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是涉及電刷式馬達的技術。
背景技術:
在以往使用的電刷式馬達中,存在與換向器抵接的電刷因磨損而產(chǎn)生的電刷的磨損粉末阻礙轉子旋轉這一問題。因電刷磨損而產(chǎn)生的磨損粉末侵入馬達的轉子鐵芯與磁鐵之間的空隙區(qū)域并堆積,從而阻礙轉子的旋轉。
為了解決該問題,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馬達中,構成為設置有用于將產(chǎn)生的電刷的磨損粉末從馬達內(nèi)部空間向外部排出的葉輪,并且設置多個切除部以提高磨損粉末的排出效率。風下側的空氣借助葉輪的旋轉而朝向切除部順暢地流動,從而提高電刷的磨損粉末的排出效率,并且抑制電刷磨損粉末在馬達內(nèi)部飛散而堆積的情況。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95223號公報
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馬達是使用通過葉輪的旋轉而產(chǎn)生的空氣的氣流,將電刷的磨損粉末從切除部排出的構造,根據(jù)葉輪的設置位置以及切除部的形成位置,存在將馬達搭載于設備時馬達的搭載姿勢被限定這一課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那樣的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當將馬達搭載于設備時,使馬達的搭載姿勢不被限制,并防止電刷的磨損粉末阻礙轉子的旋轉。
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馬達具備:定子,其為圓筒形狀,并設置有磁鐵;轉子,其具有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配置于定子的磁鐵的內(nèi)側的圓筒形狀的轉子鐵芯、卷繞于轉子鐵芯的線圈、以及與該線圈連接的換向器;以及電刷,其與換向器滑動接觸并向轉子供給電力,轉子在轉子鐵芯與電刷之間具有向定子側突出的圓環(huán)狀的第1突起部,定子沿周向具有多個向第1突起部與磁鐵的電刷側的面之間的區(qū)域突出的第2突起部,并且在沿周向相鄰的2個第2突起部之間具有孔部,第1突起部的面與第2突起部的面之間的區(qū)域具有迷宮式構造。
另外,第1突起部在轉子鐵芯側的面具有圓環(huán)狀的第1臺階部。第1臺階部的面與第2臺階部的面之間的區(qū)域形成迷宮式構造,其中,第2臺階部由第2突起部以及磁鐵的電刷側的面形成。
另外,第1突起部在電刷側的面具有從中心朝向外周方向而厚度減少的錐形狀。
另外,孔部沿定子的周向均等地配置。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能夠使馬達的搭載姿勢不被限制,并防止電刷的磨損粉末阻礙轉子的旋轉。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馬達的結構的圖。
圖2是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馬達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圖2的A-A線剖視圖的一部分的圖。
圖4是圖2的B-B線剖視圖,并且是表示定子的圖。
圖5是表示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馬達的轉子的突起部的另一構成例的圖。
圖6是表示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馬達的轉子的突起部的又一構成例的圖。
附圖標記的說明
1...馬達;2...定子;2a...第2突起部;2b...第2臺階部;2c...開口部;2d、2e、2f...孔部;3...轉子;3a...第1突起部;3b...圓環(huán)狀的突起部;3c...第1臺階部;3d...圓錐部;3e...圓環(huán)狀部件;4...磁鐵;5...磁軛;6...換向器;7...旋轉軸;8...軸承;9...電刷;10...空隙區(qū)域;10a...開口區(qū)域;31...轉子鐵芯。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馬達的構造的圖。
在圖1中,以截面示出了定子,并以側面視角示出了配置在該定子內(nèi)的轉子以及旋轉軸等。
馬達1具備作為固定件的定子2和作為旋轉件的轉子3,轉子3為圓筒形狀,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配置于定子2的內(nèi)周側。定子2具備多個粘貼于內(nèi)周側的磁鐵4以及配設于磁鐵4的外周面的由圓筒狀的磁性體形成的磁軛5。定子2也具備作為馬達1的殼體的功能。
作為旋轉件的轉子3具備圓環(huán)狀的轉子鐵芯31、卷繞于轉子鐵芯31的線圈(未圖示)、以及與該線圈連接的換向器6等。在設置于轉子3的中央部的中央孔形成有螺紋部,以與該螺紋部螺合的方式插通有旋轉軸7。旋轉軸7軸支承于相對于定子2設置的軸承8。由于轉子3在磁鐵4的內(nèi)周側旋轉,由此與形成于轉子3的螺紋部螺合的旋轉軸7沿直線移動方向X移動。
另外,在馬達1配置有經(jīng)由換向器6而向轉子3供給電源的電刷9、以及向電刷9供給電源的電源供給端子部(未圖示)等。在向轉子3供給電源時,電刷9與設置于旋轉軸7的端部的換向器6滑動接觸。電刷9由于與旋轉的換向器6滑動接觸,因此產(chǎn)生磨損,并產(chǎn)生磨損粉末。如圖1所示,在轉子鐵芯31的外周面與磁鐵4的內(nèi)周面之間,作為空隙區(qū)域10而形成有規(guī)定的間隙。若產(chǎn)生的電刷9的磨損粉末侵入該空隙區(qū)域10內(nèi),則阻礙轉子3的旋轉。
接下來,參照圖1、圖2以及圖3對防止電刷9的磨損粉末侵入空隙區(qū)域10的構造進行說明。
圖2是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馬達的俯視圖。
圖3是表示圖2的A-A線剖視圖的一部分的圖。
首先,參照圖1以及圖3,對由轉子3與定子2構成的迷宮式構造進行說明。此外,圖3的箭頭Y表示磨損粉末的侵入路徑。
轉子3在轉子鐵芯31的上部具有朝外周方向、即朝定子2側突出的圓環(huán)狀的第1突起部3a。在將轉子3配設于定子2內(nèi)時,第1突起部3a沿周向覆蓋空隙區(qū)域10的開口區(qū)域10a。另外,第1突起部3a沿周向覆蓋磁鐵4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在第1突起部3a的轉子鐵芯31側的面,配置有圓周比第1突起部3a小的圓環(huán)狀的部件3b,并利用第1突起部3a的外周形狀與圓環(huán)狀的部件3b的外周形狀而形成圓環(huán)狀的第1臺階部3c。在定子2側形成有朝向磁鐵4的上方且朝向第1突起部的下方的區(qū)域突出的第2突起部2a。利用該第2突起部2a與磁鐵4的上表面4a的形狀而形成第2臺階部2b。在轉子3側的第1臺階部3c的面與定子2側的第2臺階部2b的面之間的區(qū)域形成有迷宮式構造。利用所形成的迷宮式構造,能夠防止磨損粉末進入開口區(qū)域10a以及空隙區(qū)域10。
另外,在第1突起部3a的換向器6側的面形成有第1突起部3a的厚度從圓環(huán)狀的第1突起部3a的中心朝向外周方向減少的圓錐部3d。圓錐部3d將電刷9的磨損粉末引導至后述的孔部。
接下來,參照圖2對使形成于定子2的磨損粉末堆積的孔部的構造進行說明。
圖2是將轉子3配設于定子2內(nèi)的馬達1的俯視圖。
如圖2所示,上述第2突起部2a在定子2的內(nèi)周側、且沿周向以規(guī)定的間隔均等地形成有多個。在2個第2突起部2a之間形成有凹部2c。在將轉子3配設于定子2內(nèi)的情況下,利用轉子3的第1突起部3a與多個凹部2c,從而在第1突起部3a的外周部以規(guī)定的間隔均等地形成有多個開口部。在該多個開口部的下方形成有多個孔部2d、2e、2f??撞?d形成于磁鐵4的外周面?zhèn)???撞?e形成于磁軛5的外周面?zhèn)?,孔?f形成于磁軛5的內(nèi)周面?zhèn)取?/p>
將孔部2d、2e、2f的深度方向的形狀示于圖4。
圖4是圖2的B-B線剖視圖,并且是僅表示定子2的圖。另外,圖4示出了孔部2e、2f的形狀。
孔部2e、2f是在旋轉軸7(圖4中省略了圖示)的直線移動方向X的方向上具有深度的孔部。如圖4所示,孔部2e形成于磁軛5的外周側,孔部2f形成于磁軛5的內(nèi)周側。孔部2e、2f的深度根據(jù)磨損粉末的量來適當?shù)卦O計,其中,上述磨損粉末的量被推斷為是與電刷9的大小對應地產(chǎn)生的。
雖然省略了圖示,但孔部2d也同樣地在旋轉軸7的直線移動方向X的方向上具有深度,其深度根據(jù)電刷9的大小來適當?shù)卦O計。
下落至轉子3的第1突起部3a的上表面的電刷9的磨損粉末經(jīng)由圓錐部3d而散落至孔部2d、2e、2f并堆積。
第1突起部3a覆蓋空隙區(qū)域10的開口區(qū)域10a,并且在轉子3側的第1臺階部3c的面與定子2側的第2臺階部2b的面之間的區(qū)域形成有迷宮式構造,從而防止下落至轉子3的第1突起部3a的上表面的磨損粉末侵入空隙區(qū)域10。并且,能夠使磨損粉末匯集于在定子2的內(nèi)周側以規(guī)定的間隔形成的孔部2d、2e、2f。
圖5以及圖6是表示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馬達1的第1突起部的其他形狀的圖。
在上述說明中,示出了在第1突起部3a的換向器6側的面形成圓錐部3d的結構,但第1突起部3a的換向器6側的面形狀能夠適當?shù)卦O計。例如,如圖5所示,第1突起部3a的換向器6側的面也可以是平面。此外,在轉子3側的第1臺階部3c的面與定子2側的第2臺階部2b的面之間的區(qū)域形成有迷宮式構造。
另外,如圖6所示,也可以在第1突起部3a的外周端部設置朝換向器6側突出的圓環(huán)狀部件3e,并使第1突起部3a以及圓環(huán)狀部件3e的截面形狀為L字形狀。在圖6中,以截面示出了第1突起部3a以及圓環(huán)狀部件3e。通過以使截面形狀為L字形狀的方式形成第1突起部3a以及圓環(huán)狀部件3e,從而利用L字形狀的區(qū)域接擋磨損粉末,并且利用在轉子3側的第1臺階部3c的面與定子2側的第2臺階部2b的面之間的區(qū)域形成的迷宮式構造,能夠防止電刷9的磨損粉末侵入空隙區(qū)域10。
如以上那樣,根據(jù)該實施方式1,構成為具備:定子2,其為圓筒形狀,并設置有磁鐵4;轉子3,其具有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配置于磁鐵4的內(nèi)側的圓筒形狀的轉子鐵芯31、卷繞于轉子鐵芯31的線圈、以及與該線圈連接的換向器6;以及電刷9,其與換向器6滑動接觸并向轉子3供給電力,轉子3在轉子鐵芯31與電刷9之間具有向定子2側突出的圓環(huán)狀的第1突起部3a,定子2沿周向具有多個向第1突起部3a與磁鐵4的電刷9側的面之間的區(qū)域突出的第2突起部2a,并且在沿周向相鄰的2個第2突起部2a之間具有孔部2d、2e、2f,第1突起部3a的面與第2突起部2a的面之間的區(qū)域具有迷宮式構造,因此能夠防止電刷的磨損粉末侵入轉子鐵芯的外周面與磁鐵的內(nèi)周面之間的空隙區(qū)域而阻礙轉子的旋轉的情況。
另外,根據(jù)該實施方式1,構成為第1突起部3a在轉子鐵芯側的面具有圓環(huán)狀的第1臺階部3c,第1臺階部3c的面與由第2突起部2a以及磁鐵4的電刷9側的面形成的第2臺階部2b的面之間的區(qū)域形成迷宮式構造,因此能夠防止電刷的磨損粉末侵入空隙區(qū)域。
另外,根據(jù)該實施方式1,構成為第1突起部3a在電刷9側的面具有從中心朝向外周方向厚度減少的圓錐部3d,因此能夠高效地將電刷的磨損粉末匯集至孔部。
另外,根據(jù)該實施方式1,使電刷9的磨損粉末堆積的多個孔部2d、2e、2f沿定子2的周向均等地配置,因此不會限制馬達的搭載姿勢。
此外,本實用新型能夠在其實用新型的范圍內(nèi),進行實施方式的任意的構成要素的變形、或者實施方式的任意的構成要素的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