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51r、彈簧保持器51ο以及O形環(huán)51t。
[0116]閥殼體51η裝配到第一止回閥室22m,在閥殼體5In和第一止回閥室22m之間具有O形環(huán)51m。在閥殼體51η的上部,形成小孔51u,用于使相對的第一致動閥51b的突起51?穿過。閥球51p、推動銷51q以及螺旋彈簧51r布置于形成在閥殼體51η的內側上的殼體內室51s中。
[0117]閥球51p形成為關閉形成在閥殼體51η中的小孔51u的大小。推動銷51q布置在閥球51p下方,使得閥球51p與上表面接觸。彈簧壓板51ο裝配到第一止回閥室22m的下部,以從下方支撐閥殼體51η。O形環(huán)51t布置在彈簧壓板51ο周圍。螺旋彈簧51r布置在推動銷51q和彈簧壓板51ο之間,以在軸向上產生彈性力而相對于推動銷51q作用。
[0118]當在如圖2所示的泵裝置20固定到外殼81狀態(tài)下,殼體內室51s與形成在外殼81中的第一外殼孔81a通過形成在彈簧壓板51ο的中央部的開口 22e而連通。此時,O形環(huán)51t確保罐室82與殼體內室51s和第一外殼孔81a這兩者之間的液密。
[0119]在以上述方式構造的第一止回閥51e中,被螺旋彈簧51r的彈性力向上保持的推動銷51q向上推動閥球51p,使得閥球51p關閉閥殼體51η中的小孔51u。因此,在第一致動閥51b中的主油室51g和第一止回閥51e中的殼體內室51s之間關閉。
[0120]當油供應到第一致動閥51b的主油室51g并且主油室51g中的壓力提升時,主油室51g中的壓力通過小孔51u作用在閥球51p上,閥球51p針對螺旋彈簧51r的彈性力被向下推動,主油室51g和殼體內室51s連通,并且將主油室51g中的油通過殼體內室51s供應到第一外殼孔81a。
[0121]當油供應到第二致動閥52b的主油室52g并且主油室52g中的壓力提升時,主油室52g中的油通過閥芯52c的第二孔52k依次流到副油室52h、第一孔52j以及連通路徑51R,并且進一步通過第一致動閥51b的第一孔51 j流入到第一致動閥51b的副油室51h。
[0122]在第一致動閥51b中的副油室51h中,壓力的提升使致動閥球51d阻斷副油室51h和主油室51g的連通。因此,第一致動閥51b中的閥芯51c向主油室51g側移動。由于閥芯51c的移動,設置到閥芯51c上的突起51i作用在閥球51p上,以針對螺旋彈簧51r的彈性力向下推動閥球51p,主油室51g和殼體內室51s連通,并且將已通過從第一外殼孔81a流回到殼體內室51s的油流回到主油室51g。
[0123]容納在第二止回閥室22η中的第二止回閥52e的構造與第一止回閥51e的構造相似并且包括:0形環(huán)52m、閥殼體52η、閥球52ρ、推動銷52q、螺旋彈簧52r、彈簧保持器52ο以及O形環(huán)52t。第二止回閥52e以與第一止回閥51e的相同的方式作用,并且因此省略描述。
[0124]在泵裝置20固定到外殼81 (見圖2)的狀態(tài)下,通過形成在彈簧壓板52ο的中央部中的開口 22f,使殼體內室52s與形成在外殼81中的第四外殼孔81f連通。此時,O形環(huán)52t確保在罐室82與殼體內室52s和第四外殼孔81f兩者之間的液密。
[0125]第三釋放閥55布置為橫跨第一殼體22和第二殼體23。以與上排出閥53和下排出閥54類似的方式,第三釋放閥55包括:閥球55d,該閥球55d用于在與第一止回閥51e的殼體內室51s連通的缸筒側和第一室側流路71A和第三開放流路75之間開啟和關閉;推動銷55c,該推動銷55c從上方與閥球55d接觸;調整螺釘55a,該調整螺釘55a與推動銷55c同軸并且螺入并結合到第二殼體23,使得形成有螺紋凹槽55e的頂部從第二殼體23向上突出;以及螺旋彈簧55b,該螺旋彈簧55b布置在推動銷55c和調整螺釘55a之間,以根據(jù)推動銷55c和調整螺釘55a之間的距離在軸向上產生相對于推動銷55c作用的彈性力。第三釋放閥55的調整螺釘55a還充當與上排出閥53的調整螺釘53a類似的壓力調整機構。
[0126]第三釋放閥55的操作壓力的調整作用與上排出閥53或下排出閥54采取的調整作用相同,因此省略描述。
[0127]<泵裝置20的作用和效果>
[0128]利用以上述方式構造的本實施例的泵裝置20,包括在連接到缸筒裝置10的液壓回路中的換向閥51、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第三釋放閥55以及單向閥57和58與泵裝置20 —體地設置。因此,在測試諸如在泵裝置20被安裝到缸筒裝置10之前的單獨狀態(tài)下的齒輪泵21的油壓供應能力的性能的步驟中,能夠測試內建有換向閥51、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第三釋放閥55以及單向閥57和58的整個液壓回路的性能。
[0129]因此,在泵裝置20被組裝到外殼81之前而處于單體狀態(tài)的步驟中,齒輪泵21的性能測試和整個液壓回路的性能測試能夠在本實施例的泵裝置20中一起執(zhí)行。
[0130]因此,傳統(tǒng)的分兩個獨立步驟執(zhí)行的性能測試的操作(僅單獨測試泵裝置的齒輪泵的性能、并且隨后將泵裝置組裝到內建有多個形成液壓回路的閥門的外殼以在組裝后測試整個液壓回路的性能)可以利用傾角傾斜裝置100而整合到一個步驟的操作中。
[0131]因此,利用包括本實施例的泵裝置20的傾角傾斜裝置100,泵裝置20和液壓回路的性能測試的步驟數(shù)量能夠減少。
[0132]另外,由于泵裝置20的泵殼體25采用可以分為三個部件(第一殼體22、第二殼體23以及蓋板24)的三體結構,所以上述閥門(換向閥51、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第三釋放閥55以及單向閥57和58)能夠以被拆解成三個部件的狀態(tài)布置在泵殼體25內部。因此,能夠簡化將這些閥門(換向閥51、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第三釋放閥55以及單向閥57和58)布置在泵殼體25中的布局。
[0133]特別地,由于換向閥51、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第三釋放閥55以及單向閥57和58的致動方向是沿著第一殼體22、第二殼體23以及蓋板24的疊置方向,所以連接這些閥門的液壓回路中的流路(例如,第一開放流路73、第二開放流路74以及第三開放流路75)能形成為在與疊置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與如圖8和9所示的疊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0134]因此,代替復雜的交叉形狀,流路還能形成為簡單的直線形狀。
[0135]由于連接到缸筒裝置10的液壓回路中的換向閥51、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第三釋放閥55和單向閥57和58被與泵裝置20 —體地設置,所以液壓回路的閥門都未布置在外殼81中。S卩,在外殼81中,如圖3所示,僅形成連接泵裝置20和缸筒裝置10的第一室Yl及第二室Y2的流路(缸筒側和第一室側流路7IA的一部分以及缸筒側和第二室側流路72A的一部分)。
[0136]特別地,如圖3所示,僅形成缸筒側和第一室側流路71A的一部分的第一外殼孔81a、第二外殼孔81b和第三外殼孔81c形成。
[0137]因此,相比于閥門布置在其中的常規(guī)的液壓致動器的外殼,在本實施例的外殼81中,能夠簡化要形成的流路(缸筒側和第一室側流路7IA和缸筒側和第二室側流路72A)。結果,在形成在外殼81中的流路(缸筒側和第一室側流路71A和缸筒側和第二室側流路72A)中,能夠減少由作為流路的孔的交叉而連接的部分。
[0138]在所述孔交叉的部分中,存在由于鉆孔和加工孔而產生的毛邊容易殘留的趨勢。通過減少孔交叉的部分,能夠使毛邊極少殘留在流路中。
[0139]由于本實施例的泵裝置20的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第三釋放閥55分別包括突出到泵殼體25外部的調整螺釘53a、54a和55a,所以在泵裝置20組裝的狀態(tài)下測試整個液壓回路的性能時,調整螺釘53a、54a和55a能夠旋轉以調整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以及第三釋放閥55各個操作壓力。
[0140]存在在形成泵裝置20的每個齒輪泵21以及液壓回路中的各個流路及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和第三釋放閥55的制造期間導致的個體差異。即使在構件逐一對比的基礎上這些構件的個體差異小,但是當多個構件組合時,這些構件的個體差異可能變成大的個體差異。
[0141]同樣,在本實施例的傾角傾斜裝置100中,由于上述每個構件的個體差異的累加,使整個液壓回路中的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和第三釋放閥55的各自的操作壓力可能變得偏離到可接受范圍的上限側或下限側。
[0142]本實施例的傾角傾斜裝置100處于幾乎所有形成液壓回路的齒輪泵21、閥門以及流路都一體構建在泵裝置20中的狀態(tài),并且個體差異在整個液壓回路中累加。在個體差異累加的狀態(tài)下的泵裝置20中,通過分別利用調整螺釘53a、54a和55a調整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和第三釋放閥55的各操作壓力,使整個液壓回路中的上排出閥53、下排出閥54和第三釋放閥55的各操作壓力能夠以高精確度調整,并且能夠減少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