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合機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混合機卸料門控制機構(gòu)。
背景技術:
開門機構(gòu)是混合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有技術中,卸料門大多采用氣缸驅(qū)動的翻板門,當卸料門關閉后,由于卸門本身具有一定的重量,再加上物料的重量以及攪拌過程的沖擊,大角度卸料口卸料門的一端就會張口,導致物料泄漏。
專利一種混合機出料門控制機構(gòu)(授權公告號CN 201592073 U),公開了一種糧食飼料機械領域的混合機出料門控制機構(gòu),包括出料門、機筒和機體,機體和機筒固定連接,機體上鉸接有氣缸,氣缸活塞桿伸出端設有氣缸接頭,出料門一端通過門軸鉸接在機筒上,出料門的中部與連桿的一端相鉸接,連桿的另一端與氣缸接頭相鉸接,所述氣缸接頭還與支撐軸的一端相鉸接,支撐軸的另一端與機體相鉸接,該實用新型工作時,氣缸活塞桿向前推動,通過氣缸接頭使支撐軸和連桿轉(zhuǎn)動,連桿推動出料門繞門軸轉(zhuǎn)動,可關閉或開啟出料門,門軸、門轉(zhuǎn)軸和氣缸接頭上的鉸接點成三角形支撐出料門,使出料門能穩(wěn)定在關閉狀態(tài),不易被物料頂開,可避免漏料。但是結(jié)構(gòu)復雜,運行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操作方便、自動化程度高且密封性好的混合機開門機構(gòu)。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包括基座,設置于基座上的第一卸料門、第二卸料門和支撐板,所述第一卸料門與所述第二卸料門相配合,所述支撐板設置于所述第一卸料門與所述第二卸料門之間,所述基座上設有電磁閥和控制機構(gòu),所述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一控制機構(gòu)、第二控制機構(gòu)和第三控制機構(gòu),所述第一卸料門由所述第一控制機構(gòu)控制,所述第二卸料門由所述第二控制機構(gòu)控制,所述支撐板由所述第三控制機構(gòu)控制,所述第一控制機構(gòu)、所述第二控制機構(gòu)和所述第三控制機構(gòu)均由所述電磁閥控制。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一底板、第一氣缸和第一擺桿,所述第一底板設置于所述基座上位于所述第一卸料門一側(cè),所述第一擺桿一端通過軸銷與所述第一底板轉(zhuǎn)動連接,所述第一擺桿另一端通過軸銷與所述第一氣缸轉(zhuǎn)動連接,所述第一氣缸位于所述第二卸料門一側(cè),所述第一底板上還設有第一機械閥,所述第一機械閥設置于所述第一擺桿旁且與所述第一卸料門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二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二底板、第二氣缸和第二擺桿,所述第二底板設置于所述基座上位于所述第二卸料門一側(cè),所述第二擺桿一端通過軸銷與所述第二底板轉(zhuǎn)動連接,所述第二擺桿另一端通過軸銷與所述第二氣缸轉(zhuǎn)動連接,所述第二氣缸位于所述第二卸料門一側(cè),所述第二底板上還設有第二機械閥,所述第二機械閥設置于所述第二擺桿旁且與所述第二卸料門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三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三底板、第三氣缸和第三擺桿,所述第三底板設置于所述基座中下端,所述第三擺桿一端通過軸銷與所述第三底板轉(zhuǎn)動連接,所述第三擺桿另一端通過軸銷與所述第三氣缸轉(zhuǎn)動連接,所述第三氣缸位于所述第一氣缸與所述第二氣缸之間,所述第三底板上還設有第三機械閥,所述第三機械閥設置于所述第三擺桿旁且與所述支撐板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卸料門端部設有一弧形擋板,所述第一卸料門通過所述弧形擋板與所述第二卸料門配合連接,所述第一卸料門上還設有支撐軸,所述支撐板與所述支撐軸配合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電磁閥的個數(shù)為一個,控制程序簡單,運行成本低。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單個電磁閥,控制程序簡單可靠,并設有自動鎖緊機構(gòu),可有效防止漏料。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gòu)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gòu)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自動鎖緊機構(gòu)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1、基座;2、第一底板;3、第一氣缸;4、第一擺桿;5、第一機械閥;6、第二底板;7、第二氣缸;8、第二擺桿;9、第二機械閥;10、第三底板;11、第三氣缸;12、第三擺桿;13、第三機械閥;14、第一卸料門;15、第二卸料門;16、支撐板;17、支撐軸;18、電磁閥;19、弧形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最優(yōu)實施方式。
如圖1和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混合機卸料門控制機構(gòu),包括基座1,設置于基座1上的第一卸料門14、第二卸料門15和支撐板16,第一卸料門14與第二卸料門15相配合,支撐板16設置于第一卸料門14與第二卸料門15之間,基座1上設有電磁閥18和控制機構(gòu),所述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一控制機構(gòu)、第二控制機構(gòu)和第三控制機構(gòu),第一卸料門14由第一控制機構(gòu)控制,第二卸料門15由第二控制機構(gòu)控制,支撐板16由第三控制機構(gòu)控制,第一控制機構(gòu)、第二控制機構(gòu)和第三控制機構(gòu)均由電磁閥18控制。
第一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一底板2、第一氣缸3和第一擺桿4,第一底板2設置于基座1上位于第一卸料門14一側(cè),第一擺桿4一端通過軸銷與第一底板2轉(zhuǎn)動連接,第一擺桿4另一端通過軸銷與第一氣缸3轉(zhuǎn)動連接,第一氣缸3位于第二卸料門15一側(cè),第一底板2上還設有第一機械閥5,第一機械閥5設置于第一擺桿4旁且與第一卸料門14連接。
第二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二底板6、第二氣缸7和第二擺桿8,第二底板6設置于基座1上位于第二卸料門15一側(cè),第二擺桿8一端通過軸銷與第二底板6轉(zhuǎn)動連接,第二擺桿8另一端通過軸銷與第二氣缸7轉(zhuǎn)動連接,第二氣缸7位于第二卸料門15一側(cè),第二底板6上還設有第二機械閥9,第二機械閥9設置于第二擺桿8旁且與第二卸料門15連接。
第三控制機構(gòu)包括第三底板10、第三氣缸11和第三擺桿12,第三底板10設置于基座1中下端,第三擺桿12一端通過軸銷與第三底板10轉(zhuǎn)動連接,第三擺桿12另一端通過軸銷與第三氣缸11轉(zhuǎn)動連接,第三氣缸11位于第一氣缸與第二氣缸之間,第三底板10上還設有第三機械閥13,第三機械閥13設置于第三擺桿12旁且與支撐板16連接。
第一卸料門14端部設有一弧形擋板19,第一卸料門14通過弧形擋板19與第二卸料門15配合連接,第一卸料門14上還設有支撐軸17,支撐板16與支撐軸17配合連接。
電磁閥18的個數(shù)為一個,控制程序簡單,運行成本低。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方式:
開門過程:由單電磁閥18開啟控制氣路,第三氣缸11帶動第三擺桿12擺動,碰觸第三機械閥13,(機械閥均為常閉狀態(tài)),第三機械閥13打開,第一氣缸3和第二氣缸7同時通氣動作,第一卸料門14和第二卸料門15打開。
關門過程:由單電磁閥18開啟控制氣路,第二氣缸7通氣帶動第二擺桿8縮回,第二卸料門15關閉,動作結(jié)束后觸動第二機械閥9,第二機械閥9變?yōu)殚_啟狀態(tài),第一氣缸3通氣帶動第一擺桿4伸出,第一卸料門14關閉,動作結(jié)束后觸動第一機械閥5,第一機械閥5變?yōu)殚_啟狀態(tài),第三氣缸11通氣帶動第三擺桿12伸出,第三擺桿12通過軸銷帶動支撐板16旋轉(zhuǎn)至支撐軸17位置鎖死,完成關門動作。
卸料門關閉時,第一卸料門14通過弧形擋板19支撐住第二卸料門15,支撐板16通過凸起的支撐軸17支撐第一卸料門14,起到保護作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