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連接器組件,特別是涉及一種通過彈性件以使第一電連接器與第二電連接器相互電性接觸的連接器組件,以及一種使用連接器組件的可攜式電子裝置。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用于天線端與系統(tǒng)端之間的電性連接,都是使用同軸電纜線專用的金屬接頭,常見的接頭如MMCX接頭、SMA接頭等。然而,使用同軸電纜線專用的金屬接頭會產(chǎn)生成本過高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連接器組件。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其中一技術(shù)方案是,提供一種連接器組件,其包括一第一電連接器以及一第二電連接器。所述第一電連接器包括一第一電路板、至少一彈性件以及至少一第一同軸電纜線,其中,所述第一電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一信號線路以及至少一第一接地線路,至少一所述彈性件設(shè)置在至少一所述第一信號線路上,且至少一所述第一同軸電纜線電性連接于至少一所述第一信號線路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一接地線路。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包括一第二電路板以及至少一第二同軸電纜線,其中,所述第二電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二信號線路以及至少一第二接地線路,且至少一所述第二同軸電纜線電性連接于至少一所述第二信號線路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二接地線路。其中,至少一所述彈性件的其中一端部設(shè)置在至少一所述第一信號線路上,且至少一所述彈性件的另外一端部可分離地接觸至少一所述第二信號線路;且所述第一電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可分離地相互配合,且所述第一電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電連接器通過至少一所述彈性件以彼此電性連接。
優(yōu)選地,至少一所述第一同軸電纜線包括一第一信號線以及一第一接地線,且至少一所述第一同軸電纜線的所述第一信號線以及所述第一接地線分別與所述第一電路板的至少一所述第一信號線路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一接地線路電性連接。
優(yōu)選地,至少一所述第二同軸電纜線包括一第二信號線以及一第二接地線,且至少一所述第二同軸電纜線的所述第二信號線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線分別與所述第二電路板的至少一所述第二信號線路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二接地線路電性連接。
優(yōu)選地,至少一所述彈性件具有一設(shè)置在至少一所述第一信號線路上的固定部、一從所述固定部延伸且彎折而出的彈性部以及一從所述彈性部延伸而出的接觸部,且至少一所述彈性件的所述接觸部頂?shù)炙龅诙娐钒宓闹辽僖凰龅诙盘柧€路。
優(yōu)選地,所述彈性部為一U形結(jié)構(gòu),且所述接觸部為一從所述彈性部突起的勾形結(jié)構(gòu)。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電連接器包括一用于承載所述第一電路板的第一殼體,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包括一用于承載所述第二電路板的第二殼體,且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可分離地相互配合。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殼體具有一用于部分裸露所述第一電路板的凹槽,且所述第二殼體具有一用于部分承載所述第二電路板的凸部,其中,通過所述凹槽與所述凸部的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相互連接,并使得所述第一電路板與所述第二電路板彼此電性接觸。
優(yōu)選地,至少一所述第一信號線路以及至少一所述第二信號線路都具有至少50Ω的阻抗匹配。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一技術(shù)方案是,提供一種連接器組件,其包括:一第一電連接器以及一第二電連接器。所述第一電連接器包括一第一電路板、至少一彈性件以及至少一第一同軸電纜線,其中,所述第一電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一信號線路,且至少一所述第一同軸電纜線電性連接于至少一所述第一信號線路。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包括一第二電路板以及至少一第二同軸電纜線,其中,所述第二電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二信號線路,且至少一所述第二同軸電纜線電性連接于至少一所述第二信號線路。其中,所述第一電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可分離地相互配合,且所述第一電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電連接器通過至少一所述彈性件以彼此電性連接。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另外再一技術(shù)方案是,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括一系統(tǒng)端、一天線端以及一電性連接于所述系統(tǒng)端與所述天線端的連接器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器組件包括:一第一電連接器,所述第一電連接器包括一第一電路板、至少一彈性件以及至少一第一同軸電纜線,其中,所述第一電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一信號線路,且至少一所述第一同軸電纜線電性連接于至少一所述第一信號線路;以及一第二電連接器,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包括一第二電路板以及至少一第二同軸電纜線,其中,所述第二電路板具有至少一第二信號線路,且至少一所述第二同軸電纜線電性連接于至少一所述第二信號線路。其中,所述第一電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可分離地相互配合,且所述第一電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電連接器通過至少一所述彈性件以彼此電性連接;且所述第一電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兩者中的其中一個電性連接于所述系統(tǒng)端,且所述第一電連接器與所述第二電連接器兩者中的另外一個電性連接于所述天線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的第一電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的第二電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的第一電連接器與第二電連接器彼此電性連接時的側(cè)視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的彈性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的第一電連接器與第二電連接器相互卡合之前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的第一電連接器與第二電連接器相互卡合之后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電性連接于系統(tǒng)端與天線端之間的功能方塊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應(yīng)用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功能方塊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通過特定的具體實施例來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公開有關(guān)“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連接器組件”實施方式,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公開的內(nèi)容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與效果。本實用新型可通過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yīng)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jié)也可基于不同觀點與應(yīng)用,在不悖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另外,本實用新型的附圖僅為簡單示意說明,并非依實際尺寸的描繪,予以聲明。以下的實施方式將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相關(guān)技術(shù)內(nèi)容,但所公開的內(nèi)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下的實施方式所公開的每一段落的內(nèi)容,請一并參閱圖1至圖8所示。
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一電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二電連接器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一電連接器與第二電連接器彼此電性連接時的側(cè)視示意圖。由上述圖中可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連接器組件1,其包括:第一電連接器10以及第二電連接器20。
首先,配合圖1以及圖3所示,第一電連接器10包括第一電路板100、至少一彈性件120以及至少一第一同軸電纜線130。更進一步來說,第一電路板100具有至少一第一信號線路101以及至少一第一接地線路102,至少一彈性件120設(shè)置在至少一第一信號線路101上,并且至少一第一同軸電纜線130電性連接于至少一第一信號線路101以及至少一第一接地線路102。舉例來說,圖1中顯示多個第一信號線路101、多個第一接地線路102、多個彈性件120以及多個第一同軸電纜線130為例子來做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以此為限。
另一方面,配合圖2以及圖3所示,第二電連接器20包括第二電路板200以及至少一第二同軸電纜線230。更進一步來說,第二電路板200具有至少一第二信號線路201以及至少一第二接地線路202,并且至少一第二同軸電纜線230電性連接于至少一第二信號線路201以及至少一第二接地線路202。舉例來說,圖2中顯示多個第二信號線路201、多個第二接地線路202以及多個第二同軸電纜線230為例子來做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說明,配合圖1以及圖3所示,第一電連接器10的彈性件120的其中一端部設(shè)置在第一信號線路101上,并且彈性件120的另外一端部可分離地接觸第二信號線路201。如此一來,如圖3所示,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就能通過彈性件120以彼此電性連接。
詳言之,配合圖1以及圖3所示,第一同軸電纜線130包括第一信號線131以及第一接地線132,并且第一信號線131以及第一接地線132能分別與第一電路板100的第一信號線路101以及第一接地線路102電性連接。舉例來說,第一信號線路101具有至少為50Ω的阻抗匹配,然而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同樣地,配合圖2以及圖3所示,第二同軸電纜線230包括第二信號線231以及第二接地線232,并且第二信號線231以及第二接地線232能分別與第二電路板200的第二信號線路201以及第二接地線路202電性連接。舉例來說,第二信號線路201都具有至少為50Ω的阻抗匹配,然而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
接著,配合圖4所示,以下進一步描述彈性件120的細部構(gòu)造。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彈性件的立體示意圖。如圖4所示,彈性件120具有至少三個部分,其能分為固定部121、彈性部123以及接觸部125。固定部121會直接設(shè)置在第一信號線路101上(配合圖1所示);彈性部123會直接從固定部121延伸并彎折而出,以提供一預(yù)定的彈性力,并且接觸部125會從彈性部123延伸而出以構(gòu)成一接觸端。如圖3所示,當?shù)谝浑娺B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互相連接配合時,接觸部125會直接頂?shù)值诙娐钒?00上的第二信號線路201,如此即可達成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的電性連接。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為了達到較佳的頂?shù)中Ч?,舉例來說,如圖4所示,彈性件120可為U形結(jié)構(gòu),且接觸部125可以是一個從彈性部123突起的勾形結(jié)構(gòu)。如此一來,當?shù)谝浑娺B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互相連接配合時,設(shè)置在第一信號線路101上的彈性件120的接觸部125能直接彈性頂?shù)值诙盘柧€路201并達成使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的相互電性連接效果。再者,彈性件120的材質(zhì)可為任何的導(dǎo)電性材質(zhì),例如彈性件120可為金屬簧片。值得注意的是,彈性件120可隨著不同的設(shè)計需求而制成任意形狀。本實施例于此僅為例舉性的說明,然形狀不限于此。
接著,請參閱圖5以及圖6所示,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第一電連接器與第二電連接器相互卡合之前的立體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的第一電連接器與第二電連接器相互卡合之后的立體示意圖。如圖5所示,第一電連接器10包括第一殼體150,并且第一殼體150能用來承載前述的第一電路板100。另外,第二電連接器20包括第二殼體250,并且第二殼體250能用來承載前述的第二電路板200。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殼體150與第二殼體250采用可分離地相互配合的設(shè)計,所以使得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也就可以分離地相互配合。也就是說,當?shù)谝粴んw150與第二殼體250互相連接配合時,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自然就可以達成互相連接配合。
承上所述,配合圖5以及圖6所示,第一殼體150具有用于部分裸露第一電路板100以及彈性件120的凹槽170,而第二殼體250具有用于部分承載第二電路板200的凸部270。借此,通過凹槽170與凸部270的相互卡合,以使得第一殼體150與第二殼體250相互連結(jié),并且使得第一電路板100與第二電路板200能通過前述彈性件120的彈性頂?shù)侄舜穗娦越佑|。
再者,請參閱圖7,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電性連接于天線端與系統(tǒng)之間的功能方塊圖。如圖7所示,由于連接器組件1包含前述的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兩者中的其中一個能夠電性連接于天線端3,并且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兩者中的另外一個能夠與系統(tǒng)端5電性連接。因此,當?shù)谝浑娺B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彼此電性接觸時,連接器組件1可同時與天線端3與系統(tǒng)端5連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提供的連接器組件1包括互相對應(yīng)配置的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因此只要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彼此之間形成相應(yīng)的卡合關(guān)系,便可相互進行連接。再者,相互配合的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是通過彈性件120頂?shù)侄舜穗娦越佑|,故最終都可達成使天線端3與系統(tǒng)端5相互電性連接的效果。
另一方面,請參閱圖8,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連接器組件1應(yīng)用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功能方塊圖。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還進一步提供一種應(yīng)用于可攜式電子裝置P的連接器組件1??蓴y式電子裝置P包括如前述圖1至圖7所示的連接器組件1、天線端3以及系統(tǒng)端5。同樣地,連接器組件1的作用也是用于電性連接于天線端3以及系統(tǒng)端5之間。如此,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兩者中的其中一個能夠電性連接于天線端3,并且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兩者中的另外一個能夠與系統(tǒng)端5電性連接。值得注意的是,可攜式電子裝置P可包含,但不限于,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及掌上型電腦等。
實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可攜式電子裝置P及其連接器組件1,其能通過“第一電連接器10包括第一電路板100、至少一彈性件120以及至少一第一同軸電纜線130”、“第二電連接器20包括一第二電路板200以及至少一第二同軸電纜線230”以及“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可分離地相互配合”的技術(shù)特征,使得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能通過至少一彈性件120以彼此電性連接,借此以達成節(jié)省成本的效果。
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連接器組件1是通過設(shè)置在第一電路板100上的彈性件120,可使得第一電連接器10與第二電連接器20互相對應(yīng)配合并卡合而簡易地達成電性連接的效果。
以上所公開的內(nèi)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可行實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要求,所以凡是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做的等效技術(shù)變化,均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要求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