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終端底座及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移動終端底座及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其中移動終端底座,包括一空腔30,在所述空腔30內設有增重部件20。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包括:S100移動終端產生觸發(fā)信號;S200移動終端控制馬達轉動,從而帶動增重部件旋轉;S300移動終端隨增重部件的旋轉改變其與放置面的角度,直到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移動終端底座及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用戶不但無需手持移動終端保持適合的觀看角度,也無需再利用支架進行手動調節(jié),移動終端可實現自己站立,自己平躺的智能調節(jié)功能,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增強了移動終端的易用性。
【專利說明】移動終端底座及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電子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移動終端底座及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子通訊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利用移動終端觀看視頻,如電影、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等受到廣泛的喜愛,并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由于移動終端的便攜性要求,無法自身持站立放置在桌面或者其他臺面上,用戶需要一直手持保持便于觀看的角度,時間久了用戶會覺得手酸,無法長期保持。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支架,可與移動終端配合使用,使移動終端在一定的角度長時間的保持。但是,支架的攜帶又造成了一定的不便。
【發(fā)明內容】
[0003]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底座及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
[0004]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移動終端底座,包括一空腔30,在所述空腔30內設有增重部件20。
[0005]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包括:
[0006]SlOO移動終端產生觸發(fā)信號;
[0007]S200移動終端控制馬達轉動,從而帶動增重部件旋轉;
[0008]S300移動終端隨增重部件的旋轉改變其與放置面的角度,直到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
[0009]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移動終端底座及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用戶不但無需手持移動終端保持適合的觀看角度,也無需再利用支架進行手動調節(jié),移動終端可實現自己站立,自己平躺的智能調節(jié)功能,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增強了移動終端的易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移動終端固定在實施例一所述的具有兩個馬達的移動終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體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2為為移動終端固定在實施例一所述的具有I個馬達移動終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體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所述的增重部件形狀、位置及結構示意圖;
[0013]圖4為移動終端固定在實施例一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體結構的外形結構示意圖;
[0014]圖5為移動終端固定在實施例一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體結構的外形尺寸示意圖;
[0015]圖6為旋轉增重部件之前,移動終端固定在實施例一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體結構的重心位置示意圖;[0016]圖7為移動終端預轉換為站立狀態(tài)時,需要旋轉增重部件的位置示意圖;
[0017]圖8為旋轉增重部件之后,移動終端固定在實施例一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體結構的重心位置示意圖;
[0018]圖9為移動終端固定在實施例一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上所形成的整體結構站立過程示意圖;
[0019]圖10為增重部件位置變化示意圖;
[0020]圖1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所述的站立、平躺及趴下狀態(tài)示意圖;
[0021]圖12、1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所述的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實現移動終端自己站立,自己平躺的智能調節(jié)功能的流程示意圖。
[0022]圖1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所述的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流程示意圖;
[0023]圖15為凹槽中固定片和彈簧位置及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0025]實施例一
[0026]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空腔30,在所述空腔30內設有增重部件20。這樣,所述移動終端底座的重量遠遠大于移動終端的重量,當移動終端固定在所述移動終端底座上時,移動終端底座可帶動移動終端進行活動。用戶可通過調整移動終端底座的傾斜角度來調整移動終端的傾斜角度,從而使用戶在長時間處于同一姿勢使用移動終端,如觀看電影等視頻文件,無需手持移動終端,給用戶提供了便利。本實施例還可以將所述移動終端底座的體積制作成明顯大于移動終端底部的體積,以增加移動終端底座與移動終端之間的重量比,更有利于移動終端傾斜站立的穩(wěn)定性。
[0027]進一步,所述移動終端底座的底部10為弧形。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移動終端底座的底部10為弧形的設計,可使移動終端在任意角度都站立的更加穩(wěn)定。
[0028]所述空腔30為圓柱形,所述增重部件沿所述空腔30的軸向轉動設置在所述空腔30內。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當增重部件沿所述空腔30的軸向轉動時,移動終端的重心會改變,其弧形的底部10會在放置面上滾動,從而改變移動終端的站立角度。
[0029]如圖3所示,優(yōu)選的,所述空腔30內同軸設置一轉軸40,所述增重部件為扇形且固定在所述轉軸40上。這樣隨著轉軸40的轉動,所述增重部件在所述空腔30內旋轉,從而改變所述移動終端的重心,導致移動終端底座沿其弧形底部10在放置面上滾動,從而改變移動終端的傾斜角度。
[0030]所述增重部件20與所述空腔30的內壁之間具有空隙。這樣可防止由于增重部件20與空腔30內壁之間的摩擦造成增重部件轉動的靈敏度下降,妨礙站立角度的調節(jié);同時,也防止增重部件20與空腔30內壁之間的摩擦造成移動終底座的磨損和使用壽面的減少。
[0031]移動終端底座上還可以設置用于控制所述轉軸40旋轉的手柄。這樣,用戶可手搖旋轉帶動轉軸40及增重部件旋轉,從而調節(jié)移動終端站立的角度。
[0032]優(yōu)選的,還設有帶動所述轉軸40轉動的馬達。
[0033]如圖2所示,可設置一個馬達50和兩個增重部件21、22,將所述馬達50設置在轉軸40的中心位置,兩個增重部件21、22對稱的設置在馬達的兩側。所述馬達50與所述轉軸40的連接方式采用本領域現有技術即可實現,這里不再進行贅述。
[0034]如圖1所示,也可以設置兩個同步轉動的馬達51、52和一個增重部件20 ;兩個馬達51、52分別設置在轉軸40的兩端;增重部件20固定在轉軸40的中心位置。所述兩個馬達51、52與所述轉軸40的連接方式采用本領域現有技術即可實現,這里不再進行贅述。
[0035]這樣,用戶可通過操作移動終端來控制馬達的轉動角度,從而調節(jié)移動終端的站立角度。
[0036]所述移動終端底座還內置有通信模塊,用于實現移動終端底座與移動終端之間的通訊。
[0037]所述移動終端底座還設有控制模塊,所述通信模塊及所述馬達均與所述控制模塊相連接。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所述移動終端底座可通過通信模塊接收移動終端發(fā)來控制指令,并將該控制指令發(fā)送給所述控制模塊,所述控制模塊根據該控制指令控制所述馬達運轉,從而達到通過操作移動終端來調整所述移動終端底座的傾斜角度。
[0038]所述移動終端底座還設有電壓控制裝置,所述電壓控制裝置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控制模塊且輸出端連接所述馬達。這樣所述電壓控制裝置可根據所述控制模塊輸出的指令來調整其輸出電壓的大小,從而調節(jié)馬達轉動的速度,從而調節(jié)移動終端底座傾斜的速度。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可在移動終端中設置重力傳感器,當移動終端底座的增重部件旋轉從而帶動移動終端調節(jié)站立角度的同時,重力傳感器會檢測移動終端晃動的加速度信號,并生成相應的控制指令,移動終端通信模塊收到該通信指令后將其發(fā)送給控制模塊,控制模塊控制電壓控制裝置輸出相應大小的電壓,從而實現調整馬達轉動速度的功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移動終端中還可以設置移動終端的背面朝下運動時,重力加速度檢測到的值為正值,而背部朝上運動時的加速度為負值,所述基帶芯片檢測到加速度值為負值時,這樣,當控制模塊通過通信模塊收到的控制指令為負值時,可控制電壓控制裝置輸出零電壓,從而控制馬達停止轉動,從而防止移動終端顯示屏朝下倒下,造成顯示屏的損壞。
[0039]所述移動終端底座上還設有一固定裝置,用于固定移動終端并實現移動終端與移動終端底座的電連接。
[0040]所述通信模塊是無線通信模塊或有線通信模塊。
[0041]所述固定裝置為與移動終端底座形狀相匹配的凹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所述相匹配是指將移動終端放置在凹槽中,可實現移動終端與移動終端底座的穩(wěn)固結合。
[0042]所述凹槽中設有卡合部件,可使移動終端更加穩(wěn)定的卡在所述凹槽內。
[0043]所述凹槽的底部設有用于控制所述通信模塊的開關。當移動終端放置在凹槽中時,利用重力按壓到該開關,從而使開關導通,進而打開通信模塊,實現移動終端底座與移動終端之間的通訊。
[0044]如圖15所示,所述凹槽的兩端部設有固定片501、所述固定片與凹槽之間設有彈簧502。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這樣所述凹槽的長度可根據手機的寬度進行調節(jié),從而使所述底座可與更多型號和尺寸的手機相匹配使用。[0045]所述凹槽內設有凸起部(圖中未不出),所述手機與所述凹槽相對應的位置設有與所述凸起部相配合的凹坑(圖中未示出)。這樣,當手機插入到底座的所述凹槽中時,所述凹坑和所述凸起部相互配合,可保證手機穩(wěn)定的與底座相固定。
[0046]本實施例所提供的可站立放置的移動終端,其工作原理如下:如圖4所示為移動終端固定在本實施例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上且保持平躺狀態(tài)下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標出了圖4所述的移動終端及底座構成的整體的尺寸;由于移動終端底座、移動終端的頂部11及移動終端的機身12的質量與其體積成正比,因此移動終端及底座構成的整體的重心的位置靠近移動終端底座。圖6示出了本實施例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的重心61和移動終端的機身重心62的位置。如移動終端底座重量為G1、移動終端底座的重心到其與放置面的接觸點的距離,即移動終端底座的力臂為LI ;移動終端的機身重量為G2、機身重心到其與放置面的接觸點的距離,即移動終端的機身力臂為L2。當增重部件轉動至如圖10中左圖或圖7所示的位置,如圖8所示,所述移動終端底座的重心61和移動終端重心62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此時Gl X L1=G2 X L2 ;移動終端平躺且處于靜止狀態(tài);旋轉增重部件,導致Gl X LI> G2XL2,移動終端由平躺狀態(tài)向豎直站立狀態(tài)擺動,在此過程中,由于LI會逐漸減小,L2會逐漸增大,當G1XL1=G2XL2時,移動終端可保持當前所對應的站立角度;當移動終端擺動到如圖9所示的位置,由于機身和機底的相對位置是相同的,假設轉動角度為Θ,新的機底力臂L3=L1*C0S Θ,新的機身L4=L2*C0S Θ,此時L3,L4與LI,L2的比值還是相同,維持原先重力比,依然處于翹起狀態(tài)。如旋轉增重部件至如圖10中右圖所示的位置,當Gl X L1=G2 X L2達到平衡時,移動終端保持豎直站立狀態(tài)。
[0047]實施例二
[0048]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包括:
[0049]SlOO移動終端產生觸發(fā)信號;所述觸發(fā)信號還包括一角度參數Θ,移動終端根據所述角度參數Θ控制移動終端保持與放置平面保持Θ角站立;所述觸發(fā)信號還可以包括一時間參數t,當移動終端按照角度參數Θ站立的時長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時間參數t時,控制移動終端呈平躺狀態(tài)。所述觸發(fā)信號還包括加速度參數a,移動終端根據該加速度參數a控制電機旋轉的速度,從而控制移動終端站立的加速度。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所述站立狀態(tài)是指移動終端與放置平面的角度Θ在O度至90度之間(如圖12所示)。所述平躺狀態(tài)是指移動終端與放置平面的角度Θ為O度且顯示屏向上(如圖11所示)。另外,有一種趴下狀態(tài)是指移動終端與放置平面的角度Θ為180度且顯示屏向下(如圖13所示)。
[0050]S200移動終端控制馬達轉動,從而帶動增重部件旋轉;
[0051]S300移動終端隨增重部件的旋轉改變其與放置面的角度,直到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
[0052]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SlOO移動終端產生控制站立的觸發(fā)信號,可以有以下多種方式:
[0053]SlOl用戶操作按鍵或者觸控屏輸入觸發(fā)信號;這樣,用戶可根據自身的需要,隨時控制移動終端調整到站立狀態(tài);
[0054]S102移動終端檢測其內容系統的狀態(tài),從而生成觸發(fā)信號,這樣移動終端會根據自身的狀態(tài)自動調整到站立狀態(tài)。具體包括:
[0055]S1021移動終端檢測到其系統打開了視頻播放功能時,自動生成控制站立的觸發(fā)信號。這樣,當用戶打開視頻播放功能時,移動終端會自動站立。[0056]S1022移動終端檢測到來電接入時,自動生成控制站立的觸發(fā)信號。這樣,當有來電接入時,移動終端會自動站立。
[0057]S1023移動終端檢測到顯示屏背光燈開啟時,自動生成控制站立的觸發(fā)信號。這樣,當移動終端背光燈打開,即只要在使用狀態(tài),移動終端就會自動站立。
[0058]進一步,還包括S400用于控制移動終端站立速度的步驟,具體包括:
[0059]S401重力傳感器檢測移動終端的實時加速度值;
[0060]S402微處理控制器讀取重力傳感器檢測到的實時加速度值,并讀取觸發(fā)信號中的加速度參數a,并將所述實時加速度值與所述加速度參數a進行比較,當實時加速度值大于所述加速度參數a時,控制降低馬達轉動速度從而降低移動終端的實時加速度,從而防止移動終端站立過快,造成人員或移動終端的損傷。
[0061]進一步,可定義手機背面向下時產生的加速度大于0,這樣,當實時加速度小于O時,控制馬達轉速,從而將所述實時加速度調整到大于O的狀態(tài)。從而保證移動終端不會呈趴下狀態(tài),保證顯示屏不受損傷和移動終端的正常使用。
[0062]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可實現首先根據角度參數Θ大于O的觸發(fā)信號控制移動終端站立,當站立時間達到觸發(fā)信號的時間參數t或通過用戶輸入操作或檢測移動終端的狀態(tài)而產生的角度參數Θ等于O的觸發(fā)信號控制移動終端平躺。用戶不但無需手持移動終端保持適合的觀看角度,也無需再利用支架進行手動調節(jié),移動終端可實現自己站立,自己平躺的智能調節(jié)功能,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增強了移動終端的易用性。
[0063]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移動終端底座,包括一空腔(30),在所述空腔(30)內設有增重部件(20),所述增重部件固定在一轉軸上,其特征在于:還設有帶動所述轉軸(40)轉動的馬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終端底座包括一個馬達(50 )和兩個增重部件(21、22 ),將所述馬達(50 )設置在轉軸(40 )的中心位置,兩個增重部件(21、22)對稱的設置在馬達的兩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終端底座包括兩個同步轉動的馬達(51、52)和一個增重部件(20);兩個馬達(51,52)分別設置在轉軸(40)的兩端;增重部件(20)固定在轉軸(40)的中心位置。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終端底座還內置有通信模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終端底座還設有控制模塊,所述通信模塊及所述馬達均與所述控制模塊相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終端底座還設有電壓控制裝置,所述電壓控制裝置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控制模塊且輸出端連接所述馬達。
7.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終端底座的底部(10)為弧形;所述空腔(30)為圓柱形,所述增重部件(20)沿所述空腔(30)的軸向轉動設置在所述空腔(30)內;所述轉軸與所述空腔同軸設置且所述增重部件(20)為扇形;所述增重部件(20)與所述空腔(30)的內壁之間具有空隙。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其特征在于:移動終端底座還設有一固定裝置,用于固定移動終端并實現移動終端與移動終端底座的電連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移動終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為與移動終端底座形狀相匹配的凹槽;;所述凹槽中設有卡合部件;所述凹槽的底部設有用于控制所述通信模塊的開關;所述凹槽的兩端部設有固定片(501)、所述固定片與凹槽之間設有彈簧(502);所述凹槽內設有凸起部,所述手機與所述凹槽相對應的位置設有與所述凸起部相配合的凹坑。
10.一種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lOO移動終端產生觸發(fā)信號; S200移動終端控制馬達轉動,從而帶動增重部件旋轉; S300移動終端隨增重部件的旋轉改變其與放置面的角度,直到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S401重力傳感器檢測移動終端的實時加速度值; S402微處理控制器讀取重力傳感器檢測到的實時加速度值,并讀取觸發(fā)信號中的加速度參數a,并將所述實時加速度值與所述加速度參數a進行比較,當實時加速度值大于所述加速度參數a時,控制降低馬達轉動速度從而降低移動終端的實時加速度。
12.如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lOO移動終端產生控制站立的觸發(fā)信號,包括: SlOl用戶操作按鍵或者觸控屏輸入觸發(fā)信號;或 S102移動終端檢測其內容系統的狀態(tài),從而生成觸發(fā)信號。
13.如權利要求11所 述的移動終端的站立實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02移動終端檢測其內容系統的狀態(tài),從而生成觸發(fā)信號的步驟包括: S1021移動終端檢測到其系統打開了視頻播放功能時,自動生成控制站立的觸發(fā)信號;或 S1022移動終端檢測到來電接入時,自動生成控制站立的觸發(fā)信號;或 S1023移動終端檢測到顯示屏背光燈開啟時, 自動生成控制站立的觸發(fā)信號。
【文檔編號】H04M1/12GK103742767SQ201310719279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2月23日
【發(fā)明者】韋雅, 劉浩 申請人:上海華勤通訊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