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旋挖鉆機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旋挖鉆機上車回轉裝置的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旋挖鉆機因其機械化、自動化程度高,現場移位靈活方便,成孔效率高,軸向壓力大,施工效率高,環(huán)保等特點,配合不同鉆具,適應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地質條件,成為適合建筑樁基工程中取土成孔作業(yè)最理想的施工機械?,F有旋挖鉆機的上車平臺通過回轉部件相對于下車底座360°旋轉,為此必須在上車平臺中心設置一個中央回轉接頭,用以傳遞上、下車之間的液壓油路。為了防止上車平臺上面的水或污液通過上車平臺周圍孔隙流入回轉部件內,因此必須發(fā)明一種防水密封結構,以保證回轉部件內嚙合和潤滑的有效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旋挖鉆機上車回轉裝置的密封結構,本發(fā)明能有效防止了上車平臺的外部水液流入小齒輪與回轉支承內齒圈嚙合處的潤滑油脂空間,使得作為旋挖鉆機的關鍵承載部位的回轉支承嚴重故障點得到有效消除。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旋挖鉆機上車回轉裝置的密封結構,包括上車平臺、回轉部件、下車支架、中央回轉接頭、擋油部件和密封部件;
所述回轉部件包括回轉動力部件、回轉支承外圈、回轉支承內齒圈和小齒輪;所述回轉動力部件包括回轉馬達和回轉減速機,所述回轉馬達的輸出軸與所述回轉減速機的輸入軸相連接,所述回轉減速機的輸出軸上安裝有所述小齒輪,所述回轉減速機安裝在所述上車平臺的前底板的上平面,所述回轉支承外圈與所述前底板的下平面相連接,所述回轉支承外圈與所述回轉支承內齒圈滾動配合,所述回轉支承內齒圈與所述下車支架的上端面相連接,所述回轉支承內齒圈的內孔設置有內齒,所述回轉支承內齒圈與所述小齒輪內嚙合;所述擋油部件設置在所述下車支架的上端面中央;
所述密封部件包括橡膠密封圈、壓環(huán)和卡箍;所述中央回轉接頭包括上段和下段,所述上段包括外殼,所述下段的上部轉動安裝于所述外殼的內孔內,所述上段的外殼通過連接裝置與所述前底板的上平面相連接;
所述下段的下部穿過所述前底板的中央孔和擋油部件的安裝孔,所述下段下部的法蘭與所述擋油部件相連接,所述橡膠密封圈的上頸部套在所述外殼的外圓柱面上,所述橡膠密封圈上頸部通過外套所述卡箍鎖緊,所述橡膠密封圈的下平臺通過所述壓環(huán)安裝在所述前底板的上平面。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裝置包括螺桿和卡板,所述卡板與所述前底板的上平面垂直連接,所述卡板的頂部設置有U型槽,所述外殼的外表面設置有圓臺,所述圓臺內設置有內螺紋孔,所述螺桿穿過所述U型槽后螺紋連接于所述圓臺的內螺紋孔處。
進一步地,所述U型槽的寬度大于所述螺栓的螺紋段的外徑,所述U型槽的寬度小于所述螺桿的螺帽的外徑。
進一步地,所述回轉減速機通過底座安裝在所述前底板的上平面,所述底座的上法蘭與所述回轉減速機螺栓連接,所述底座的下法蘭與所述前底板的上平面相焊接。
進一步地,所述擋油部件包括上安裝板、擋油環(huán)和下安裝板,所述上安裝板和下安裝板之間垂直連接所述擋油環(huán),所述下安裝板與所述下車支架的上平面相焊接,所述上安裝板上設置有所述安裝孔,所述上安裝板與所述下段下部的法蘭螺栓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橡膠密封圈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順連的上平臺、上頸部、下喇叭部和下平臺。
本發(fā)明回轉部件的回轉馬達驅動回轉減速機,回轉減速機驅動小齒輪轉動,小齒輪轉動以驅動與其內嚙合的回轉支承內齒圈相對于回轉支承外圈做360°回轉運動,從而實現了本發(fā)明的上車平臺相對于下車支架以及回轉支承內齒圈做360°回轉運動。其中上車平臺和下車支架之間的液壓管路通過中央回轉接頭進行傳遞,中央回轉接頭的上段與上車平臺的前底板相連接,而中央回轉接頭的下段與擋油部件相連接,同時擋油部件又與下車支架相連接,因而當上車平臺相對于下車支架做360°回轉運動時,中央回轉接頭的上段相對于下段做360°回轉運動。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通過回轉部件實現了上車平臺相對于下車支架和回轉支承內齒圈做360°回轉運動,以及中央回轉接頭的上段相對于下段做360°回轉運動,同時在橡膠密封圈的作用下,有效阻擋了水液從上車平臺的前底板的上平面經中央回轉接頭周邊的孔隙,順著前底板的中央孔而流入到小齒輪與回轉支承內齒圈嚙合處的潤滑油脂空間中,從而有效防止了回轉支承內齒圈的潤滑油脂受到外來水液的侵蝕污染,使得作為旋挖鉆機的關鍵承載部位的回轉支承嚴重故障點得到有效消除,其中在擋油部件的作用下有效防止了回轉支承內齒圈空間內潤滑油脂的流失,從而保證了小齒輪與回轉支承內齒圈的嚙合有效性。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可靠、安裝方便,制造成本低、經濟實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結構原理的剖示圖。
圖2為圖1的A向視圖。
圖3為圖1中I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圖2中II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為圖3中中央回轉接頭的半剖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橡膠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
上述附圖標記:
1.上車平臺,2.回轉動力部件,3.小齒輪,4.回轉支承外圈,5.回轉支承內齒圈,6.橡膠密封圈,7.壓環(huán),8.上段,9.卡箍,10.下段,11.擋油環(huán),12.上安裝板,13.前底板,14.螺桿,15.卡板,16下安裝板,17下車支架,
6-1上平臺,6-2上頸部,6-3下喇叭部,6-4下平臺。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發(fā)明進一步說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實施例
如圖1-5所示,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旋挖鉆機上車回轉裝置的密封結構,包括上車平臺1、回轉部件、下車支架17、中央回轉接頭、擋油部件和密封部件。
所述回轉部件包括回轉動力部件2、回轉支承外圈4、回轉支承內齒圈5和小齒輪3;所述回轉動力部件2包括回轉馬達和回轉減速機,所述回轉馬達的輸出軸與所述回轉減速機的輸入軸相連接,所述回轉減速機的輸出軸上安裝有所述小齒輪3,所述回轉減速機安裝在所述上車平臺1的前底板13的上平面,所述回轉支承外圈4與所述前底板13的下平面螺栓連接,所述回轉支承外圈4與所述回轉支承內齒圈5滾動配合,所述回轉支承內齒圈5與所述下車支架17的上端面螺栓連接,所述回轉支承內齒圈5的內孔設置有內齒,所述回轉支承內齒圈5與所述小齒輪3內嚙合;所述擋油部件罩合所述下車支架17的上端面。
所述密封部件包括橡膠密封圈6、壓環(huán)7和卡箍9;所述中央回轉接頭包括上段8和下段10,所述上段8包括外殼,所述下段10的上部轉動安裝于所述外殼的內孔內,所述上段8的外殼通過連接裝置與所述前底板13的上平面相連接。
所述下段10的下部穿過所述前底板13的中央孔和擋油部件的安裝孔,所述下段10下部的法蘭與所述擋油部件相連接,具體地,下段10下部的法蘭上設置有螺栓孔,對應地擋油部件上設置有螺紋孔,下段10下部的法蘭與擋油部件螺栓連接。所述橡膠密封圈6的上頸部6-2套在所述外殼的外圓柱面上,所述橡膠密封圈6上頸部6-2通過外套所述卡箍9鎖緊,所述橡膠密封圈6的下平臺6-4通過所述壓環(huán)7安裝在所述前底板13的上平面。上頸部6-2通過卡箍9鎖緊,以使得上頸部6-2與外殼的外圓柱面緊密貼合,保證了上頸部6-2與外殼的外圓柱面的密封。具體地,橡膠密封圈6的下平臺6-4上設置有通孔,對應地壓環(huán)7上設置有通孔,前底板13的上平面設置有螺紋孔,橡膠密封圈6與前底板13的上平面連接時,橡膠密封圈13的下平臺6-4的下平面貼合前底板13的上平面,壓環(huán)7壓在橡膠密封圈6的下平臺6-4的上平面,通過螺栓依次穿過壓環(huán)7的通孔、橡膠密封圈6的通孔而螺紋連接于前底板13的內螺紋孔處,從而實現了橡膠密封圈6、壓環(huán)7和前底板13的連接。在壓環(huán)7以及螺栓緊固作用下,使得橡膠密封圈6的下平臺6-4的下平面緊密貼合前底板13的上平面,從而有效保證了橡膠密封圈6與前底板13的端面密封性能,密封效果好。
本發(fā)明具體地,如圖3、5所示,所述連接裝置包括螺桿14和卡板15,所述卡板15與所述前底板13的上平面垂直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卡板15與前底板13的上平面垂直焊接。所述卡板15的頂部設置有U型槽,所述外殼的外表面設置有圓臺,所述圓臺內設置有內螺紋孔,所述螺桿14穿過所述U型槽后螺紋連接于所述圓臺的內螺紋孔處。螺桿14的使用實現了中央回轉接頭的上段8相對于卡板15的可拆卸連接,裝拆方便。
本發(fā)明具體地,為保證螺桿14的螺紋段能穿過卡板15的U型槽,卡板15的U型槽的寬度大于螺栓14的螺紋段的外徑。進一步地,為實現卡板15與中央回接接頭上段8的連接,卡板15的U型槽的寬度小于螺桿14的螺帽的外徑。
本發(fā)明具體地,如圖3所示,所述回轉減速機通過底座安裝在所述前底板13的上平面,所述底座的上法蘭與所述回轉減速機螺栓連接,所述底座的下法蘭與所述前底板13的上平面相焊接。
本發(fā)明具體地,如圖3所示,所述擋油部件包括上安裝板12、擋油環(huán)11和下安裝板16,所述上安裝板12和下安裝板16之間垂直連接所述擋油環(huán)11,具體地,上安裝板12、下安裝板16和擋油環(huán)11焊接成一體。所述下安裝板16與所述下車支架17的上平面相焊接,所述上安裝板12上設置有所述安裝孔,所述上安裝板12與所述下段10下部的法蘭螺栓連接。
本發(fā)明具體地,如圖6所示,所述橡膠密封圈6由上至下依次包括順連的上平臺6-1、上頸部6-2、下喇叭部6-3和下平臺6-4。
本發(fā)明回轉部件的回轉馬達驅動回轉減速機,回轉減速機驅動小齒輪3轉動,小齒輪3轉動以驅動與其內嚙合的回轉支承內齒圈5相對于回轉支承外圈4做360°回轉運動,從而實現了本發(fā)明的上車平臺1相對于下車支架17以及回轉支承內齒圈5做360°回轉運動。其中上車平臺1和下車支架17之間的液壓管路通過中央回轉接頭進行傳遞,中央回轉接頭的上段8與上車平臺1的前底板13相連接,而中央回轉接頭的下段10與擋油部件相連接,同時擋油部件又與下車支架17相連接,因而當上車平臺1相對于下車支架17做360°回轉運動時,中央回轉接頭的上段8相對于下段10做360°回轉運動。
本發(fā)明在橡膠密封圈6的作用下,有效阻擋了水液從上車平臺1的前底板13的上平面經中央回轉接頭周邊的孔隙,順著前底板13的中央孔而流入到小齒輪3與回轉支承內齒圈5嚙合處的潤滑油脂空間中,從而有效防止了回轉支承內齒圈5的潤滑油脂受到外來水液的侵蝕污染,使得作為旋挖鉆機的關鍵承載部位的回轉支承嚴重故障點得到有效消除,其中在擋油部件的作用下有效防止了回轉支承內齒圈5空間內潤滑油脂的流失,從而保證了小齒輪3與回轉支承內齒圈5的嚙合有效性。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可靠、安裝方便,制造成本低、經濟實用。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