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主要關于一種葉輪,尤指一種具有金屬扇葉的葉輪。
背景技術:
近年來筆記型電腦因應市場便攜需求使機身趨向薄型化,而模型化的機身壓縮了熱交換可利用的空間范圍。首當其沖的是散熱模塊,離心風扇在散熱模塊中扮演熱交換的重要角色,離心風扇吸入室溫氣體與機身熱件強制熱交換進而達到降溫效果,但由于機身薄型化使離心風扇熱交換能力劇降。
雖然,離心風扇已經提供一般于散熱上的使用目的,但需要于薄型化機身的限制下,提供增加離心風扇熱交換能力的改進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能提升風扇的熱交換能力,可通過增加扇葉的數目來達成。一般而言,現有技術的扇葉由塑膠制成,由于塑膠材料的特性而具有較厚的厚度,進而限制了扇葉的數量,難以通過增加扇葉的數目來提升風扇的熱交換能力。因此本案提供了一種具有金屬扇葉的葉輪,能配置數目較多的扇葉來增加風扇的熱交換能力。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葉輪,包括一輪轂、一塑膠板以及多個金屬扇葉。輪轂包括一側壁。塑膠板設置于側壁,其中塑膠板為環(huán)繞輪轂的環(huán)狀結構。每一金屬扇葉的固定端埋入于塑膠板內。
于一些實施例中,葉輪還包括一強化環(huán),設置于多個金屬扇葉上,其中多個金屬扇葉中的每一個包括多個凹槽,凹槽埋入于強化環(huán)內。強化環(huán)以射出成型的方式與金屬扇葉連結。
于一些實施例中,多個金屬扇葉為一弧形結構,多個金屬扇葉的迎風面為凹面,且多個金屬扇葉的背風面為凸面。
于一些實施例中,多個金屬扇葉中的每一個的固定端包括一固定孔,且固定孔埋入塑膠板內。
于一些實施例中,輪轂與塑膠板一體成型。塑膠板以射出成型的方式與多個金屬扇葉連結。
于一些實施例中,塑膠板包括一沿一延伸方向貫穿塑膠板的通孔,且延伸方向平行于輪轂的一旋轉軸。
于一些實施例中,輪轂的厚度以及金屬扇葉中的每一個的最大寬度大于塑膠板的厚度的兩倍。輪轂的厚度、塑膠板的厚度以及多個金屬扇葉中的每一個的最大寬度以平行于輪轂的一旋轉軸的方向來進行測量。
于一些實施例中,多個金屬扇葉中的每一個的厚度小于0.5mm,輪轂的直徑在15至30mm的范圍之內。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葉輪,包括:一輪轂,一塑膠板以及多個金屬扇葉。輪轂,包括一側壁。塑膠板,設置于側壁,其中塑膠板為環(huán)繞輪轂的環(huán)狀結構,且與輪轂一體成型。多個金屬扇葉中的每一個的一固定端埋入于塑膠板內。葉輪由以下方法所制成:將金屬扇葉排列于一模具內;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將第一塑料設置于金屬扇葉上,且于第一塑料凝固后形成一體成型的輪轂以及塑膠板;以及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將第二塑料設置于金屬扇葉上,且第二塑料凝固后形成一強化環(huán)。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葉輪具有金屬扇葉,因此可大幅降低扇葉厚度,輪轂周緣的塑膠板可配置較多的金屬扇葉,進而增加葉輪整體熱交換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葉輪的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葉輪的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金屬扇葉的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葉輪的俯視圖。
圖5為圖4的AA剖面的剖視圖。
圖6為圖5的A部分的放大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金屬扇葉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葉輪的立體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葉輪的分解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金屬扇葉的立體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 葉輪
10 輪轂
11 側壁
20 塑膠板
21 通孔
30 金屬扇葉
31 固定端
32 自由端
33 迎風面
34 背風面
35 凹槽
351 容納部
352 開口
36 安裝槽
37 抵接部
38 固定孔
40 強化環(huán)
Ax1 旋轉軸
D1 延伸方向
d1 直徑
R1 旋轉方向
T1、T2 厚度
W1、W3、W4 寬度
W2 最大寬度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的說明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是例示,用來實施本實用新型的不同特征。以下特定例子所描述的元件和排列方式,僅用來精簡的表達本實用新型,其僅作為例示,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此外,本說明書于不同的例子中沿用了相同的元件標號及/或文字。前述的沿用僅為了簡化以及明確,并不表示于不同的實施例以及設定之間必定有關聯。
于此使用的空間上相關的詞匯,例如上方或下方等,僅用以簡易描述附圖上的一元件或一特征相對于另一元件或特征的關系。除了附圖上描述的方位外,包括于不同的方位使用或是操作的裝置。
附圖中的形狀、尺寸、厚度、以及傾斜的角度可能為了清楚說明的目的而未依照比例繪制或是被簡化,僅提供說明之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葉輪1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葉輪1的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金屬扇葉30的立體圖。葉輪1可設置于風扇中。于一些實施例中,風扇馬達以一旋轉軸Ax1為軸心驅動葉輪1旋轉,使得葉輪1以旋轉方向R1旋轉時產生氣流。
葉輪1包括輪轂10、塑膠板20、多個金屬扇葉30、以及強化環(huán)40。輪轂10可為圓柱狀結構,且旋轉軸Ax1通過輪轂10的中心。于一些實施例中,輪轂10的材質可為塑膠。
輪轂10包括側壁11,且塑膠板20設置于側壁11。塑膠板20為環(huán)繞輪轂10的環(huán)狀結構。于本實施例中,塑膠板20可為沿一平面延伸的板狀結構,上述平面與旋轉軸Ax1垂直。塑膠板20材質可為塑膠,且輪轂10與塑膠板20為一體成型。
塑膠板20包括多個通孔21,平均分布于塑膠板20。
通孔21可用以減少輪轂10的重量,進而減少輪轂10的制作材料成本。于一些實施例中,可通過個別調整通孔21的大小來改進葉輪1的動態(tài)平衡。此外,當葉輪1旋轉時,通孔21可用以增加葉輪1產生的氣流量。
多個金屬扇葉30環(huán)設于塑膠板20的周緣。于一些實施例中,金屬扇葉30可由一金屬板經沖壓工藝所制作。
金屬扇葉30為一弧形結構。金屬扇葉30包括一固定端31、一自由端32、一迎風面33、相反于迎風面33的一背風面34、一凹槽35、以及一安裝槽36。固定端31連接于塑膠板20,自由端32相對于固定端31遠離塑膠板20。
于本實施例中,迎風面33可為一凹面,且背風面34對應于上述凹面的一凸面。當輪轂10沿旋轉方向R1旋轉時,迎風面33推動空氣產生氣流。
凹槽35位于自由端32,且形成于金屬扇葉30的頂部邊緣。凹槽35可貫穿金屬扇葉30。于本實施例中,凹槽35連接于迎風面33以及背風面34。于一些實施例中,凹槽35的容納部351的寬度大于凹槽35的開口352的寬度。上述的寬度沿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方向來進行測量。
于本實施例中,金屬扇葉30可還包括一安裝槽36。安裝槽36位于自由端32,且形成于金屬扇葉30的頂部邊緣。凹槽35的開口352形成于安裝槽36的底部。
于本實施例中,金屬扇葉30還包括位于固定端31的抵接部37。抵接部37可為一尖形結構,且抵接部37的底部接觸塑膠板20的上表面,借以使得金屬扇葉30能更穩(wěn)固地固定于塑膠板20。
強化環(huán)40設置于金屬扇葉30,用以固定金屬扇葉30之間的相對位置,并可降低輪轂10旋轉時金屬扇葉30所產生的震動。強化環(huán)40可為扁平環(huán)狀結構。于本實施例中,強化環(huán)40可為沿一平面延伸的板狀結構,且上述平面垂直于旋轉軸Ax1。
于一些實施例中,強化環(huán)40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于金屬扇葉30。強化環(huán)40的厚度大于凹槽35以及安裝槽36的總深度。上述的厚度沿延伸方向D1來進行測量。金屬扇葉30的凹槽35以及自由端32的部分埋入于強化環(huán)40內。通過前述金屬扇葉30的結構可將強化環(huán)40穩(wěn)固地固定于金屬扇葉30上。
于本實施例中,安裝槽36的寬度對應于強化環(huán)40的寬度,上述的寬度沿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方向來進行測量。換句話說,強化環(huán)40的部分位于安裝槽36。因此強化環(huán)40可不突出于金屬扇葉30的頂部邊緣,因此不會因為強化環(huán)40而增加葉輪1的厚度。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葉輪1的俯視圖。圖5為圖4的AA剖面的剖視圖。圖6為圖5的A部分的放大圖。如圖4所示,通孔21可為一弧形結構,沿輪轂10的側壁11延伸。通孔21的數目以及長度并不于以限制。于本實施例中,通孔21的數目為7個。于另一實施例中,通孔21的數目可為一個、兩個、或三個及以上。
輪轂10的直徑d1大于金屬扇葉30,且金屬扇葉30的長度大于塑膠板20的寬度W1。于一些實施例中,輪轂10的直徑d1大于金屬扇葉30的長度。金屬扇葉30的長度大于塑膠板20的寬度W1。
于一些實施例中,輪轂10的直徑d1約在15至30mm的范圍之內。塑膠板20的寬度W1約為3至10mm。上述的直徑d1以及寬度W1沿垂直于延伸方向D1的方向來進行測量。
金屬扇葉30的厚度可小于0.5mm。于一些實施例中,金屬扇葉30的厚度約為0.15mm,金屬扇葉30的長度約為5至20mm。于本實施例中,由于利用了金屬材質的金屬扇葉30,通過金屬材質本身的特征,使得金屬扇葉30的厚度可小于現有技術技術中塑膠材的扇葉的厚度。因此,可設置數目較多的金屬扇葉30于葉輪1中,借以增加葉輪1的熱交換能力。
如圖5以及圖6所示,輪轂10的厚度T1以及金屬扇葉30的最大寬度W2大于塑膠板20的厚度T2的兩倍,上述的厚度T1、最大寬度W2以及厚度T2沿平行于輪轂10的旋轉軸Ax1的延伸方向D1來進行測量。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金屬扇葉30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圖??衫斫獾氖?,于下列各實施例的方法中的各步驟中,可于各步驟之前、之后以及其間增加額外的步驟,且于前述的一些步驟可被置換、刪除或是移動。
于步驟S101中,將金屬扇葉30排列于一模具(圖未示)內。于步驟S103中,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將塑料設置于金屬扇葉30上,且于塑料凝固后形成一體成型的輪轂10以及塑膠板20。于步驟S105中,以射出成型的方式將另一塑料設置于金屬扇葉30以及凹槽35內,待上述塑料凝固后形成強化環(huán)40,以完成葉輪1的制作。形成輪轂10以及塑膠板20的塑料與形成強化環(huán)40的塑料的材質可相同或是不同。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葉輪1的立體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葉輪1的分解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金屬扇葉30的立體圖。于本實施例中,葉輪1可不包括強化環(huán)40。葉輪1金屬扇葉30可不包括凹槽35。塑膠板20可不包括通孔21。
金屬扇葉30可包括位于固定端31的一固定孔38。固定孔38貫穿于金屬扇葉30,且連接于迎風面33以及背面。固定孔38埋入所述塑膠板20中,借以使得金屬扇葉30可更穩(wěn)固地固定于塑膠板20。
如圖10所示,自由端32的寬度W3大于固定端31的寬度W4。于一些實施例中,固定端31的寬度W4可大致相等于塑膠板20的厚度T2,因此可減少位于塑膠板20的固定端31所產生的風阻。上述的寬度沿延伸方向D1來進行測量。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葉輪具有金屬的扇葉,因此可大幅降低扇葉的厚度,進而可配置較多的金屬扇葉至輪轂上,進而增加葉輪的熱交換能力。
上述已公開的特征能以任何適當方式與一或多個已公開的實施例相互組合、修飾、置換或轉用,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雖以各種實施例公開如上,然而其僅為范例參考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做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上述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