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盤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設置了向盤的周緣部施加傳送力使其向驅動位置移動的傳送機構的盤裝置,尤其涉及當盤移動到上述驅動位置上時能使上述傳送機構準確地退讓到碰不到盤的位置上的盤裝置。
現(xiàn)有技術在車載用盤裝置中,設置從兩側夾持盤的周緣部用的導向零件以及傳送機構,當盤從插入口被插入時,盤的周緣部的一個側部由上述導向零件進行導向,盤的周緣部的另一側部受到從上述傳送機構來的傳送力使盤進行移動。
圖11和圖12是僅分別表示過去的盤裝置的傳送機構的俯視圖。設置在該盤裝置100上的傳送機構,被安裝在移動零件110上,在該移動零件110上,沿盤的傳送方向(Y1-Y2方向)并排地支承了傳送輥輪101、102、103、104并使其旋轉自如。在傳送輥輪101和102之間,傳送輥輪102和103之間,傳送輥輪103和104之間,分別設置了傳動齒輪105、106、107,并使其嚙合到與各傳送輥輪101、102、103、104一起旋轉的齒輪上。若利用馬達M的旋轉力分別驅動上述傳動齒輪105、106、107旋轉,則各傳送輥輪101、102、103、104分別同步向同一方向旋轉,向盤的周緣部施加傳送力。
上述傳動齒輪107的軸107a對活動桿111進行軸支承使其轉動自由,該活動桿111的前部對上述傳送輥輪104進行支承。并且,在活動桿111和移動零件110之間安裝螺旋彈簧112,平常對活動桿111施加逆時針方向的力。在活動桿111上連結由斜線部分表示的形狀的連結零件113的一端,該連結零件113的另一端連結到形成扇形狀的凸輪117上。上述凸輪117由上述傳動齒輪106的軸106a進行支承并使其轉動自如,在凸輪117的圓弧上形成一體化的凸起118。
在移動零件110上對由斜線部分所示的形狀的姿勢控制零件119進行支承,使其能向X1-X2方向移動。上述姿勢控制零件119的X1側的前端從上述移動零件110的側方突出,與支承移動零件110的基座上所形成的限制片120相對置。并且,在姿勢控制零件119和移動零件110之間安裝螺旋彈簧121,利用該螺旋彈簧121的彈力來對姿勢控制零件119的前端施加力量,使其平常從移動零件110的側方突出。
圖11表示傳送機構被設定在能傳送盤的位置上時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從各傳送輥輪101、102、103、104向盤的周緣部施加傳送力,使盤向預定的驅動位置移動。這時,上述活動桿111受到逆時針方向的旋轉力,所以,利用傳送輥輪104能向盤的周緣部準確地施加傳送力。
在盤被設置到上述驅動位置上后,利用設置在上述基座上的馬達M的動力來使移動零件110向X1方向移動,各傳送輥輪101~104退讓到不與盤的周緣部相碰的位置上。利用這時的移動零件110的移動力,使姿勢控制零件119的X1側的前端與限制片120相搭接,姿勢控制零件119在移動零件110上向X2方向相對移動。于是,上述凸起118與姿勢控制零件119的一部分相搭接,向順時針方向旋轉,使凸輪117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利用該凸輪117的旋轉力使連結零件113向Y1方向移動,利用該連結零件113的移動力,使活動桿111抵制螺旋彈簧112的作用力而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利用該轉動動作使傳送輥輪104向進一步離開盤的方向退讓,達到圖12所示的退讓姿勢。
但是,在圖11、12所示的盤裝置中,傳送機構如圖12所示,當移動到離開盤的周緣部的位置上時,由于螺旋彈簧112、121的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使姿勢控制零件119平常向X1方向突出。因此,如圖12所示,姿勢控制零件119和限制片120相接觸時,由于上述彈性恢復力的反作用力,使欲向X2方向恢復的力繼續(xù)作用到移動零件110上。
當對上述馬達M進行通電時,由于與馬達驅動線圈間的電磁力而產(chǎn)生負荷作用于馬達M的轉子上,所以,上述移動零件110難于向X2方向移動。
但是,例如,上述盤裝置安裝在具有無線電收音機的車載用音響設備內(nèi)的情況下,通過用戶的操作從盤再生模式切換到無線電接收模式等上,對盤裝置的上述馬達M的通電可能中斷。這時,馬達M的轉子負荷消失,所以,尤其車載用的盤裝置中,當受到車輛行駛時的振動和來自外部的沖擊時,在螺旋彈簧112,121的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上述移動零件110會返回到X2方向。這時,因為活動桿111向逆時針方向轉動,所以,設置在該活動桿111上的傳送輥輪104可能碰到位于驅動位置上的盤的周緣部上。并且,由于行駛時的振動和外部沖擊等,在上述移動零件110上產(chǎn)生晃蕩,或者活動桿111上產(chǎn)生晃蕩,發(fā)生機械噪聲(連續(xù)敲擊聲)。
并且,存放多張盤的選盤式盤裝置,使上述傳送機構的傳送輥輪101~104進行旋轉用的動力、以及從上述多張盤中選出需要的盤的選擇機構的動力,均由公用的馬達供給,采用切換方法,使得當上述移動零件110達到X1側時,上述馬達的動力傳遞到上述選擇機構上。在這種盤裝置中,如果無意中上述移動零件110向X2方向移動,那么,動力不能準確地從上述馬達傳遞到上述選擇機構,有可能停止上述盤的選擇動作。
發(fā)明的內(nèi)容本發(fā)明正是為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這樣一種盤裝置,即在使傳送機構離開驅動位置上的盤的周緣部的動作完成時,能使該傳送機構穩(wěn)固地保持在離開盤的位置上,防止該位置無意中出現(xiàn)變動。
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這樣的盤裝置,即在利用公用馬達來驅動上述傳送機構和上述盤選擇機構的情況下,能穩(wěn)定地切換從上述馬達起的動力傳輸路徑。
本發(fā)明是一種盤裝置,其中設置了傳送機構,用于把傳送力施加到盤的周緣部上來把上述盤傳送到驅動位置上;移動零件,用于支承上述傳送機構;以及設定機構,用于在上述盤被傳送到上述驅動位置上時,使上述移動零件移動到第1方向,使上述傳送機構離開上述盤的周緣部,該盤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動零件上,設置了能轉動的活動桿,它能使上述傳送機構的至少一部分,在對上述盤進行彈壓的彈壓姿勢以及離開上述盤的退讓姿勢之間移動;以及加力零件,用于對上述活動桿施加面向上述彈壓姿勢的力,在支承上述移動零件并使其能移動的基座上,設置了頂接部,用于在上述移動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動時碰到上述活動桿的一部分,利用上述移動零件的移動力使上述活動桿向退讓姿勢轉動;以及阻制部,用于使轉動的上述活動桿的一部分保持在退讓姿勢上,阻止上述活動桿返回到上述彈壓姿勢。
并且,最好是當上述活動桿轉動到上述退讓姿勢上時,上述活動桿的一部分相對于上述限制部受到向上述移動零件的移動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彈壓,因此,使上述活動桿返回到上述彈壓姿勢去的作用力不會使上述移動零件返回到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
本發(fā)明,當移動零件向第1方向移動,傳送機構脫離設置在驅動位置上的盤時,利用移動零件的移動力來使上述活動桿進行旋轉,傳送機構的至少一部分移動到上述退讓姿勢上。并且,在此狀態(tài)下,活動桿受上述基座的限制,不能返回到上述彈性姿勢。
所以,對上述活動桿施加向彈壓姿勢的作用力的加力零件的彈性反作用力,不會使移動零件向第2方向移動,在設定機構的馬達的通電被切斷等情況下,能防止上述移動零件晃蕩,或者意外地返回到第2方向。
上述本發(fā)明,例如,上述頂接部和上述限制部連續(xù)形成在上述基座上所設置的缺口部的緣部上,當上述移動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上移動時,形成在上述活動桿上的突部與上述頂接部相頂接,活動桿旋轉到上述退讓姿勢上,并且,隨著上述移動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動,上述突部越過上述頂接部而保持在上述限制部上。
并且,也可這樣構成上述傳送機構具有在盤的傳送方向上并排設置的多個傳送輥輪,該傳送輥輪的至少一個由上述活動桿支承并能轉動自如,在上述彈壓姿勢和上述退讓姿勢之間進行移動。
再者,例如設置了由上述設定機構來改變其對置間隔的一對上述移動零件,在一個移動零件上設置了上述傳送機構,在另一個移動零件上,與上述傳送機構相對置,設置了用于對盤的周緣部進行導向的導向零件。
或者,也可以在一對移動零件上分設置傳送輥輪等傳送機構。
并且,也可以設置存盤部,其用于在把上述本發(fā)明應用于所謂盤更換裝置時,保持盤的多個盤保持部被設置成在上述盤的厚度方向上被積層;盤選擇機構,用于使上述存盤部內(nèi)的任一盤保持部,向保持在該盤保持部內(nèi)的盤能夠由上述傳送機構進行傳送的位置上移動;驅動馬達,用于有選擇地驅動上述盤選擇機構和上述傳送機構,以及切換機構,其作用是隨著設置了上述傳送機構的移動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或者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移動,把上述驅動馬達的動力有選擇地傳輸?shù)缴鲜霰P選擇機構或上述傳送機構上。
在此,如上所述,因為移動零件不會在向第1方向移動的位置上被無意地進行動作,所以,當傳送機構離開盤時,能防止在上述馬達和盤選擇機構之間動力被切斷。
上述切換機構中設置了傳動齒輪,其與上述傳送機構相連結,繼動齒輪(中継歯車),其與上述盤選擇機構相連結;空轉齒輪,其有選擇地與上述傳動齒輪和繼動齒輪相嚙合;以及控制零件,它介于上述移動零件和上述空轉齒輪之間,當上述移動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或第2方向移動時,使上述空轉齒輪有選擇地移動到與上述繼動齒輪相嚙合的位置上或者移動到與上述傳動齒輪相嚙合的位置上。
再者,也可以這樣構成在上述切換機構中設置了一種鎖緊零件,該鎖緊零件由上述控制零件向向與上述繼動齒輪相結合或分離的方向被驅動,在上述控制零件的控制下當上述空轉齒輪移動到與上述繼動齒輪相嚙合的位置上時,上述鎖緊零件離開上述繼動齒輪;當上述空轉齒輪移動到與上述傳動齒輪相嚙合的位置上時,上述鎖緊零件與上述繼動齒輪相卡合,這樣對該繼動齒輪進行鎖緊。
附圖的簡要說明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盤裝置內(nèi)部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盤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圖2所示的盤裝置的III-III線的剖視圖。
圖4是表示當傳送機構位于傳送力傳輸位置上時的狀態(tài)的部分俯視圖。
圖5是表示當傳送機構位于傳送力切斷位置上時的狀態(tài)的部分俯視圖。
圖6是表示當傳送機構位于傳送力切斷位置上時的狀態(tài)的從與圖5相反的一側觀看的部分仰視圖。
圖7是表示切換機構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切換機構的側視圖。
圖9是表示從底面?zhèn)扔^看切換機構的仰視圖。
圖10是表示設置在切換機構上的旋轉體的俯視圖。
圖11是表示過去的盤裝置的傳送機構位于傳送力傳輸位置上時的狀態(tài)的部分俯視圖。
圖12是表示過去的盤裝置的傳送機構位于傳送力切斷位置上時的狀態(tài)的部分俯視圖。
發(fā)明的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盤裝置的內(nèi)部結構的立體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圖3是圖2的III-III線的剖視圖,圖4和圖5分別是傳送機構位于傳送力傳輸位置時、和位于傳送力切斷位置時的部分俯視圖。圖6是從背面觀看圖5所示的傳送機構時的放大俯視圖。圖7~圖10是表示切換機構的說明圖。
圖1和圖2所示的盤裝置1,是直徑為8cm的盤(小徑盤)和直徑為12cm的盤(大徑盤),例如是CD(小型激光盤)或DVD(數(shù)字通用盤)等能錄放的。并且,直徑為12cm的盤,在盤裝置1的內(nèi)部能存放多張。
在裝置主體的正面(圖中箭頭Y2側)上,設置了液晶顯示盤和具有各種開關類的頭部(無圖示),在上述頭部上設置了向橫向延伸的縫隙狀插入口。在該盤裝置1的Y1側的里部上,設置了能在高度方向上重疊存放許多張大徑盤的存盤部3。大徑盤在上述存盤部3上所設置的許多個盤保持部41內(nèi)分別各保存一張,而且,是在高度方向上以重疊狀態(tài)進行存放。
如圖1和圖2所示,在上述頭部上所設置的插入口和上述存盤部3之間,設置了用于送入和取出盤D的下述傳送機構20、導向零件11、以及對由上述傳送機構20進行傳送的盤D進行驅動的驅動裝置50等。在盤裝置1的基座2上,設置了第1移動零件6和第2移動零件7并使其能向寬度方向(X1-X2方向)移動。在第1移動零件6上形成了齒條6a;在第2移動零件7上形成了與上述齒條6a相對置的齒條(無圖示)。在上述基座2上,設置了由設定馬達M進行旋轉驅動的連結齒輪8,該連結齒輪8與上述第1移動零件6的齒條6a和第2移動零件7的齒條兩者進行嚙合。若用設定馬達M來使上述連結齒輪8進行旋轉,則上述第1移動零件6和第2移動零件7進行同步,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和離開的方向進行移動。
這樣,利用上述連結齒輪8、與該連結齒輪8互相嚙合的第1移動零件6a以及第2移動零件7的上述齒條,構成一種設定機構,用于設定第1移動零件6和第2移動零件7的間隔。
在上述第2移動零件7上設置了導向零件11,其延伸方向是盤D的插入、退出方向,即圖示的Y1-Y2方向。在上述導向零件11的對置側(圖示X1側)的面上,形成了向圖示Y方向延伸的導向用長槽11a。該長槽11a的截面形狀如圖3所示,圖示X1側的開口端側較寬,X2側較窄,呈V字形狀。
在第2移動零件7的Y2側端部上,設置了檢測桿12。上述檢測桿12被支承的狀態(tài)是以軸13為中心,能在圖2中的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上進行旋轉,而且,由于無圖示的加力零件而在平常受到逆時針方向的作用力。
并且,在檢測桿12上,彎曲形成了位于導向零件11的退出側的端部上的檢測片12a。在導向零件11的長槽11a內(nèi)移動的盤D的外周緣,把上述檢測片12a按壓到外側(X2方向)時,檢測桿12向順時針方向轉動。
在上述檢測桿12的另一端上,用一體化的方法形成了向圖2的紙面里側方向上彎曲的按壓片12b,該按壓片12b與插入檢測開關14的傳動機構(アクチユエ一タ)相對置。并且,當檢測桿12向順時針方向轉動時,由上述按壓片12b把上述插入檢測開關14切換到接通狀態(tài)。
并且,當檢測桿12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上述檢測片12a處于對導向零件11的長槽11a排出一側(Y2側)端部進行覆蓋的狀態(tài)時,上述按壓片12b離開插入檢測開關14的傳動機構,插入檢測開關14被切換到斷開狀態(tài)。
在上述第1移動零件6的表面上,與上述導向零件11相對置而設置了一種傳送機構20,該傳送機構20具有在盤D的插入、排出方向(Y方向)上并排的第1~第4傳送輥輪21、22、23、24。在上述第1~第4傳送輥輪21、22、23、24上,上下形成了從中心向外周側厚度逐漸減薄的凸緣,盤D的周緣部保持在上述凸緣之間的V形槽內(nèi)。
在該實施方式中,上述導向零件11和上述傳送機構20在盤面方向上互相對置,形成一對夾持零件,該夾持零件分別從X方向的兩側來夾持盤D的周緣部。
在盤裝置1內(nèi),在與上述設定馬達M不同的位置上設置了驅動馬達M1。該驅動馬達M1的動力,通過減速齒輪系進行減速,而且,通過傳動齒輪25、26、27而傳遞到與各傳送輥輪21、22、23、24形成一體的齒輪,第1~第4傳送輥輪21、22、23、24,全部按相同方向被旋轉驅動。當上述第1~第4傳送輥輪21、22、23、24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盤D向裝置里部方向(Y1方向)被傳入;當按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盤D向外部方向被傳出。這時,盤的傳送方式是在導向零件11的長槽11a內(nèi)進行滾動。
這樣,上述傳送機構20由各傳送輥輪21、22、23、24和傳動齒輪25、26、27構成。
如圖4所示,在上述第1移動零件6上設置了一種能以傳動齒輪25的軸25a為支點,能在一定角度范圍內(nèi)轉動的轉動桿28。在各傳送輥輪21~24中位置最靠近Y2側的第1傳送輥輪21,由轉動桿28的前部進行支承。如圖4所示,上述轉動桿28上,在上述軸25a和第1傳送輥輪21的軸之間形成了鉤搭部28b,拉力螺旋彈簧等加力零件9的一端鉤搭在該鉤搭部28b上,該加力零件9的另一端鉤搭在第1移動零件6的鉤搭部6b上,轉動桿28平常在順時針方向上受力。
在上述第1移動零件6上設置了一種插入檢測開關29,該開關在上述轉動桿28向逆時針方向轉動一定角度時變成接通狀態(tài)。并且,在轉動桿28上向外突出的一體化的轉動片28a,用于切換上述插入檢測開關29。當上述轉動桿28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在上述轉動片28a的作用下,上述插入檢測開關29被切換到接通狀態(tài)。
而且,在上述基座2上,設置了用于檢測第2移動零件7的X方向移動位置的線性位置檢測器。該線性位置檢測器,例如是線性可變電阻器,根據(jù)其直線性變化的電阻值,可以檢測出上述第2移動零件7的位置,其結果,能隨時檢測出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的對置間隔Wx。
如圖4所示,在上述第1移動零件6上設置了一種活動桿90,它能以傳動齒輪27的軸27a為支點在一定角度范圍內(nèi)進行轉動。在各傳送輥輪21~24中,位置最靠近Y1側的上述第4傳送輥輪24,由該活動桿90的前部進行支承,能轉動自如。活動桿90,由拉力螺旋彈簧等形成的彈性加力零件91的一端鉤搭在其X2側的周緣上所形成的鉤搭片27b上,該彈性加力零件91的另一端鉤搭在第1移動零件6上所形成的鉤搭片6b上;活動零件90平常受到逆時針方向的作用力。
在上述活動桿90上,夾著軸27a,在與上述第4傳送輥輪24相反的一側彎曲形成了一體化的突部90a。該突部90a向圖4的紙面里側(Z2側)彎曲,從第1移動零件6向Z2方向突出。在第1移動零件6上,在上述軸27a的周圍形成了扇形的開口6d,上述突部90a穿通該開口6d?;顒訔U90在彈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下,當在圖4的逆時針方向上轉動時,上述突部90a頂接到開口6d的X1側的端部上,限制活動桿90的旋轉動作。在此狀態(tài)下,第4傳送輥輪24保持在對傳送過程中的盤D的周緣部進行彈壓的彈壓姿勢上。
一方面,在構成上述基座2的一部分的固定基座2A的X1側的端部上,設置了姿勢控制部92。該姿勢控制部92與固定基座2A設計成一個整體,具有向X2側開口的缺口部93。
如圖4和圖6所示,該缺口部93,具有當?shù)?移動零件6向X1方向移動時把上述突部90a向X1方向直線導向的導向部93a。在上述導向部93a的X1側的端部上形成了向Y方向延伸的頂接部94。在上述缺口部93上形成了與上述頂接部94相連接,從該頂接部94起進一步向X1側延伸的保持槽93b。該保持槽93b的緣部與上述頂接部94進行直交,形成向X1-X2方向延伸的限制部95。
當?shù)?移動零件6從圖4的傳送力傳輸位置向X1方向移動時,與上述活動桿90設計成一個整體的上述突部90a,與上述頂接部94相頂接,利用以后的第1移動零件6向X1方向的移動力來把上述突部90a按壓到上述頂接部94上,在上述第1移動零件6上,活動桿90向圖4的順時針方向(圖6的逆時針方向)轉動,上述第4傳送輥輪24保持在退讓姿勢上,遠遠離開驅動位置上的盤D。
并且,在第1移動零件6到達圖5所示的向X1方向的移動終端,即傳送力切斷位置之前,上述突部90a越過上述頂接部94,進入上述保持槽93b內(nèi),受到彈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的上述活動桿90的突部90a被彈壓保持在上述限制部95上。如圖6所示,上述限制部95向第1移動零件6的移動方向X方向延伸,所以,從上述突部90a向上述限制部95施加的彈性按壓力F1面向與上述X方向直交的Y2方向。所以在突部90a保持在上述保持槽93b內(nèi)的狀態(tài)下,活動桿90保持在不向圖5中的逆時針方向(圖6的順時針方向)返回的狀態(tài)。并且,從活動桿90向第1移動零件6施加的上述彈性按壓力F1作用于和第1移動零件6的移動方向進行直交的方向上,所以,在上述彈性按壓力F1的作用下,向X2方向的返回力不會作用于上述第1移動零件6上。
在上述存盤部3內(nèi),設置了一種盤保持部41,它被夾持在上述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之間,用于保持被送入的大徑盤D的裝置里側的外周緣。該盤保持部41在盤D的厚度方向上設置了許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6個),被布置成上下重疊的狀態(tài)。
在上述基座2上,垂直地設置了多個導向支柱42,并使其能轉動自如地被支承。在所有的導向支柱42的基端部上固定了小齒輪43,在基座2上設置了與所有的上述小齒輪43互相嚙合的環(huán)狀齒輪44。上述環(huán)狀齒輪44由上述驅動馬達M1進行驅動,所有的導向支柱42全都同步地被旋轉驅動。
在所有的導向支柱42的外周上,形成了螺旋槽42a。該螺旋槽42a,在導向支柱42的上部和下部上,間距小(密),在中間部分間距大(稀)。在上述盤保持部41的用于插入上述導向支柱42的穿通孔的內(nèi)周緣上,設置了與螺旋槽42互相嚙合的突起(無圖示)。因此,當上述導向支柱42旋轉時,各個盤保持部41借助于上述螺旋槽42a而在上下(Z方向)上移動。
如上所述,螺旋槽42a,在導向支柱42的上部和下部,間距小,所以,盤保持部41在上部和下部存放時的重疊密度大。并且,螺旋槽42a在導向支柱42的中間部分,間距大,所以,在導向支柱42的中間部分,預定的盤保持部41能離開上下相鄰的其他盤保持部41而上下移動。利用盤保持部41的向上下的移動動作,選擇任一盤保持部41,如圖1所示,被選擇的盤保持部41向上述導向零件11和高度與傳送機構20相同的選擇位置41A移動后停止。
在該實施方式中,利用上述導向支柱42,小齒輪43和環(huán)狀齒輪44,構成一種盤選擇機構,用于對盤保持部41進行升降驅動,對所需的盤D進行保持。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上述基座2上,設置了一種切換機構70,用于有選擇地把驅動馬達M1的動力切換為驅動傳送機構20的動力和驅動上述盤選擇機構的動力。
參照圖7~圖10,詳細說明該切換機構70。
如圖7所示,在上述驅動馬達M1的輸出軸上設置了蝸輪31,由該蝸輪31進行驅動的2級齒輪32,在基座2上利用支承軸32c進行支承并使其旋轉自如。該2級齒輪32使大徑齒輪32a和小徑齒輪32b形成一個整體。上述大徑齒輪32a是蝸輪,它與上述驅動馬達M1的蝸輪31互相嚙合。
在上述2級齒輪32附近,設置了由2級齒輪構成的繼動齒輪45。該繼動齒輪45由固定在基座2上的軸45c進行支承并能旋轉自如。大徑齒輪45a和小徑齒輪45b形成一個整體。并且,上述大徑齒輪45a與上述環(huán)狀齒輪44互相嚙合。
在上述2級齒輪32和上述繼動齒輪45之間,設置了空轉齒輪33。該空轉齒輪33對固定在上述基座2上的滑動軸34進行支承,使其能轉動自如,并且,能向上述滑動軸34的軸方向滑動自如。上述2級齒輪32的小徑齒輪32b形成較長的軸向尺寸,在上述空轉齒輪33在上述滑動軸34上在軸方向上向上下滑動期間,上述空轉齒輪33和上述小徑齒輪32b始終保持互相嚙合狀態(tài)。
如圖8所示,在上述基座2上,用螺釘?shù)葋砉潭ㄉ鲜龉潭ɑ?A并使其相互間留出間隔。如圖1和圖2以及圖4~圖6所示,上述第1移動零件6位于該固定基座2A之上,第2移動零件7位于上述固定基座2A以下,其支承狀態(tài)是分別能向上述X1-X2方向移動。
在上述固定基座2A的下面,利用軸38a來支承傳動齒輪38,并使其旋轉自如。對上述繼動齒輪45進行支持的軸45c和上述軸38a位于同一軸線上。并且,上述繼動齒輪45的小徑齒輪45b以及上述傳動齒輪38,間距圓的直徑相同,并且,齒的模式(モジユ一ル)也相同。
如圖1和圖2所示,驅動皮帶輪81a在上述固定基座2A的上面,其被支承的狀態(tài)是能旋轉自如,在該驅動皮帶輪81a的兩側,夾送輪81b和81c的被支承狀態(tài)是旋轉自如。并且,上述傳動齒輪38的旋轉力,通過設置在固定基座2A下面的齒輪系和帶齒的皮帶等的動力傳輸部而施加到上述驅動布帶輪81a上。并且,在上述第1移動零件6上對皮帶輪82和83進行支承使其旋轉自如。對另一邊的皮帶輪82設置了一體化的齒輪84,該齒輪84與上述傳送機構20的傳動齒輪25進行嚙合。
上述驅動皮帶輪81a和皮帶輪82及83是帶齒的皮帶輪,在各皮帶輪之間掛上帶齒的皮帶85。如圖2所示,上述帶齒的皮帶85從皮帶輪82通過空間由夾送輪81b和驅動皮帶輪81a進行夾持,被卷繞到上述驅動皮帶輪81a的Y1側的外周上,再由驅動皮帶輪81a和夾送輪81c進行夾持,通過空間卷繞在皮帶輪83上。并且,從皮帶輪83通過空間在皮帶輪82上卷繞一周。
因此,第1移動零件6在上述固定基座2A上進行移動,不管該位置在什么地方,都能平時從上述傳動齒輪38經(jīng)過驅動皮帶輪81a,通過帶齒皮帶85,把動力傳輸?shù)缴鲜銎л?2上。并且,能從齒輪84通過傳動齒輪25,向傳送機構20的各個傳送輥輪21、22、23、24傳輸動力。
在圖8的狀態(tài)下,空轉齒輪33沿滑動軸34上升,與傳動齒輪38相嚙合。這時,驅動馬達M1的動力從蝸輪31通過2級齒輪32傳輸?shù)娇辙D齒輪33上,再傳輸?shù)絺鲃育X輪38上,對上述傳送機構20的各個傳送輥輪21~24進行驅動。并且,當空轉齒輪33沿滑動軸34下降時,空轉齒輪33與繼動齒輪45的小徑齒輪45b相嚙合。這時驅動馬達M1的動力從蝸輪31通過2級齒輪32傳輸?shù)娇辙D齒輪33,再傳輸?shù)嚼^動齒輪45。然后從繼動齒輪45的大徑齒輪45a把動力傳輸?shù)奖P選擇機構的環(huán)狀齒輪44。
上述空轉齒輪33通過控制零件60來控制Z方向的位置。如圖10所示,該控制零件60具有圓筒形狀的旋轉體61,在旋轉體61上穿通軸孔62而形成。另一方面,如圖9(從圖7的里側觀看的仰視圖)所示,軸37固定在基座2上,上述軸孔62中插入上述軸37,上述旋轉體61由基座2支承并且旋轉自如。
如圖10所示,在上述旋轉體61的外周面上,形成了螺旋槽61a,并且如圖7所示,在上述旋轉體61的上部,形成了部分齒輪63。在上述旋轉體61的Z1側上部,形成了一體化的鍔部64,在該鍔部64上形成了孔65。
另一方面,在旋轉體61的Z2側的下部,形成了圓筒狀的姿勢切換突起66。如圖9所示,姿勢切換突起66是圓柱形狀,而且,形成在與上述軸孔62相比是偏心的位置上,具有離開上述軸孔62的中心的半徑較長的大徑部66a、以及離開上述中心的半徑較短的小徑部66b。
在上述切換機構70上設置了一種切換零件71,用于向Z1-Z2方向對上述空轉齒輪33進行升降驅動。上述切換零件71是圓筒形狀,在圓筒部分的內(nèi)側,形成了卡合凸起(無圖示)。切換零件71外插在上述旋轉體61上,上述卡合凸起與旋轉體61的外周的上述螺旋槽61a相卡合。
并且,在上述切換零件71上,向上述滑動軸34延伸形成了臂桿72。在空轉齒輪33上形成了向Z2側延伸的一體化支持體33a。該支持體33a與上述臂桿72相連結。因此,當臂桿72向Z方向動作時,與該動作相對應,空轉齒輪33也同樣能向Z方向動作。
當上述旋轉體61從上方(Z1側)來看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利用形成在旋轉體61上的螺旋槽61a來提升切換零件71,被設定在空轉齒輪33與驅動馬達38相嚙合的狀態(tài)下。并且,當旋轉體61向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利用上述螺旋槽61a來使切換零件71下降,被設定在空轉齒輪33與繼動齒輪45的小徑齒輪45b相嚙合的狀態(tài)。
并且,在該切換機構70上設置了圖9所示的大致為3角形狀的鎖緊零件35。該鎖緊零件35由基座2進行支承,以支承軸32c為支點轉動自如。在鎖緊零件35上形成了導向路35b,該導向路35b由上述滑動軸34進行導向。并且,在鎖緊零件35上形成了長孔狀的切換孔35c,在該切換孔35c內(nèi)插入了上述姿勢切換突起66。再者,在鎖緊零件35上,形成了向圓環(huán)狀齒輪44延伸的一體化橫桿部36。在該橫桿部36上形成了與上述繼動齒輪45的大徑齒輪45a相對置的鎖緊爪36a。
在圖7中,當旋轉體61向逆時針方向(圖9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姿勢切換突起66的大徑部66a在上述切換孔35c內(nèi)面向鎖緊爪36a側,所以,鎖緊爪36a進行旋轉,其方向是與繼動齒輪45的大徑齒輪45a的齒合部相嵌合。因此,進行鎖緊使繼動齒輪45不旋轉,隨之,盤選擇機構的圓環(huán)狀齒輪44也被銷緊不能轉動。并且,當旋轉體61向順時針方向(圖9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姿勢切換突起66的小徑部66b在切換孔35c內(nèi),面向鎖緊爪36a側,所以,鎖緊爪36a向離開大徑齒輪45a的方向旋轉,解除繼動齒輪45的鎖緊。
如圖2所示,在上述第1移動零件6上,形成了齒條式傳動裝置16。在該齒條16上設定上述旋轉體61的部分齒輪63,使其在規(guī)定位置上互相嚙合。并且,扭簧80的端部分別與上述孔65和上述支持軸32c相結合,這樣,當控制零件60的旋轉體61向順時針方向(圖9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的旋轉端,以及向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的旋轉端這兩個位置上,該旋轉體6 1的旋轉姿勢保持穩(wěn)定。
當上述第1移動零件6的上述傳送機構20把大徑盤D夾持在與導向零件11之間,向能傳送的傳送力傳輸位置移動時,上述齒條式傳動裝置16的位置比部分齒輪63更靠近X2側。這時,上述控制零件60的旋轉體61如圖7所示,變成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狀態(tài),利用上述扭簧80使其旋轉姿勢穩(wěn)定。
上述第1移動零件6向X1方向移動,而且,第2移動零件7向X2方向移動,設置在第1移動零件6上的上述傳送機構20、和設置在上述第2移動零件7上的導向零件11的對置間隔Wx,從上述傳送力傳輸位置起大于盤D的直徑,當上述傳送機構20和導向零件11到達不夾持大徑盤D的傳送力切斷位置上時,齒條式傳動裝置16與部分齒輪63相嚙合,旋轉體61在圖7中,向順時針方向(圖9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時,也利用扭簧80來使旋轉體61的旋轉姿勢保持穩(wěn)定。
這樣,在上述切換機構70中,當上述導向零件11和上述傳送機構20的對置間隔Wx,位于能傳送大徑盤D的傳送力傳輸位置上時,如圖8和圖9所示,驅動馬達M1的動力傳輸?shù)絺魉蜋C構20的傳動齒輪25、26、27上,對各個傳送輥輪21、22、23、24進行驅動。并且,這時利用鎖緊零件35來鎖緊上述圓環(huán)狀齒輪44使其不能轉動。并且,上述對置間隔Wx從能傳送大徑盤D的上述傳送力傳輸位置起進一步擴寬,當位于傳送力切斷位置時,驅動馬達M1的動力不能向各傳送輥輪21~24傳輸,而向圓環(huán)狀齒輪44傳輸。這時,解除由鎖緊零件35對圓環(huán)狀齒輪44的鎖緊狀態(tài)。
如圖2所示,在上述基座2上設置了驅動單元50。該驅動單元50具有驅動底盤51和夾持底盤52。兩夾持底盤51、52從X1側向X2側延伸形成。驅動底盤51和夾持底盤52在平行狀態(tài)下進行組合,上述驅動底盤51位于采用上述導向零件11和上述傳送機構20的盤D的傳送路徑的下側;上述夾持底盤52位于上述傳送路徑的上側。
如圖3所示,在上述驅動底盤51上,設置了主軸馬達53,在其上側設置了由上述主軸馬達53進行旋轉驅動的轉臺54。并且,在驅動底盤51上,安裝了光頭55,并使其能在X1-X2方向上移動。在夾持底盤52上,對夾持器56進行支承使其旋轉自如,上述夾持器56受到板簧57向轉臺54側的作用力。
在圖2中,用點劃線表示驅動單元50向驅動位置移動的狀態(tài)。從上述插入口插入的盤D,依靠傳送機構20和導向零件11而被傳送到停止在圖2所示的驅動位置上的驅動單元50內(nèi),抵達其中心孔D1能與轉臺54相嵌合的位置上。然后,在驅動底盤51上升的同時,夾持底盤52下降,盤D被設置在由夾持器56將其夾持在轉臺54上的驅動位置上。
并且,使上述圓環(huán)狀齒輪44旋轉,使上述存盤部3的盤保持部41上下移動,使某一盤D向選擇位置41A移動,在進行這種選擇動作時,上述驅動單元50向插入口側(Y2側)退讓移動,和盤保持部41一起升降的盤D不會碰到上述驅動單元50。
以下說明上述盤裝置1的動作。
在等待接受盤D的插入的待機狀態(tài)下,驅動單元50處于圖2所示的驅動位置上,而且,上述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的對置間隔Wx,被設定為小于小徑盤的直徑(8cm)。盤從插入口向Y1方向插入,檢測桿12和轉動桿28中的某一個向外方擴張,當插入檢測開關14、29中的某一個變成接通狀態(tài)時,利用無圖示的CPU(中央運算裝置)等控制部來判斷出盤D已插入,上述設定機構的連結齒輪8進行旋轉,第1移動零件6和第2移動零件7向互相離開的方向移動,上述對置間隔Wx被設定為能送入直徑8cm的小徑盤的尺寸;或者設定為能送入大徑盤D的尺寸。
這時,同時驅動馬達M1起動,或者,在此之前驅動馬達M1起動,利用向順時針方向旋轉的各個傳送輥輪21、22、23、24的傳送力,使小徑盤或大徑盤D在被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夾持的狀態(tài)下被送入到Y1方向。
而且,當被插入的盤是直徑8cm的小徑盤時,在上述對置間隔Wx被設定為與直徑8cm的盤相對應的尺寸時,檢測桿12和旋轉桿28二者中僅一個向外方擴張,2個插入檢測開關14、29中僅一個變成檢測狀態(tài)(接通狀態(tài))。兩個插入檢測開關14、29不會同時變成檢測狀態(tài)。所以在此情況下,上述對置間隔Wx保持在能夾持直徑8cm的小徑盤的間隔上。
另一方面,當從插入口插入的是直徑12cm的大徑盤D時,在上述對置間隔Wx被設定在與直徑8cm的盤相對應的尺寸時,檢測桿12和旋轉桿28,利用大徑盤D的外周緣而同時向外方擴張,2個插入檢測開關14、29一起變成檢測狀態(tài)(接通狀態(tài))。因此,這時,判斷為大徑盤D已插入,利用設定馬達M的驅動力來使連結齒輪8向順時針方向旋轉,第1移動零件6和第2移動零件7同步地向互相離開的方向移動。并且,上述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的對置間隔Wx,被設定為能夾持傳送大徑盤D的間隔,該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到達傳送力傳輸位置。上述對置間隔Wx由上述線性位置傳感器進行檢測。
如圖2所示,在上述導向零件11上分別設置了插入檢測開關131、132,各個插入檢測開關131、132的傳動機構出現(xiàn)在導向零件11的長槽11a內(nèi)。在導向零件11的長槽11a內(nèi)移動的盤D的周緣部,當插入檢測開關131、132一起被切換到接通狀態(tài)時,檢測出上述盤D已到達上述驅動位置,然后進入夾持動作,以便夾持盤D。也就是說,圖3所示的驅動底盤51上升,夾持底盤52下降,盤D借助夾持器56而被按壓到轉臺54上,利用上述板簧57的彈力來夾持盤D。
當大徑盤或小徑盤到達上述驅勸位置,完成夾持時,設定馬達M再次起動,上述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的對置間隔Wx進一步擴大,擴大到該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均離開盤D的外周緣的傳送力切斷位置。該傳送力切斷位置是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的對置間隔Wx擴大到最大的位置。
當設置了傳送機構20的第1移動零件6向X1方向移動時,圖4~圖6所示的活動桿90的突部90a進入到形成在上述固定基座2A上的導向部93a內(nèi),利用位于導向部93a內(nèi)端的頂接部94來按壓上述突部90a,活動桿90向圖4的順時針方向轉動。然后,當?shù)?移動零件6如圖5所示,移動到作為X1側的最終位置的傳送力切斷位置時,如圖6所示,上述突部90a保持在上述保持槽93b內(nèi),變成第2傳送輥輪24已向X1側大幅度移動的退讓位置,活動桿90保持在該狀態(tài)下。
這時,如圖6所示,利用彈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施加彈壓力F1,使突部90a相對于上述限制部95面向Y2方向,所以,利用上述彈性加力零件91的彈性作用力,使向X2方向的返回力不會作用于上述第1移動零件6上。
因此,例如,向設定馬達M的通電被切斷,該設定馬達M內(nèi)的轉子負荷降低的狀態(tài)下,當受到外部來的振動或沖擊時,上述第1移動零件6在上述彈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下不會向X2方向返回,并且,也能防止第1移動零件6向X1-X2方向晃蕩。
并且,設置在活動桿90上的第4傳送輥輪24如圖5所示,在遠離驅動位置的盤D的周緣部的位置上保持穩(wěn)定,所以,該傳送輥輪24和其他傳送輥輪21、22、23也不會碰到驅動中的盤D的周緣部。
如上所述,在圖6所示的實施方式中上述限制部95向X方向延伸,所以,從上述突部90a施加到限制部95上的彈壓力F1作用于固定基座2A上,面向Y2方向,這樣,向X2方向的返回力不會作用于第1移動零件6上。但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也可以是該限制部95相對于上述X方向產(chǎn)生傾斜,以便圖6所示的限制部95的X2側的緣部面向Y1側;X1側的端部面向Y2側。
當這樣傾斜時,由于上述彈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在突部90a彈壓限制部95時,該彈壓力F1不是作用Y2方向,而是傾斜地作用于逆時針方向。因此,其反作用力,使第1移動零件6被按壓到X1方向,即離開盤D的方向,在傳送機構20從位于驅動位置上的盤D的周緣部進一步遠離的位置上,能穩(wěn)定地保持上述第1移動零件6的位置。
而且,第2移動零件7與第1移動零件6相連動,向X方向移動,所以,像上述各實施方式那樣,在第1移動零件6向X1側移動的狀態(tài)下,若保持該位置,則第2移動零件7也在向X2側移動的位置保持穩(wěn)定。于是,設置在第2移動零件7上的導向零件11也在遠離盤D的周緣部的位置上保持穩(wěn)定。
并且,由于圖7~圖10所示的切換機構70的切換作用,使第1移動零件6和第2移動零件7接近,當盤D被傳送機構20和導向零件11夾持時,驅動馬達M1的動力施加到傳送機構20的各個傳送輥輪21~24上,這樣,能在Y1-Y2方向上傳送盤D。
并且,當?shù)?移動零件6如圖5所示,移動到X1側的終端時,利用上述切換機構70來切換動力傳輸路徑,驅動馬達M1的動力不能傳輸?shù)絺魉蜋C構20上,該動力傳輸?shù)綀D9所示的圓環(huán)狀齒輪44,能夠驅動上述盤選擇機構。
也就是說,在驅動單元50移動到圖2的Y2側的狀態(tài)下,而且盤D未設置在上述驅動單元50上的狀態(tài)下,若使上述驅動馬達M1動作,則上述圓環(huán)狀齒輪44被驅動,盤保持部41上下移動,任一個盤保持部41移動到選擇位置41A。
當進行該動作時,向X2方向的彈性返回力對第1移動零件6不起作用,第1移動零件5穩(wěn)定在圖5所示的位置上,所以,當上述盤選擇機構動作時,能防止上述切換機構70誤動作而切換驅動馬達M1的動力傳輸路徑。
并且,若利用上述盤選擇機構,來使某一盤保持部41移動到上述選擇機構41A而停止,則上述驅動馬達M1被驅動,第1移動零件6向X2方向移動;第2移動零件7向X1方向移動,停止在選擇位置41A上的盤保持部41內(nèi)所保持的盤D被上述導向零件11和傳送機構20進行夾持。
這時,隨著第1移動零件6向X2方向移動,設置在活動桿90上的突部90a從固定基座2A的缺口部93向X2方向伸出。于是活動桿90由于彈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而如圖4所示,變成向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彈壓姿勢。在此狀態(tài)下,第2傳送輥輪24大幅度向X2方向移動,所以,位于選擇位置41A的盤保持部41內(nèi)所保持的盤D的周緣部,被受到上述彈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的上述傳送輥輪24牢靠地按壓住。
這時,利用上述切換機構70來切換驅動馬達M1的動力傳輸路徑,驅動馬達M1的動力施加到上述傳送機構20的各個傳送輥輪21~24上,所以,各個傳送輥輪21~24的旋轉力,尤其是上述第1傳送輥輪24的傳送力準確地施加到盤保持部41內(nèi)所保持的盤D上。盤D被傳送,從選擇位置41A的盤保持部41向Y2方向伸出。并且,能把上述被選擇的盤D安裝到圖2所示的向點劃線位置移動的驅動單元50的轉臺54上并對其進行驅動。
發(fā)明的效果若采用以上說明的本發(fā)明,則移動零件向第1方向移動,傳送機構離開設置在驅動位置上的盤,這時利用移動零件的移動力使活動桿旋轉,傳送機構的至少一部分移動到退讓姿勢上。并且,在此狀態(tài)下,由于設置在上述基座上的限制部進行限制,所以活動桿不能從退讓姿勢返回到彈壓姿勢。
因此,加力零件對活動桿施加向彈壓姿勢的作用力,利用加力零件的彈性反作用力,能使移動零件不會再不必要地向第2方向移動,能使傳送機構穩(wěn)定地保持在離開盤的位置上。并且,即使在切斷了設定機構的馬達的通電的情況下,也能防止上述移動零件晃蕩。
并且,利用安裝了上述傳送機構的移動零件的移動力,使驅動馬達的動力有選擇地傳輸?shù)絺魉蜋C構和盤選擇機構上,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能如上所述使移動零件的位置保持穩(wěn)定。所以當盤選擇機構被驅動時,不會出現(xiàn)由于外部振動等原因而造成動力從驅動馬達向上述盤選擇機構的傳輸被切斷的問題。
權利要求
1.一種盤裝置,其中設置了傳送機構(21、22、23、24、25、26、27),用于把傳送力施加到盤的周緣部上,把上述盤傳送到驅動位置上;移動零件(6),用于支承上述傳送機構;以及設定機構(6a、8),用于在上述盤被傳送到上述驅動位置上時,使上述移動零件向第1方向(X1方向)移動,使上述傳送機構離開上述盤的周緣部;該盤裝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移動零件上,設置了能轉動的活動桿(90),它能使上述傳送機構的至少一部分(24),在對上述盤進行彈壓的彈壓姿勢以及離開上述盤的退讓姿勢之間移動;以及加力零件(91),用于對上述活動桿向上述彈壓姿勢施加力,在支承上述移動零件并使其能移動的基座(2A)上,設置了頂接部(94),用于在上述移動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動時碰到上述活動桿的一部分(90a),利用上述移動零件的移動力使上述活動桿向退讓姿勢轉動;以及限制部(95),用于保持轉動到退讓姿勢上的上述活動桿的一部分(90a),阻止上述活動桿返回到上述彈壓姿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裝置,其特征在于當上述活動桿轉動到上述退讓姿勢上時,上述活動桿的一部分(90a)相對上述限制部,被彈壓向與上述移動零件的移動方向相交叉的方向(Y2方向),因此,使上述活動桿返回到上述彈壓姿勢去的作用力不會作為使上述移動零件返回到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X2方向)去的力而起作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頂接部和上述限制部連續(xù)形成在上述基座上所設置的缺口部(93)的緣部上,當上述移動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動時,形成在上述活動桿上的突部(90a)與上述頂接部相頂接,活動桿旋轉到上述退讓姿勢上,并且,隨著上述移動零件向上述第1方向移動,上述突部越過上述頂接部而被保持在上述限制部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傳送機構具有在盤的傳送方向(Y方向)上并排設置的多個傳送輥輪(21、22、23、24),該傳送輥輪的至少一個(24)由上述活動桿支承并能轉動自如,在上述彈壓姿勢和上述退讓姿勢之間進行移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裝置,其特征在于設置了由上述設定機構來改變其對置間隔的一對上述移動零件(6、7),在一個移動零件(6)上設置了上述傳送機構,在另一個移動零件(7)上與上述傳送機構相對置,設置了用于對盤的周緣部進行導向的導向零件(11)。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盤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存盤部(3),其用于保持盤的多個盤保持部(41)被設置成在上述盤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被積層的狀態(tài);盤選擇機構(42、43、44),用于使上述存盤部內(nèi)的任一盤保持部,向保持在該盤保持部內(nèi)的盤能夠由上述傳送機構進行傳送的位置(41A)移動;以及驅動馬達(M1),用于有選擇地驅動上述盤選擇機構和上述傳送機構;且設置了這樣一種切換機構(70),其作用是隨著設置了上述傳送機構的移動零件(6)向上述第1方向(X1方向)或者與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X2方向)移動,把上述驅動馬達(M1)的動力有選擇地傳輸?shù)缴鲜霰P選擇機構或上述傳送機構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盤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切換機構(70)中設置了傳動齒輪(38),其與上述傳送機構相連結,繼動齒輪(45),其與上述盤選擇機構相連結;空轉齒輪(33),其有選擇地與上述傳動齒輪和繼動齒輪相嚙合;以及控制零件(60),其介于上述移動零件(6)和上述空轉齒輪之間,當上述移動零件(6)向上述第1方向或第2方向移動時,使上述空轉齒輪有選擇地移動到與上述繼動齒輪相嚙合的位置上或者移動到與上述傳動齒輪相嚙合的位置上。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盤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切換機構中設置了一種鎖緊零件(35),該鎖緊零件由上述控制零件進行驅動,以便與上述繼動齒輪相結合或分離,當上述空轉齒輪移動到與上述繼動齒輪相嚙合的位置上時,上述鎖緊零件在上述控制零件的控制下離開上述繼動齒輪;當上述空轉齒輪移動到與上述傳動齒輪相嚙合時的位置與上述繼動齒輪相卡合,這樣對該繼動齒輪進行鎖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盤裝置,其目的在于當傳送機構被設定在離開盤的傳送力切斷位置上時,使該傳送機構不會由于振動等原因而無意中返回到與盤相碰的傳送力傳輸位置一側。其中,當移動零件(6)向X2側移動,傳送機構(20)位于傳送力傳輸位置時,活動桿(90)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傳送輥輪(24)向X側突出。若移動零件(6)向X1側移動,傳送機構(20)離開盤,則由于固定基座(2A)的頂接部(94)的作用,使活動桿(90)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突部(90a)被保持在限制部(95)上,阻止活動桿(90)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這時彈性加力零件(91)的作用力不會被用于使第1移動零件(6)向X2方向返回,傳送機構(20)可穩(wěn)定地保持在離開盤的位置上。
文檔編號G11B17/04GK1463003SQ0312397
公開日2003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03年5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5月29日
發(fā)明者大槻晃 申請人:阿爾派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