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打印裝置、輸送單元、輸送輥以及輸送輥的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2509704閱讀:14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打印裝置、輸送單元、輸送輥以及輸送輥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打印裝置、輸送單元、輸送輥以及輸送輥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過去使用一種在薄片狀記錄介質上打印信息的打印裝置,在這種打印裝置上設有輸送記錄介質的輸送單元。這種輸送單元具有輸送記錄介質的輸送輥。在輸送輥上一般使用實心的桿狀部件。記錄介質被保持在輸送輥上,并通過輸送輥旋轉而被輸送。另外,由于是在進行這種輸送的同時對記錄介質進行打印,因此為了進行正確的打印,需要以高精度地對記錄介質進行輸送和定位。另一方面,實心的材料會導致重量和成本高的問題,因此正在研究進一步減少重量和降低成本的技術。在此,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將金屬板彎曲加工后而成形為圓筒狀,以制造中空軸的技術。專利文獻1 日本發(fā)明專利申請?zhí)亻_2006-289496號公報然而,當將專利文獻1記載的技術適用到打印裝置等的輸送輥上時,會產生以下問題。當對金屬板進行彎曲加工而成形為圓筒狀的輸送輥時,需要使外周的周長比內周長,因此金屬板的一對端面是在內周面附近相互接觸,而在外周面附近會形成間隙。當用這種輸送輥輸送記錄介質時,在輸送輥上會在上述間隙部分產生階梯差,可能無法實現高精度下的記錄介質的輸送及定位。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問題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夠以高精度輸送記錄介質等被輸送物的打印裝置、輸送單元、輸送輥以及輸送輥的制造方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方法。本發(fā)明的打印裝置具有輸送記錄介質的輸送輥,該輸送輥通過將金屬板的一對端面相對置而成形為圓筒狀,其采用如下構成一對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具有在輸送輥的外周面?zhèn)扰c一對端面中的另一端面進行面接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內周面?zhèn)扰c另一端面之間具有間隙的第二部分。在本發(fā)明中,由于一對端面在外周面?zhèn)认嗷ミM行面接觸,因此沒有在外周面?zhèn)乳_口的間隙或凹部等,即使輸送輥旋轉,其外周面也始終與記錄介質接觸。另外,由于一對端面相互進行面接觸,因此能夠提高輸送輥的強度、尤其是一對端面的接縫處的強度。另外,本發(fā)明還采用如下構成一對端面都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且由第二部分與內周面形成的角度在任何一個端面上都大于90°。另外,本發(fā)明還采用如下構成只有一個端面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且由第二部分與內周面形成的角度大于90°。另外,本發(fā)明還采用如下構成與端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金屬板的截面上的第一部分短于上述截面上的第二部分。另外,本發(fā)明還采用如下構成第一及第二部分至少設置在與輸送輥上的記錄介質的保持區(qū)域對應的部位。另外,本發(fā)明的輸送單元具有輸送輥,該輸送輥通過將金屬板的一對端面相對置而成形為圓筒狀,其采用如下構成一對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具有在輸送輥的外周面?zhèn)扰c一對端面中的另一端面進行面接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內周面?zhèn)扰c另一端面之間具有間隙的第二部分。另外,本發(fā)明的輸送輥是通過將金屬板的一對端面相對置而成形為圓筒狀,其采用如下構成一對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具有在輸送輥的外周面?zhèn)扰c一對端面中的另一端面進行面接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內周面?zhèn)扰c另一端面之間具有間隙的第二部分。另外,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輸送輥的制造方法,該輸送輥通過將金屬板的一對端面相對置而成形為圓筒狀,該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工序,在該形成工序中,在一對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上形成與金屬板的板厚方向上的一個板面連接的第一部分、以及與處于一個板面的相反側的另一板面連接且與第一部分不同的第二部分;彎曲工序,在該彎曲工序中,以一個板面成為外周面的方式將金屬板彎曲成形為圓筒狀,在彎曲工序中,使第一部分與一對端面中的另一端面進行面接觸,并且在第二部分與另一端面之間形成間隙。在本發(fā)明中,由于一對端面在外周面?zhèn)认嗷ミM行面接觸,因此不會形成在外周面?zhèn)乳_口的間隙或凹部等,即使輸送輥旋轉,其外周面也始終與記錄介質接觸。另外,由于一對端面相互進行面接觸,因此能夠提高輸送輥的強度、尤其是一對端面的接縫處的強度。另外,本發(fā)明在上述形成工序中還采用如下方法一對端面上都形成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且由第二部分與另一個板面形成的角度在任意一個端面上都大于90°。另外,本發(fā)明在上述形成工序中還采用如下方法只在一個端面上形成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且由第二部分與另一個板面形成的角度大于90°。另外,本發(fā)明還采用如下方法,在形成工序中,使與端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金屬板的截面上的第一部分短于上述截面上的第二部分。另外,本發(fā)明還采用如下方法在上述形成工序中,在端面上的至少與輸送輥上的記錄介質的保持區(qū)域對應的部位形成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


圖1是打印機1的整體構成圖。 圖2是表示輸送部3及排紙部4的構成的示意圖。 圖3是表示輸送輥13的構成的示意圖。 圖4是表示第二輸送輥13A的構成的示意圖。 圖5是表示將輸送輥13成形的工序的流程圖。 圖6是大型金屬板60的平面圖。 圖7是大型金屬板30的平面圖。 圖8是表示沖裁加工的工序的剖視圖。
圖9是調整金屬板30的一對端面后的沿圖7中C-C線的剖視圖。 圖10是表示對金屬板30進行的彎曲加工的前半工序的示意圖。
圖11是表示對金屬板30進行的彎曲加工的后半工序的示意圖。圖12是表示將輥主體31從框架部62切斷的工序的示意圖。圖13(a)是輸送輥13的立體圖,(b)是端部截面圖。圖14(a)是輥主體31的端部立體圖,(b)是主視圖。圖15(a)是輥主體31的端部立體圖,(b)是主視圖。圖16(a)是輥主體31的端部立體圖,(b)是主視圖。圖17(a) (d)是表示展開卡合部的金屬板30的平面圖。圖18(a) (c)是表示展開卡合部的金屬板30的平面圖。圖19(a)、(c)是表示輥主體31的接縫的形狀的平面圖,(b)是金屬板30A的平面圖。圖20(a)是表示輥主體31的接縫的形狀的平面圖,(b)是金屬板30B的平面圖。圖21 (a)是表示輥主體31的接縫的形狀的平面圖,(b)是金屬板30C的平面圖。圖22是表示輸送時的輸送輥13與記錄紙P間的關系的立體圖。圖23(a) (c)是表示輥主體31的接縫的形狀的平面圖。圖 (c)是表示輥主體31的接縫的形狀的平面圖。圖25(a)是輸送輥13的平面圖,(b)是沿(a)的D_D線的剖視圖,(c)是表示開口 90的變形例的平面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打印機(打印裝置);3...輸送部(輸送單元);13...輸送輥;13A...第二輸送輥(輸送輥);30...金屬板;31a...外周面(一個板面);31b...內周面(另一個板面);34···第一端面(端面);3 ...第一端面外緣部(第一部分);34b··.第一端面內緣部(第二部分);35. ·.第二端面(端面);35a. ·.第二端面外緣部(第一部分);35b. ·.第二端面內緣部(第二部分);37...間隙;37A...第二間隙(間隙);F...保持區(qū)域;P...記錄紙(記錄介質)。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圖1 圖25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在用于以下說明的各附圖中, 為了使各部件成為便于識別的尺寸大小,適當變更了各部件的縮小比例尺。在以下說明中, 作為打印裝置,例舉了將油墨噴射在作為記錄介質的紙等上,來記錄文字或圖像等信息的噴墨式打印機(以下簡稱為“打印機”)。以下,參照圖1說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機1的構成。圖1是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機1的整體構成圖。打印機(打印裝置)1是將油墨噴射到作為記錄介質的記錄紙P上,來記錄文字或圖像等信息的打印裝置。打印機1具有供紙部2、輸送部(輸送單元)3、排紙部4、頭部5、 控制部CONT。供紙部2用于保持記錄紙P的同時將記錄紙P向輸送部3供給,并具有供紙盤11 和供紙滾筒12。供紙盤11用于保持多張記錄紙P。作為記錄紙P,采用能夠用油墨打印的薄片狀記錄介質,有普通紙、涂層紙、OHP (高架投影儀)用薄片、光面紙及光面薄膜等。供給滾筒12是通過旋轉來將記錄紙P向輸送部3供給的滾筒,并設于供紙盤11的輸送部3側。另外,在與供紙滾筒12的外周面相對置的位置上設有未圖示的分離墊,該分離墊能夠與供給滾筒12協(xié)同動作而向輸送部3每次供給一張記錄紙P。輸送部3是用于將從供紙部2供給的記錄紙P向排紙部4輸送,并且是在記錄紙 P上進行打印動作的部位。輸送部3具有輸送輥13、從動輥14、壓板15、金剛石肋16、驅動部6(參照圖2)。輸送輥13是通過旋轉而將記錄紙P正確地輸送到打印位置的輥,是沿與供紙部2 的供紙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且成形為圓筒狀的軸部件。輸送輥13旋轉自如地支承在輸送部3上設置的呈大致U字形的一對軸承(圖中未示)上,且通過驅動部6的驅動而旋轉。另外,關于輸送輥13的詳細情況將在后面敘述。從動輥14是大致呈圓柱形的部件,且沿著輸送輥13的軸向隔開間隔來配置有多個。另外,從動輥14旋轉自如地設置在與后述的輸送輥13的高摩擦層32(參照圖幻相對置的位置上。在從動輥14上設有未圖示的施力彈簧,通過該施力彈簧的作用力,將從動輥 14按壓到輸送輥13的高摩擦層32上而與之接觸。因此,從動輥14能夠跟隨輸送輥13的旋轉而旋轉,且在其與輸送輥13之間夾持記錄紙P。并且,在從動輥14的外周面上,為了減輕因與高摩擦層32之間的滑動而產生的磨損/損傷,而實施有例如氟樹脂涂層等降低磨損的處理。壓板15是在進行由頭部5對記錄紙P的打印時從下方支承記錄紙P的部位,且具有與水平面大致平行的上表面。金剛石肋16是從壓板1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部,且沿著輸送輥13的軸向隔開間隔地配置有多個。另外,金剛石肋16的頂面與水平面大致平行,通過該頂面而從下方支承打印時的記錄紙P。排紙部4用于將打印后的記錄紙P從輸送部3排出,且具有排紙輥17和排紙滾花輥18。排紙輥17和排紙滾花輥18能夠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旋轉,且通過這種旋轉將記錄紙 P拉出后排出。頭部5用于對放置在輸送部3上的記錄紙P噴射油墨,且具有噴射頭19和滑架 20。噴射頭19是按照控制部CONTY的指令來噴射油墨的設備,其未圖示的噴射口與金剛石肋16的頂面相對置地被設置?;?0是在其下側保持噴射頭的裝置,且能夠在輸送輥13 的軸向上自由地往返移動。另外,在滑架20上連結有未圖示的驅動部,該驅動部按照控制部CONT的指令使滑架20往返移動。下面,參照圖2說明使輸送輥13旋轉的構成。圖2是表示輸送部3及排紙部4的構成的示意圖,其中(a)是平面圖,(b)是(a) 的A向視圖。如上所述,輸送部3具有驅動部6。驅動部6用于使輸送輥13旋轉,且具有馬達21 和小齒輪22。馬達21是按照控制部CONT的指令使輸送輥13旋轉的電動機??刂撇緾ONT 通過控制馬達21的旋轉來控制輸送輥13的旋轉,能夠以高定位精度來輸送記錄紙P。小齒輪22是一體地連接在馬達21的輸出軸上的齒輪。在輸送輥13上安裝有第一驅動齒輪23、第二驅動齒輪M以及第三驅動齒輪25。 第一驅動齒輪23是使輸送輥13旋轉的齒輪,并通過壓入方式一體地安裝在輸送輥13上設置驅動部6的一側的端部。第一驅動齒輪23與小齒輪22嚙合,并經過小齒輪22及第一驅動齒輪23將馬達21的驅動力傳遞到輸送輥13,使輸送輥13旋轉。
第二驅動齒輪M是將馬達21的驅動力傳遞到排紙輥17的齒輪,且具有比第一驅動齒輪23小的直徑,并與第一驅動齒輪23相鄰且一體地被固定。另外,第二驅動齒輪M 通過壓入方式一體地安裝在輸送輥13上。第三驅動齒輪25是用于將輸送輥13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未圖示的其它設備的齒輪,并通過壓入方式一體地連接在輸送輥13的與第一驅動齒輪23相反一側的端部。另外, 也可以不用壓入方式,而是分別在輸送輥13及第三驅動齒輪25上設置止轉部(銷或缺口部等),由此使第三驅動齒輪25與輸送輥13同步地旋轉。在排紙輥17上的驅動部6 —側的端部,一體地安裝有排紙驅動齒輪26。在排紙驅動齒輪26與第二驅動齒輪M之間設有中間齒輪27,中間齒輪27分別與第二驅動齒輪M 及排紙驅動齒輪沈嚙合。即,馬達21的驅動力經過第二驅動齒輪M、中間齒輪27及排紙驅動齒輪26而傳遞到排紙輥17,并使排紙輥17旋轉。以下,參照圖3說明輸送輥13的構成。圖3是表示輸送輥13的構成的示意圖,(a)是側視圖,(b)是(a)的B-B線剖視圖,(c)是(b)中接縫36附近的放大圖。輸送輥13是成形為圓筒狀的軸部件,且具有輥本體31和高摩擦層32。輥本體31是將板厚大致固定的金屬板彎曲而成形為圓筒狀的軸部件。作為金屬板,使用鋼板,但也可以使用鋁或不銹鋼等的金屬板。輥本體31具有由金屬板的一對端面即第一端面(端面)34和第二端面(端面)35相互連接而成的接縫36。接縫36與輥本體 31的中心軸方向平行地延伸。在第一端面34上,形成有與輥本體31的外周面(一個板面)31a連接的第一端面外緣部(第一部分)3 以及與輥本體31的內周面(另一個板面)31b連接的第一端面內緣部(第一部分)34b。第一端面外緣部3 及第一端面內緣部34b在輥本體31的整個長度范圍內形成。在第二端面35上,形成有與外周面31a連接的第二端面外緣部(第一部分)3 和與內周面31b連接的第二端面內緣部(第二部分)3恥。第二端面外緣部3 及第二端面內緣部3 在輥本體31的整個長度范圍內形成。第一端面外緣部3 與第二端面外緣部3 相互面接觸。即,在接縫36處,沒有在外周面31a附近開口的間隙或凹部等。從而,能夠在輸送輥13旋轉時始終維持外周面31a 與記錄紙P之間的接觸。另外,由于第一端面外緣部3 與第二端面外緣部3 相互面接觸,因此輥本體31的強度,尤其是接縫36附近的強度得到提高。即使在輥本體31上施加彎曲或扭曲的力,也能夠防止第一端面34與第二端面35相互脫離。在第一端面內緣部34b與第二端面內緣部3 之間形成有間隙37。間隙37形成朝向內周面31b側逐漸增寬的形狀。由第一端面內緣部34b與內周面31b形成的第一角度 α 1以及由第二端面內緣部3 與內周面31b形成的第二角度α 2都大于90°。如后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一對端面34和35上都實施有端面調整加工。因此,即使在端面34、35附近發(fā)生例如由加工導致的應力等,該應力也不會發(fā)生在端面34和35中的任意一個端面上,因此能夠抑制在將金屬板彎曲加工而成形的輸送輥13 (輥本體31)上產生因應力不均導致的畸變或變形等。輥本體31具有在其表面形成的電鍍層38。電鍍層38形成于外周面31a及內周面 31b、以及第一端面內緣部34b及第二端面內緣部35b的表面上。電鍍層38既可以用電場電鍍或無電解電鍍的任一方法來形成,也可以由多層電鍍層重疊而形成。作為電鍍的種類, 采有例如鍍鎳、鍍鋅或鍍鉻等。高摩擦層32是形成于輥本體31上除了兩端部以外的外周面31a上,且用于提高其與記錄紙P之間的摩擦系數以可靠地保持記錄紙P的涂層。為了以高定位精度來輸送記錄紙P,需要輸送輥13保持記錄紙P而不發(fā)生打滑,考慮到這一點,在外周面31a上的保持輸送中的記錄紙P的區(qū)域即保持區(qū)域F上形成有高摩擦層32。高摩擦層32具有由環(huán)氧樹脂或聚酯樹脂等構成的樹脂層和分散配置于該樹脂層表面上的陶瓷粒子。這種陶瓷粒子使用氧化鋁(礬土)、碳化硅或二氧化硅等。通過破碎處理對陶瓷粒子的粒徑進行調整,且通過進行破碎處理使陶瓷粒子具有尖銳的端面,并能夠提高其與記錄紙P間的摩擦系數。并且,也可以不用高摩擦層32,而是通過在外周面31a 上形成微細的凹凸(梨皮面處理等)來提高其與記錄紙P間的摩擦系數。并且,圖3所示的構成中,外緣部34a、35a以及內緣部34b、3^都是在輥本體31 的整個長度范圍內形成,但也可以只在其與記錄紙P的保持區(qū)域F對應的部位上形成。如后所述,外緣部34a、35a以及內緣部34b、3^是通過調整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來形成,而通過限定加工的范圍,能夠減少在端面34、35附近產生的應力,且抑制輥本體31的畸變或變形等。另外,外緣部34a、35a以及內緣部34b、35b的形成區(qū)域優(yōu)選是從保持區(qū)域F 起向輥本體31的兩端側稍擴大的區(qū)域。這是因為,至少在保持區(qū)域F內,要使在端面34、35 附近產生的形狀的變化和應力在軸向上均勻化。并且,也可以不用上述的輸送輥13,而是使用其變形例即第二輸送輥(輸送輥)13A。參照圖4來說明作為輸送輥13的一個變形例的第二輸送輥13A。圖4是表示第二輸送輥13A的構成的示意圖。另夕卜,圖4與圖3(c)對應,對于與圖3所示的構成要素相同的要素,賦予相同符號,并省略其說明。第二輸送輥13A是輸送輥13的一個變形例。第二輸送輥13A具有第二輥本體31A 和高摩擦層32。第二輥本體31A是將板厚大致固定的金屬板彎曲而成形為圓筒狀的軸部件,且具有由金屬板的一對端面即第一端面34和第二端面35相互連接而成的接縫36。在第一端面34上形成有第一端面外緣部3 和第一端面內緣部34b。另一方面,第二端面35 與第一端面34相對置,且形成有與第二輥本體31A的徑向大致平行的大致平面狀。第一端面外緣部3 與第二端面35面接觸。即,在接縫36處,沒有在外周面31a 側開口的間隙或凹部等。從而,能夠在第二輸送輥13A旋轉時始終維持外周面31a與記錄紙P之間的接觸。另外,由于第一端面外緣部3 與第二端面35相互面接觸,因此能夠提高第二輥本體31A的強度,尤其是提高接縫36附近的強度。即使在第二輥本體31A上施加彎曲或扭曲的力,也能夠防止第一端面34與第二端面35相互脫離。在第一端面內緣部34b與第二端面35之間形成有第二間隙(間隙)37A。第二間隙37A形成為朝向內周面31b側逐漸增寬的形狀。由第一端面內緣部34b與內周面31b形成的第一角度α 大于90°,而由第二端面35與內周面31b形成的第三角度α 3為90° 以下。即,接縫36處的第一端面34(以及第二端面3 成為就圓周方向而言向規(guī)定方向傾斜的形狀。當在與這種傾斜度一致的方向使第二輸送輥13A旋轉以輸送記錄紙P時,即使對接縫36施加隨著輸送而形成的作用力,也很難發(fā)生第一端面34與第二端面35之間的脫離。從而,能夠抑制可能隨著輸送而產生的第二輸送輥13A的畸變或變形等。
以下,參照圖5至圖12說明將輸送輥13成形的方法。圖5是表示輸送輥13的成形工序的流程圖,(a)是整體的流程圖,(b)是(a)中的順序擠壓加工的詳細流程圖。輸送輥13的成形工序的概況如圖5(a)所示,首先,將作為原材料的大型金屬板經過順序擠壓加工(連續(xù)進行沖裁加工及擠壓加工)而成形為圓筒狀的輥本體31(步驟Si)。步驟Sl的順序擠壓加工的詳細情況如圖5(b)所示,首先將大型的金屬板經過沖裁加工而成形為大致矩形的金屬板(步驟Sll)。然后,進行端面調整加工(步驟S12),即經過擠壓加工來對金屬板的一對端面即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進行調整。最后,通過利用擠壓加工的彎曲加工,來將金屬板彎曲成圓筒狀而成形為輥本體31 (步驟S13)。接著,如圖5(a)所示,對輥本體31的外周面進行研磨(無心研磨),以便對其直徑、真圓度以及翹曲度進行調整(步驟S》。接著,對輥本體31的表面進行電鍍處理,以便形成電鍍層38 (步驟S; )。最后,在輥本體31的外周面31a上形成高摩擦層32 (步驟S4)。 經過以上步驟,結束輸送輥13的成形。以下,詳細說明通過順序擠壓加工從大型金屬板成形為輥本體31的工序即步驟Si。參照圖6至圖12,說明通過順序擠壓加工從大型金屬板成形為輥本體31的工序 (步驟Si)。圖6是成為輥本體31的原材料的大型金屬板60的平面圖。圖7是金屬板30的平面圖。圖8是表示沖裁加工的工序的剖視圖。圖9是調整金屬板30的一對端面后的沿圖7中C-C線的剖視圖。圖10是表示對金屬板30進行的彎曲加工的前半工序的示意圖。圖11是表示對金屬板30進行的彎曲加工的后半工序的示意圖。圖12是表示將輥主體31從框架部62切斷的工序的示意圖。在本實施方式中的輥本體31的成形過程中采用順序擠壓加工。這種加工方法是將作為原材料的金屬板以一定的間距進行輸送,并且對于金屬板依次進行沖裁加工以及擠壓加工。首先,如圖6所示,準備大型金屬板60。大型金屬板是大致Imm厚度的大致矩形的鋼板,并采用電氣鍍鋅鋼板(SECC)或冷軋負極(SPCC)。在紙面上下方向上的大型金屬板 60的一對邊緣部,沿著該邊緣部隔開規(guī)定間隔來設置多個孔部61??撞?1用于在對大型金屬板60進行順序擠壓加工時以一定的間距來輸送大型金屬板60,大型金屬板60每隔相鄰孔部61的間隔被輸送。接著,如圖7所示,通過順序擠壓加工(步驟Si)中的沖裁加工(步驟Sll),而從大型金屬板60成形為大致矩形的金屬板30。即,從大型金屬板60沖裁出區(qū)域S的部分, 而成形為金屬板30及框架部62。金屬板30是沿與大型金屬板60的順序方向正交的方向 (紙面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帶狀的矩形金屬板,并通過從大型金屬板60去掉區(qū)域S的部分而成形。而且,在金屬板30上的板厚方向上的正反板面成為輥本體31的內外周面,因此為了方便起見,以下稱為外周面31a及內周面31b。圖7中,將金屬板30的紙面表面?zhèn)茸鳛閮戎苊?1b,而將紙面背面?zhèn)茸鳛橥庵苊?1a。在與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金屬板30的一對端面即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
10是在將金屬板30成形為圓筒狀時相互接觸而形成接縫36的部位。而且,經過沖裁加工后的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都與外周面31a和內周面31b大致正交,且外周面31a和內周面31b都為同一個寬度。在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上分別形成有凸部39和凹部40。凸部39及凹部40 用于通過凸部39與凹部40嵌合來防止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在延伸方向上的偏離。 凸部39的前端部39a及凹部40的底部40a都與金屬板30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形成??蚣懿?2是在與金屬板30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帶狀的板部,且通過從大型金屬板60去掉區(qū)域S的部分而成形。在框架部62上并排配置有上述的孔部61。在金屬板30與框架部62之間跨越設置與它們相互連結的連結部63 (所謂連接桿),金屬板30經由連結部63而支承在框架部62上。另外,對于沖裁加工時在金屬板30的端面(切截面)上所形成的斷裂面或飛翅等,優(yōu)選是在后述的彎曲加工中置于彎曲方向的內側。通過如圖8所示的沖裁加工,從大型金屬板60成形為金屬板30。首先,如圖8 (a) 所示,在大型金屬板60的板厚方向上的兩側分別配置沖裁加工用的金屬模即陽模101和陰模102。然后,如圖8(b)所示,使陽模101向陰模102側移動,并用這些金屬模將大型金屬板60切斷,而形成金屬板30。在金屬板30的切截面即第一端面34和第二端面35上,有時會形成塌邊sd、剪切面SP、斷裂面bs以及飛翅(未圖示)。此處,將與較圓滑的塌邊Sd連接的紙面上側的面作為外周面31a,將與斷裂面bs連接且可能產生飛翅的紙面下側的面作為內周面31b。通過在這個方向上將金屬板30彎曲,能夠防止在成形輥本體31時因斷裂面bs或飛翅成為障礙而導致第一端面34與第二端面相互脫離。另外,通過在上述方向上將金屬板30彎曲而使第一端面34與第二端面35相互抵接,而使斷裂面bs或飛翅位于輥本體31的內側,且能夠防止它們從外周面31a突出。因此, 能夠省略飛翅去除工序,從而提高輥本體31的生產率。然后,對金屬板30的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實施端面調整加工(步驟S12)。如圖9所示,通過擠壓加工對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進行調整,且在第一端面 34上形成第一端面外緣部3 及第一端面內緣部34b,在第二端面35上形成第二端面外緣部3 及第二端面內緣部35b。并且,第一端面外緣部3 與第一端面內緣部34b是相互不同的面,第二端面外緣部3 與第二端面內緣部3 是相互不同的面。此處,雖無特別限定,但在本實施方式中是將圖9所示的金屬板30的截面上的第一端面外緣部3 調整為比同一截面上的第一端面內緣部34b短。通過這樣調整,能夠更可靠地防止金屬板30在內周面上相接觸,能夠制成表面精度更高的輸送輥13。進而,還可以將圖9所示的金屬板30的截面上的第二端面外緣部3 調整為比同一截面上的第二端面內緣部3 短。第一端面內緣部34b及第二端面內緣部3 分別成為大致平面狀。通過這樣調整, 使由第一端面內緣部34b與內周面31b形成的平板時第一角度β 1以及由第二端面內緣部 35b與內周面31b形成的平板時第二角度β 2都大于90°。另外,通過實施端面調整加工,使外周面31a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即外周面寬度 Wl大于內周面31b在寬度方向上的長度即內周面寬度W2。因此,能夠在將金屬板30彎曲而成形為輥本體31時使第一端面外緣部3 與第二端面外緣部3 容易面接觸。本實施方式的端面調整加工中,對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都實施加工。因此, 即使在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的附近例如發(fā)生由加工導致的應力等,該應力也不會發(fā)生在一對端面34和35中的任意一個端面上,因此能夠在將金屬板30彎曲加工而成形的輸送輥13 (輥本體31)上抑制因應力不均導致的畸變或變形等。另外,也可以只對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中的任意一個端面實施上述的端面調整加工。通過這樣調整,能夠成形為圖4所示的第二輥本體31A。另外,也可以只在與圖3所示的保持區(qū)域F對應的部位實施上述的端面調整加工。接著,對金屬板30實施圖10及圖11所示的順序擠壓加工中的彎曲加工(步驟 S13),將金屬板30成形為圓筒狀。并且,圖10及圖11是沿圖7中的C-C線的剖視圖。首先,如圖10(a)所示,用第一陽模201和第一陰模202按壓金屬板30,將金屬板 30在寬度方向上的兩個邊緣部彎曲成大致圓弧狀。并且,在圖10(a)中,在金屬板30與第一陽模201及第一陰模202之間分別形成有間隙,但該間隙實際上并不存在,金屬板30與第一陽模201及第一陰模202之間是相互緊密接觸的。這一點在圖10(b)、圖11(a) (c) 中也是同樣的。然后,如圖10(b)所示,用第二陽模203和第二陰模204按壓金屬板30,將金屬板 30在寬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彎曲成大致圓弧狀。通過這種彎曲加工,使金屬板30的截面形狀成為向第二陽模203側開口的大致C字形。接著,如圖10 (c)所示,在第一上模205及第二上模206與下模207之間配置截面為大致C字形的金屬板30,且在金屬板30的內側配置圓柱狀的心軸208。此處,第一上模 205、第二上模206以及下模207各自的擠壓面20fe、206a及t/ 207a都形成為與要成形的輥本體31的外周面31a相應的形狀。另外,心軸208的外周面形成為與要成形的輥本體31 的內周面31b相應的形狀。并且,第一上模205及第二上模206能夠相互獨立地移動。接著,如圖11 (a)所示,在使心軸208靜止的狀態(tài)下,使第一上模205朝向下模207 移動并按壓金屬板30的第一端面34側,將其彎曲成大致半圓狀。并且,也可以與第一上模 205及第二上模206同樣,將下模207制成一對分型模,且在進行圖11 (a)所示的工序時,使與第一上模205同一側的下模向第一上模205移動。接著,如圖11(b)所示,在使心軸208稍微朝向下模207移動的同時,使第二上模 206朝向下模207移動,而按壓金屬板30的第二端面35側,將其彎曲成大致半圓形。接著,如圖11(c)所示,使第一上模205、第二上模206及心軸208都朝向下模207 移動而按壓金屬板30。這時,第一上模205及第二上模206與下模207抵接。通過這樣的按壓,金屬板30成形為大致圓筒狀,從金屬板30成形出輥本體31。而在此工序中,金屬板 30的第一端面外緣部34a以及第二端外緣部3 相互面接觸。另一方面,在第一端面內緣部34b與第二端面內緣部3 之間形成間隙37。并且,由于輥本體31 (輸送輥134)是用大型金屬板60形成的,而這種大型金屬板 60上殘留著由鋼板卷材導致的卷曲習性,因此成形時優(yōu)選使作為卷材內周側的面成為輥本體31的內周面。即,使由鋼板卷材導致的大型金屬板60的卷曲習性是指使作為鋼板卷材內周面的面成為凹面的翹曲。即,在要成形為輥本體31的大型金屬板60上殘留向輥本體 31的內周面?zhèn)嚷N曲的卷曲習性。
因此,至少在使輥本體31的接縫36開裂的方向上不會作用卷曲習性。從而,與殘留有向輥本體31的外周面?zhèn)嚷N曲的卷曲習性的情況相比,輥本體31的接縫36不容易開裂。由此,即使有應力作用于使輥本體31的接縫36開裂的方向,也能夠防止接縫36開裂, 能夠得到具有高輸送精度的輸送輥13。另外,輥本體31的圓周方向(彎曲方向)與鋼板卷材的卷繞方向(大型金屬板60 的軋制方向)相同。因此,能夠使要成形輥本體31的大型金屬板60的彎曲方向與由卷曲習性導致的翹曲方向一致。由此,使要成形輥本體31的大型金屬板60的卷曲習性作用于使輥本體31的接縫36閉合的方向。從而,能夠更有效地防止輥本體31的接縫36開裂。最后,如圖12所示,將輥本體31與連結部63之間沿切割線G切斷。并且,在成形輥本體31后的狀態(tài)下,凸部39與凹部40嵌合,但在凸部39的前端部39a與凹部40的底部40a之間形成有規(guī)定的間隙41。該間隙41用于使第一端面34與第二端面35相互間均勻地接觸。經過以上工序,用順序擠壓加工(步驟Si)進行的輥本體31的成形結束。接著,對成形為大致圓筒狀的輥本體31的外周面實施公知的無中心研磨加工(步驟S2)。通過該研磨加工,將輥本體31的直徑、真圓度以及翹曲的精度調整在合適的范圍內。接著,在輥本體31上實施電鍍處理(步驟S; )。通過該電鍍處理,在輥本體31的內外周面、第一端面內緣部34b及第二端面內緣部3 上形成電鍍層38。并且,即使使用例如SECC等預先形成有電鍍層的鋼板,第一端面34及第二端面35也會因沖裁加工而使鋼板的基體材料露出在外,從而容易腐蝕,因此需要在第一端面內緣部3 及第二端面內緣部 35b上通過該工序形成充分的電鍍層。最后,在輥本體31的外周面31a上的保持區(qū)域F形成高摩擦層32。首先,將輥本體31的兩端部屏蔽,使環(huán)氧樹脂或聚酯樹脂分散于溶劑中,且將該溶液涂在輥本體31的外周面上而形成樹脂層。接著,用粉末涂裝法使礬土粒子等陶瓷粒子附著在上述樹脂層的表面上。最后,經過加熱處理使樹脂層硬化,形成表面上配置有陶瓷粒子的高摩擦層32。并且,作為形成高摩擦層32的方法,也可以不用粉末涂裝法,而是使陶瓷粒子分散于溶劑中,且將該溶液涂在上述樹脂層的表面上。另外,也可以預先使陶瓷粒子與環(huán)氧樹脂或聚酯樹脂一起分散于溶劑中,且將該溶液涂在輥本體31的外周面上,由此形成含有陶瓷粒子的樹脂層。采用以上方法,結束輸送輥13的成形。并且,在輥本體31(輸送輥13)的兩端部,如上述所述,在其中的一方或兩方上形成與圖2所示的第一驅動齒輪23或第三驅動齒輪25等各種連結部件連結用的卡合部。例如,如圖13(a)、(b)所示,可以在由圓筒狀的管子(中空管)構成的輥本體31的相對置位置、即限定輥本體31的直徑的兩點形成面上分別形成通孔71a、71a,且形成由這一對通孔 71a、71a構成的卡合孔(卡合部)71。利用該卡合孔71,能夠將齒輪等連結部件72用軸或銷等(未圖示)進行固定。另外,如圖14(a)、(b)所示,還可以在輥本體31的端部形成D型切割狀的卡合部 73。該卡合部73是在圓筒狀的中空管(輥本體31)的端部形成的,如圖14(a)所示,具有其局部被切成平面呈矩形的開口 73a,從而如圖14(b)所示,端部側面的外形從外觀上看形成D字狀。
從而,通過將齒輪等連結部件(未圖示)與該外觀呈D字狀的卡合部73卡合,能夠安裝該連結部件,且該連結部件不會相對于輥本體31 (輸送輥13)空轉。另外,關于該卡合部73,由于形成有通往中空管(輥本體31)的內部孔的槽狀開口 73a,因此即使利用該開口 73a也能夠安裝連結部,且不會相對于輥本體31發(fā)生空轉。具體是,可以預先在連接部件上形成凸部,且使該凸部與開口 73a卡合,由此來防止空轉。另外,如圖15(a)、(b)所示,還可以在輥本體31的端部形成具有槽7 和D型切割部74b的卡合部74。在該卡合部74中,D型切割部74b形成于輥本體31的端部,槽74a 形成于D型切割部74b的內側。如圖15(a)所示,通過將輥本體31沿其圓周方向切除大致一半而形成槽74a。D型切割部74b在槽74a的外側具有沿著與該槽7 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開口 74c,且在該開口 7 的兩側具有一對彎折片74d、74d。S卩,如圖15(b)所示,通過將這一對彎折片74d、74d向輥本體31的中心軸側彎折,使與這些彎折片74d、74d對應的部分成為從輥本體31的圓形外周面向內凹陷的狀態(tài)。從而,通過將齒輪等連結部件(未圖示)與槽7 卡合或與D型切割部74b卡合, 能夠安裝該連結部件,且該連結部件不會相對于輥本體31 (輸送輥13)空轉。另外,該卡合部74也可以利用在彎折片74d之間形成的開口 7 來安裝連結部件,且該連結部件不會相對于輥本體31空轉。具體是,通過預先在連接部件上形成凸部,且使該凸部與開口 7 嵌合,能夠防止空轉。另外,如圖16 (a)、(b)所示,還可以在輥本體31的端部形成具有槽7 和開口 7 的卡合部75。在該卡合部75中,開口 7 形成于輥本體31的外端,槽7 形成于開口 7 的內側。如圖16(a)所示,通過將輥本體31沿其圓周方向切除大致一半而形成槽75a。在槽7 的外側將輥本體31的一部分切除成平面呈矩形的開口 75b,從而如圖16(b)所示,端部側面的外形從外觀上看形成D字狀。從而,通過將齒輪等連結部件(未圖示)與槽7 卡合或與由開口部7 形成的外觀呈D字狀的部位卡合,能夠安裝該連結部件,且該連結部件不會相對于輥本體31 (輸送輥13)空轉。另外,即使是這種卡合部75,也能夠與圖14 (a)、(b)所示的卡合部73同樣地, 通過利用開口部7 來安裝連結部件,且該連結部件不會相對于輥本體31(輸送輥13)空轉。為了形成這樣的卡合孔71或卡合部73、74、75,也可以對將金屬板30彎曲加工而得到的輥本體31進一步實施切削加工等。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只是為了在輥本體31上形成卡合部而另外增加加工工序,從而會導致成本上升和效率低下。為此,本發(fā)明的制造方法中,在通過彎曲加工(SU)來成形為輥本體31之前,通過沖裁加工(Sll)預先在金屬板30 上形成成為卡合部的展開卡合部,然后,在通過對金屬板30進行彎曲加工而成形為輥本體 31之際,同時形成卡合部。具體是,在從圖6所示的大型金屬板60成形為圖7所示的大致矩形的細長金屬板 30之時,在從該大型金屬板60加工成小型金屬板30的同時所得到的金屬板30的端部形成缺口狀、突片狀、孔狀或槽狀等展開卡合部。例如,如圖17(a)所示所示,預先在金屬板30的端部的規(guī)定位置上加工一對通孔 71a、71a并將它們作為展開卡合部76a,這樣,通過對該金屬板30進行彎曲加工而使一對通孔7la、7Ia相對置,能夠形成圖13所示的卡合孔71。
另外,如圖17(b)所示,預先將金屬板30的端部切成規(guī)定形狀來形成由一對缺口部7北、7北構成的展開卡合部73c,這樣,通過對該金屬板30進行彎曲加工,能夠形成圖14 所示的卡合部73。進而,如圖17(c)所示,預先將金屬板30的端部切成規(guī)定形狀來形成展開卡合部 76b,由此通過對該金屬板30進行彎曲加工,能夠形成圖15所示的卡合部74。即,作為展開卡合部76b,預先形成一對缺口部(凹部)74e,74e和一對突片74f、74f,由此能夠形成卡合部74。并且,在本例中,在對金屬板30進行彎曲加工后,需要將一對突片74f、74f向內側彎折來作為彎折片74d,因此不能充分降低加工工序的成本和提高時間效率。為此,如圖17(d)所示,預先將金屬板30的端部切成規(guī)定形狀來作為展開卡合部 76c,這樣,通過對該金屬板30進行彎曲加工,能夠形成圖16所示的卡合部75。即,作為展開卡合部76c,預先形成一對缺口部(凹部)75c,75c和一對突片75d、75d,由此能夠形成卡合部75。在本例中,通過在對金屬板30進行彎曲加工之時將一對突片75d、75d也彎曲成圓弧狀,能夠在這些突片75d、75d之間形成圖16(b)所示的開口 75b。從而,對于已通過彎曲加工形成的輥本體31不必再追加加工,這樣能夠充分地降低加工工序的成本并提高時間效率。在圖17(b) (d)中所示的例子中,為了使圖14、圖15、圖16中所示的卡合部73、 74,75能夠隔著接縫36形成,在金屬板30的兩端部形成有展開卡合部73c、76b、76c。通過這樣在兩端部形成展開卡合部73c、76b、76c,能夠使所形成的輥本體31的夾縫36的長度短于該輥本體31的長度。從而,能夠抑制接縫36形成之時因端面34、35局部地抵接干涉而導致輥本體31變形的情況發(fā)生。并且,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構成,還可以如圖18(a) (C)所示,展開卡合部不是在金屬板30的兩端部形成,而是在其寬度方向(彎曲方向)上的中心線附近形成。即,通過如18(a)所示,在端部形成由細長矩形缺口構成的展開卡合部76d,能夠形成圖14所示的卡合部73。另外,通過形成如18(b)所示的由T字形缺口構成的展開卡合部76e,能夠形成圖 15所示的卡合部74。進而,通過形成如18(c)所示的由大致T字形缺口構成的展開卡合部 76f,能夠形成圖16所示的卡合部75。如果如上述所示,在彎曲方向上的中心線附近形成展開卡合部76d 76f,則能夠以更高精度形成由這些展開卡合部76d 76f得到的卡合部73 75。在上述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輸送輥13的制造方法中,在通過沖裁加工從大型金屬板60成形為小型金屬板30時,還同時形成展開卡合部,并且在對金屬板30進行彎曲加工時,從展開卡合部形成卡合部71、73、74、75,因此在形成輥本體31之后,無需只是為了形成卡合部而追加另外的加工工序。從而,無需為了追加的加工工序而增加成本和時間,能夠充分地降低輸送輥13自身的成本并提高生產率。特別是,由于是在將大型金屬板沖裁成小型金屬板時一并形成展開卡合部,因此能夠進一步簡化工序。另外,如圖12所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輸送輥13 (輥本體31)中,其接縫36與由圓筒狀中空管構成的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地形成,但本發(fā)明不限于這種構成,也可以按如下方式形成接縫,即使在例如成為基體材料的金屬板30的一對端部間形成的接縫,在圓筒狀管(輥本體)外周面上的與該圓筒狀管的中心軸平行的直線上,不是以線段與該直線重疊,而是只在一個或多個點上與該直線重疊。具體是,也可以如圖19(a)所示,接縫81不是與輥本體31的中心軸Cl平行而是以與之交叉的方式,在輥本體31的外周面上沿其圓周方向延伸,并且是從輥本體3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為了這樣形成接縫81,作為基體材料的金屬板,不使用如圖7所示的細長矩形的金屬板30,而是使用如圖19(b)所示的細長的平行四邊形的金屬板30A,并且以用符號C2表示的直線成為中心軸的方式進行彎曲加工。由此,得到圖19(a)所示的輥本體31, 且接縫81不與中心軸C1平行。而且,圖19(a)所示的輥本體31中,其接縫81從輥本體3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且在其圓周面上只繞了不到一圈。這是為了便于金屬板30A的彎曲加工。其中,也可以如圖19(c)所示,接縫82從輥本體3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且在其圓周面上繞了一圈以上, 即圍繞成螺旋狀。在這種情況下,對于作為基體材料的金屬板,只要將圖19(b)所示的細長平行四邊形的金屬板30A上的角度γ制成更加尖銳的銳角即可。另外,也可以如圖20(a)所示,將接縫83制成由正弦波等曲線構成的波浪線狀。為了這樣形成接縫83,作為基體材料的金屬板如圖20(b)所示,采用細長的大致為矩形且其兩個長邊形成為波浪線狀的金屬板30B,并且以用符號C2表示的直線為中心軸進行彎曲加工。并且,對形成為波浪狀的一對長邊,要通過彎曲加工而使它們相互接近,因此當然要形成如下形狀,即在相互對應的部位,當一邊的長邊成為峰部時另一邊的長邊要成為谷部, 相反,當一邊的長邊成為谷部時另一邊的長邊要成為峰部。另外,在本例中,接縫83的中心線與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地形成,但該接縫83的中心線也可以不與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地形成。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基體材料的金屬板,只要是圖19(b)所示的細長平行四邊形的金屬板且其兩個長邊形成為波浪狀即可。另外,也可以如圖21(a)所示,使接縫84形成為呈鉤狀地彎折的波浪線狀。為了這樣形成接縫84,作為基體材料的金屬板,如圖21(b)所示,采用細長的大致為矩形且其兩個長邊形成為呈鉤狀地彎折的波浪線狀的金屬板30C,并且以用符號C2表示的直線為中心軸的方式進行彎曲加工。即使是在這個金屬板30C上,也是在形成為波浪狀的一對長邊的相互對應的部位之間,當一邊的長邊成為峰部時另一邊的長邊便成為谷部,相反,當一邊的長邊成為谷部時另一邊的長邊成為峰部。另外,在本例中,接縫84的中心線與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地形成,但與接縫83的情況同樣,也可以不與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另外,接縫不限于圖19 圖21所示的例子,可以采用各種形狀。例如,可以將由圖20(a)所示的曲線構成的波浪線與圖21(a)所示的彎折的波浪線組合,也可以將這些波浪線與圖19所示的斜線組合。當如上述所示使接縫81 84相對于與圓筒狀管(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的直線不是以線段而是只以一個或多個點重疊時,具有這種輥本體31的輸送輥13能夠在與從動輥14協(xié)同動作來輸送記錄紙P之時,即送紙之時使記錄紙的輸送速度保持穩(wěn)定,更可靠地防止輸送不勻。S卩,如圖22所示,輸送輥13送紙之時與記錄紙P相接觸的部位,基本上成為其外周面上的直線L,即成為與中心軸C1平行的直線L。從而,在如圖12所示的輸送輥13 (輥本體31)的接縫36與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的情況下,該輸送輥13的接縫36整體暫時(瞬間地)與記錄紙P相接觸。這樣一來,由于本實施方式的輸送輥13上不存在如上述的因其接縫36而導致的槽,因此不會有任何問題,但假設如果因接縫36導致了槽的形成,這個槽會暫時并且同時地與記錄紙P相接觸,從而記錄紙P的整個寬度會暫時地與因接縫36 導致的槽相接觸。其結果,由于這個槽比輸送輥13的其它外周面部分向內凹入,對于記錄紙P施加的接觸阻力變小,因此記錄紙P的輸送速度會暫時降低,導致輸送不勻。而如果如圖19 (a)、(c)、圖20 (a)、圖21 (a)所示形成接縫81 84,則即使假設因這些接縫而導致了槽的形成,這個槽在送紙之時同時與記錄紙P相接觸的部位也只限于一個或多個點。從而,與輸送輥13的其它面(線)與記錄紙P相接觸時相比,接觸阻力幾乎沒有變化,這樣能夠使記錄紙P的輸送速度保持穩(wěn)定,能夠防止輸送不勻。另外,關于由圓筒狀的中空管構成的輸送輥13(輥本體31)的接縫,除了上述例子外,還可以如圖23(a)所示,使接縫形成為具有矩形波狀的彎折部85,該彎折部85由與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的直線部8 及與之正交的直線部8 構成。即使是這種具有彎折部85的接縫,如果因這種接縫而導致槽的形成,由于這個槽在送紙之時不會同時地與記錄紙P的整個寬度相接觸,因此仍能夠使記錄紙P的輸送速度基本保持穩(wěn)定,防止輸送不勻。另外,關于該彎折部85,既可以如圖23(b)所示,在輥本體31的整個長度范圍內形成,也可以如圖23(c)所示,有選擇性地在除了其中央部以外的兩端部形成。當如圖23(c) 所示地只在兩端部形成彎折部85時,這些彎折部85之間便成為與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的中央直線部86。其中,雖然圖中未示出,但也可以將彎折部85之間的中央直線部形成為如圖19(a)所示的不與中心軸C1平行的斜線。另外,當如上述所示只在兩端部形成彎折部85且將其間的中央部作為中央直線部86時,優(yōu)選是使圖3所示的高摩擦層32的形成區(qū)域與中央直線部86對應。當在接縫處形成彎折部85,而將該彎折部85作為由凹凸形成的嵌合部時,要使這些彎折部85 (嵌合部)按設計要求進行嵌合,且使凸部的前端與對應的凹部之間無間隙地接近(對接)是很難的。從而,如果在輥本體31的整個長度范圍內形成彎折部85,則容易在輥本體31上發(fā)生畸變或扭曲等。因此,如果如圖23(c)所示只在兩端部形成彎折部85, 則能夠抑制這樣的畸變或扭曲等發(fā)生。特別是,通過將與記錄紙P直接接觸的區(qū)域即與高摩擦層32對應的中央部制成沒有彎折部85的中央直線部86,而能夠可靠地防止在與記錄紙P直接接觸的區(qū)域發(fā)生畸變或扭曲等。并且,關于由圓筒狀中空管構成的輸送輥13(輥本體31)的接縫,除了上述的例子外,還能夠如圖對仏)所示地使彎折部88上的交叉部88a不與輥本體31的中心軸平行,且使彎折部88上的凸片88b的前端側的角度ε形成為鈍角(不到180° )。這樣一來,當在金屬板的彎曲加工中使一對端面相互接近時,凸片88b的前端容易與對應的凹部嵌合,從而能夠抑制在輥本體31上發(fā)生畸變或扭曲等。另外,在如圖23(c)所示只在兩端部形成彎折部85的結構中,彎折部85既可以如圖對…)所示地用圖20(a)所示的由曲線構成的波浪線89a來代替,也可以如圖24(c)所示地由圖21 (a)所示的彎折的波浪線89b來代替。另外,既可以將圖23(a)所示的矩形波狀的彎折部85與圖24 (b)所示的由曲線構成的波浪線89a組合來形成接縫,也可以將矩形波狀的彎折部85與圖M (c)所示的彎折的波浪線89b組合來形成接縫。
另外,在輸送輥13上,還可以在形成于輥本體31上的接縫36的局部如圖25(a) 所示設置開口 90。由于接縫36是在輥本體31的整個長度范圍內形成的,因此一旦向旋轉自如地支承輸送輥13的軸承(未圖示)供給的油脂附著于輸送輥13的表面,則油脂會因毛細管現象而在接縫36上流動。尤其是,越是為了提高輸送輥13的強度而縮小端面34、35之間在接縫36處的間隙,油脂的毛細管現象就越明顯,導致油脂容易沿著接縫36流動。為此,如圖25(b)所示,在形成于輥本體31上的接縫36的局部設置開口 90。該開口 90由缺口部91、92形成,該缺口部91、92分別設置在形成接縫36的一對端面34、35上。 在使端面34、35對接后,缺口部91、92間的最大距離d例如設定為Imm左右以上,且作為開口 90發(fā)揮作用。在沿輸送輥13 (輥本體31)的整個長度范圍形成的接縫36中,除了已形成高摩擦層32的區(qū)域和被上述軸承支承的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設置開口 90。S卩,高摩擦層32形成于輸送輥13的大致中央部,而輸送輥13的兩端側被軸承支承,因此在輸送輥13上至少設置2 個開口 90。開口 90是為了防止向上述軸承供給(涂敷)的油脂(潤滑油)沿著接縫36(端面34、35的間隙)到達高摩擦層32。S卩,通過在接縫36的局部設置開口 90來阻止油脂的毛細管現象。具體是,通過在接縫36中的被軸承支承的區(qū)域與已形成高摩擦層32的區(qū)域之間設置開口 90,來防止油脂到達高摩擦層32。并且,通過調整開口 90的大小(一對缺口部91、92之間的最大距離d),能夠可靠地阻止油脂的毛細管現象。并且,不限于在形成接縫36的一對端面34、35上分別形成用于形成開口 90的缺口部91、92。S卩,也可以如圖25 (c)所示,只在形成接縫36的一對端面34、35中的一方(例如端面34)上形成缺口部93,并利用缺口部93和端面35來形成開口。另外,作為開口 90 的形狀,不限于矩形,也可以是圓形等。接著,參照圖1 圖3說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機1的動作。如圖1及圖2所示,通過供紙部2的供紙滾筒12的旋轉,將放置在供紙盤11上的記錄紙P朝向輸送部3供給。通過驅動部6的動作,使輸送輥13旋轉。另外,與輸送輥13 的外周面接觸地設置的從動輥14以與輸送輥13相反的方向旋轉。從供紙部2供給的記錄紙P被夾持在輸送輥13和從動輥14之間,并且在輸送輥13的保持區(qū)域F形成有高摩擦層 32,因此記錄紙P被保持在輸送輥13上。從而,能夠在輸送輥13旋轉的同時準確地輸送記錄紙P。此處,如圖3所示,第一端面外緣部34a以及第二端面外緣部3 在外周面31a側相互接觸,在接縫36處沒有向外周面31a側開口的間隙或凹部等。因此,即使輸送輥13旋轉,其外周面31a也始終能夠與記錄紙P接觸。從而,不會在外周面31a與記錄紙P之間發(fā)生打滑等,能夠以高精度來輸送記錄紙P。通過輸送輥13的旋轉,將記錄紙P輸送到壓板15上的金剛石肋16的頂面上。從與滑架20 —起移動到適當位置上的噴射頭19向放置在金剛石肋16上的記錄紙P噴射油墨并打印出文字和圖像等信息。該打印后,通過排紙部4的排紙輥17及排紙滾花輥18的旋轉,將記錄紙P排出。經過以上工序,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機1的動作結束。
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獲得以下效果。根據本實施方式,為了輸送記錄紙P,即使是采用將金屬板30彎曲加工而成形為圓筒狀的輸送輥13,也能夠始終維持輸送輥31對于記錄紙P的保持,能夠以高精度來輸送記錄紙P并進行定位。以上,參照

了本發(fā)明涉及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例子。 上述例子中所示的各個構成部件的形狀或組合等均為示例,能夠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宗旨的范圍內根據設計要求等進行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打印裝置,具有輸送記錄介質的輸送輥,該輸送輥通過將金屬板的一對端面相對置而成形為圓筒狀,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對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具有在上述輸送輥的外周面?zhèn)扰c上述一對端面中的另一個端面進行面接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內周面?zhèn)扰c上述另一個端面之間具有間隙的第二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對端面都具有上述第一部分及上述第二部分,由上述第二部分與上述內周面形成的角度在任意一個上述端面上都大于9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裝置,其特征在于,只有上述一個端面具有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由上述第二部分與上述內周面形成的角度大于90°。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打印裝置,其特征在于,與上述端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金屬板的截面上的上述第一部分短于上述截面上的上述第二部分。
5.根據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打印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部分及上述第二部分至少設置在與上述輸送輥上的上述記錄介質的保持區(qū)域對應的部位。
6.一種輸送單元,具有輸送輥,該輸送輥通過將金屬板的一對端面相對置而成形為圓筒狀,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對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具有在上述輸送輥的外周面?zhèn)扰c上述一對端面中的另一個端面進行面接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內周面?zhèn)扰c上述另一個端面之間具有間隙的第二部分。
7.—種輸送輥,通過將金屬板的一對端面相對置而成形為圓筒狀,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對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具有在外周面?zhèn)扰c上述一對端面中的另一個端面進行面接觸的第一部分;以及在內周面?zhèn)扰c上述另一個端面之間具有間隙的第二部分。
8.—種輸送輥的制造方法,該輸送輥通過將金屬板的一對端面相對置而成形為圓筒狀,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工序,在該形成工序中,在上述一對端面中的至少一個端面上形成與上述金屬板的板厚方向上的一個板面連接的第一部分、以及與處于上述一個板面的相反側的另一個板面連接且與上述第一部分不同的第二部分;彎曲工序,在該彎曲工序中,以上述一個板面成為外周面的方式將上述金屬板彎曲成形為圓筒狀,在上述彎曲工序中,使上述第一部分與上述一對端面中的另一個端面進行面接觸,并且在上述第二部分與上述另一個端面之間形成間隙。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輸送輥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形成工序中,在上述一對端面上都形成上述第一部分及上述第二部分,且由上述第二部分與上述另一個板面形成的角度在任意一個上述端面上都大于90°。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輸送輥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形成工序中,只在上述一個端面上形成上述第一部分及上述第二部分,且由上述第二部分與上述另一個板面形成的角度大于90°。
11.根據權利要求8 10中任一項所述的輸送輥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形成工序中,使與上述端面正交的方向上的上述金屬板的截面上的上述第一部分短于上述截面上的上述第二部分。
12.根據權利要求8 11中任一項所述的輸送輥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形成工序中,在上述端面上的至少與上述輸送輥上的上述記錄介質的保持區(qū)域對應的部位形成上述第一部分及上述第二部分。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以高精度來輸送記錄介質等被輸送物的打印裝置、輸送單元、輸送輥以及輸送輥的制造方法。本發(fā)明的打印裝置具有輸送記錄介質的輸送輥(13),該輸送輥(13)通過使金屬板的一對端面(34、35)相對置而成形為圓筒狀,其中,一對端面(34、35)中的至少一個端面(34)具有在輸送輥(13)的外周面(31a)側與一對端面(34、35)中的另一端面(35)進行面接觸的第一部分(34a);以及在內周面(31b)側與另一端面(35)之間具有間隙(37)的第二部分(34b)。
文檔編號B41J11/00GK102161280SQ201010585040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9日
發(fā)明者上杉良治, 松山賢司, 青柳健次, 齊藤功一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