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冷卻器,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液壓泵的冷卻器。
背景技術:
液壓泵是為液壓傳動提供加壓液體的一種液壓元件。它的功能是把動力機的機械能轉換成液體的壓力能,而在驅動液壓扳手時,需要提供不同大小的液壓力。在液壓泵工作過程中需對液油進行冷卻,故液壓泵上會裝有的油冷卻器。
如公告號為CN201584263U的專利,該專利公開了一種電力機車變壓油冷卻器,包括外殼、安裝在外殼上的用于固定變壓油冷卻器的固定部件、換熱芯子及焊接在換熱芯子兩頭的封頭腔體,封頭腔體上焊接有進油口管和出油口管,換熱芯子內設有分層交叉放置的油通道和空氣通道,換熱芯子兩側設有側板,空氣通道設有外側封條、空氣散熱翅片、外側隔板,油通道設有內側封條、內側翅片、內側隔板,封頭腔體與油通道相連通,空氣散熱翅片呈波紋形,內側翅片呈鋸齒形;利于發(fā)揮最佳散熱性能。
該專利的缺點在于:從附圖中可看出進油口管和出油口管均垂直于換熱芯子,使得該油冷卻器的所占厚度較大,即該油冷卻器所需占用空間較大。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液壓泵的冷卻器,通過將進油管和出油管設置成平行于換熱芯子,從而減小了冷卻器所占厚度,從而減小了冷卻器安裝所需占用的空間,減小了風機與冷卻器發(fā)生干涉的概率。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液壓泵的冷卻器,包括外殼和安裝于外殼內的換熱芯子,所述外殼一側開設有散熱槽,所述換熱芯子內設有分層交叉設置的油通道和空氣通道,所述換熱芯子兩端分別設有進油管和出油管,所述進油管和出油管均一端封閉另一端穿設出外殼外,所述進油管穿設出外殼外的一端和所述出油管穿設出外殼外一端均與外殼呈過盈配合且均位于外殼同一側,所述進油管和出油管通過油通道相連通,所述進油管和出油管均平行于換熱芯子。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使進油管和出油管均位于外殼一側,從而減小外殼所需占的總長度或總寬度。且進油管和出油管均平行于換熱芯子,故外殼的沿其軸向的厚度不會增加,只需略大于換熱芯子厚度即可。從而減小了冷卻器安裝所需占用的空間。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油管包括進油支管和若干個進油單元,所述進油單元呈中間小兩端大的沙漏型設置,兩個相鄰所述進油單元之間焊接有一個油通道,所述油通道兩側均開設有連通油通道內部的安裝孔,所述進油單元嵌設于安裝孔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增加了油通道和進油單元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使油通道和進油單元之間可以被更加穩(wěn)定的焊接在一起。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油單元的兩端的厚度大于進油單元中部的厚度。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使進油單元兩端的結構強度更高,可以承受的外應力更大,減小了油在進油單元和油通道的連接處泄露的可能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最靠近所述進油管兩端的油通道呈朝外彎曲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增大換熱芯子所占得的總面積,從而使冷卻管有更好的冷卻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進油管的開口端和出油管的出口端的均設有注油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在不需進油時,可通過注油閥密封進油管和出油管,從而防止灰塵進入油通道、進油管和出油管內,減小了冷卻器內部的雜質。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空氣通道內設有抵接于油通道外壁的蛇形翅片,所述蛇形翅片沿換熱芯子軸向設有若干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增大了空氣通道和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使油通道的熱量可更快的傳遞到空氣通道內,使冷卻器有更好的散熱效果。且蛇形翅片之間也有空隙,可使空氣從這些空氣內通過,從而帶走更多熱量。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油通道兩側內壁均設有內翅片,所述油通道兩側內壁上的內翅片呈交錯設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增加了油通道和油液的接觸面積,從而使油通道可更快的吸收油液中的熱量,從而使油液可更快的被冷卻。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散熱槽呈柵格狀設置,所述散熱槽在換熱芯子上的投影位于空氣通道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使空氣通道內的熱空氣可更快的從散熱槽流出外殼外,從而提高了冷卻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外殼包括外框和蓋板,所述蓋板位于外框兩側,所述進油管和出油管穿設過外框一側側壁,所述散熱槽位于蓋板上,所述蓋板焊接于外框將外殼密封。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制作該冷卻器時,先將進油管、出油管和換熱芯子安裝到外框內后,再將蓋板焊接在外框上,從而方便了冷卻器的制作。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其中一個所述蓋板上開設有用于安裝風機的安裝槽,所述安裝槽深度小于散熱槽深度。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槽對風機有一個限位,從而使風機可更加穩(wěn)定的安裝在冷卻器上。且縮短了風機和換熱芯子之間的距離,從而使風機可更好地帶走換熱芯子內的空氣。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通過將出油管、進油管和換熱芯子呈平行設置,且出油管和進油管位于外殼同一端,從而減小了冷卻器安裝時所需占的總體積,使冷卻器更方便安裝。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3為圖2中A處的放大圖;
圖4為圖2中B處的放大圖;
圖5為實施例的側面剖視圖;
圖6為圖5中C處的放大圖。
附圖標記:1、外殼;1.1、外框;1.1.1、穿設孔;1.2、蓋板;1.2.1、散熱槽;1.2.2、安裝槽;2、進油管;2.1、進油支管;2.2、進油單元;3、注油閥;4、出油管;4.1、出油支管;4.2、出油單元;5、換熱芯子;5.1、油通道;5.1.1、安裝孔;5.2、空氣通道;6、內翅片;7、蛇形翅片。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用于液壓泵的冷卻器,包括外殼1、進油管2、出油管4和換熱芯子5。外殼1包括外框1.1和蓋板1.2,蓋板1.2位于外框1.1兩側將外框1.1封閉。蓋板1.2上設有散熱槽1.2.1,散熱槽1.2.1呈柵格狀設置。蓋板1.2上開設有用于安裝風機的安裝槽1.2.2,安裝槽1.2.2深度小于散熱槽1.2.1深度。蓋板1.2和外框1.1通過魚鱗焊焊接在一起,使外殼1密封。外框1.1一側側壁開設有穿設孔1.1.1,穿設孔1.1.1設有兩個且位于外框1.1兩端。
如圖1和圖2所示,進油管2位于外框1.1內,進油管2依次包括進油支管2.1和若干進油單元2.2。進油支管2.1和進油單元2.2呈同軸設置。進油支管2.1一端穿設過穿設孔1.1.1且與穿設孔1.1.1呈過盈配合。進油支管2.1和外框1.1的接連處通過堆焊固定。進油支管2.1穿設過外框1.1的一端設有注油閥3。注油閥3螺紋連接于進油支管2.1。進油支管2.1另一端固定連接于最靠近進油支管2.1的進油單元2.2。最遠離進油支管2.1的進油單元2.2背對進油支管2.1一端呈封閉設置。進油單元2.2呈中間小兩端大的沙漏型設置。如圖3所示,進油單元2.2的兩端的厚度大于進油單元2.2中部的厚度。
如圖2所示,出油管4位于外框1.1內,且平行于進油管2。出油管4包括出油支管4.1和若干出油單元4.2。出油支管4.1和出油單元4.2呈同軸設置。出油支管4.1一端穿設過另一個穿設孔1.1.1且與穿設孔1.1.1呈過盈配合。出油支管4.1和外框1.1的接連處通過堆焊固定。出油支管4.1穿設過外框1.1的一端設有注油閥3。注油閥3螺紋連接于出油支管4.1。出油支管4.1另一端固定連接于最靠近出油支管4.1的出油單元4.2。最遠離出油支管4.1的出油單元4.2背對出油支管4.1一端呈封閉設置。出油單元4.2呈中間小兩端大的沙漏型設置。如圖4所示,出油單元4.2的兩端的厚度大于出油單元4.2中部的厚度。
如圖2所示,換熱芯子5位于出油管4和進油管2之間。換熱芯子5包括沿平行進油管2軸向方向呈交叉設置的油通道5.1和空氣通道5.2。油通道5.1兩端分別位于兩個相鄰的進油單元2.2之間和兩個相鄰的出油單元4.2之間。如圖4所示,油通道5.1兩側均開設有安裝孔5.1.1,安裝孔5.1.1與油通道5.1內部連通。如圖3和圖4所示,進油單元2.2和出油單元4.2均嵌設于安裝孔5.1.1內,使進油管2和出油管4與油通道5.1相連通。進油單元2.2和油通道5.1的連接處以及出油單元4.2和油通道5.1的連接處通過堆焊的方式焊接固定。如圖2所示,進油管2兩端的油通道5.1呈朝外彎曲設置。如圖6所示,油通道5.1兩側內壁均設有內翅片6,油通道5.1兩側內壁上的內翅片6呈交錯設置。
如圖1和圖2所示,散熱槽1.2.1沿外殼1軸向投影在換熱芯子5上的投影落入空氣通道5.2內??諝馔ǖ?.2內設有抵接于油通道5.1外壁的蛇形翅片7,蛇形翅片7沿換熱芯子5軸向設有若干個。
在該冷卻器工作時,擰開注油塞3,油液從進油管2進入到冷卻器內,然后流到油通道5.1內。油液的熱量被油通道5.1吸收,然后散發(fā)到空氣通道5.2中,熱空氣從散熱槽1.2.1散發(fā)出去,從而完成冷卻。被冷卻好的油液從油通道5.1流到出油管4內,排出冷卻器外。
由于風機安裝在安裝槽1.2.2內,且設有安裝槽1.2.2的一側與開始有穿設孔1.1.1的一側呈垂直設置。故出油管4和進油管2不會對風機安裝有干涉。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