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安裝于一電路板,所述電路板上具有一主熱源與一次熱源,主熱源與次熱源相隔一距離。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包含一吸熱件、一散熱器、一導熱件與一熱管。吸熱件接觸主熱源,用以吸收主熱源的熱;散熱器固定于吸熱件上,吸收熱并逸散所吸收的熱;導熱件固定于吸熱件與散熱器,且導熱件具有一突出于吸熱件與散熱器之外的延伸部;熱管具有一冷端與一熱端,冷端連接于導熱件的延伸部,而熱端接觸次熱源,傳導次熱源產(chǎn)生的熱至散熱器。
【專利說明】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實用新型與電子裝置的散熱裝置有關(guān),特別是有關(guān)于一種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shù)】
[0002]現(xiàn)有的電子裝置中設(shè)置許多高功率芯片。高功率芯片具有優(yōu)異的數(shù)據(jù)處理效能,但也辦隨著產(chǎn)生驚人的熱量。這些熱量若沒有經(jīng)過適當?shù)纳崂鋮s,將使得前述的高功率芯片的溫度過高,而超過其安全操作溫度。
[0003]許多電路板,例如主板或繪圖卡,通常會配置有二個以上的高功率芯片。以主板為例,中央處理器為主要的高功率芯片,但鄰近于中央處理器的系統(tǒng)芯片組或內(nèi)建繪圖芯片通常也是高功率芯片。再以繪圖卡為例,繪圖芯片為主要的高功率芯片,但繪圖卡內(nèi)存甚至是另一個繪圖芯片也會是產(chǎn)生高熱的高功率芯片。
[0004]現(xiàn)有的散熱器不論是氣冷或水冷式散熱器,都有優(yōu)異的散熱效能。高效率的氣冷式散熱器需要較大的設(shè)置空間,以前述的繪圖卡為例,若繪圖芯片上設(shè)置高效率的氣冷式散熱器,則鄰近的繪圖卡內(nèi)存或另一繪圖芯片上就很難在設(shè)置另一個高效率的氣冷式散熱器。再以水冷式散熱器為例,需要在個別個高功率芯片上都設(shè)置水冷頭,而使得整個水冷系統(tǒng)龐大復雜,并增加管路漏液的風險。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鑒于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通過單一高效能散熱器,同時解決多個熱源的散熱冷卻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用于安裝于一電路板,所述電路板上具有一主熱源與一次熱源,主熱源與次熱源相隔一距離。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包含一吸熱件、一散熱器、一導熱件與一熱管。
[0007]吸熱件接觸主熱源,吸收主熱源的熱;散熱器固定于吸熱件上,吸收熱量并逸散所吸收的熱;導熱件固定于吸熱件與散熱器,且導熱件具有一突出于吸熱件與散熱器之外的延伸部;熱管具有一冷端與一熱端,冷端連接于導熱件的延伸部,而熱端接觸次熱源,傳導次熱源產(chǎn)生的熱至散熱器。
[0008]較佳地,本實用新型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還包含一固定件,設(shè)置于電路板上,壓制吸熱件于主熱源上。
[0009]較佳地,于上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中,固定件包含一底座與一第二框架;底座包含一第一框架及若干個固定腳,第一框架承載吸熱件,吸熱件穿過第一框架而接觸主熱源,且固定腳延伸于第一框架的邊緣,而固定于電路板上;第二框架固定于第一框架上,而壓制吸熱件的邊緣。
[0010]較佳地,于上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中,散熱器系承載于第二框架上,且被固定于第一框架。
[0011]較佳地,于上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中,散熱器為一水冷頭。
[0012]較佳地,于上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中,散熱器為一氣冷裝置。
[0013]較佳地,于上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中,導熱件包含一第三框架,套設(shè)于吸熱件,且延伸部延伸于第三框架的邊緣。
[0014]較佳地,于上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中,第三框架固定于第一框架或第二框架。
[0015]較佳地,于上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中,吸熱件更含一壓制片及若干個鎖固件,鎖固件用以鎖合壓制片于延伸部,而夾持熱管的冷端于壓制片與延伸部之間,
[0016]較佳地,于上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中,熱管400被彎折為U型。
[0017]本實用新型通過導熱件及熱管的配置,使得原本僅能用于對主熱源進行散熱冷卻的散熱器,可以進一步解決一或若干個次熱源的散熱冷卻,從而充分發(fā)揮散熱器的散熱冷卻效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安裝于一電路板的示意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
[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安裝于一電路板的示意圖。
[0023]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0024]1000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
[0025]100 吸熱件 140 壓制片
[0026]160 鎖固件 200 散熱器
[0027]300 導熱件 320 延伸部
[0028]330 第三框架 300a導熱件
[0029]320a延伸部 330a第三框架
[0030]400 熱管410 冷端
[0031]420 熱端 500 固定件
[0032]510 底座 511 第一框架
[0033]513 固定腳 520 第二框架
[0034]700 次熱源 800 主熱源
[0035]900 電路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36]請參閱圖1、圖2與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一種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1000,用于安裝于一電路板900。電路板900上具有一主熱源800與一次熱源700,主熱源800與次熱源700相隔一距離。電路板900可以是一繪圖卡,而主熱源800與次熱源700可分別為繪圖芯片及繪圖卡內(nèi)存模塊。但電路板900不以繪圖卡為限,也可以是主板或任合功能性電路板,而主熱源800與次熱源700則為前述主板或電路板上的高功率芯片。
[0037]如圖1、圖2與圖3所示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1000包含一吸熱件100、一散熱器200、一導熱件300與一熱管400。
[0038]吸熱件100用以接觸主熱源800,用以吸收主熱源800的熱。通常,吸熱件100為一金屬塊,以鋁或銅等高導熱材質(zhì)制成;吸熱件100的形態(tài)不限定于圓盤型,也可以是方形板體或其他型態(tài)。
[0039]散熱器200固定于吸熱件100上,吸收熱量并逸散所吸收的熱。于一具體實施例中,散熱器200為一水冷頭,通過冷卻水流過散熱器200,而將散熱器200所吸收的熱攜帶到另一冷卻系統(tǒng)。于另一實施例中,散熱器200為氣冷裝置,由鰭片組以及風扇所組成,以吸收熱量而將熱量逸散到空氣中。
[0040]導熱件300固定于吸熱件100與散熱器200,且導熱件300具有一突出于吸熱件100與散熱器200之外的延伸部320。
[0041]熱管400具有一冷端410與一熱端420,冷端410連接于導熱件300的延伸部320,而熱端420接觸次熱源700,傳導次熱源700產(chǎn)生的熱至散熱器200。
[0042]通過上述的組合,次熱源700所產(chǎn)生的熱,經(jīng)由熱管400及導熱件300傳導到散熱器200,使得次熱源700與主熱源800之間縱使相隔一距離,次熱源700仍能通過散熱器200進行散熱冷卻,從而充分發(fā)揮散熱器200的冷卻效能,并簡化該電路板900上的冷卻架構(gòu)。
[0043]需注意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雖然以單一熱管400與單一次熱源700為例進行說明,但實際上也可以是二個以上的次熱源700,搭配二個以上的熱管400。延伸部320可以同時連接多個熱管400,或延伸部320的數(shù)量可以依據(jù)熱管400的數(shù)量配置
[0044]請參閱圖1、圖2與圖3所示,以下進一步說明第一實施例的細節(jié)。
[0045]如圖1、圖2與圖3所示,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1000還包含一固定件500,設(shè)置于電路板900上,壓制吸熱件100于主熱源800上。
[0046]固定件500包含一底座510與一第二框架520。底座510包含一第一框架511及若干個固定腳513。第一框架511用以承載吸熱件100,并且吸熱件100穿過第一框架511而接觸主熱源800。固定腳513延伸于第一框架511的邊緣,而固定于電路板900上。第二框架520固定于第一框架511上,而壓制吸熱件100的邊緣,使吸熱件100確實地接觸主熱源 800。
[0047]如圖1、圖2與圖3所示,散熱器200系承載于第二框架520上,且被固定于第一框架 511。
[0048]此外,導熱件300包含一第三框架330。第三框架330呈現(xiàn)圓環(huán)型,套設(shè)于吸熱件100,且延伸部320延伸于第三框架330的邊緣。第三框架330設(shè)置于第一框架511及第二框架520之間,通過第一框架511及第二框架520的夾持,使得第三框架330固定于散熱器200與吸熱件100之間;第三框架330可以僅是固定于第一框架511或第二框架520,例如第三框架330以螺鎖件固定于第二框架520之下。
[0049]如圖1、圖2與圖3所示,吸熱件100更含一壓制片140及若干個鎖固件160,鎖固件160用以鎖合該壓制片140于該伸部320,而夾持熱管400的冷端410于壓制片140與延伸部320之間,使得冷端410連接于延伸部320。熱管400被彎折為U型,而調(diào)整冷端410及熱端420的距離,從而配合主熱源800與次熱源700之間的間隔距離。熱管400不限定彎折為U型,也可以任意彎折,主要目的都是在于調(diào)整冷端410及熱端420的距離。
[0050]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1000包含一吸熱件100、一散熱器200、一導熱件300a與一熱管400。
[0051]第二實施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其差異在于,導熱件300a的第三框架330a系呈現(xiàn)板狀,且延伸部320a與第三框架330a不必然存在明顯的寬度差異,但可存在段差以配合主熱源700與次熱源800的頂面高度差異。
[0052]本實用新型通過導熱件300及熱管400的配置,使得原本僅能用于對主熱源800進行散熱冷卻的散熱器200,可以進一步解決一或若干個次熱源700的散熱冷卻,從而充分發(fā)揮散熱器200的散熱冷卻效能,并且解決多熱源場合散熱架構(gòu)過于復雜的問題。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用于安裝于一電路板,所述電路板上具有一主熱源與一次熱源,主熱源及次熱源相隔一距離,其特征在于,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包含: 一吸熱件,接觸主熱源,吸收主熱源的熱; 一散熱器,固定于吸熱件上,吸收熱量并逸散所吸收的熱; 一導熱件,固定于吸熱件及散熱器,且導熱件具有一突出于吸熱件及散熱器之外的延伸部;以及 一熱管,具有一冷端與一熱端,冷端連接于導熱件的延伸部,而熱端接觸次熱源,傳導次熱源產(chǎn)生的熱至散熱器。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固定件,設(shè)置于電路板上,壓制吸熱件于主熱源上。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件包含: 一底座,包含一第一框架及若干個固定腳,第一框架承載吸熱件,吸熱件穿過第一框架而接觸主熱源,且固定腳延伸于第一框架的邊緣,而固定于電路板上 '及 一第二框架,固定于第一框架上,而壓制吸熱件的邊緣。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散熱器承載于第二框架上,且被固定于第一框架。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散熱器為一水冷頭。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散熱器為一氣冷裝置。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導熱件包含一第三框架,套設(shè)于吸熱件,且延伸部延伸于第三框架的邊緣。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三框架固定于第一框架或第二框架。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吸熱件更含一壓制片及若干個鎖固件,鎖固件用以鎖合壓制片于延伸部,而夾持熱管的冷端于壓制片與延伸部之間。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多熱源的散熱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熱管為U型。
【文檔編號】H05K7/20GK204119707SQ201420316666
【公開日】2015年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4年6月13日
【發(fā)明者】毛黛娟 申請人: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