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傳動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皮帶輪。
背景技術:
皮帶傳動是機械設備上廣泛使用的傳動系統(tǒng),現(xiàn)有的皮帶傳動過程中,主要依靠皮帶輪底部或者側面與皮帶之間的摩擦力進行傳動,這些摩擦會產生很大的熱量,熱量主要聚集在皮帶槽和皮帶上,通風不好的情況下很難散去,使皮帶工作時的溫度大大提高,加快了皮帶的老化速度,皮帶使用壽命大大縮短。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皮帶輪,能夠及時有效地將皮帶與皮帶輪摩擦所產生的熱量散發(fā)出去,防止皮帶工作時的溫度過高,有效減緩了皮帶的老化速度。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皮帶輪,包括輪轂和輪圈,所述輪轂和輪圈通過輻板相連接,所述輪圈上設置有多個皮帶槽,所述多個皮帶槽呈等間距布置,所述輻板寬度小于所述皮帶槽的槽寬,所述皮帶槽的側壁上均設有第一散熱孔,所述皮帶槽的底部均設有第二散熱孔,第一散熱孔和第二散熱孔均為通孔,所述第一散熱孔為扇形孔。
所述第一散熱孔沿所述輪圈的周向呈均勻布置。
所述輻板的寬度小于所述輪轂的軸向長度。
所述第二散熱孔為圓孔。
所述輻板呈周向均勻布置。
所述輻板至少為三個。
所述皮帶槽為梯形槽或矩形槽。
所述輻板呈扇形。
所述輪轂內設置有鍵槽。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皮帶輪,能夠及時有效地將皮帶與皮帶輪摩擦所產生的熱量散發(fā)出去,防止皮帶工作時的溫度過高,有效減緩了皮帶的老化速度,增加皮帶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輪圈,11、第一散熱孔,12.第二散熱孔,13.皮帶槽,2.輻板,3.輪轂,31.軸孔,32.鍵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并能予以實施,但所舉實施例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皮帶輪,包括輪轂3和輪圈1,輪轂3和輪圈1通過輻板2相連接,輪圈1上設置有多個皮帶槽13,皮帶槽13用于安裝皮帶,多個皮帶槽13呈等間距布置,輻板2寬度為h,h小于皮帶槽13的槽寬,皮帶槽13的側壁上均設有第一散熱孔11,皮帶槽13的底部均設有第二散熱孔12,第一散熱孔11和第二散熱孔12均為通孔,第一散熱孔11為扇形孔。第一散熱孔11和第二散熱孔12的設計能夠在皮帶傳動的過程中將皮帶與皮帶輪摩擦所產生的熱量及時散發(fā)出去,防止皮帶工作時的溫度過高,有效減緩了皮帶的老化速度,增加皮帶使用壽命。
其中,輪轂3、輪圈1和輻板2為一體成型。
進一步地,第一散熱孔11沿輪圈1的周向呈均勻布置,以起到更好的散熱效果。
進一步地,輻板2的寬度小于輪轂3的軸向長度,以進一步減輕皮帶輪整體重量。
進一步地,第二散熱孔為圓孔,便于加工。
進一步地,輻板2呈周向均勻布置,輻板2在周向至少設置為三個,以使得輻板2的受力更加均勻。
進一步地,皮帶槽13為梯形槽或矩形槽。
進一步地,輻板2呈扇形。
其中,輪轂3內設置軸孔31,軸孔31的內壁上設置有鍵槽32,以與軸相配合。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是為充分說明本發(fā)明而所舉的較佳的實施例,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基礎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變換,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