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裝置的諧振器。
背景技術:
近年來,汽車越來越多,世界交通越來越擁擠,從而導致城市污染越來越嚴重,我國的城市霧霾天氣時有發(fā)生。為了降低城市污染,電動汽車的應用會越來越普遍。充電是電動汽車普及的一大難題,其充電方式主要分為有線充電和無線充電兩種,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沒有外露的連接器,徹底避免漏電、跑電等安全隱患。采用無線充電,可以將電源和變壓器隱蔽在地下,讓汽車在停車處或街邊特殊的充電點充電。通過對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分析,目前,感應耦合電能傳輸技術發(fā)展成熟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傳輸距離仍局限在較小尺度范圍內,其原因之一就是作為無線充電裝置中重要組成部分的諧振器的性能不佳,造成傳輸功率和效率的低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性能好、能夠提高傳輸功率和效率的用于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裝置的諧振器。
本發(fā)明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上述目的:一種用于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裝置的諧振器,包括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的間距為第二基板寬度的一半,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的區(qū)域形成諧振腔,所述諧振腔內設有用于傳遞電磁能且結構相同的第一線圈和第二線圈,所述第一線圈和所述第二線圈分別嵌入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一線圈和所述第二線圈均沿方形軌跡繞制,所述第一線圈和所述第二線圈各圈之間的間距相等且為第二基板寬度的1/10,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均設有用于提高傳輸功率的貫通槽,所述貫通槽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第二基板的寬度方向一致。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上均設有兩個貫通槽,其位于所述第一線圈和所述第二線圈的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基板上的貫通槽和所述第二基板上的貫通槽位置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上均設有多個固定孔,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固定孔與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固定孔位置對應。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基板上設有4個固定孔,其兩兩一組分別位于所述第一線圈的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基板上設有4個固定孔,其兩兩一組分別位于所述第二線圈的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基板的長度為寬度的3倍,所述第二基板的厚度為寬度的1/20。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線圈的外圈與所述第二基板長邊的距離等于第二線圈各圈之間的間距。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線圈和所述第二線圈的材料為鈹青銅、黃銅或漆包線。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用于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裝置的諧振器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基板結構和線圈結構的優(yōu)化,提高了諧振器的傳輸效率和功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用于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裝置的諧振器一較佳實施方式的爆炸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一種用于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裝置的諧振器一較佳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第二基板和第二線圈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附圖1、圖2、圖3,一種用于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裝置的諧振器10,包括平行設置且結構相同的第一基板101和第二基板102,所述第一基板101和所述第二基板102之間的間距為第二基板102寬度D的一半,所述第一基板101和所述第二基板102之間的區(qū)域形成諧振腔105,所述諧振腔105內設有用于傳遞電磁能且結構相同的第一線圈103和第二線圈104,所述第一線圈103和所述第二線圈104分別嵌入所述第一基板101和所述第二基板102,所述第一線圈101和所述第二線圈102均沿方形軌跡繞制,所述第一線圈101和所述第二線圈102各圈之間的間距d2相等且為第二基板102寬度D的1/10,所述第一基板101和所述第二基板102均設有用于提高傳輸功率的貫通槽,所述貫通槽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第二基板102的寬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基板101上設有兩個貫通槽(1011,1012),其位于所述第一線圈103的兩側,所述第二基板102上設有兩個貫通槽(1021,1022),其位于所述第二線圈104的兩側。貫通槽1011和貫通槽1021位置對應,貫通槽1012和貫通槽1022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基板101和所述第二基板102上均設有多個固定孔,所述第一基板上的固定孔與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固定孔位置對應。所述第一基板上設有4個固定孔,其兩兩一組分別位于所述第一線圈的兩側,分別為第一組固定孔1013和第二組固定孔1014,所述第二基板上設有4個固定孔,其兩兩一組分別位于所述第二線圈的兩側,分別為第三組固定孔1023和第四組固定孔1024,第一組固定孔1013與第三組固定孔1023位置對應,第二組固定孔1014和第四組固定孔1024位置對應。所述第二基板102的長度L為寬度D的3倍,所述第二基板102的厚度H為寬度D的1/20。所述第二線圈104的外圈與所述第二基板102長邊的距離d1等于第二線圈102各圈之間的間距d2,本實施例中d2優(yōu)選為20mm,所述第一線圈101和所述第二線圈102的材料為鈹青銅、黃銅或漆包線,其磁導率高,有利于提升傳輸效率和功率。
本發(fā)明通過上述對諧振器結構的優(yōu)化,有效地提高了諧振器的傳輸效率和功率,其傳輸效率可以做到90%以上。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