述的下模包括左模腔;所述的上模包括左上模;所述的左模腔包括下模一面、下模二面、下模三面和下模四面;所述的左上模包括上模一面、上模二面、上模三面和上模四面;所述的下模一面與所述的上模一面對應;所述的下模二面與所述的上模二面對應;所述的下模三面與所述的上模三面對應;所述的下模四面與所述的上模四面對應。
優(yōu)選地,所述的下模一面與所述的下模二面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下模二面與所述的下模三面之間也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下模三面與所述的下模四面之間為尖角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一面與所述的上模二面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二面與所述的上模三面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三面與所述的上模四面之間為尖角過渡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的下模還包括右模腔;所述的上模還包括右上模;所述的右模腔包括下模五面、下模六面、下模七面和下模八面;所述的右上模包括上模五面、上模六面、上模七面和上模八面;所述的下模五面與所述的上模五面對應;所述的下模六面與所述的上模六面對應;所述的下模七面與所述的上模七面對應;所述的下模八面與所述的上模八面對應。
優(yōu)選地,所述的下模五面和下模六面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下模六面和下模七面之間也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下模七面和下模八面之間為尖角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五面和上模六面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六面和上模七面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七面和上模八面之間為尖角過渡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的下模三面與所述的下模四面之間為尖角為α;所述的下模七面和下模八面之間為尖角β;所述的β角大于所述的α角。
優(yōu)選地,所述的α角為120度;所述的β角為160度。
優(yōu)選地,所述的左模腔和所述的右模腔之間的間距為左模腔開口寬度的2倍。
優(yōu)選地,所述的左上模上端的一側設置有偏重槽。
優(yōu)選地,所述的偏重槽深度方向的底面處在所述的上模二面的右側。
優(yōu)選地,所述的上模的上端設置有裝夾部;所述的下模的底部設置有彈性模座。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在下模和上模設置左模腔和左上模,與所需產品折彎形狀對應,因而能夠一次性折彎成型,起到了節(jié)約工時,效率高的效果;
(2)本實用新型中左模腔和左上模中各面與面之間的過渡與所需產品中各面與面之間的過渡形狀一致,能夠生產出質量較高的折彎產品,與所需折彎產品的結構更加接近;
(3)本實用新型通過在下模和上模上分別增設右模腔和右上模,可以在同一工位同時加工兩件所需產品,因而能夠進一步提高加工效率;
(4)本實用新型中下模中β角大于α角,能夠有效提高所需折彎產品中該對應尖角的連接強度,具體是通過先采用較大角β實現(xiàn)首次折彎,再通過較小角α角再次折彎,能夠提高該角的折彎效果,避免一次折彎成型造成的裂痕,影響所需產品的使用壽命;
(5)本實用新型左模腔和右模腔之間的間距為左模腔開口寬度的2倍,避免兩個模腔同時工作時產生干涉;
(6)本實用新型中在左上模中設置偏重槽,并使其深度方向的底面處在上模二面的右側,可以確保左上模的重心落在其下端的中心,起到了提高折彎時上模穩(wěn)定性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折彎產品應用在機床側板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折彎產品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上模中左上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上模中右上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所需產品在本實用新型中首次折彎后的狀態(tài)圖;
圖7為所需產品在本實用新型中再次折彎前的狀態(tài)圖。
圖中:1、下模;2、上模;3、第一面;4、第二面;5、第三面;6、第四面;
31、下模一面;41、下模二面;51、下模三面;61、下模四面;
32、下模五面;42、下模六面;52、下模七面;62、下模八面;
33、上模一面;43、上模二面;53、上模三面;63、上模四面;
34、上模五面;44、上模六面;54、上模七面;64、上模八面;
7、偏重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進行描述。
實施例1
一種機床側異形板折彎模具,包括下模1和上模2,如圖3所示,所述的下模1包括左模腔和右模腔;所述的左模腔包括下模一面31、下模二面41、下模三面51和下模四面61;所述的右模腔包括下模五面32、下模六面42、下模七面52和下模八面62;
所述的上模2包括左上模和右上模;如圖4所示,所述的左上模包括上模一面33、上模二面43、上模三面53和上模四面63;如圖5所示,所述的右上模包括上模五面34、上模六面44、上模七面54和上模八面64;
所述的下模一面31與所述的上模一面33對應;所述的下模二面41與所述的上模二面43對應;所述的下模三面51與所述的上模三面53對應;所述的下模四面61與所述的上模四面63對應;
所述的下模五面32與所述的上模五面34對應;所述的下模六面42與所述的上模六面44對應;所述的下模七面52與所述的上模七面54對應;所述的下模八面62與所述的上模八面64對應;
如圖3所示,所述的下模一面31與所述的下模二面41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下模二面41與所述的下模三面51之間也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下模三面51與所述的下模四面61之間為尖角過渡連接;所述的下模五面32和下模六面42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下模六面42和下模七面52之間也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下模七面52和下模八面62之間為尖角過渡連接;
如圖4所示,所述的上模一面33與所述的上模二面43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二面43與所述的上模三面53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三面53與所述的上模四面63之間為尖角過渡連接;
如圖5所示,所述的上模五面34和上模六面44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六面44和上模七面54之間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上模七面54和上模八面64之間為尖角過渡連接。
本實施例的結構與所需折彎產品(如圖2所示)的結構一致,能夠快速生產圖2所示產品,效率高,生產工藝簡化;但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經過實踐發(fā)現(xiàn),圖2中產品第三面5和第四面6之間的過渡處的截面為一個尖角,這個尖角在折彎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變形甚至裂痕,影響了該產品后續(xù)的使用壽命;為此,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如實施例2。
實施例2
一種機床側異形板折彎模具,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實施例1中所述的下模三面51與所述的下模四面61之間為尖角為α;所述的下模七面52和下模八面62之間為尖角β;所述的β角大于所述的α角;根據(jù)產品需要,本實施例中所述的α角為120度;所述的β角為160度。本實施例通過先采用較大角β實現(xiàn)首次折彎,再通過較小角α角再次折彎,能夠提高該角的折彎效果,避免一次折彎成型造成的裂痕,影響所需產品的使用壽命,解決實踐中所發(fā)現(xiàn)的技術問題,進一步提高了效果。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所述的一種機床側異形板折彎模具的結構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所述的左模腔和所述的右模腔之間的間距為左模腔開口寬度的2倍,這樣可以避免兩個模腔同時工作時產生干涉;同時為了確保左上模的重心落在其下端的中心,起到了提高折彎時上模穩(wěn)定性的效果,本實施例中在所述的左上模上端的一側開設一偏重槽7,并設計該偏重槽7深度方向的底面處在所述的上模二面43的右側;有效提高了上模的折彎穩(wěn)定性。
本實用新型中各實施例中所述的上模2的上端設置有裝夾部;所述的下模1的底部設置有彈性模座;裝夾部與折彎機滑塊連接,使之連接更加穩(wěn)定;彈性模座能夠起到緩沖作用,起到保護模具與工作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