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S卩,將端子92插入于腔體81的機構(gòu)能夠通過一維的輸送機構(gòu)(連接器排列部件輸送機構(gòu)6)、二維的輸送機構(gòu)(第一方向輸送機構(gòu)32以及第二方向輸送機構(gòu)33的組合)和二維的輸送機構(gòu)(第四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的組合而實現(xiàn)。
[0255]而且,根據(jù)上述的實施方式,如下所述,能夠分別使第一夾持部21以及第四夾持部51移動的二維的輸送機構(gòu)沒有干擾地并行地動作,從而提高線束的生產(chǎn)效率。
[0256]S卩,線束制造裝置100包括第二夾持部關(guān)聯(lián)機構(gòu)3的第二方向輸送機構(gòu)33。因此,第一夾持部關(guān)聯(lián)機構(gòu)2和第四夾持部關(guān)聯(lián)機構(gòu)在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分開地配置而不會彼此干擾。
[0257]因此,如圖10?13所示,線束制造裝置100能夠并行地執(zhí)行例如關(guān)于某個帶端子電線9的端部區(qū)域900的從第三交接工序到第四輸送二次工序的各工序以及關(guān)于接下來的帶端子電線9的端部區(qū)域900的從起點和終點定位工序到第一交接工序的各工序或者從起點和終點定位工序到第二交接工序的各工序。其結(jié)果是,提高線束的生產(chǎn)效率。
[0258]<應(yīng)用例>
[0259]也考慮線束制造裝置100不包括電線排列部件輸送機構(gòu)1的情況??紤]例如帶式輸送機將夾持帶端子電線9的端部區(qū)域900的電線緊固部902從將端子92壓接于電線91的端部的壓接裝置輸送到起點位置P0。在該情況下,壓接裝置每當(dāng)將端子92壓接于電線91的端部時,將帶端子電線9中的端部區(qū)域900的電線91的部分插入于帶式輸送機的電線緊固部902。而且,帶式輸送機將從壓接裝置接收到的帶端子電線9的端部區(qū)域900輸送到起點位置P0。
[0260]并且,也考慮線束制造裝置100包括使第二夾持部31沿第三方向移動的機構(gòu)來代替第二夾持部關(guān)聯(lián)機構(gòu)3的第一方向輸送機構(gòu)32的情況。在該情況下,第一夾持部關(guān)聯(lián)機構(gòu)2使第一夾持部21沿直線路徑移動到第三夾持部4的夾持位置(第二中繼位置P2),該直線路徑沿第著一方向。在該情況下,第一中繼位置P1和第二中繼位置P2為相同的位置。
[0261]并且,第二夾持部31通過移動機構(gòu)而暫時地向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Z軸負方向)移動,避免與弟一夾持部21所夾持的帶端子電線9的端部區(qū)域900的接觸。
[0262]另外,本發(fā)明的線束的制造裝置以及其方法也能夠在各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發(fā)明的范圍內(nèi)通過使以上所示的實施方式以及應(yīng)用例自由地組合或者將實施方式以及應(yīng)用例適當(dāng)?shù)刈冃位蚴÷砸徊糠侄鴺?gòu)成。
[0263]標號說明
[0264]1 電線排列部件輸送機構(gòu)
[0265]10 控制部
[0266]100線束制造裝置
[0267]101運算部
[0268]102儲存部
[0269]103信號接口
[0270]11固定座
[0271]111電線排列部件鎖定機構(gòu)
[0272]12線性致動器
[0273]2?5端子插入機構(gòu)
[0274]2第一夾持部關(guān)聯(lián)機構(gòu)
[0275]21第一夾持部
[0276]211第一相對部件
[0277]212第一接近分離致動器
[0278]22第三方向輸送機構(gòu)(第一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
[0279]23第一方向輸送機構(gòu)(第一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
[0280]231滑動支撐部[0281 ]232線性致動器
[0282]3第二夾持部關(guān)聯(lián)機構(gòu)
[0283]31第二夾持部
[0284]311第二相對部件
[0285]312第二接近分離致動器
[0286]31a前第二夾持部
[0287]31b后第二夾持部
[0288]32第一方向輸送機構(gòu)(第二第三位置關(guān)系改變機構(gòu))
[0289]321滑動支撐部
[0290]322線性致動器
[0291]33第二方向輸送機構(gòu)(第二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
[0292]331滑動支撐部
[0293]332線性致動器
[0294]4第三夾持部
[0295]41第三相對部件
[0296]42第三接近分離致動器
[0297]5第四夾持部關(guān)聯(lián)機構(gòu)
[0298]51第四夾持部
[0299]511第四相對部件
[0300]512第四接近分離致動器[0301 ]51a前第四夾持部
[0302]51b后第四夾持部
[0303]52第三方向輸送機構(gòu)(第四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
[0304]52a前第三方向輸送機構(gòu)
[0305]52b后第三方向輸送機構(gòu)
[0306]53第一方向輸送機構(gòu)(第四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
[0307]531滑動支撐部
[0308]532線性致動器
[0309]6連接器排列部件輸送機構(gòu)
[0310]61固定座
[0311]611連接器排列部件鎖定機構(gòu)
[0312]62線性致動器
[0313]7光傳感器
[0314]70電線鉤掛部
[0315]71發(fā)光部
[0316]72受光部
[0317]73檢測光
[0318]8連接器
[0319]80連接器排列部件
[0320]81腔體[0321 ]82端子
[0322]9帶端子電線
[0323]90電線排列部件
[0324]900帶端子電線的端部區(qū)域
[0325]901電線排列部件的基部
[0326]902電線緊固部
[0327]91電線
[0328]92端子
[0329]A1第一躲避位置
[0330]A2第一工作位置[0331 ]A3第二躲避位置
[0332]A4第二工作位置
[0333]P0起點位置
[0334]P1第一中繼位置
[0335]P2第二中繼位置
[0336]P3第三中繼位置
[0337]P4終點位置
[0338]R0直線路徑。
【主權(quán)項】
1.一種線束的制造裝置,所述線束包括:多個帶端子電線,分別具有電線以及與所述電線的端部連接的端子;以及連接器,形成有分別容納所述帶端子電線各自的所述端子的多個腔體, 所述線束的制造裝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夾持部,在預(yù)先確定的起點位置上沿與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從兩側(cè)夾持所述端子的前端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狀態(tài)的所述帶端子電線中的從所述端子到所述電線的靠近所述端子的部分的范圍內(nèi)的端部區(qū)域的一部分; 光傳感器,具有從與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觀察時沿與通過所述起點位置的直線路徑正交的平面輸出檢測光的發(fā)光部以及接受所述檢測光的受光部,并探測遮擋所述檢測光的物體; 第一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通過至少進行使所述第一夾持部沿所述直線路徑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動,并在其移動的中途所述光傳感器探測到所述端子后使所述第一夾持部進一步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動預(yù)先確定的距離量的動作,而使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部區(qū)域向預(yù)先確定的第一中繼位置移動; 第二夾持部,在所述第一中繼位置上沿所述第二方向從兩側(cè)分別夾持所述第一夾持部所夾持的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部區(qū)域中的所述端子的一部分以及所述電線的一部分,并從所述第一夾持部承接對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支撐; 第三夾持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從兩側(cè)夾持所述第二夾持部所夾持的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部區(qū)域中的所述端子的一部分,并在從所述第二夾持部暫時地承接對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子的支撐后移交給所述第二夾持部; 第四夾持部,分別夾持所述第二夾持部從所述第三夾持部承接并夾持的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部區(qū)域中的所述端子的一部分以及所述電線的一部分,從所述第二夾持部承接對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支撐;以及 第四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通過按照移動順序使所述第四夾持部移動,而將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子插入于所述連接器各自的所述腔體,所述移動順序是通過比較所述第四夾持部從所述第二夾持部承接對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支撐的位置和預(yù)先設(shè)定的所述連接器各自的所述腔體的位置而確定的。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線束的制造裝置,其中, 還包括第二第三夾持部位置關(guān)系改變機構(gòu),該第二第三夾持部位置關(guān)系改變機構(gòu)通過使所述第二夾持部以及所述第三夾持部中的至少一方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而使所述第二夾持部所夾持的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子與所述第三夾持部的位置關(guān)系,在所述第三夾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從所述端子離開的第一位置關(guān)系和所述端子位于所述第三夾持部的夾持位置的第二位置關(guān)系之間變化, 所述第一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在使所述第一夾持部向所述第三方向移動預(yù)先確定的距離之后,使所述第一夾持部沿所述直線路徑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動,并進一步向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預(yù)先確定的距離,從而使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部區(qū)域向所述第一中繼位置移動。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線束的制造裝置,其中, 還包括:第二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通過使所述第二夾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動,而使所述第二夾持部在從所述第三夾持部承接對所述端子的支撐的預(yù)先確定的第二中繼位置和將對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支撐向所述第四夾持部移交的預(yù)先確定的第三中繼位置之間移動;以及 連接器排列部件輸送機構(gòu),通過將以將多個連接器排列成至少一列的狀態(tài)支撐多個連接器的連接器排列部件以使多個所述連接器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狀態(tài)支撐,并且使所述連接器排列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動,從而選擇性地將所述連接器各自的所述腔體分別定位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與所述第三中繼位置對齊的終點位置, 所述第四夾持部輸送機構(gòu)使所述第四夾持部沿平面從所述第三中繼位置向所述終點位置移動,所述平面沿著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4.一種線束的制造方法,所述線束包括:多個帶端子電線,分別具有電線以及與所述電線的端部連接的端子;以及連接器,形成有分別容納所述帶端子電線各自的所述端子的多個腔體, 所述線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 在預(yù)先確定的起點位置上第一夾持部沿與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從兩側(cè)夾持所述端子的前端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狀態(tài)的所述帶端子電線中的從所述端子到所述電線的靠近所述端子的部分的范圍內(nèi)的端部區(qū)域的一部分; 通過具有從與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觀察時沿與通過所述起點位置的直線路徑正交的平面輸出檢測光的發(fā)光部以及接收所述檢測光的受光部的光傳感器,探測遮擋所述檢測光的物體; 使所述第一夾持部移動的機構(gòu)通過使所述第一夾持部沿所述直線路徑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動,并在其移動的中途所述光傳感器探測到所述端子后使所述第一夾持部進一步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動預(yù)先確定的距離量,而使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部區(qū)域向預(yù)先確定的中繼位置移動; 在所述中繼位置上第二夾持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從兩側(cè)分別夾持所述第一夾持部所夾持的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部區(qū)域中的所述端子的一部分以及所述電線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夾持部從所述第一夾持部承接對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支撐; 第三夾持部沿所述第三方向從兩側(cè)暫時地夾持所述第二夾持部所夾持的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部區(qū)域中的所述端子的一部分,所述第三夾持部在從所述第二夾持部暫時地承接對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子的支撐后移交給所述第二夾持部; 第四夾持部分別夾持所述第二夾持部從所述第三夾持部承接并夾持的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部區(qū)域中的所述端子的一部分以及所述電線的一部分,所述第四夾持部從所述第二夾持部承接對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支撐;以及 使所述第四夾持部移動的機構(gòu)通過按照移動順序使所述第四夾持部移動,而將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所述端子插入于所述連接器各自的所述腔體,所述移動順序是通過比較所述第四夾持部從所述第二夾持部承接對所述帶端子電線的支撐的位置和預(yù)先設(shè)定的所述連接器各自的所述腔體的位置而確定的。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在帶端子電線的端部的配置位置產(chǎn)生少許的偏差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端子向連接器的腔體插入時的不良情況。夾持帶端子電線的端部區(qū)域的第一夾持部在沿直線路徑向第一方向移動中光傳感器探測到端子后進一步移動規(guī)定距離量。第二夾持部沿與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夾持端部區(qū)域,并從第一夾持部承接對帶端子電線的支撐。第三夾持部沿與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從兩側(cè)夾持端子,并在從第二夾持部暫時地承接對端子的支撐后移交。
【IPC分類】H01B13/012, H01R43/20
【公開號】CN105493357
【申請?zhí)枴緾N201480047418
【發(fā)明人】堀木秀興, 佐藤克吉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
【公開日】2016年4月13日
【申請日】2014年8月5日
【公告號】EP3021430A1, EP3021430A4, US20160203890, WO2015029710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