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緩速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緩速器水管布置方案。
背景技術:
液力緩速器常常布置在變速箱后端,液力緩速器工作時產(chǎn)生大量熱量,需要將緩速器水路與發(fā)動機冷卻水連通,通過高效的水循環(huán)帶走制動熱量,維持緩速器正常工作。目前,緩速器水管布置通常采用在變速箱外壁與車架之間懸掛水管的方式。但車輛布置越來越緊湊,空間有限,而液力緩速器通常需要直徑60mm左右的水管,加上卡箍等外設,安裝空間太大,傳統(tǒng)方案有時會無法布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緩速器水管布置方案,以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通過在變速箱殼體底部鑄造水腔實現(xiàn)緩速器水路與發(fā)動機連通,該方案制造和裝配方便,且可以兼顧變速箱冷卻。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緩速器水管布置方案,包括變速器殼體,變速器殼體的底部為橫截面為半圓形的腔體,還包括與此腔體配合連接的橫截面的半圓形的水管,所述腔體和水管共同形成橫截面為圓形的水流通道,腔體和水管之間設有用于密封的襯墊,水管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接頭,分別用于連接緩速器水路和發(fā)動機水路。
進一步地,所述腔體和水管通過若干螺釘緊固在一起。
進一步地,所述腔體的外沿設有若干第一螺孔,水管的外沿設有若干與第一螺孔對應的第二螺孔,所述螺釘通過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將腔體和水管緊固在一起。
進一步地,接頭均傾斜連接在水管上,且接頭與水管為一體鑄造成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術效果:
本發(fā)明在變速箱殼體底部鑄造一個橫截面為半圓形的腔體,然后將一個橫截面為半圓形的水管與腔體固定在一起,形成一個圓形水腔,結合面之間有帶膠線的襯墊進行密封,變速箱工作時,底部充滿高溫潤滑油,與圓形水腔充分接觸,通過鋁合金殼體壁與變速箱的高溫潤滑油進行充分熱交換,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水冷的效果。
進一步地,接頭均傾斜連接在水管上,方便接入緩速器水路和發(fā)動機水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水管爆炸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水管截面圖。
其中,1、變速箱殼體;2、襯墊;3、接頭;4、螺釘;5、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見圖1和圖2,一種緩速器水管布置方案,包括變速器殼體1,變速器殼體1的底部設計為橫截面為半圓形的腔體,還包括與此腔體配合連接的橫截面的半圓形的水管5,所述腔體和水管5共同形成橫截面為圓形的水流通道,腔體和水管5之間設有用于密封的襯墊2,所述腔體和水管5通過若干螺釘4緊固在一起,腔體的外沿設有若干第一螺孔,水管5的外沿設有若干與第一螺孔對應的第二螺孔,所述螺釘4通過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將腔體和水管5緊固在一起,水管5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接頭3,分別用于連接緩速器水路和發(fā)動機水路,接頭3均傾斜連接在水管5上,且接頭3與水管5為一體鑄造成型。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過程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在變速箱殼體1底部鑄造一個水腔——橫截面為半圓形的腔體,用于連接緩速器和發(fā)動機水路。為了方便鑄造出模,將一個橫截面為半圓形的水管5與腔體通過8個螺釘4固定在一起,形成一個圓形水腔,結合面之間有帶膠線的襯墊2進行密封。水路兩端為了方便連接,采用傾斜出口的結構,并且?guī)в斜阌谶B接的鑄造凸起——接頭3。如圖1和圖2所示,變速箱殼體1底部有一段半圓形水腔完全嵌鑄在變速箱殼體里,變速箱工作時,底部充滿高溫潤滑油,與圓形水腔充分接觸,可以起到水冷的效果。變速箱殼體1通過8個M6的螺釘4與橫截面為半圓形的水管5連接。變速箱殼體1底部腔體與水管5接合面之間有帶膠線的襯墊2,用來進行密封其中高速流動的水,水管5的前后兩個接頭3,分別處在變速箱前后端,設計有圓形凸起,便于水路卡箍連接。
當變速箱后端配裝緩速器時,用螺釘4將半圓形水管5與襯墊2壓緊在變速箱殼體1的腔體結合面上,將半圓形水管5前后接頭3分別與緩速器水路和發(fā)動機水路相連。當車輛啟動后,緩速器里的水就會通過半圓形水管5的后側接頭3進入水腔,水腔此時處于變速箱底部,通過鋁合金殼體壁與變速箱的高溫潤滑油進行充分熱交換,之后熱水流出水管前側接頭3,進入發(fā)動機水箱進行冷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