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分注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液體的分注方法。
背景技術(shù):
在生物化學領域中,確立了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鏈反應)的技術(shù)。最近,PCR法中的擴增精度、檢測靈敏度提高,變得能夠?qū)O微量的試樣(DNA等)進行擴增、檢測、分析。由于用于PCR的試樣、試劑通常稀少且高價,因此從費用和效率方面考慮,PCR反 應液的量(體積)越小越優(yōu)選。因此,期望能夠盡可能減小PCR反應液的液量而進行操作的方法。作為操作微量液體的方法的例子,在日本特開2004-025148號公報中公開了將作為對象的液體用不與該液體混和而相互分離的送液用液體在細管中進行轉(zhuǎn)移的方法。另夕卜,在日本特開2007-175002號公報中公開了作為基因分析裝置的使PCR反應液在流路內(nèi)移動而進行PCR的裝置及其使用方法。在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文獻中公開的方法是將作為對象的液體以比O. 5 μ L (微升)大的體積進行操作的方法。因此,成為對象的液體本身被另行更加大規(guī)模地制備。因此,成為對象的液體的制備例如可以使用市售的設備、實驗器具進行。但是,特別是在最近的PCR中,由于微量反應的技術(shù)提高、低成本化的需求倍增,要求以IyL左右的體積制備成為對象的液體。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將納升(nL)級(不足I μ L)的試樣、試劑的溶液以精確的體積進行計量、送液等而進行操作,但是在為現(xiàn)有文獻所公開的方法等中使用的以往的分注方法時,難以進行精密的操作。例如,即便在使用被認為比較精密的手動移液管的情況下,若液體的體積不足O. 2 μ L,則也難以高精度地進行計量、送液、分注。另外,微升或納升級(不足100 μ L)的微量液體存在在計量、分注等作業(yè)中液體的一部分蒸發(fā)的情況,還存在液量變動或溶質(zhì)濃度變動這樣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課題而作出的,其幾個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高精度地分注微量液體的分注方法。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中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能夠以以下方式或者應用例實現(xiàn)。應用例I :本發(fā)明涉及的分注方法的一個方式是使用管將第I液體從容納有上述第I液體和第2液體的第I容器分注至第2容器的分注方法,其中,第2液體不與上述第I液體混和且比重小于上述第I液體,該方法包含如下工序第I吸引工序,將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2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I容器中的上述第I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3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I容器中的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I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第2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I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中的上述第2液體中;以及第3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在由第I容器容納的狀態(tài)下以及在吸引工序和排出工序中為由第2液體密封的狀態(tài),因此難以與氣相(大氣等)接觸。即,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在從第I容器被分注至第2容器時,在與第2液體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因此難以與大氣等接觸。因此,抑制構(gòu)成成分從第I液體蒸發(fā)到氣相、水等其它物質(zhì)從氣相混入第I液體。由此,可抑制減小第I液體的溶劑和溶質(zhì)的濃度變動,能夠進行精確 的分注。另外,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被排出至第2液體中。因此,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難以殘存于管內(nèi)或者管的一端附近。因此,能夠高精度地將第I液體從第I容器分注至第2容器。這里,在本說明書中,所謂分注是指將液體分成規(guī)定量而從某個容器轉(zhuǎn)移到其它容器。就分注的用語而言,在生物化學領域可由本領域技術(shù)人員所理解,在英語中與“dispense”相當。應予說明,進行分注的器具被稱作分注器等,在英語中被稱作“dispenser”。另外,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分注方法不限于生物化學領域,而能夠適用于化學、藥學、生物學、工程學等廣泛的領域。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分注”包含從規(guī)定的容器取出液體并將該液體的至少一部分導入至其它容器、和從規(guī)定的容器取出液體并將規(guī)定量的該液體分別導入至多個其它規(guī)定的容器。在本說明書中,所謂管是指具有第I液體能夠在該管內(nèi)維持活塞狀形狀的內(nèi)徑的筒。另外,所謂液體具有活塞狀形狀的狀態(tài)是指沿管的縱向存在基本上僅該液體占有的部分而其它物質(zhì)由該液體劃分開的狀態(tài)。這里的基本上是指例如可以在管的內(nèi)壁存在薄膜狀的其它物質(zhì)(第2液體等)。應用例2 :本發(fā)明涉及的分注方法的一個方式是使用管將第I液體和第3液體從容納有上述第I液體和的第2液體的第I容器以及容納有上述第2液體和上述第3液體的第3容器排出至第2容器的分注方法,其中,第2液體不與上述第I液體混和且比重小于上述第I液體,第3液體不與上述第2液體混和且比重大于上述第2液體,該方法包含如下工序 第I吸引工序,將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2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I容器中的上述第I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3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I容器中的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4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3容器中的上述第3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5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3容器中的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I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第2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4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3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第3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的一部分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第4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3排出工序中殘留在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第5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I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以及第6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在被從第I容器和第3容器容納至第2容器的狀態(tài)下、以及在吸引工序和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和第3液體為由第2液體密封的狀態(tài),因此難以與氣相(大氣等)接觸。即,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和第3液體在被分注時,在與第2液體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因此難以與大氣等接觸。因此,抑制第I液體和第3液體的構(gòu)成成分從第I液體和第3液體蒸發(fā)到氣相、水等其它物質(zhì)從氣相混入第I液體或者第3液體。由此,可抑制減小第I液體和第3液體的濃度變動,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注。另外,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在第5排出工序中,第3液體被排出至第2液體中,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被排出至第2液體中。因此,在第5排出工序和第2排出 工序中,第3液體和第I液體難以殘存于管內(nèi)或者管的一端附近。因此,能夠?qū)⒌贗液體和第3液體高精度地分注至第2容器。應用例3 :本發(fā)明涉及的分注方法的一個方式是使用一端被打開且在另一端連接有貯液器的管將第I液體和第3液體從容納有上述第I液體和第2液體的第I容器以及容納有上述第2液體和上述第3液體的第3容器分注至第2容器的分注方法,其中,第2液體不與上述第I液體混和且比重小于上述第I液體,第3液體不與上述第2液體混和且比重大于上述第2液體,該方法包含如下工序第I吸引工序,將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2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I容器中的上述第I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3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I容器中的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4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3容器中的上述第3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5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3容器中的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混合工序,以在上述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的上述第2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殘留在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方式,將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各液體吸引至上述貯液器,使在上述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I液體、和在上述第4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3液體在上述貯液器內(nèi)混合而制成第4液體,且使在上述第I吸引工序、上述第3吸引工序以及上述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的上述第2液體混合;第I排出工序,將殘留在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第2排出工序,將上述第4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以及第3排出工序,將在上述混合工序中混合的上述第2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能夠可靠地混合第I液體和第3液體。即,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在混合工序中,能夠使第I液體和第3液體的液滴在貯液器中合一,形成第4液體的液滴,因此與將第I液體和第3液體排出至第2容器后,使兩者的液滴在第2容器內(nèi)合一的情況相比,能夠更加可靠地混合第I液體和第3液體。另外,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第3液體以及第4液體在被從第I容器和第3容器容納至第2容器的狀態(tài)下、以及在吸引工序、混合工序和排出工序中為由第2液體密封的狀態(tài),因此難以與氣相(大氣等)接觸。即,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第3液體以及第4液體在被分注時,在與第2液體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因此難以與大氣等接觸。因此,抑制第I液體、第3液體或者第4液體的構(gòu)成成分從第I液體、第3液體或者第4液體蒸發(fā)到氣相;水等其它物質(zhì)從氣相混入第I液體、第3液體或者第4液體。由此,可抑制減小第I液體、第3液體以及第4液體的濃度變動,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注。另外,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4液體被排出至第2液體中。因此,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4液體難以殘存于管內(nèi)或者管的一端附近。因此,能夠?qū)⒌?液體高精度地分注至第2容器。
應用例4 :在應用例I 應用例3的任一例中,可以在上述第2容器中預先容納上述第2液體。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在各排出工序中,容易使管的一端與第2液體接觸,因此第I液體、第3液體或者第4液體更加難以殘存于管內(nèi)或者管的一端附近。由此,能夠?qū)⒌贗液體、第3液體或者第4液體更加高精度地分注至第2容器。應用例5 :本發(fā)明涉及的分注方法的一個方式是使用管將第I液體從容納有上述第I液體和第2液體的第I容器分注至容納有第3液體的第2容器的分注方法,其中,第2液體不與上述第I液體混和且比重小于上述第I液體,第3液體不與上述第I液體混和而與上述第2液體混和,該方法包含如下工序第I吸引工序,將上述第2液體或上述第3液體從上述管的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2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I容器中的上述第I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3吸引工序,將容納在上述第I容器中的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I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第2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I液體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以及第11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或上述第3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在從第I容器容納到第2容器的狀態(tài)下、以及在吸引工序和排出工序中為由第2液體或者第3液體密封的狀態(tài),因此難以與氣相(大氣等)接觸。即,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在從第I容器被分注至第2容器時,在與第2液體或者第3液體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難以與大氣等接觸。因此,抑制構(gòu)成成分從第I液體蒸發(fā)至氣相、水等其它物質(zhì)從氣相混入第I液體。由此,可抑制減小第I液體的溶劑和溶質(zhì)的濃度變動,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注。另外,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被排出至上述第3液體和上述第2液體的混合液體中。因此,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難以殘存于管內(nèi)或者管的一端附近。因此,能夠?qū)⒌贗液體從第I容器高精度地分注至第2容器。應用例6 :在應用例5中,上述第3液體可以具有導電性。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在第I液體和第2液體的至少一方帶電的情況下,在各排出工序中,能夠抑制在管的前端附近,第I液體和第2液體的至少一方因與第3液體之間的靜電引力或者斥力而顯示出非預期的舉動。因此能夠?qū)⒌贗液體從第I容器更加可靠地分注至第2容器。應用例7 :在應用例I 應用例6的任一例中,上述第2液體可以具有導電性。
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在各液體帶電的情況下,在各排出工序中,能夠抑制在管的前端附近,至少第I液體因與第2容器或者其內(nèi)容物之間的靜電引力或者斥力而顯示出非預期的舉動。因此,能夠?qū)⒌贗液體更加可靠地分注至第2容器。應用例8 :在應用例I 應用例7的任一例中,就上述管而言,至少內(nèi)壁可以具有疏水性。根據(jù)本應用例的分注方法,難以在管的內(nèi)壁附著水性液體。由此,在第I液體、第3液體以及第4液體為水溶液的情況下,在第2吸引工序及其后的各工序中,管內(nèi)的第I液體、第3液體以及第4液體的移動變得更加順暢。另外,在各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第3液體以及第4液體更加難以殘存于管內(nèi)。因此,能夠更高精度地分注液體。
圖I :是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分注方法的流程圖。圖2 :圖2 (a)示意性地表示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第I吸引工序,圖2 (b)示意性地表示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第2吸引工序,圖2 (c)示意性地表示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第3吸引工序,圖2 Cd)示意性地表示經(jīng)過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第3吸引工序后的狀態(tài)。圖3 :圖3 Ca)示意性地表示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第I排出工序的準備狀態(tài),圖3(b)示意性地表示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第I排出工序,圖3 (c)示意性地表示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第2排出工序,圖3 Cd)示意性地表示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第3排出工序。圖4 :是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分注方法的流程圖。圖5 :圖5 Ca)示意性地表示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第4吸引工序的準備狀態(tài),圖5(b)示意性地表示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的第4吸引工序,圖5 (c)示意性地表示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的第5吸引工序,圖5 Cd)示意性地表示經(jīng)過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第5吸引工序后的管的狀態(tài)。圖6 :是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分注方法的流程圖。圖7:圖7 (a)示意性地表示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第5吸引工序,圖7 (b)和圖7(C)示意性地表示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混合工序,圖7 (d)和圖7 (e)示意性地表示經(jīng)過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混合工序后的狀態(tài)。圖8 :圖8 (a)示意性地表示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第8排出工序,圖8 (b)示意性地表示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第10排出工序。圖9 :是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分注方法的流程圖。圖10 :圖10 Ca)示意性地表示在第4實施方式中使用的第2容器,圖10 (b)示意性地表示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第I排出工序,圖10 (c)示意性地表示經(jīng)過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第11排出工序后的狀態(tài)。圖11 :是示意性地表示實施方式涉及的分注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對本發(fā)明的幾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以下說明的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例子進行說明。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實施方式,而還包含在不變更本發(fā)明要旨的范圍內(nèi)實施的各種變型例。應予說明,在以下實施方式中說明的全部構(gòu)成、工序未必均是本發(fā)明的必需構(gòu)成要件。I.第I實施方式描述本發(fā)明涉及的分注方法的第I實施方式。圖I是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流程圖。圖2和圖3是分別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一部分工序的圖。圖2
(a)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I吸引工序,圖2 (b)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2吸引工序,圖2 (c)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3吸引工序,圖2 (d)示意性地表示經(jīng)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3吸引工序后的狀態(tài)。圖3 (a)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I排出工序的準備狀態(tài),圖3 (b)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I排出工序,圖3 (c)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2排出工序,圖3 (d)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3排出工序。
I. I.構(gòu)成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是使用管20將第I液體LI從容納有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的第I容器10分注到第2容器30的分注方法。I. I. I.第 I 液體第I液體LI是不與后述第2液體L2混和的液體。另外,第I液體LI是與第2液體L2相比比重大的液體。由于第I液體LI具有這種性質(zhì),因此如圖2所示,在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共存于第I容器10內(nèi)的情況下,在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之間形成界面112。換言之,在第I液體LI和后述第2液體L2共存的情況下,成為液液相分離狀態(tài)。第I液體LI位于界面112的沿重力作用方向的下側(cè)(第I容器10的底側(cè)),第2液體L2位于界面112的上側(cè)(第I容器10的開口側(cè))。另外,第I液體LI具有表面張力,若第I液體LI的體積變小,則能夠在第2液體L2中形成液滴。應予說明,在本說明書中,“上”、“下”的表述表示沿重力作用方向的上下。第I液體LI可為水性、油性中的任一種。例如,在第I液體LI為水性的情況下,第2液體L2可以為油性,另外也可以為相反情況。第I液體LI例如可以是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聚合酶鏈反應)的反應液、或者用于制備PCR反應液的溶液。在第I液體LI為PCR反應液的情況下,反應液中包含作為擴增對象的核酸(目標核酸)和反應所需的試劑(例如,DNA聚合酶和前體等)。在使用第I液體LI制備的溶液為PCR反應液的情況下,第I液體LI可為包含核酸(目標核酸)或反應所需的試劑中的至少一種的溶液。在該情況下等,可以在第2容器30中預先容納殘留的一部分試劑。另外,作為第I液體LI,例如可以是容易被大氣中的氧氣氧化的物質(zhì)、容易與大氣中的水等分子反應的物質(zhì)的溶液。1.1.2.第 2 液體第2液體L2是不與第I液體LI混和的液體。另外,第2液體L2是與第I液體LI相比比重小的液體。在第I液體LI為水性的情況下第2液體L2可以為油性。例如,在第I液體LI為PCR反應液、或用于制備PCR反應液的溶液的情況下,第2液體L2可以為油。作為這樣的油,例如可以舉出二甲基硅油等硅系油、石蠟系油及礦物質(zhì)油以及它們的混合物。I. I. 3.管管20在兩端具有開口,在內(nèi)部具有連通該開口間而能夠使液體流通的流路。在本說明書中,將管20的一端稱作一端,將其另一端稱作另一端。
另外,管20的內(nèi)徑是管20的流路截面中的最大徑。管20的形狀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制成圓筒狀。管20的長度和內(nèi)徑在第I液體LI能夠形成活塞的范圍內(nèi)是任意的。另夕卜,管20可以是直線狀,也可以是彎曲的形狀。在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等為PCR反應液等的情況下,優(yōu)選管20的內(nèi)徑例如為O. 2mm以下。在管20的內(nèi)徑為O. 2mm的情況下,若在管20內(nèi)形成Imm長度的液柱,則該液柱的體積成為約30納升(nL)。管20具有第I液體LI能夠在該管20內(nèi)維持活塞狀形狀的內(nèi)徑。第I液體LI具有活塞狀形狀的狀態(tài)是指沿管20的縱向(沿流路的方向)存在基本上僅第I液體LI占有的部分的狀態(tài)。在第I液體LI具有活塞狀形狀的情況下,沿管20的縱向,其它物質(zhì)被第I液體LI劃分。這時,例如可以在管20的內(nèi)壁存在薄膜狀的其它物質(zhì)(第2液體等)。作為管20的具體例,可以舉出兩端開口的毛細管(細管)。管20通過流路內(nèi)被從另一端側(cè)吸引(減壓),能夠?qū)⒁后w、氣體從一端側(cè)吸引到流路內(nèi)。作為從管20的另一端側(cè)吸引流路內(nèi)的方法,未特別限定,可以例示泵、移液管、注射器等設備,也可以是作業(yè)者用嘴 吸。另外,管20通過從另一端側(cè)對流路內(nèi)施加壓力,能夠使液體、氣體從一端側(cè)排出。SP,在本說明書中,將安裝有加壓或減壓器具的管20的端部設為另一端,將吸引或排出液體的管20的端部設為一端。在后述吸引工序中,由于在管20內(nèi)形成液體活塞,因此,以與被吸引到管20的順序相反的順序排出液體(所謂先入后出(first in last out))。作為從管20的另一端側(cè)對流路內(nèi)施加壓力的方法,未特別限定,可以例示具備吸引、加壓功能的泵、移液管、注射器等設備,也可以是作業(yè)者用嘴吹氣。應予說明,在吸引、排出I微升(UL)W下體積的第I液體LI的情況下,優(yōu)選管20內(nèi)的流速為I μ L / s以下,更優(yōu)選為I μ L /分以下,優(yōu)選使用能夠得到這種流速的泵、移液管等設備。作為管20的材質(zhì),能夠列舉無機材料(例如耐熱性玻璃(PYREX (注冊商標)))以及有機材料(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PTFE (聚四氟乙烯)等樹脂),也可以為它們的復合材料。若使用由玻璃、聚碳酸酯等透過可見光的材質(zhì)形成管20,則能夠從外部目視觀察形成于管20內(nèi)的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之間的(相分離)界面112,因此優(yōu)選。另外,作為管20的材質(zhì),優(yōu)選具備拒水性和親油性這兩方的材料(例如PTFE)。通過將這種材質(zhì)用于管20,在第I液體LI為水性且第2液體L2為油性的情況下,第2液體L2容易在管20的表面形成薄膜,能夠使第I液體LI難以附著在管20上。因此,在使用多種第I液體LI的情況下等,能夠抑制第I液體LI附著在管20的內(nèi)壁而產(chǎn)生的第I液體LI間的混合。管20優(yōu)選至少內(nèi)壁具有疏水性。若管20的至少內(nèi)壁具有疏水性,則在分注的液體為水性的情況下,該液體難以附著在管20上。另外,若管20的至少內(nèi)壁具有疏水性,則在各實施方式的各工序中,管20內(nèi)的水性液體的移動變得更順暢,另外,在各排出工序中,水性液體更難以殘存在管內(nèi)。因此,能夠更高精度地分注液體。作為使管20的內(nèi)壁為疏水性的方法,可以舉出使用上述PTFE、聚丙烯作為管20的材質(zhì),除此之外,即便在管20為疏水性小的材質(zhì)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對管20的內(nèi)壁例如實施等離子體處理、或?qū)嵤┦杷晕镔|(zhì)涂覆而使管20的內(nèi)壁為疏水性。作為涂覆的例子,可以舉出用燒基娃燒等進行了表面處理的疏水性_■氧化娃等。I. I. 4.第 I 容器第I容器10是容納由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所分注的第I液體LI的容器。在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中,在第I容器10中也容納第2液體L2。就第I容器10的形狀和容積而言,在容納有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時,能夠以在第I容器10內(nèi)形成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之間的界面112且第I液體LI不與大氣接觸的方式配置,只要能夠?qū)⒐?0的一端插入至適于后述分注方法的位置,就是任意的。即,例如在第I容器10的開口和管20的一端的截面形狀為圓形的情況下,第I容器10的開口的直徑適宜比管20的一端的外形大。第I容器10例如可以是試管、小瓶、在生物化學領域通常使用的容器等。作為第I容器10的材質(zhì),可以舉出無機材料(例如耐熱性玻璃(PYREX (注冊商標)))和有機材料(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等樹脂),也可以是它們的復合材料。若用玻璃、聚碳酸酯、聚丙烯等透過可見光的材質(zhì)形成第I容器10,則能夠從外部目視觀察形成于第I容器10內(nèi)的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之間的界面112,因此優(yōu)選。I. I. 5.第 2 容器 第2容器30由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分注而容納第I液體LI。在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中,第2容器30中也容納第2液體L2。第2容器30的形狀,在容納有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時,只要以在第2容器30內(nèi)形成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之間的界面112且使第I液體LI不與大氣接觸的方式配置,就是任意的。在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中,可以準備多個第2容器30。第2容器30例如能夠是試管、小瓶、在生物化學領域通常被稱作孔的容器等。另外,在第2容器30為孔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對一個部件形成有多個(例如8X 12 = 96個)孔而得的板。作為第2容器30的材質(zhì),可以舉出無機材料(例如耐熱性玻璃(PYREX (注冊商標)))和有機材料(例如聚碳酸酯、聚丙烯等樹脂),也可以是它們的復合材料。另外,在將第2容器30用于從第2容器30的外部觀察其內(nèi)部的用途(例如實時PCR等)的情況下,可以根據(jù)需要而使材質(zhì)透明。應予說明,這里的“透明”的程度只要是適于第2容器30的使用目的的程度即可。例如若是目視觀察,則只要為能夠視覺識別內(nèi)部的程度即可。若是實時PCR等中的熒光測定,則只要是能夠從第2容器30外部光學測定反應液的熒光的程度即可。在從第2容器30的開口進行熒光測定的情況下,通過在第2容器30的材質(zhì)中配合炭黑、石墨、鈦黑、苯胺黑、或Ru、Mn、Ni、Cr、Fe、Co或Cu的氧化物、Si、Ti、Ta、Zr或Cr的碳化物等黑色物質(zhì)等,能夠抑制樹脂等具有的自發(fā)熒光,能夠提高PCR的精度。另外,應予說明,在將第2容器30用作PCR的反應容器的情況下,第2容器30的材質(zhì)優(yōu)選為對核酸、蛋白質(zhì)的吸附少且不阻礙聚合酶等的酶反應的材質(zhì)。I. 2.分注方法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包含第I吸引工序、第2吸引工序、第3吸引工序、第I排出工序、第2排出工序以及第3排出工序。I. 2. I.第I吸引工序在第I吸引工序(步驟Sll)中,將第2液體L2從管20的一端側(cè)吸引至管20內(nèi)。在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可以是容納在第I容器10內(nèi)的第2液體L2,也可以是容納在其它容器中的第2液體L2。對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的體積沒有特別限定,但優(yōu)選為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不受管20內(nèi)的氣體影響的程度的體積。通過第I吸引工序,管20的內(nèi)壁的第2液體L2接觸的區(qū)域被第2液體L2覆蓋。由此,能夠使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難以附著在管20的內(nèi)壁上,以及使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容易在管20內(nèi)移動。通過進行第I吸引工序,能夠使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難以與管20內(nèi)的氣體接觸。圖2 (a)示意性地表示在第I吸引工序中,將容納在第I容器10內(nèi)的第2液體L2從管20的一端側(cè)進行吸引的情況。經(jīng)過第I吸引工序,在管20的一端側(cè)形成第2液體L2的液柱。1.2. 2.第2吸引工序在第I吸引工序(步驟Sll)后進行第2吸引工序(步驟S12)。在第2吸引工序和第I吸引工序之間,例如,在第I吸引工序中從除第I容器10以外的容器吸引第2液體L2的情況下,可進行使管20的一端在第I容器10內(nèi)移動等的其
它工序。 在第2吸引工序中,在第I容器10中,管20的一端位于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的界面112下,將第I液體LI從管20的一端側(cè)吸引至管20內(nèi)。在第2吸引工序中配置于界面112下的位置的一端是在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一端。在第I吸引工序中,在吸引第I容器10內(nèi)的第2液體L2的情況下,通過使管20的一端移動至界面112下的位置,能夠進行第2吸引工序。對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的體積沒有特別限定。圖2 (b)示意性地表示在第2吸引工序中,將容納在第I容器10內(nèi)的第I液體LI從管20的一端側(cè)進行吸引的情況。經(jīng)過第2吸引工序,在管20的一端側(cè),在第2液體L2的液柱之下形成第I液體LI的液柱。1.2.3.第3吸引工序第3吸引工序(步驟S13)與第2吸引工序(步驟S12)連續(xù)進行。在第3吸引工序中,在第I容器10中,管20的一端位于界面112上,將第2液體L2從管20的一端側(cè)吸引至管20內(nèi)。在第3吸引工序中配置于界面112上的位置的一端是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第I液體LI的一端。在本說明書中,“A工序與B工序連續(xù)進彳丁”這樣的表達表不在進彳丁了 B工序的容器中進行A工序。另外,“在B工序后進行A工序”這樣的表達包含A工序與B工序連續(xù)進行的情況和在A工序和B工序之間進行其它工序的情況。對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的體積沒有特別限定。在第I排出工序中,在第2容器30中未預先容納有第2液體L2的情況下,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的體積優(yōu)選比在第I排出工序中排出該第2液體L2時浸泡管20的一端開口的程度大。圖2 (C)示意性地表示在第3吸引工序中,將容納在第I容器10內(nèi)的第2液體L2從管20的一端側(cè)進行吸引的情況。經(jīng)過第3吸引工序,在管20的內(nèi)部成為第I液體LI的液柱被2個第2液體L2的液柱夾持的狀態(tài)。圖2 Cd)表示經(jīng)過第3吸引工序后的管20的狀態(tài)。如圖2 Cd)所示,在經(jīng)過第3吸引工序后的管20中,從一端側(cè)按照第2液體L2、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的順序形成液柱,因此能夠使管20在使第I液體LI幾乎不與空氣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移動。1.2. 4.第I排出工序
第I排出工序(步驟S21)在第3吸引工序(步驟S13)后進行。在第3吸引工序和第I排出工序之間至少進行將管20從第I容器10移動到第2容器30的工序。也可以在第3吸引工序和第I排出工序之間進行其它工序。在第I排出工序中,將在第3吸引工序(步驟S13)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I排出工序中排出第2液體L2的一端是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一端。在第I排出工序中,以第2液體L2被排出至第2容器30而管20的一端的開口浸泡在排出的第2液體L2中的方式進行。在第I排出工序中,通過浸泡管20的一端的開口,能夠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不與大氣接觸。另外,通過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液體L2中,能夠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容易從管20排出。
可以在容納第I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的第2容器30內(nèi)預先容納第2液體L2。這樣,能夠容易使管20的一端的開口在第I排出工序的前后浸泡在第2液體L2中,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更難以與大氣接觸。另外,若在第2容器30中預先容納第2液體L2,則能夠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更容易從管20排出。圖3 (a)表示經(jīng)過第3吸引工序后的管20被配置在第2容器30內(nèi)的狀態(tài)。圖3
(b)表示第I排出工序結(jié)束的狀態(tài),表示在管20內(nèi)殘存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的液柱的狀態(tài)。1.2.5.第2排出工序第2排出工序(步驟S22 )與第I排出工序(步驟S21)連續(xù)進行。在第2排出工序中,將在第2吸引工序(步驟S12)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I液體LI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第I液體LI的一端是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第I液體LI的一端。第2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浸泡在第2液體L2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由此,能夠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不與大氣接觸。另外,通過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液體L2中,從而容易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從管20排出。圖3 (C)表示第2排出工序結(jié)束的狀態(tài),表示如下狀態(tài)第2液體L2的液柱殘存在管20內(nèi),第I液體LI從管20排出,與管20的一端接觸。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容器30中的第2液體L2的狀態(tài)下進行第2排出工序,因此第I液體LI不會與大氣接觸。1.2. 6.第3排出工序第3排出工序(步驟S23 )與第2排出工序(步驟S22 )連續(xù)進行。在第3排出工序中,將在第I吸引工序(步驟Sll)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的至少一部分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3排出工序中排出第2液體L2的一端是在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一端。第3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液體L2的狀態(tài)下進行。由此,在第3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與第2容器30中的第2液體L2合一,能夠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從管20脫離。在第3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可以是在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其全部。
圖3(d)表示第3排出工序結(jié)束且在第3排出工序中排出了第2液體L2的一部分的狀態(tài),并表示第2液體L2的液柱殘存在管20內(nèi)且第I液體LI從管20脫離的狀態(tài)。第3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容器30中的第2液體L2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因此第I液體LI難以與大氣接觸。另外,由于第3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浸泡在第2容器30中的第2液體L2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因此如圖所示,通過第3排出工序,能夠使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的液柱和第2容器30內(nèi)的第2液體L2連續(xù)。因此,能夠容易使第I液體LI從管20的一端的開口脫離。應予說明,圖3 (d)表示脫離的第I液體LI形成液滴的例子。1.2. 7.變型實施方式在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對將第I液體LI從一個第I容器10分注至一個第2容器30的分注方法進行了說明。但是,第I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可以作如下變型實施將第I液體LI從一個第I容器10分注至多個第2容器30。以下,對將第I液體LI從一個第I容器10分注至2個第2容器30的方法進行說明。 本變型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包含第I吸引工序、第2吸引工序、第3吸引工序、第I排出工序、第2排出工序以及第3排出工序。各工序與在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因此省略詳細的說明。在本變型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中,多次進行以圖I所示的流程圖的A表示的工序(第2吸引工序和第3吸引工序),在最后的第3吸引工序后,多次進行以B表示的工序(第I排出工序、第2排出工序以及第3排出工序)。在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若在第3吸引工序結(jié)束后,再次進行第2吸引工序和第3吸引工序,則在第二次的第3吸引工序結(jié)束時,在管20內(nèi)從一端側(cè)按照第2液體L2、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的順序形成液柱,能夠使管20在該狀態(tài)下進行移動。然后,針對第I個第2容器30進行第I排出工序、第2排出工序以及第3排出工序,從而能夠?qū)⒃诘诙蔚牡?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分注至第I個第2容器30。在此時的第3吸引工序中,若在管20內(nèi)殘存第2液體L2的一部分,則能夠形成與在上述第I實施方式中第3吸引工序結(jié)束的狀態(tài)相同的狀態(tài)。然后,使管20移動至第2個第2容器30,進行第I排出工序、第2排出工序以及第3排出工序,從而能夠?qū)⒃诘谝淮蔚牡?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分注至第2個第2容器30。這樣,例如在將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采用于分注裝置等的情況下,能夠減少使管20在第I容器10和第2容器30之間移動的次數(shù)。即,能夠削減使管20移動的工序,因此能夠?qū)崿F(xiàn)分注作業(yè)所需時間的縮短。另外,在使用泵進行液體的吸引、排出的情況下,存在對吸引以及排出的切換花費時間的情況,在該情況下,由于在本變型實施方式中也能夠減少切換的次數(shù),因此能夠?qū)崿F(xiàn)分注作業(yè)所需時間的縮短。1.3.作用效果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LI在由第I容器10容納的狀態(tài)下、以及在各吸引工序和各排出工序中為由第2液體L2密封的狀態(tài),因此難以與氣相(大氣等)接觸。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在將第I液體LI從第I容器10分注至第2容器30時,在與第2液體L2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因此難以與大氣等接觸。因此,抑制構(gòu)成成分從第I液體LI蒸發(fā)到氣相、水等其它物質(zhì)從氣相混入第I液體LI。由此,可抑制減小第I液體LI的溶劑和溶質(zhì)的濃度變動,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注。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在第2排出工序(步驟S22)中,第I液體LI被排出至第2液體L2中。因此,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LI難以殘存在管20內(nèi)或管20的一端附近。因此,能夠?qū)⒌贗液體LI從第I容器10更高精度地分注至第2容器30。2.第2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涉及的分注方法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流程圖。圖5是對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工序的一部分進行說明的示意圖。圖5 Ca)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4吸引工序的準備狀態(tài),圖5 (b)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的第4吸引工序,圖5 (c)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5吸引工序,圖5Cd)示意性地表示經(jīng)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5吸引工序后的管的狀態(tài)。2. I.構(gòu)成 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是使用管20將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從容納有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的第I容器10以及容納有第2液體L2和第3液體L3的第3容器12分注至第2容器20的分注方法。本實施方式中的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第I容器10、管20與在第I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附加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2. I. I.第 3 液體第3液體L3是不與第2液體L2混和的液體。另外,第3液體L3是比重大于第2液體L2的液體。由于第3液體L3具有這種性質(zhì),因此如圖5所示,在第3液體L3和第2液體L2共存于第3容器12內(nèi)的情況下,在第3液體L3和第2液體L2之間(相分離)形成界面132,第3液體L3位于界面132的下側(cè)(第3容器12的底側(cè)),第2液體L2位于界面132的上側(cè)(第3容器12的開口側(cè))。另外,第3液體L3具有表面張力,若第3液體L3的體積小,則能夠在第2液體L2中形成液滴。第3液體L3可以為水性、油性中的任一種。例如,在第3液體L3為水性的情況下,第2液體L2可以是油性,另外,也可以為相反情況。第3液體L3例如可以是用于制備PCR反應液的溶液。在使用第3液體L3制備的溶液為PCR反應液的情況下,第3液體L3可以是核酸(目標核酸)或包含反應所需的試劑中的至少一種的溶液。在該情況下等,可以將殘留的一部分試劑預先容納在第2容器30中。另外,作為第3液體L3,例如可以是容易被大氣中的氧氣氧化的物質(zhì)、容易與大氣中的水等分子反應的物質(zhì)的溶液。2. 1.2.第 3 容器第3容器12基本上與在第I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第I容器10相同。第3容器12是容納由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所分注的第3液體L3的容器。在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中,第3容器12中也容納第2液體L2。就第3容器12的形狀而言,在容納有第3液體L3和第2液體L2時,在第3容器12內(nèi)形成第3液體L3和第2液體L2之間的界面132,只要能夠使第3液體L3不與大氣接觸,就是任意的。第3容器12例如可以為試管、小瓶、在生物化學領域通常使用的容器等。第3容器12的材質(zhì)與第I容器10相同。
2. 2.分注方法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包含第I吸引工序、第2吸引工序、第3吸引工序、第4吸引工序、第5吸引工序、第4排出工序、第5排出工序、第6排出工序、第7排出工序、第2排出工序以及第3排出工序。就在本實施方式中的第I吸引工序、第2吸引工序、第3吸引工序、第2排出工序、以及第3排出工序而言,除了第2排出工序與第7排出工序連續(xù)進行以外,與在第I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附加相同的符號并 省略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地進行第I吸引工序至第3吸引工序(步驟S13),之后進行以下工序。圖5 Ca)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中,經(jīng)過第3吸引工序(步驟S13)后的管20的狀態(tài)。如圖5(a)所示,在經(jīng)過第3吸引工序后的管20中,從一端側(cè)按照第2液體L2、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的順序形成液柱,能夠使管20在該狀態(tài)下進行移動。2. 2. I.第4吸引工序第4吸引工序(步驟S14)在第3吸引工序(步驟S13)后進行。在第4吸引工序和第3吸引工序之間,可以例如進行使管20的一端移動至第3容器12內(nèi)等的其它工序。在第4吸引工序中,在第3容器12中,管20的一端位于第3液體L3和第2液體L2的界面132下,將第3液體L3從管20的一端側(cè)吸引至管20內(nèi)。在第4吸引工序中配置于界面132下的位置的一端是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一端。對在第4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3液體L3的體積沒有特別限定。圖5 (b)示意性地表示在第4吸引工序中,將容納在第3容器12內(nèi)的第3液體L3從管20的一端側(cè)進行吸引的情況。若經(jīng)過第4吸引工序,則在管20的一端側(cè),在相對于第2液體L2的液柱而與第I液體LI的液柱相反的一側(cè)形成第3液體L3的液柱。2. 2. 2.第5吸引工序第5吸引工序(步驟S15)與第4吸引工序(步驟S14)連續(xù)進行。在第5吸引工序中,在第3容器12中,管20的一端位于界面132上,將第2液體L2從管20的一端側(cè)吸引至管20內(nèi)。在第5吸引工序中配置于界面132上的位置的一端是在第4吸引工序中吸引第3液體L3的一端。對在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的體積沒有特別限定。在第4排出工序中,在第2容器30中未預先容納有第2液體L2的情況下,在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的體積優(yōu)選比在第4排出工序中排出該第2液體L2時浸泡管20的一端的開口的程度大。圖5 (C)示意性地表示在第5吸引工序中,將容納在第3容器12內(nèi)的第2液體L2從管20的一端側(cè)進行吸引的情況。經(jīng)過第5吸引工序,在管20的一端側(cè),在第3液體L3的液柱之下形成第2液體L2的液柱。圖5 (d)表示經(jīng)過第5吸引工序后的管20的狀態(tài)。如圖5 Cd)所示,在經(jīng)過第5吸引工序后的管20中,從一端側(cè)按照第2液體L2、第3液體L3、第2液體L2、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的順序形成液柱,能夠使管20在該狀態(tài)下進行移動。2. 2. 3.第4排出工序第4排出工序(步驟S24)在第5吸引工序(步驟S15)后進行。
在第5吸引工序和第4排出工序之間至少可以進行將管20從第3容器12移動至第2容器30的工序。在第5吸引工序和第4排出工序之間也可以進行其它工序。在第4排出工序中,將在第5吸引工序(步驟S15)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4排出工序中排出第2液體L2的一端是在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一端。在第4排出工序中,以第2液體L2被排出第2容器30而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排出的第2液體L2中的方式進行。在第4排出工序中,通過浸泡管20的一端的開口,能夠使在第5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3液體L3不與大氣接觸。另外,通過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液體L2中,能夠容易使在第5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3液體L3從管20排出??梢栽谌菁{在第4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的第2容器30中預先容納第2液體L2。這樣,能夠容易使管20的一端的開口在第4排出工序的前后浸泡在第2液體L2中,使在第5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3液體L3更難以與大氣接觸。另外,若第2容器30中預先容納第2液體L2,則能夠使在第5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3液體L3更容易從管20排出。 2. 2. 4.第5排出工序第5排出工序(步驟S25 )與第4排出工序(步驟S24 )連續(xù)進行。在第5排出工序中,將在第4吸引工序(步驟S14)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3液體L3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5排出工序中排出第3液體L3的一端是在第4排出工序中排出第3液體L3的一端。第5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浸泡在第2液體L2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由此,能夠使在第5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3液體L3不與大氣接觸。另外,與第2排出工序相同,通過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第2液體L2中,從而使在第5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3液體L3容易從管20排出。2.2.5.第6排出工序第6排出工序(步驟S26 )與第5排出工序(步驟S25 )連續(xù)進行。在第6排出工序中,將在第3吸引工序(步驟S13)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的一部分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6排出工序中排出第2液體L2的一端是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一端。第6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浸泡在第2液體L2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由此,在第6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與第2容器30中的第2液體L2合一,能夠使在第5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3液體L3從管20脫離。在第6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是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的一部分。由此,在第6排出工序結(jié)束后,在管20中,從一端側(cè)按照第2液體L2、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的順序形成液柱,能夠使管20在該狀態(tài)下移動。2. 2. 6.第7排出工序第7排出工序(步驟S27 )在第6排出工序(步驟S26 )后進行。在第6排出工序和第7排出工序之間可以進行使管20移動至其它第2容器30的工序。第7排出工序可以針對與進行了第6排出工序的第2容器30相同的第2容器30而進行,也可以針對與進行了第6排出工序的第2容器30不同的第2容器30而進行。在第7排出工序針對與進行了第6排出工序的第2容器30相同的第2容器30進行的情況下,能夠在該第2容器30內(nèi)將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混合。另外,在第7排出工序針對與進行了第6排出工序的第2容器30不同的第2容器30進行的情況下,可以將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分別分注至各第2容器30。在第7排出工序中,將在第3吸引工序(步驟S13)中吸引至管20內(nèi)且在第6排出工序中殘留在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的一部分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7排出工序中排出第2液體L2的一端是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一端。在第7排出工序中,以第2液體L2被排出至第2容器30而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排出的第2液體L2中的方式進行。在第7排出工序中,通過浸泡管20的一端的開口,能夠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不與大氣接觸。另外,通過管20的一端的開口浸泡在第2液體L2中,能夠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容易從管20排出。 可以在容納在第7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的第2容器30中預先容納第2 液體L2。這樣,能夠使管20的一端的開口在第7排出工序的前后容易浸泡在第2液體L2中,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更難以與大氣接觸。另外,若在第2容器30中預先容納第2液體L2,則能夠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更容易地從管20排出。在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中,在第7排出工序后,與在第I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地進行第2排出工序和第3排出工序。2.3.作用效果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在由第I容器10和第3容器12容納的狀態(tài)下、以及在各吸引工序和各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為由第2液體L2密封的狀態(tài),因此難以與氣相(大氣等)接觸。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在被分注時,在與第2液體L2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因此難以與大氣等接觸。因此,抑制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的構(gòu)成成分從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蒸發(fā)到氣相;水等其它物質(zhì)從氣相混入第I液體LI或第3液體L3。由此,可抑制減小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的濃度的變動,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注。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在第5排出工序(步驟S25)中,第3液體L3被排出至第2液體L2中,在第2排出工序(步驟S22)中,第I液體LI被排出至第2液體L2中。因此,在第5排出工序和第2排出工序中,第3液體L3和第I液體LI難以殘存在管20內(nèi)或管20的一端附近。因此,能夠?qū)⒌贗液體LI和第3液體L3高精度地分注到第2容器30中。進而,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第3液體L3和第I液體LI被第2液體L2包埋而進行操作,因此,第3液體L3和第I液體LI難以相互混合。因此,可以使用一個管20分注多種液體。因此,與第I實施方式的變型實施方式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多種液體分別分注到多個第2容器30中,將多種液體分注到一個第2容器30中。3.第3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涉及的分注方法的第3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圖6是表示分注方法的流程圖。圖7和圖8是分別對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工序的一部分進行說明的示意圖。圖7(a)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5吸引工序,圖7 (b)和圖7 (c)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混合工序,圖7 (d)和圖7 (e)示意性地表示經(jīng)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混合工序后的狀態(tài)。圖8 (a)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8排出工序,圖8 (b)示意性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10排出工序。3. I.構(gòu)成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是使用一端被打開且在另一端側(cè)連接有貯液器22的管20,將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從容納有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的第I容器10、以及容納有第2液體L2和第3液體L3的第3容器12分注至第2容器30的分注方法。本實施方式中的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第3液體L3、第I容器10、第3容器12、管20與在第I實施方式或第2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附加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貯液器22與管20的另一端側(cè)連接。3. I. I.貯液器
貯液器22與管20的另一端側(cè)連接。貯液器22是具有比管20的內(nèi)徑大的內(nèi)徑的容室。貯液器22可以是與管20—體的,也可以是可裝卸在管20上的。即便貯液器22與管20連接,管20也能夠通過在貯液器22的與管20不同的位置連接泵等而從另一端側(cè)介由貯液器22吸引液體。就貯液器22的形狀而言,只要是管20內(nèi)的液體被從管20的另一端側(cè)吸引至貯液器22時液體是不形成活塞的形狀,就沒有特別限定。在將液體從貯液器22輸送至管20時,由于在貯液器22內(nèi)不形成液體活塞,因此與從管20被吸引至貯液器22的順序獨立地,按比重大小的順序輸送貯液器22內(nèi)的液體。對貯液器22內(nèi)進行吸引、加壓的方法與在管20中說明的方法相同。另外,貯液器22的材質(zhì)與管20的材質(zhì)相同。進而,貯液器22優(yōu)選至少內(nèi)壁具有疏水性。若貯液器22的至少內(nèi)壁具有疏水性,則在分注的液體為水性的情況下,該液體難以附著在貯液器22上。3.2.分注方法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包含第I吸引工序、第2吸引工序、第3吸引工序、第4吸引工序、第5吸引工序、混合工序、第8排出工序、第9排出工序以及第10排出工序。本實施方式中的第I吸引工序、第2吸引工序、第3吸引工序、第4吸引工序、第5吸引工序與在第I實施方式和第2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附加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與第2實施方式相同地進行至第5吸引工序(步驟S15),之后,進行以下工序。圖7 Ca)表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中,經(jīng)過第5吸引工序(步驟S15)后的管20被配置于第3容器12中的狀態(tài)。如圖7 (a)所示,在經(jīng)過第5吸引工序后的管20中,從一端側(cè)按照第2液體L2、第3液體L3、第2液體L2、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的順序形成液柱。3. 2. I.混合工序混合工序(步驟S30)在第5吸引工序(步驟15)中或第5吸引工序(步驟15)后進行。圖7 (b)至(d)的例子表示混合工序在第5吸引工序中進行的情況。圖7 (e)表示混合工序在結(jié)束第5吸引工序后,將管20移動至大氣中后進行后的情況。在混合工序中,以在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的至少一部分殘留在管20內(nèi)的方式,將管20內(nèi)的各液體(在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和在第4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3液體以及根據(jù)需要在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的一部分)吸引至貯液器22中。然后,使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I液體LI和在第4吸引工序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3液體L3在貯液器22內(nèi)混合而制成第4液體L4。并且,使在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以及根據(jù)情況在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混合。在本說明書中,“A工序在B工序中進行”的表達指在B工序中進行A工序。因此,本實施方式的混合工序在第5吸引工序中進行的情況指在第5吸引工序中一邊將第2液體吸引至管內(nèi)一邊進行混合工序的情況。另外,應予說明,本實施方式的混合工序在第5吸引工序后進行的情況指一邊將氣體或其它液體吸引至管內(nèi)一邊進行混合工序的情況。如圖7 (b)所示,若在貯液器22內(nèi)導入在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和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則第I液體LI的活塞形狀散開,在貯液器22內(nèi)形 成第I液體LI的液滴。接著,如圖7 (c)所示進一步進行吸引,在貯液器22內(nèi)導入在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和在第4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3液體L3。由于導入至貯液器22的第2液體L2彼此合一,因此,比重大于第2液體L2的第I液體LI的液滴和第3液體L3在貯液器22內(nèi)接觸。然后,如圖7 (d)所示,作為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的混合液體的第4液體L4的液滴形成在貯液器22內(nèi)。在該狀態(tài)下,在貯液器22內(nèi),由于第4液體L4與第2液體L2相比比重大,因此第4液體L4被第2液體L2包埋而難以與大氣接觸。而且,優(yōu)選使貯液器22的與管20連接的一側(cè)為下側(cè)而進行混合。由此,即便在貯液器22存在空氣,也能夠使第I液體LI、第3液體L3以及第4液體L4更難以與空氣接觸。第4液體L4是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的混合液體。例如,若第I液體LI是PCR中的擴增對象的核酸的水溶液,第2液體L2是PCR中的反應所需的試劑,則第4液體L4是PCR反應液。經(jīng)過混合工序,成為如下狀態(tài)在貯液器22內(nèi)存在第4液體L4的液滴和第2液體L2,在管20內(nèi)存在在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的液柱。而且,能夠使管20在該狀態(tài)下進行移動。3. 2. 2.第8排出工序第8排出工序(步驟S28)在混合工序(步驟S30)后進行。在第8排出工序中,將在第5吸引工序(步驟S15)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中,經(jīng)過混合工序而殘留在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混合工序和第8排出工序之間可以進行其它工序。在第8排出工序中排出第2液體L2的一端是在第5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一端。第8排出工序以第2液體L2被排出至第2容器30而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排出的第2液體L2中的方式進行。在第8排出工序中,通過浸泡管20的一端的開口,能夠使在第9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4液體L4難以與大氣接觸。另外,通過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液體L2中,能夠使在第9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4液體L4容易從管20排出。在容納在第8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的第2容器30中,可以預先容納第2液體L2。這樣,能夠使管20的一端的開口在第8排出工序的前后容易浸泡在第2液體L2中,使在第9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4液體L4更難以與大氣接觸。另外,若在第2容器30中預先容納第2液體L2,則能夠使在第9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4液體L4更容易從管20排出。圖8(a)表示在第8排出工序中管20被配置于第2容器30內(nèi)的狀態(tài)。應予說明,圖8 (a)表示在第2容器30內(nèi)預先容納有第2液體L2的狀態(tài)。3. 2. 3.第9排出工序第9排出工序(步驟S29 )與第8排出工序(步驟S28 )連續(xù)進行。在第9排出工序中,將在混合工序(步驟S30)中形成于貯液器22內(nèi)的第4液體L4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9排出工序中排出第4液體L4的一端是管20的不連接貯液器22的一端。
第9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容器30內(nèi)的第2液體L2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由此,能夠使在第9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4液體L4不與大氣接觸。另外,與第2排出工序相同,管20的一端的開口浸泡在第2液體L2中,從而使在第9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4液體L4容易從管20排出。3. 2. 4.第10排出工序第10排出工序(步驟S210)與第9排出工序(步驟S29)連續(xù)進行。在第10排出工序中,將在混合工序(步驟S30)中混合的第2液體L2的至少一部分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10排出工序中排出第2液體L2的一端是在第I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一端。第10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液體L2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由此,在第10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與第2容器30中的第2液體L2合一,能夠使在第9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4液體L4容易從管20脫離。在第10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可以是在混合工序中混合的第2液體L2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其全部。圖8 (b)表示第10排出工序結(jié)束且在第10排出工序中排出了第2液體L2的一部分的狀態(tài),并表示在管20內(nèi)殘存第2液體L2的液柱且第4液體L4從管20脫離的狀態(tài)。由于第10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容器30中的第2液體L2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所以抑制第4液體L4與大氣接觸。另外,由于第10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容器30中的第2液體L2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因此,如圖所示,通過第10排出工序,能夠使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的液柱和第2容器30內(nèi)的第2液體L2連續(xù)。因此,能夠使第4液體L4容易從管20的一端的開口脫離。應予說明,圖8 (b)表示脫離的第4液體L4形成液滴的例子。3. 3.作用效果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能夠?qū)⒌贗液體LI和第3液體L3可靠地混合。SP,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在混合工序中能夠使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的液滴在貯液器22中合一,形成第4液體L4的液滴,所以與將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分別排出至第2容器30后而使兩者的液滴在第2容器30內(nèi)合一的情況相比,容易使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接觸,因此能夠更可靠地將第I液體LI和第3液體L3混合。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在被第I容器10和第3容器12容納的狀態(tài)下、以及在各吸引工序、混合工序以及各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LI、第3液體L3以及第4液體L4由第2液體L2密封,因此自始至終難以與氣相接觸。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LI、第3液體L3以及第4液體L4在被分注時,在與第2液體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因此難以與大氣等接觸。因此,抑制第I液體LI、第3液體L3或第4液體L4的構(gòu)成成分從第I液體LI、第3液體L3或第4液體L4蒸發(fā)到氣相;水等其它物質(zhì)從氣相混入到第I液體LI、第3液體L3或第4液體L4。由此,可抑制減小第I液體LI、第3液體L3以及第4液體L4的濃度的變動,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注。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在第9排出工序中,第4液體L4被排出至第2液體L2中。因此,在第9排出工序中,第4液體L4難以殘存于管20內(nèi)或管20的一端附近。因此,能夠?qū)⒌?液體L4高精度地分注至第2容器30中。4.第4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涉及的分注方法的第4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圖9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涉及的分注方法的流程圖。圖10是對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的工序的一部分進行說明的示意圖。圖10 (a) 意性地表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的第2容器,圖10 (b) 意性地表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I排出工序,圖10 (c)示意性地表示經(jīng)過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第11排出工序后的狀態(tài)。4. I.構(gòu)成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是使用管20將第I液體LI從容納有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的第I容器10分注至容納有第5液體L5的第2容器30的分注方法。本實施方式中的第I液體LI、第2液體L2、第I容器10、管20與在第I實施方式或第2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附加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2容器30中預先容納有第5液體L5。4. I. I.第 5 液體第5液體L5是不與第I液體LI混和的液體。另外,第5液體L5是比重小于第I液體LI的液體。作為第5液體L5,使用與第2液體L2混和的液體。第5液體L5與第2液體L2相同,在第I液體LI為水性的情況下可以是油性的。在第I液體LI為PCR反應液的情況下,第5液體L5可以是油。作為這樣的油,例如可以舉出甲基硅油等硅系油、石蠟系油和礦物質(zhì)油以及它們的混合物。4.2.分注方法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包含第6吸引工序、第2吸引工序、第3吸引工序、第I排出工序、第2排出工序以及第11排出工序。除了在第6吸引工序后進行第2吸引工序以外,本實施方式中的第2吸引工序、第3吸引工序、第I排出工序、第2排出工序與在第I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附加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圖10 Ca)表示在第2容器30中容納有第5液體L5的狀態(tài)。4.2.1.第6吸引工序在第6吸引工序(步驟S16)中,將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從管20的一端側(cè)吸入至管20內(nèi)。在第6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的情況下,可以是容納在第I容器10內(nèi)中的第2液體L2,也可以是容納在其它容器中的第2液體L2。在第6吸引工序中吸引第5液體L5的情況下,可以是容納在第2容器30內(nèi)中的第5液體L5,也可以是容納在其它容器中的第5液體L5。對在第6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的體積沒有特別限定,但優(yōu)選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以不受到管20內(nèi)的氣體的影響的程度的體積被吸引。在第6吸引工序中,使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與管20的內(nèi)壁接觸,使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難以附著在管20的內(nèi)壁上,以及使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容易在管20內(nèi)移動。通過進行第6吸引工序,能夠使在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的第I液體LI難以與管20內(nèi)的氣體接觸。經(jīng)過第6吸引工序,在管20的一端側(cè)形成第2液體L2的液柱。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6吸引工序(步驟S16)后進行第2吸引工序(步驟S12),與在第I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相同,按照第3吸引工序(步驟S13)、第I排出工序(步驟S21)、第2排出工序(步驟S22)的順序進行各工序。經(jīng)過第2排出工序,成為如下狀態(tài)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的液柱殘存在管20內(nèi),第I液體LI從管20排出,第I液體LI與管20的一端接觸(參照圖3 (C))。 應予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2容器30內(nèi)預先容納有第5液體L5,但經(jīng)過第I排出工序,第5液體L5和第2液體L2混合。因此,在第11排出工序中,在第2容器30內(nèi)容納有第5液體L5和第2液體L2的混合液體。4. 2. 2.第11排出工序第11排出工序(步驟S211)與第2排出工序(步驟S22)連續(xù)進行。在第11排出工序中,將在第6吸引工序(步驟S16)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的至少一部分從管20的一端側(cè)排出至第2容器30。在第11排出工序中排出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的一端是在第6吸引工序中吸引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的一端。第11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容器30內(nèi)的第5液體L5和第2液體L2的混合液體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由此,在第11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與第2容器30中的第5液體L5和第2液體L2的混合液體合一,能夠使在第2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I液體LI從管20脫離。在第11排出工序中排出的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可以是在第6吸引工序中吸引至管20內(nèi)的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其全部。圖10 (C)表示第11排出工序結(jié)束且在第11排出工序中排出第5液體L5的一部分的狀態(tài),并表示第5液體L5的液柱殘存在管20內(nèi)且第I液體LI從管20脫離的狀態(tài)。第11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容器30中的第5液體L5和第2液體L2的混合液體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因此第I液體LI難以與大氣接觸。另外,由于第11排出工序在管20的一端的開口被浸泡在第2容器30中的第5液體L5和第2液體L2的混合液體中的狀態(tài)下進行,因此,如圖所示,通過第11排出工序,能夠使管20內(nèi)的第5液體L5的液柱與第2容器30內(nèi)的第5液體L5和第2液體L2的混合液體連續(xù)。因此,能夠容易使第I液體LI從管20的一端的開口脫離。應予說明,圖10 (c)表示脫離的第I液體LI形成液滴的例子。4. 3.作用效果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在被第I容器10容納的狀態(tài)下、以及在各吸引工序和各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LI為由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密封的狀態(tài),因此難以與氣相(大氣等)接觸。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第I液體LI在從第I容器10被分注至第2容器30時,在與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接觸的狀態(tài)下進行操作,難以與大氣等接觸。因此,抑制構(gòu)成成分從第I液體LI蒸發(fā)到氣相、水等其它物質(zhì)從氣相混入第I液體LI。由此,可抑制減小第I液體LI的溶劑和溶質(zhì)的濃度的變動,能夠進行精確的分注。另外,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LI被排出至第5液體L5和第2液體L2的混合液體中。因此,在第2排出工序中,第I液體LI難以殘存在管20內(nèi)或者管20的一端附近。因此,能夠?qū)⒌贗液體LI從第I容器10高精度地分注至第2容器30。5.其它實施方式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第2液體L2和第5液體L5的至少一方可以具有導電性。作為對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賦予導電性的方法,可以舉出添加添加劑的方法。作為這種添加劑,有甲醇改性油、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和環(huán)戊硅氧烷的混合物等。作為添加劑的優(yōu)選添加量,為第2液體L2或第5液體L5的電阻率為1012 [ Ω -m]以下的程度。此時的添加劑的添加量為3%以下。若第2液體L2和第5液體L5的至少一方具有導電性,則第I液體LI、第3液體L3、第4液體L4、管20、第I容器10、第3容器12以及第2容器30變得難以帶電,因此能夠作為更穩(wěn)定的分注方法。特別是,在各實施方式中,在對納升規(guī)模的液體進行操作時,若第2液體L2和第5液體L5的至少一方帶電,則產(chǎn)生各種不良狀況的可能性變高。作為不良狀況,具體而言,可以舉出在各工序中的吸引、排出動作時以及在管20的移動時,液體難以從管20脫離、或液體從容器飛濺出。但若對第2液體L2和第5液體L5的至少一方賦予導電性,則能夠使這樣的不良情況難以產(chǎn)生。在上述第4實施方式中,若對第5液體L5賦予導電性,則在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的至少一方帶電的情況下,在各排出工序中,能夠抑制在管20的前端附近,第I液體LI和第2液體L2的至少一方因與第5液體L5之間的靜電引力或斥力而顯示出非預期的舉動的情況。因此,能夠?qū)⒌贗液體LI從第I容器10更可靠地分注至第2容器30。在上述第I實施方式至第4實施方式中,若對第2液體L2賦予導電性,則在各液體帶電的情況下,在各排出工序中,能夠抑制在管20的前端附近,至少第I液體LI因與第2容器30或其內(nèi)容物之間的靜電引力或者斥力而顯示出非預期的舉動。因此,能夠更加可靠地將第I液體LI分注至第2容器30。應予說明,就本發(fā)明的分注方法而言,可容易理解,可以將上述的各實施方式、變型實施方式以及其它實施方式的各自一部分或者全部工序進行相互適當組合。6.分注裝置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可以由操作人員進行,但也可以使用以下說明的分注裝置進行。以下例示分注裝置100。圖11是示意性地表示分注裝置100的圖。分注裝置100具有管20、支撐體50、泵60、工作臺70、移動機構(gòu)80以及控制單元90。管20是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描述的管20,以一端從支撐體50向下方突出的方式由支撐體50支撐。管20的另一端側(cè)連接泵60。支撐體50支撐管20。支撐體50例如可以具有能夠更換管20的機構(gòu)。支撐體50能夠由移動機構(gòu)80移動。泵60能夠從另一端側(cè)吸引管20內(nèi),以及能夠?qū)毫牧硪欢藗?cè)施加至管20內(nèi)。泵60的吸引和加壓的動作可以由控制單元90控制。工作臺70能夠在該工作臺70上載置容器等。在圖11的例子中,第I容器10和第2容器30被載置在工作臺70上。工作臺70能夠由移動機構(gòu)80移動。移動機構(gòu)80是使支撐體50和工作臺70的相對位置關系改變的機構(gòu)。在圖示的例子中,移動機構(gòu)80設置在支撐體50和工作臺70這兩方上,但是也可以設置在任一方上。移動機構(gòu)80能夠使支撐體50和工作臺70的相對位置關系改變,而使管20在各容器間移動,并能夠使各容器內(nèi)的管20的一端的位置改變。
控制單元90能夠控制泵60和移動機構(gòu)80的動作。控制單元90例如可以由電子計算機(個人計算機等)構(gòu)成。控制單元90可以具備按照上述分注方法控制泵60和移動機構(gòu)80的動作的程序。根據(jù)以上構(gòu)成,能夠利用分注裝置100而進行上述實施方式的分注方法,例如能夠?qū)⒌贗液體LI從第I容器10分注至第2容器30。本發(fā)明不限于以上說明的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變型。例如,本發(fā)明包含與在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構(gòu)成實質(zhì)上相同的構(gòu)成(例如,功能、方法以及結(jié)果相同的構(gòu)成,或目的以及效果相同的構(gòu)成)。另外,本發(fā)明包含置換了在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構(gòu)成的非本質(zhì)部分的構(gòu)成。另外,本發(fā)明包含起到與在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構(gòu)成相同的作用效果的構(gòu)成或者能夠?qū)崿F(xiàn)相同的目的的構(gòu)成。而且,本發(fā)明包含對在實施方式中說明的構(gòu)成附加了公知技術(shù)的構(gòu)成。符號說明10···第I容器;12…第3容器;20…管;22…貯液器;30…第2容器;50…支撐體;60…泵;70…工作臺;80…移動機構(gòu);90…控制單兀;100…分注裝置;L1…第I液體;L2…第2液體;L3…第3液體;L4…第4液體;L5…第5液體;112、132…界面。
權(quán)利要求
1.ー種分注方法,使用管將第I液體從容納有所述第I液體和第2液體的第I容器分注至第2容器,其中,第2液體不與所述第I液體混和且比重小于所述第I液體,該分注方法包含如下エ序 第I吸引エ序,將所述第2液體從所述管的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2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I容器中的所述第I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3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I容器中的所述第2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I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3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2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第2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2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I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中的所述第2液體中;以及 第3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I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2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2.ー種分注方法,使用管將第I液體和第3液體從容納有所述第I液體和第2液體的第I容器、以及容納有所述第2液體和所述第3液體的第3容器分注至第2容器,其中,所述第2液體不與所述第I液體混和且比重小于所述第I液體,所述第3液體不與所述第2液體混和且比重大于所述第2液體,該分注方法包含如下エ序 第I吸引エ序,將所述第2液體從所述管的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2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I容器中的所述第I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3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I容器中的所述第2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4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3容器中的所述第3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5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3容器中的所述第2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I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5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2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第2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4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3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第3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3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2液體的一部分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第4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3排出エ序中殘留在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2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第5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2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I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以及 第6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I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2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3.ー種分注方法,使用一端被打開且在另一端連接貯液器的管將第I液體和第3液體從容納有所述第I液體和第2液體的第I容器,以及容納有所述第2液體和所述第3液體的第3容器分注至第2容器,其中,所述第2液體不與所述第I液體混和且比重小于所述第I液體,所述第3液體不與所述第2液體混和且比重大于所述第2液體,該分注方法包含如下エ序 第I吸引エ序,將所述第2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2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I容器中的所述第I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3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I容器中的所述第2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4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3容器中的所述第3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5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3容器中的所述第2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混合エ序,以所述第5吸引エ序中吸引的所述第2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殘留在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方式,將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各液體吸引至所述貯液器,使在所述第2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I液體,和在所述第4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3液體在所述貯液器內(nèi)混合而制成第4液體,且使在所述第I吸引エ序、所述第3吸引エ序以及所述第5吸引エ序中吸引的所述第2液體混合; 第I排出エ序,將殘留在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2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第2排出エ序,將所述第4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以及 第3排出エ序,將在所述混合エ序中混合的所述第2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中任一項所述的分注方法,其中,在所述第2容器中預先容納有所述第2液體。
5.ー種分注方法,使用管將第I液體從容納有所述第I液體和第2液體的第I容器分注至容納有第3液體的第2容器,其中,所述第2液體不與所述第I液體混和且比重小于所述第I液體,所述第3液體不與所述第I液體混和而與所述第2液體混和,該分注方法包含如下エ序 第I吸引エ序,將所述第2液體或所述第3液體從所述管的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2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I容器中的所述第I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3吸引エ序,將容納在所述第I容器中的所述第2液體從所述管的所述一端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 第I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3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2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第2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2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I液體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以及 第11排出エ序,將在所述第I吸引エ序中吸引至所述管的內(nèi)部的所述第2液體或所述第3液體的至少一部分排出至所述第2容器。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分注方法,其中,所述第3液體具有導電性。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飛中任一項所述的分注方法,其中,所述第2液體具有導電性。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 7中任一項所述的分注方法,其中,所述管的至少內(nèi)壁具有疏水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高精度地分注微量液體的分注方法。本發(fā)明的分注方法使用管將第1液體從容納有上述第1液體和第2液體的第1容器分注至第2容器,包含如下工序第1吸引工序,將上述第2液體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2吸引工序,將上述第1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3吸引工序,將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的上述一端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第1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3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從上述管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第2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2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1液體從上述管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以及第3排出工序,將在上述第1吸引工序中吸引至上述管的內(nèi)部的上述第2液體的至少一部分從上述管排出至上述第2容器。
文檔編號C12M1/00GK102839111SQ20121021176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6月22日
發(fā)明者齊藤祐司, 高城富美男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