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及電動彎曲內窺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通過電動使彎曲部進行彎曲動作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的 動力傳遞裝置。
背景技術:
在電動彎曲內窺鏡中,在插入到體腔內的細長的插入部的前端部配 置有進行彎曲動作的彎曲部,在插入部的基端部連接著可由操作者保持 和操作的操作部。在操作部中配置有彎曲開關,并內置有電動機和角度 控制機構,從角度控制機構延伸出來的角度操作線穿過插入部并連接到 彎曲部的前端部。對彎曲開關進行操作,通過電動機使角度控制機構動 作,以對角度操作線進行進退操作,由此彎曲部進行彎曲動作。這里, 在電動機與角度控制機構之間配置有離合器機構。通過操作離合器機構, 使電動機與角度控制機構分離,使角度控制機構成為自由狀態(tài),由此, 能夠容易地使彎曲部成為直線狀。作為這樣的離合器機構,在專利文獻l中公開了通過手動對操作桿進行操作來動作的離合器機構,在專利文獻2 中公開了通過電動驅動機構進行動作的離合器機構。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95896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275168號公報在通過手動和電動兩方使離合器機構動作的情況下,如果只是簡單 地將如專利文獻1或2中所公開的離合器機構拼裝起來,在通過電動驅 動機構使離合器機構動作的情況下,與離合器機構的動作聯(lián)動地,連操 作桿也會動作,在電動驅動機構中就需要很大的輸出,導致電動驅動機 構大型化,從而使動力傳遞裝置大型化。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著眼于上述課題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小型的動力傳 遞裝置。在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態(tài)中,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特 征在于,所述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具有動力傳遞機構,其 用于傳遞動力;離合器機構,其可以在能夠通過所述動力傳遞機構進行 動力傳遞的連接狀態(tài)、與不能通過所述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力傳遞的解 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動作部件,其與所述離合器機構聯(lián)動,并能夠在使所述離合器機構成為連接狀態(tài)的連接位置、與使所述離合器機構成為解除狀態(tài)的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動作;電動驅動機構,其與所述 動作部件聯(lián)動,能夠通過電動在使所述動作部件處于所述連接位置的連 接驅動狀態(tài)、與使所述動作部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狀態(tài)之間 進行切換動作;以及手動驅動機構,其具有操作部件,其可通過手動 向使所述動作部件處于所述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位置、與使所述動作部 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位置中的至少一個驅動位置進行切換動 作;和選擇動作傳遞機構,其設置在所述操作部件與所述動作部件之間, 將所述操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所述動作部件,另一方面,并不將所述動 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所述操作部件,而是將其吸收。在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形態(tài)中,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特 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從中立位置向所述至少一個驅動位置進行切換動 作,所述選擇動作傳遞機構具有選擇部件,其與所述操作部件聯(lián)動, 在所述操作部件從中立位置進行了動作的情況下,該選擇部件使所述動 作部件動作;以及游隙部,其設置在所述動作部件與所述選擇部件之間, 當所述操作部件處于中立位置的情況下,該游隙部使所述動作部件與所 述選擇部件之間產生游隙。在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形態(tài)中,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特 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從中立位置向所述至少一個驅動位置進行切換動 作,所述選擇動作傳遞機構具有選擇部件,其與所述動作部件聯(lián)動, 在所述操作部件從中立位置進行了動作的情況下,該選擇部件進行動作; 以及游隙部,其設置在所述選擇部件與所述操作部件之間,當所述操作部件處于中立位置的情況下,該游隙部使所述選擇部件與所述操作部件 之間產生游隙。在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形態(tài)中,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還具有另一動力傳遞機 構,其用于傳遞動力;另一離合器機構,其可以在能夠通過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力傳遞的連接狀態(tài)、與不能通過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力傳遞的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以及連接機構,其連接 所述離合器機構和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以使所述離合器機構和所述另 一離合器機構相互聯(lián)動。在本發(fā)明的第5實施形態(tài)中,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特 征在于,所述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還具有另一動作部件, 其與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聯(lián)動,并能夠在使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成為連 接狀態(tài)的連接位置、與使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成為解除狀態(tài)的解除位置 之間進行切換動作;以及另一電動驅動機構,其與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聯(lián) 動,能夠通過電動在使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處于所述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 狀態(tài)、與使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狀態(tài)之間進 行切換動作。在本發(fā)明的第6實施形態(tài)中,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特 征在于,所述電動驅動機構是在非通電時保持所述驅動狀態(tài)的自保持型 電動驅動機構。在本發(fā)明的第7實施形態(tài)中,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的特 征在于,所述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還具有 另一動力傳遞機構,其用于傳遞動力;另一離合器機構,其可以在能夠通過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 力傳遞的連接狀態(tài)、與不能通過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力傳遞的 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另一動作部件,其與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 聯(lián)動,并能夠在使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成為連接狀態(tài)的連接位置、與使 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成為解除狀態(tài)的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另一 電動驅動機構,其與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聯(lián)動,能夠通過電動在使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處于所述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狀態(tài)、與使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另一手動驅動機構,其具有另一操作部件,其可通過手動向使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處于 所述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位置、與使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位置中的至少一個驅動位置進行切換動作;和另一選擇動 作傳遞機構,其設置在所述另一操作部件與所述另一動作部件之間,將 所述另一操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所述另一動作部件,另一方面,并不將 所述另一動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所述另一操作部件,而是將其吸收;以 及中心軸,所述動力傳遞機構、所述動作部件、所述離合器機構、所述 電動驅動機構以及所述手動驅動機構、與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所述 另一離合器機構、所述另一動作部件、所述另一電動驅動機構以及所述 另一手動驅動機構,相對于所述中心軸彼此旋轉對稱地配置。在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態(tài)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中,動 作不會從電動驅動機構傳遞到操作部件,電動驅動機構的必要輸出變小, 可以使電動驅動機構小型化,就可以使動力傳遞裝置小型化。在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形態(tài)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中,即 使在通過電動驅動機構使動作部件動作的情況下,只要將操作部件配置 在中立位置,通過在動作部件與選擇部件之間產生的游隙,動作就不會 從動作部件通過選擇部件傳遞到操作部件。在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形態(tài)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中,即 使在通過電動驅動機構使動作部件動作的情況下,只要將操作部件配置 在中立位置,通過在選擇部件與操作部件之間產生的游隙,動作就不會 從動作部件通過選擇部件傳遞到操作部件。在本發(fā)明的第4實施形態(tài)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中,可 以與離合器機構的動作聯(lián)動地使另一離合器機構動作。在本發(fā)明的第5實施形態(tài)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中,只 要使電動驅動機構和另一電動驅動機構,僅進行連接驅動位置與解除驅 動位置之間的2個方向切換內的至少一個方向的切換即可,可使電動驅 動機構和另一電動驅動機構的結構簡化,使電動驅動機構和另一電動驅動機構小型化。在本發(fā)明的第6實施形態(tài)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中,要 將電動驅動機構保持為連接驅動狀態(tài)或解除驅動狀態(tài),并不需要進行通 電,可以減少電動驅動機構的耗電。在本發(fā)明的第7實施形態(tài)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中,動力傳遞裝置的重心配置在其中心軸上,當對動力傳遞裝置以其中心軸為 中心進行旋轉操作時,操作變得容易。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內窺鏡系統(tǒng)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機構的示意圖。圖3是沿圖2中的ni-m線表示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機構的示意圖。圖4A是以連接狀態(tài)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離合器機構的示意圖。圖4B是以解除狀態(tài)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離合器機構的示意圖。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一對離合器機構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動驅動機構的側視圖。 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動驅動機構的俯視圖。 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手動驅動機構的選擇動作傳遞 機構的側視圖。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手動驅動機構的手動控制桿的 分解立體圖。圖IO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手動驅動機構的手動控制桿的 剖視圖。圖1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電動機單元的立體圖。 圖12A是表示通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中的電動 驅動機構實現(xiàn)的離合器機構的連接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2B是表示通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中的電動 驅動機構實現(xiàn)的離合器機構的解除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3A是表示通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中的手動 驅動機構實現(xiàn)的離合器機構的解除前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3B是表示通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中的手動 驅動機構實現(xiàn)的離合器機構的解除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3C是表示通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中的手動 驅動機構實現(xiàn)的離合器機構的連接前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3D是表示通過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中的手動 驅動機構實現(xiàn)的離合器機構的連接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機構的側視圖。圖15是沿圖14中的XV-XV線剖切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動 力傳遞機構的剖視圖。標號說明20 :電動彎曲內窺鏡;46a、 46b:動力傳遞裝置;48a、 48b:動力 傳遞機構;50a、 50b:離合器機構;52a、 52b:動作部件(驅動銷);54a、54b:電動驅動機構;96:連接機構(系梁);104a、 104b:動作部件(滑動部件);108a、 108b、 110a、 l飾、118a、 118b:手動驅動機構;(118a、 118b:操作部件(手動控制桿);108a、 108b、 110a、 110b:選擇動作傳 遞機構;(108a、 108b:選擇部件(選擇器);110a、 110b:游隙部;))104a、 110a、 138a:手動驅動機構;(138a:操作部件(宇動桿);104a、 110a: 選擇動作傳遞機構;(104a:選擇部件(滑動部件);110a:游隙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至圖13D,表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 參照圖l,對內窺鏡系統(tǒng)的概略結構進行說明。 內窺鏡系統(tǒng)的電動彎曲內窺鏡20 (以下,簡稱為內窺鏡20),具有 插入到體腔內的細長的插入部22。在插入部22的前端部配置有彎曲部24,彎曲部24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進行彎曲動作,在插入部22的基端 部配置有插拔部26。此處,在插拔部26中內置有角度控制機構,從角度 控制機構延伸出來的角度操作線,在插入部22中穿過并連接到彎曲部24 的前端部。并且,插拔部26可自由插拔地插入在電動機單元28中,在 電動機單元28中內置有使角度控制機構動作的驅動裝置。如后所述,在 驅動裝置的動力傳遞裝置中配置有離合器機構。電動機單元28通過保持 裝置30被保持為可以移動可以固定,且能夠以自身的中心軸為中心旋轉。 并且,電動機單元28通過通用接纜32連接在視頻處理器34上,在視頻 處理器34上通過電纜36連接有由操作者進行保持和操作的操作部38。 在操作部38上配置有彎曲開關40和切換開關42。通過操作彎曲開關40, 角度控制機構通過電動機部件28的驅動裝置而動作,角度操作線被進退 操作,彎曲部24進行彎曲動作。通過操作切換開關42,驅動裝置的動力 傳遞裝置的離合器機構進行切換動作。參照圖2至圖12,對電動機單元28的驅動裝置44a、 44b進行說明。 參照圖8,在電動機單元28中,矩形筒狀的框架60沿電動機單元 28的中心軸延伸,在框架60的相互面對的兩側壁的外側,分別配置有第 1和第2驅動裝置44a、 44b。并且,在本說明書中,將第1驅動裝置及 其結構元件用參照標號Xa表示,將第2驅動裝置及其結構元件用參照標 號Xb表示。 一方驅動裝置用于上下方向彎曲操作,另一方驅動裝置用于 左右方向彎曲操作,兩驅動裝置44a、 44b具有彼此大致相同的結構,相 對于電動機單元28的中心軸,旋轉對稱地配置。驅動裝置44a、 44b的動力傳遞裝置46a、 46b由按以下順序說明的 動力傳遞機構48a、 48b;離合器機構50a、 50b;作為動作部件的驅動銷 52a、 52b;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手動驅動機構56a、 56b形成。 參照圖2和圖3對動力傳遞機構48a、 48b進行說明。 電動機58a、 58b的驅動軸,通過齒輪單元59a、 59b內的齒輪系, 以一定的減速比連接到輸出軸86a、 86b上。此處,在齒輪系中,夾設有 為環(huán)狀齒輪的固定齒輪80a、 80b。固定齒輪80a、 80b以自身的中心軸為 中心可在不能旋轉的固定狀態(tài)與能夠旋轉的固定解除狀態(tài)之間切換。在處于固定狀態(tài)的情況下,當電動機58a、 58b的驅動 軸旋轉時,齒輪系順次旋轉,輸出軸86a、 86b以減速后的預定的旋轉速 度旋轉。另一方面,當固定齒輪80a、 80b處于固定解除狀態(tài)的情況下, 即使電動機58a、 58b的驅動軸旋轉,齒輪系也只是空轉,轉矩并不會傳 遞到輸出軸86a、 86b上。參照圖2至圖5,對動力傳遞機構48a、 48b的離合器機構50a、 50b 進行說明。固定齒輪80a、 80b的外周部形成正齒輪,在固定齒輪80a、 80b上 形成有外齒。在固定齒輪80a、 80b的軸向外側,配置有凸輪88a、 88b, 凸輪88a、 88b能夠以與固定齒輪80a、 80b的中心軸同軸的轉動軸為中 心,在連接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轉動。在凸輪88a、 88b的兩端部,分別 相對于轉動軸對稱地延伸設置有凸輪槽90a、 90b。在凸輪槽90a、 90b中, 可滑動地插入有凸輪銷92a、 92b,凸輪銷92a、 92b突出設置于限制部件 94a、 94b。限制部件94a、 94b相對于固定齒輪80a、 80b,不能沿固定齒 輪80a、 80b的中心軸的周向轉動,但可沿徑向滑動。通過凸輪槽90a、 90b和凸輪銷92a、 92b的相互作用,在凸輪88a、 88b配置在連接位置的 情況下,限制部件94a、 94b配置在徑向內側的連接位置,在凸輪88a、 88b配置在解除位置的情況下,限制部件94a、 94b配置在徑向外側的解 除位置。在限制部件94a、 94b上,形成有與固定齒輪80a、 80b的外齒 嚙合的齒。在限制部件94a、 94b處于連接位置的情況下,限制部件94a、 94b的齒與固定齒輪80a、 80b的外齒嚙合,通過不能沿周向轉動的限制 部件94a、 94b,固定齒輪80a、 80b成為不能旋轉的固定狀態(tài)。另一方面, 當限制部件94a、 94b處于解除位置的情況下,限制部件94a、 94b的齒 與固定齒輪80a、 80b的外齒分離,固定齒輪80a、 80b成為可旋轉的固 定解除狀態(tài)。在固定齒輪80a、 80b處于固定狀態(tài)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動 力傳遞機構48a、 48b進行動力傳遞。這是離合器機構50a、 50b的連接 狀態(tài)(參照圖4A)。當固定齒輪80a、 80b處于固定解除狀態(tài)的情況下, 由于各齒輪空轉,因此,不能利用動力傳遞機構48a、 48b進行動力傳遞。 這是離合器機構50a、 50b的解除狀態(tài)(參照圖4B)。第1離合器機構50a的第1凸輪88a和第2離合器機構50b的第2 凸輪88b,通過橫貫框架60地延伸的作為連接機構的系梁96相互連接。 通過系梁96,在第1凸輪88a配置在連接位置的情況下,第2凸輪88b 也配置在連接位置,在第1凸輪88a配置在解除位置的情況下,第2凸 輪88b也配置在解除位置。這樣,第1和第2離合器機構50a、 50b相互 聯(lián)動。參照圖4A至圖5,對與離合器機構50a、 50b聯(lián)動的作為動作部件 的驅動銷52a、 52b進行說明。在凸輪88a、 88b上,朝軸向的外方向,突出設置有驅動銷52a、 52b 以及限制銷98a、 98b,驅動銷52a、 52b和限制銷98a、 98b,相對于轉動 軸對稱地配置在凸輪88a、 88b的中心線上。在第l凸輪88a上,接近系 梁96地配置有第1驅動銷52a,在第2凸輪88b上遠離系梁96地配置有 第2驅動銷52b。驅動銷52a、 52b和離合器機構50a、 50b相互聯(lián)動。艮卩, 通過使驅動銷52a、 52b在連接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動作,離合 器機構50a、 50b在連接狀態(tài)和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并且,通過 使離合器機構50a、 50b在連接狀態(tài)和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驅動 銷52a、 52b在連接位置與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參照圖5至圖7,對用于通過電動使離合器機構50a、 50b動作的電 動驅動機構54a、 54b進行說明。在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中,相對于電動機單元28的中心軸方向, 在離合器機構50a、 50b的基端側,配置有螺線管100a、 100b。在螺線管 100a、 100b的鐵芯102a、 102b上,連接有滑動部件104a、 104b的一端 部,鐵芯102a、 102b和滑動部件104a、 104b,可以沿導向銷106a、 106b 進退。在滑動部件104a、 104b的另一端部,驅動銷52a、 52b可以自身 的中心軸為中心旋轉地連接在滑動部件104a、 104b上。鐵芯102a、 102b 和滑動部件104a、 104b的進退方向,與驅動銷52a、 52b的轉動方向, 彼此基本一致,與電動機單元28的中心軸方向大致平行。鐵芯102a、102b 和滑動部件104a、 104b通過螺線管100a、 100b進退,由此,驅動銷52a、 52b轉動,離合器機構50a、 50b動作。螺線管100a、 100b取吸引狀態(tài)和恢復狀態(tài),僅可進行從吸引狀態(tài)到 恢復狀態(tài)的動作,它是自保持型螺線管,在非通電時,吸引狀態(tài)為保持 狀態(tài),恢復狀態(tài)為釋放狀態(tài)。當螺線管100a、 100b處于吸引狀態(tài)、恢復 狀態(tài)的情況下,滑動部件104a、 104b配置在后退位置、前進位置。這里, 由于第1驅動銷52a和第2驅動銷52b相對于共用的轉動軸,彼此旋轉 對稱地配置,因此,在第l螺線管100a處于吸引狀態(tài)、恢復狀態(tài)的情況 下,使第2螺線管100b處于恢復狀態(tài)、吸引狀態(tài),以使得在第1滑動部 件104a處于后退位置、前進位置的情況下,第2滑動部件104b配置在 前進位置、后退位置。在第2螺線管100b保持在吸引狀態(tài)的情況下,第2滑動部件104b 保持在后退位置,第2驅動銷52b保持在連接位置,第2離合器機構50b 保持在連接狀態(tài),通過系梁96,第1離合器機構50a保持為連接狀態(tài)。 該狀態(tài)是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的連接驅動狀態(tài)。另一方面,在第l螺 線管100a保持在吸引狀態(tài)的情況下,第1滑動部件104a保持在后退位 置,第1驅動銷52a保持在解除位置,第1離合器機構50a保持在解除 狀態(tài),通過系梁96,第2離合器機構50b保持在解除狀態(tài)。該狀態(tài)就是 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的解除驅動狀態(tài)。參照圖8至圖11,對用于通過手動使離合器機構50a、 50b動作的手 動驅動機構56a、 56b進行說明。參照圖8,在凸輪88a、 88b的軸向外側,配置有作為選擇部件的選 擇器108a、 108b。選擇器108a、 108b能夠以與凸輪88a、 88b的轉動軸 同軸的轉動軸為中心,在連接位置和解除位置之間,以中立位置為基準 進行轉動。在選擇器108a、 108b上形成有切槽形狀的一對游隙部110a、 110b,在選擇器108a、 108b處于中立位置的情況下,在一對游隙部110a、 110b中,凸輪88a、 88b的驅動銷52a、 52b和限制銷98a、 98b可以自由 轉動而不會與選擇器108a、 108b干涉。通過使選擇器108a、 108b從中 立位置轉動,可通過選擇器108a、 108b使驅動銷52a、 52b和限制銷98a、 98b轉動,在選擇器108a、 108b處于連接位置的情況下,驅動銷52a、 52b配置在連接位置,在選擇器108a、 108b處于解除位置的情況下,驅動銷52a、 52b配置在解除位置。在選擇器108a、 108b上并列設置有施 力部件112a、 112b。施力部件112a、 112b借助于彈性部件U4a、 114b 的彈力,對選擇器108a、 108b施力,使其保持在中立位置。此外,在施 力部件112a、 112b的選擇器108a、 108b側的端部,形成有卡合部116a、 116b,在選擇器馳、108b配置在解除位置的情況下,卡合部116a、 116b 與選擇器108a、 108b卡合,并保持選擇器108a、 108b。參照圖9和圖10,在選擇器108a、 108b上,連接有作為操作部件的 手動控制桿118a、 118b。即,在選擇器108a、 108b上,在軸向外側,與 選擇器108a、 108b共軸地通過小螺釘連接有控制桿軸120a、 120b。在控 制桿軸120a、 120b上,共軸地外套有環(huán)狀的軸導承122a、 122b。這里, 在電動機單元28的殼體117上,與控制桿軸120a、 120b共軸地配置有 環(huán)狀的控制桿軸支承件124a、 124b,在控制桿軸支承件124a、 124b中, 共軸地內插有軸導承122a、 122b。在控制桿軸120a、 120b與軸導承122a、 122b之間,和在軸導承122a、 122b與控制桿軸支承件124a、 124b之間, 分別夾設有O型密封圈125a、 125b。在軸導承122a、 122b的軸向外側, 在控制桿軸120a、 120b上外套有曲柄部件126a、 126b。在控制桿軸120a、 120b和曲柄部件126a、 126b上,通過小螺釘連接有控制桿部件128a、 128b的基端部,控制桿部件128a、 128b與控制桿軸120a、 120b正交地 延伸。在控制桿部件128a、 128b上,覆蓋設置有控制桿罩130a、 130b。 并且,在控制桿罩130a、 130b的基端部,形成有爪部132a、 132b,通過 將爪部132a、 132b卡合在曲柄部件126a、 126b上,控制桿罩130a、 130b 的基端部被固定在曲柄部件126a、 126b上。另一方面,控制桿罩130a、 130b的末端部,通過小螺釘,固定在控制桿部件128a、 128b的末端部。手動控制桿118a、 118b可以在連接驅動位置與解除驅動位置之間, 以中立位置作為基準轉動。在手動控制桿118a、 118b配置在連接位置、 解除位置、中立位置的情況下,選擇器108a、 108b配置在連接位置、解 除位置、中立位置。參照圖ll,在電動機單元28的兩側,相對于電動機單元28的中心 軸旋轉對稱地配置有一對手動控制桿118a、 118b。下面,對動力傳遞裝置46a、 46b的選擇動作傳遞機構的動作進行說明。參照圖12A和圖12B,對通過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進行的第1和 第2離合器機構50a、 50b的切換動作進行說明。在沒有操作手動控制桿118a、 118b的情況下,手動控制桿118a、 118b 和選擇器108a、 108b通過施力部件112a、 112b而保持在中立位置。通過對操作部38的切換開關42進行操作,當向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輸入從連接狀態(tài)到解除狀態(tài)的切換信號時,第2螺線管100b從吸引 狀態(tài)向恢復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其結果為,從圖12A所示的狀態(tài)向圖12B 所示的狀態(tài)行切換動作,第2滑動部件104b從后退位置向前進位置進行 切換動作,第2驅動銷52b從連接位置向解除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2 離合器機構50b從連接狀態(tài)向解除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通過系梁96,第 1離合器機構50a從連接狀態(tài)向解除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第1驅動銷52a 從連接位置向解除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1滑動部件104a從前進位置向 后退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1螺線管100a從恢復狀態(tài)向吸引狀態(tài)進行切 換動作。另一方面,通過對操作部38的切換開關42進行操作,當向電動驅 動機構54a、 54b輸入從解除狀態(tài)到連接狀態(tài)的切換信號時,第1螺線管 100a從吸引狀態(tài)向恢復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其結果為,從圖12B所示的 狀態(tài)向圖12A所示的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第1滑動部件104a從后退位置 向前進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1驅動銷52a從解除位置向連接位置進行 切換動作,第1離合器機構50a從解除狀態(tài)向連接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 通過系梁96,第2離合器機構50b從解除狀態(tài)向連接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 第2驅動銷52b從解除位置向連接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2滑動部件104b 從后退位置向前進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2螺線管100b從恢復狀態(tài)向吸 引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在任何的切換動作中,通過在驅動銷52a、 52b與選擇器108a、 108b 之間形成的游隙的作用,選擇器108a、 108b不會因驅動銷52a、 52b的 動作而動作,就不會從驅動銷52a、 52b通過選擇器108a、 108b將動作傳遞到手動控制桿118a、 118b上。即,動作不會從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傳遞到手動控制桿118a、 118b上。參照圖13A至圖13D,對通過手動驅動機構56a、 56b進行的第1 和第2離合器機構50a、 50b的切換動作進行說明。當?shù)?和第2離合器機構50a、 50b處于連接狀態(tài)的情況下,當從圖 13A所示的狀態(tài)向圖13B所示的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例如,使第2手動 控制桿118b從中立位置向解除位置進行切換動作時,第2選擇器108b 從中立位置向解除位置進行切換動作,通過第2選擇器108b,第2驅動 銷52b從連接位置向解除位置進行切換動作。通過第2驅動銷52b的切 換動作,第2離合器機構50b從連接狀態(tài)向解除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并 且,第2滑動部件104b從后退位置向前進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2螺線 管100b從吸引狀態(tài)向恢復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這里,由于第2螺線管100b 是保持在吸引狀態(tài)下的自保持式螺線管,因此,在第2手動控制桿118b 的操作中,就會產生咔嗒感。另外,通過系梁96,第1離合器機構50a 從連接狀態(tài)向解除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第1驅動銷52a從連接位置向解 除位置進行切換動作。通過第1驅動銷52a的切換動作,第1滑動部件 104a從前進位置向后退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1螺線管100a從恢復狀態(tài) 向吸引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但第l選擇器108a由于處于中立位置,因而 并不會通過第1驅動銷52a而動作,從而,第1手動控制桿118a也不動 作,而保持在中立位置。并且,如圖13B放大表示那樣,當?shù)?選擇器 108b從中立位置向解除位置進行切換動作時,由于第2選擇器108b與第 2施力部件112b的第2卡合部116b卡合而被保持,因此,第2手動控制 桿118b保持在解除位置。所以,根據(jù)第2手動控制桿118b的位置,可 以判斷第2離合器機構50b的狀態(tài)。以上的動作是使第2手動控制桿118b 進行切換動作的情況,而在使第1手動控制桿118a進行切換動作的情況 下的動作也是一樣的。在第1和第2離合器機構50a、 50b處于解除狀態(tài)的情況下,當從圖 13C所示的狀態(tài)向圖13D所示的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例如,當將第2手 動控制桿118b從中立位置向連接位置進行切換動作時,第2選擇器108b從中立位置向連接位置進行切換動作,通過第2選擇器108b,第2驅動 銷52b從解除位置向連接位置進行切換動作。通過第2驅動銷52b的切 換動作,第2離合器機構50b從解除狀態(tài)向連接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并 且,第2滑動部件104b從前進位置向后退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2螺線 管100b從恢復狀態(tài)向吸引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進而,通過系梁96,第l 離合器機構50a從解除狀態(tài)向連接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第1驅動銷52a 從解除位置向連接位置進行切換動作。通過第1驅動銷52a的切換動作, 第1滑動部件104a從后退位置向前進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1螺線管100a 從吸引狀態(tài)向恢復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而第1選擇器108a由于處于中立 位置,因而并不會通過第1驅動銷52a而動作,從而,第1手動控制桿 118a也不動作,而保持在中立位置。這里,由于第l螺線管100a是保持 在吸引狀態(tài)的自保持式螺線管,因此,在第2手動控制桿118b的操作中, 就會產生咔嗒感。并且,當解除對第2手動控制桿118b的操作時,第2 選擇器108b通過第2施力部件112b而復位到中立位置,第2手動控制 桿118b復位到中立位置。以上的動作是使第2手動控制桿118b進行切 換動作的情況,而在使第l手動控制桿118a進行切換動作的情況下,也 是進行同樣的動作。在任何的切換動作中,動作都從手動控制桿118a、 118b,通過選擇 器108a、 108b傳遞到驅動銷52a、 52b,通過驅動銷52a、 52b的動作, 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動作。B卩,從手動控制桿118a、 118b向電動驅動 機構54a、 54b傳遞動作。從而,本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46a、 46b具有如下的效果。 在本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46a、 46b中,即使在驅動銷52a、 52b 通過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而動作的情況下,只要將手動控制桿118a、 118b配置在中立位置,通過設置在驅動銷52a、 52b與選擇器108a、 108b 之間的游隙,就不會將動作從驅動銷52a、 52b通過選擇器108a、 108b, 傳遞到手動控制桿118a、 118b上。這樣,動作就不會從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傳遞到手動控制桿118a、 118b上,與手動控制桿118a、 118b通過電 動驅動機構54a、 54b的動作而動作的情況相比,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的必要輸出變小,可以使電動驅動機構54a、 54b小型化,能夠使動力傳 遞裝置46a、 46b小型化。此外,就可以使第1和第2離合器機構50a、 50b相互聯(lián)動地進行切換動作。由于螺線管100a、 100b只進行從吸引狀態(tài)到恢復狀態(tài)的動作,因此, 螺線管100a、 100b的結構簡化,能夠使螺線管100a、 100b小型化。此 外,要將螺線管100a、 100b保持為吸引狀態(tài)不必進行通電,能夠降低螺 線管100a、畫b的耗電。由于一對驅動裝置44a、 44b相對于電動機單元28的中心軸配置為 旋轉對稱,因此, 一對驅動裝置44a、 44b的重心配置在電動機單元28 的中心軸上,當以該中心軸為中心對電動機單元28進行旋轉操作時,操 作變得容易。由于在曲柄部件126a、 126b上,通過卡合控制桿罩130a、 130b的 爪部132a、 132b,來固定控制桿罩130a、 130b的基端部,因此,要固定 控制桿罩130a、 130b的基端部并不需要小螺釘,零部件的個數(shù)被削減。當組裝電動機單元28時,由于在組裝殼體117后組裝手動控制桿 118a、 118b,因此,能夠在殼體117的外部配置手動控制桿118a、 118b, 能夠減小一對手動控制桿118a、 118b之間的殼體117的寬度尺寸W,能 夠使電動機單元28小型化。通過操作單方的手動控制桿118a、 118b,就能夠使兩個離合器機構 50a、 50b進行切換動作, 一對手動控制桿118a、 118b相對于電動機單元 28的中心軸彼此旋轉對稱地配置,因此,即使在對電動機單元28以其自 身的中心軸為中心進行旋轉操作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接觸手動控制 桿118a、 118b。圖14和圖15,表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只有手動驅動機構56a的結構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手動驅動機構56a僅配置在第1動力傳遞裝置46a中。在兼用作動 作部件和選擇部件的滑動部件104a上,沿滑動部件104a的進退方向, 延伸設置有長孔狀的游隙部110a。在游隙部110a中,與滑動部件104a的進退方向正交地貫穿插入有操作銷134a。在操作銷134a上連接著操作 桿136a的一端部,操作桿136a沿滑動部件104a的進退方向延伸,操作 桿136a的另一端部可通過手動進行操作。作為由操作銷134a和操作桿 136a構成的操作部件的手動桿138a,能夠以中立位置為基準在前進側的 連接位置和后退側的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并通過彈性部件114a 保持在中立位置。在手動桿138a位于中立位置的情況下,操作銷134a 不會妨礙滑動部件104a的進退動作,可以在游隙部110a中滑動。在手動 桿138a分別配置在前進側的連接位置、后退側的解除位置的情況下,滑 動部件104a分別配置在前進位置、后退位置。下面,對動力傳遞裝置46a、 46b的選擇動作傳遞機構的動作進行說明。在通過電動驅動機構54a進行的第1離合器機構50a的切換動作中, 通過形成在滑動部件104a與操作銷134a之間的游隙的作用,動作不會 從滑動部件104a傳遞到手動桿138a。即,動作不會從電動驅動機構54a 傳遞到手動桿138a。對通過手動驅動機構56a進行的第1離合器機構50a的切換動作進 行說明。在第1離合器機構50a處于連接狀態(tài)、第1滑動部件104a處于前進 位置的情況下,牽引手動桿138a,使手動桿138a從前進側的連接位置向 后退側的解除位置進行切換動作。其結果為,第l滑動部件104a從前進 位置向后退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1驅動銷52a從連接位置向解除位置 進行切換動作,第1離合器機構50a從連接狀態(tài)向解除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 作,并且,第l螺線管100a從恢復狀態(tài)向吸引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當解 除對手動桿138a的操作時,手動桿138a恢復到中立位置。在第1離合器機構50a處于解除狀態(tài)、第1滑動部件104a處于后退 位置的情況下,壓入手動桿138a,使手動桿138a從后退側的解除位置向 前進側的連接位置進行切換動作。其結果為,第l滑動部件104a從后退 位置向前進位置進行切換動作,第1驅動銷52a從解除位置向連接位置 進行切換動作,第1離合器機構50a從解除狀態(tài)向連接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并且,第1螺線管100a從吸引狀態(tài)向恢復狀態(tài)進行切換動作。當解 除對手動桿138a的操作時,手動桿138a恢復到中立位置。在任何的切換動作中,手動桿138a的動作都被傳遞到滑動部件 104a,使得電動驅動機構54a動作。即,動作從手動桿138a被傳遞到電 動驅動機構54a。從而,本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46a具有如下效果。在本實施方式的動力傳遞裝置46a中,即使在滑動部件104a通過電 動驅動機構54a而動作的情況下,只要將手動桿138a配置在中立位置, 通過設置在滑動部件104a與手動桿138a之間的游隙,動作就不會從滑 動部件104a傳遞到手動桿138a。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手動驅動機構進行離合器機構在連接狀態(tài) 和解除狀態(tài)之間的切換,但也可以僅進行從連接狀態(tài)到解除狀態(tài)的切換 動作,與從解除狀態(tài)到連接狀態(tài)的切換動作之中的任一切換動作。例如, 也可以通過手動驅動機構僅進行從連接狀態(tài)到解除狀態(tài)的切換動作,在 通常情況下,通過電動驅動機構進行離合器機構的切換動作,在緊急情 況下,通過手動驅動機構使離合器機構切換到解除狀態(tài)。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具有動力傳遞機構,其用于傳遞動力;離合器機構,其可以在能夠通過所述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力傳遞的連接狀態(tài)、與不能通過所述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力傳遞的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動作部件,其與所述離合器機構聯(lián)動,并能夠在使所述離合器機構成為連接狀態(tài)的連接位置、與使所述離合器機構成為解除狀態(tài)的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動作;電動驅動機構,其與所述動作部件聯(lián)動,能夠通過電動在使所述動作部件處于所述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狀態(tài)、與使所述動作部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以及手動驅動機構,其具有操作部件,其可通過手動向使所述動作部件處于所述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位置、與使所述動作部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位置中的至少一個驅動位置進行切換動作;和選擇動作傳遞機構,其設置在所述操作部件與所述動作部件之間,將所述操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所述動作部件,另一方面,并不將所述動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所述操作部件,而是將其吸收。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從中立位置向所述至少一個驅動位置進行切換動作,所述選擇動作傳遞機構具有選擇部件,其與所述操作部件聯(lián)動, 在所述操作部件從中立位置進行了動作的情況下,該選擇部件使所述動 作部件動作;以及游隙部,其設置在所述動作部件與所述選擇部件之間,當所述操作部件處于中立位置的情況下,該游隙部使所述動作部件與所 述選擇部件之間產生游隙。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從中立位置向所述至少一個驅動位置進行切換動作, 所述選擇動作傳遞機構具有選擇部件,其與所述動作部件聯(lián)動,在所述操作部件從中立位置進行了動作的情況下,該選擇部件進行動作;以及游隙部,其設置在所述選擇部件與所述操作部件之間,當所述操作部件處于中立位置的情況下,該游隙部使所述選擇部件與所述操作部件之間產生游隙。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還具有 另一動力傳遞機構,其用于傳遞動力;另一離合器機構,其可以在能夠通過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 力傳遞的連接狀態(tài)、與不能通過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力傳遞的 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以及連接機構,其連接所述離合器機構和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以使所 述離合器機構和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相互聯(lián)動。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還具有另一動作部件,其與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聯(lián)動,并能夠在使所述另 一離合器機構成為連接狀態(tài)的連接位置、與使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成為 解除狀態(tài)的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動作;以及另一電動驅動機構,其與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聯(lián)動,能夠通過電動在 使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處于所述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狀態(tài)、與使所述另一 動作部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驅動機構是在非通電時保持所述驅動狀態(tài)的自保持型電動 驅動機構。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還具有-另一動力傳遞機構,其用于傳遞動力;另一離合器機構,其可以在能夠通過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 力傳遞的連接狀態(tài)、與不能通過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進行動力傳遞的解除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另一動作部件,其與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聯(lián)動,并能夠在使所述另 一離合器機構成為連接狀態(tài)的連接位置、與使所述另一離合器機構成為 解除狀態(tài)的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另一電動驅動機構,其與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聯(lián)動,能夠通過電動在 使所述另一動作部件處于所述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狀態(tài)、與使所述另一 動作部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狀態(tài)之間進行切換動作;另一手動驅動機構,其具有另一操作部件,其可通過手動向使所 述另一動作部件處于所述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位置、與使所述另一動作 部件處于所述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位置中的至少一個驅動位置進行切換 動作;和另一選擇動作傳遞機構,其設置在所述另一操作部件與所述另 一動作部件之間,將所述另一操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所述另一動作部件, 另一方面,并不將所述另一動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所述另一操作部件, 而是將其吸收;以及中心軸,所述動力傳遞機構、所述動作部件、所述離合器機構、所述電動驅 動機構以及所述手動驅動機構、與所述另一動力傳遞機構、所述另一離 合器機構、所述另一動作部件、所述另一電動驅動機構以及所述另一手 動驅動機構,相對于所述中心軸彼此旋轉對稱地配置。
8. —種電動彎曲內窺鏡,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彎曲內窺鏡具有權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動彎 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及電動彎曲內窺鏡。電動彎曲內窺鏡用動力傳遞裝置具有動作部件(52b),其與離合器機構(50b)聯(lián)動,并能夠在使離合器機構成為連接狀態(tài)的連接位置、與使離合器機構成為解除狀態(tài)的解除位置之間進行切換動作;電動驅動機構,其與動作部件聯(lián)動;以及手動驅動機構,其具有操作部件(118b),其可通過手動向使動作部件處于連接位置的連接驅動位置、以及使動作部件處于解除位置的解除驅動位置中的至少一個驅動位置進行切換動作;和選擇動作傳遞機構(108b、110b),其設置在操作部件與動作部件之間,將操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動作部件,另一方面,并不將動作部件的動作傳遞到操作部件而是將其吸收。
文檔編號G02B23/24GK101327116SQ20081011023
公開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正木豊 申請人:奧林巴斯醫(yī)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